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四川大学法学综合 B 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计 20 分)
1、有限合伙。
2、概括故意。
3、既判力。
4、督促程序。
5、刑事诉讼中的发回重审。
二、判断分析题(每小题 5 分,共计 30 分)
1、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
我国民事立法中应当确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
2、生效的合同必然有效,有效的合同必然生效。
3、被处死缓具备特定条件的,可决定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4、民事二审程序既可能因为当事人上诉而发生,也可能因为人民检察院的抗诉而发生。
5、必要共同诉讼的诉讼标的只有一个,普通共同诉讼的诉讼标的有若干个。
6、犯罪嫌疑人违反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的法律后果是予以逮捕。
三、简答题(每小题 8 分,共计 40 分)
1、简述物权行为理论。
2、简述合同法定解除的各种具体情形。
3、试述法条竟合及其适用原则。
4、简述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5、简述自诉案件的范围。
四、论述题(每小题 20 分,共计 40 分)
1、试述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的案件范围。
2、论民事权利的行使和保护。
答题提示:2015 年 4 月 20 日,中国法学会在网上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
则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简称《民法总则建议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个《民
法总则建议稿》共十章 219 条,其中,“第九章民事权利的行使和保护”共有 7 条规定,请
进行论述。
五、案例分析(20 分)
张某(男,35 岁无业)与罗某(男,27 岁,汽车修理工)系邻居。2009 年 8 月 21 日
凌晨 1 点左右,张某找到罗某,说想“弄几个轮胎赚点钱花”,要罗某帮忙。罗某明白张某
的意思,心有不愿,但在张某的一再劝说、诱导下,还是答应了张某的要求。张某骑三轮车
带着罗某来到某公交车停放处,将事先准备好的态具交给罗某,罗某便开始拆卸公交车的轮
胎,而张某则在一旁望风。半小时内罗某分别卸掉了四辆公交车的轮胎共四只,然后二人将
拆卸的轮胎抬上三轮车运离现场。轮胎由张某卖掉,得赃款 3000 余元,后分给罗某 1000
元。公交公司于事发的当天早晨发现四辆公交车的轮胎被盗。由于车辆无法使用,当天的公
交运营受到严重影响。案件告破后,张、罗二人涉嫌犯罪于同年 9 月 14 日被逮捕。后查明,
张某 2006 年 11 月 5 日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刑事拘留继而被逮捕,次年 1 月 10 日被判有期
徒刑 3 年,收监执行后于 2009 年 5 月假释。
回答下列问题并分析说明理由:
1、二人构成的共同犯罪应定何种罪名?
2、在共同犯罪中,二人的地位如何?
3、对张某应该如何判处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