2023 年浙江台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亲爱的考生:
欢迎参加考试!请你认真审题,仔细答题,发挥最佳水平。答题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全卷共 6 页,19 小题。满分 150 分,其中卷面书写 5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4.要求书写规范、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一、前言
1.阅读“前言”,完成各题。
三年的语文学习,是一段且行且歌的旅程。我们品读了古朴典(yǎ)____________
的诗词、意蕴丰富的小说、各具风情的游记、真实生动的传记、客观鲜活的新闻……这
些作品浸(rùn)____________着智慧,承载.(A.zài
B.zǎi)着文化。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学们,让我们梳理不同文体的阅读路径,走进异彩纷
(chéng)____________的文本世界。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典(yǎ)____________
浸(rùn)____________
异
彩纷(chéng)____________
(2)给文中加点字“载”选择正确的读音(
)
A.zài
B.zǎi
二、古诗词阅读路径梳理
阅读锦囊: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阅读时可以从意象、典故、诗题、写作背景、直
抒胸臆的词语等角度把握作者情感。
2.古诗词填空。
阅读古诗词,我们可以通过意象把握情感。如“征蓬出汉塞,(1)___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雁”带有飘零之感;“正莺儿啼,(2)_______________,
蝶儿忙”(秦观《行香子》)中的“燕”带有愉悦之情;“(3)_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菊”隐含归隐的闲适。
阅读古诗词,我们可以通过直抒胸臆的词语把握情感。如“(5)_______________,
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中的“爱”流露出白居易对早春西湖的喜爱;“(6)
_______________,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中的“怆然”表达了陈子昂生不
逢时的感伤;“(7)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中的“愁”道出了李白对友人的同情与担忧。
阅读古诗词,我们可以通过典故把握情感。“(9)_______________,何日遣冯唐”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以魏尚自比,期盼得到朝廷重用;“(10)
_______________,(11)_______________”(《渔家傲·秋思》)中范仲淹感慨无法像
窦宪一样勒石燕然,表达自己功业未成的愁思。
3.阅读下面古诗,补全对话。
旅次石头岸
〔唐〕张祜
行行石头岸,身事两相违。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
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
小语:老师,我发现尾联中有一个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1)_______________”,还
有一个意象“(2)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读出这首诗的情感。
老师:是的。我们还可以通过诗题中“(3)_______________”一词知道诗人身处异乡。
他想起“旧国”“故人”,流露出(4)_______________之情。
小语:我不理解“身事两相违”这句诗。
老师:这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张祜性格耿直,被他人排挤,最后无奈归隐,所以这
句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三、小说阅读路径梳理
阅读锦囊:小说是虚构的故事。阅读时可以从情节、人物、环境、写作手法等角度探究
小说主题。阅读讽刺小说还要关注夸张、对比和细节描写等讽刺手法。
【概括情节】
4.请从下面选项中任选一项,简述与插图相关的故事情节。
A.《骆驼祥子》
《水浒传》
B.《海底两万里》
C.
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手法】
5.请选择“阅读锦囊”中的一种讽刺手法,结合一本备选名著的内容,分析这一手法
的讽刺效果。
备选名著:A.《儒林外史》
B.《格列佛游记》
C.
《镜花缘》
【迁移品鉴】
6.阅读小小说《歌唱家》,从讽刺手法的角度探究其主题。
歌唱家
张超山
①有一次,歌唱家去到外地演出。
②他登上舞台,配乐准时奏响了,歌唱家慢条斯理地摆好姿势,脸上露出亲切的笑
容,准备投入演唱。
③然而,他刚刚吸了一口气,甚至第一句都还没唱出,下面就响起了掌声。
④歌唱家怔了一下,就把歌给误了。他往后面挥动了一下手臂,不知是要放弃还是
示意重来,下面却立即响起了更大的掌声。
⑤很快,各种尖叫声、欢呼声、喝彩声也及时而热烈地响了起来,会场顿时沸腾了。
歌唱家忽然受到了感动,也鼓起了掌。气氛更加热烈了。
⑥有人开始跑上台来,他赶紧走过去,热情地与来人握起了手。一会儿,又上来了
好几个人,他一一握手。他握手的时候,神情非常专注,甚至比唱歌还要投入。接着,
上来的人越来越多,歌唱家一只手都握不过来了,他干脆扔掉了话筒,全力与人们握起
了手。歌唱家的手与善男信女们的手亲密接触的时候,他感到更加激动了,热烈的拥抱
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有好几次,他甚至被别人抱得透不过气来,他大声喘息着,人
们只知道他实在太激动了。
⑦配乐在继续奏响,没有歌声。其时,台下的人一群紧接一群,汹涌而上,好在歌
唱家已经进入了角色,他一个一个地握手,一个一个地拥抱,会场掀起了一阵阵的高
潮……后来,音乐结束了,歌唱家的握手拥抱却还没结束——台下一个人也没有……
四、游记阅读路径梳理
阅读锦囊:游记是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抒发作者情思的文章。阅读时可以通
过所至..、所见..、所感..等要素体悟作者情思。
(选自《北京文学》)
贺兰山凝眸
乔洪涛
①一座山,横亘在偌大的西北戈壁,用宽厚坚实的臂膀,为一座银光闪闪的平原之
城阻隔风沙,成为族群繁衍生息的地理依赖,成为远古文明传承的活化石,甚至是西北
精神的某种象征——这就是贺兰山。
②我还没有见过这样峭拔嶙峋又沉默厚重的山,它带给我巨大的震撼,让我看到了
与东部山脉、南部山脉不一样的山貌。
③这是一座坚硬之山。南北绵延二百多公里的长度,东西四十多公里的厚度,最高
处海拔近三千米的高度,在这茫茫戈壁,怎么不成为一处坚硬的风景?从云端俯瞰,横
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
迹,有粗粝不毛之感。直到走近了,仰首瞻看,才发现山石之间,峭拔的巨石罅隙,有
更为倔强的植物,在岩峰中成为更为坚硬的风景。荆棘、沙柳、低矮的蕨类……在干燥
的沙砾中,它们是如何扎根的?它们是如何在烈日下生长的?它们是如何不被风沙吹折
而顽强存活的?
批注:第③段写作者俯瞰贺兰山,看不到生命的痕迹。走近时,却被巨石罅隙间倔
强的植物所震惊,发出了它们如何扎根、生长、存活的思考和感叹。
④车在一条山路上蜿蜒而上,除此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攀登的道路。忽然,几
只褐色的山羊,从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之”字形的路线,闪电般的速度,像鹰隼,
像精灵,蹄子踩踏过处,溅起迸泄的沙砾,啊,是岩羊!我还以为这是一座沉寂之山,
死亡之山,但一队岩羊瞬间改变了我的看法,这矫健的山中尤物,如履平地的奔跑姿势,
让自以为擅长奔跑的人类相形见绌。我们停下车,它们在车边停下,抬头看我们,眼神
坚毅淡定,毫无惧色。与一只岩羊对视,它圆圆的眼球中,我可以看到孱弱的我,以及
我背后巍峨的贺兰山脉。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
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
批注:第④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抵达山门,我们下车,顺着一条蜿蜒的山谷,深入腹地,去探寻贺兰山岩画。贺
兰山脉是一个山群,每一座山之间,相连而又彼此独立。沿着一条有柳树绿迹的小路,
向里面走去。一条小沟渠里清澈的山泉奔腾而下。两侧峭壁罗列,奇形怪状的山石,悬
在头顶,摇摇欲坠;黑褐色的巨石,仿佛排兵布阵的怒目金刚。抬头所见的天空,越来
越逼仄,越来越促狭,我这是自投罗网,成为山石困兽了。幸亏脚下有一脉水,捎带着
两岸的绿树青草,向远处,更深处蜿蜒而去,让我心悸稍安。⑥接着顺着山路深入,峭
壁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粗粝的笔画,看似单调的线条,形成一只羊、一只鹰,
一个劳动的场景,一个铭记的事件……试想,几万年前,一群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动物,
捕猎、生火、繁衍……不仅如此他们用手中的坚硬的石头,在另一块坚硬的石头上,刻
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刻下委屈、勇敢和琥珀般风化的眼泪。用手触摸着这些隐隐约约的
线条,我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那一只手的温度。圆圆的太阳,四射的光芒,峭壁
之上,那些历经岁月淘洗而不磨灭的线条,放射着灼热的光,照耀着循迹而来的后人的
眼睛,我的眼里涌出了泪水。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
批注:第⑥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起风了,凝眸贺兰山,心旗烈烈。⑧“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塞
北绿洲因一座山而成;“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鼙鼓声声,古战场雄风
犹在;“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山势险峻,又温柔可亲……贺兰山,贺
兰山,这草原上奔驰的骏马,这平川耸立的雕塑,既沉稳坚硬,又灵动高拔,凝结成一
种高古的西北精神。
【感知文本】
7.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图。
(选自《经典美文》2023 年第 3 期)
【聚焦所见】
8.阅读下列句子,完成括号里的任务。
(1)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
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请从修辞、词语、句式等角度任选其一,
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2)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请从重音、语调
等角度任选其一,设计朗读,并阐明理由。)
【体悟情思】
9.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对贺兰山的感受也不断深入。请仿照第...③.段的批注....,给第④
段或第⑥段做批注。
批注:第________段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领悟精神】
10.作者由贺兰山的景物引发对“西北精神”的思考,请联系全文谈谈“西北精神”的
内涵。
五、传记阅读路径梳理
阅读锦囊: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阅读时可以从传主经历....、细节描写....、他人..
评价..等角度品析传主形象,把握作者情感。
沈千运
〔元〕辛文房
千运,吴兴人。工旧体诗,气格①高古,当时士流皆敬慕之,号为“沈四山人”。
天宝中,数应举不第,时年齿已迈,遨游襄、邓间,干谒②名公。来濮上,感怀赋诗曰:
“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族。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衰
落当捐弃,贫贱招谤讟③”其时多艰,自知屯蹇④,遂释志还山中别业。尝曰:“衡门之
下,可以栖迟。有薄田园,儿稼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
高适赋《还山吟》赠行曰:“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人生老大须
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卖药囊
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A , B 。眠时忆同醒时意,梦魂可以相周旋。”肃宗议
备礼征致,会卒而罢。
[注释]①气格:气韵格调。②干谒:拜访。③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衰老流落自当被弃而
不用,贫寒低贱却到处奔走容易引来谤毁和非议。④屯(zhūn)蹇(jiǎn):比喻处境
(选自《唐才子传·卷二》,有删减)
不顺利。
【理解字词】
11.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当时士流皆.
敬慕之
遂释.志还山
中别业
有薄.田园
关联课内
关联课内
(1)________
(2)________
查阅字典:①稀薄,不浓;②(土地)贫瘠;③
(3)________(填
减轻,减损;④迫近。
序号)
儿稼.女织
结合语境
【补填诗句】
(4)________
12.从下面选项中选择相应的诗句填入文中的 A、B 处。(填序号)
①明月相随何处眠
②白云劝尽杯中物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梳理经历】
13.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沈千运的人生轨迹图。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探寻心路】
14.根据文章内容,写出沈千运归隐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品析形象】
15.请将陈涉和沈千运进行关联,完成表格。
传
主
出
处
事
件
语
言
陈涉
沈千运
司马迁《__________________》
辛文房《唐才子传》
从“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看出陈涉足智多
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个“哉”字表示反
问,陈涉自比鸿鹄,可见他青年时代就具有远大的
志向。
从“当时士流皆敬慕
之”“肃宗议备礼征致”看
出沈千运__________
“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
一个“乎”字__________
六、新闻阅读路径梳理
阅读锦囊: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我们可以从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新闻
阅读;还可以确定主题....,选择对象....,拟制提纲....,进行新闻采访。
(一)
大学生兴起“特种兵式旅游”:一天 8 个景点、晚上只睡 3 小时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发现,“特种兵式旅游”“军训式旅游”等词条成为热门话题。
大学生朱玳莹分享了自己已规划好的五一长沙之行。她告诉记者,目前已经独自前
往 9 个城市,累计打卡景点破百,“最强的一次,应该是寒假八天跨越浙赣皖三个省份,
打卡了几十个景点。”她还分享了去四川广元的一日军训式旅游体验,上午九点多到达
广元,当天打卡了 8 个地点,包括皇泽寺、明月峡、千佛崖、凤凰山公园等,晚上 23
点左右才回到学校。
(二)
(根据“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官方账号”2023.4.5 整理)
“特种兵式旅游”火了!专家解析火爆背后原因
记者:“特种兵式旅游”为何爆火?
马世罕(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经历了疫情三年的相对封闭,
不少大学生的出行计划都被搁置了。如今,“终于放开了,赶紧出去玩”的心理被放大,
很多人对于旅游都抱有一种“补偿心理”,对于旅游的渴望和急迫感成为了“特种兵式
旅游”迅速发酵的推手。
其次,“特种兵式旅游”爆火的一大原因是依托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和放大效
益。“挑战 24 小时狂吃”“主打的就是一个极限”各类极具吸引力的标题,为这类短
视频和帖子带来上亿的播放量,也引发了中国各地大学生的效仿。
最后,“特种兵式旅游”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于旅游消费“性价比”的渴望与追
求。很多大学生可能会选择通宵火车或者红眼航班,以降低旅游成本。
(根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官方账号”2023.5.6 整理)
(三)
“特种兵式旅游”致受伤,旅游应遵循自己的节奏
5 月 5 日,一则新闻迅速冲上了热榜,引发关注。青年小胡在一天时间内打卡杭州
7 个热门景点,总共行进三万多步,最终导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无法走路。有网友留
言:再也不敢“特种兵式旅游”了。
“特种兵式旅游”指的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游览数量尽可能多的景点,具有时间
紧,花费少,游览景点多的特点。笔者认为,它并非适合所有人,旅游出行应根据自己
的身体素质和旅游的目的选择适合个人节奏的旅游方式。
(根据“腾讯网”2023.5.5 整理)
【关注标题】
16.从以上三个新闻标题中任选其一,分析这个标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