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广东深圳宝安区七年级上册期中历史试卷及
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50 小题,共 50.0 分)
1. 距今约 20 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下列哪处遗址能
为研究这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手史料
A. 元谋人遗址 B. 半坡遗址 C. 北京人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答案】C
2. 山顶洞遗址下层墓地发现三具遗骨,骨架周围有赤铁矿的圆圈。红色的赤铁矿象征着鲜
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在死者的周围撒赤铁矿粉,祈求给死者以新的生命,显
然是原始灵魂不灭观念的反映。该考古发现说明山顶洞人()
A. 已有宗教意识 B. 具有爱美意思
C. 手工技艺高超 D. 过着集体生活
【答案】A
3. 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琮,具有浙江省良渚文化玉琮的风格因素。据此推测这两个区
域()
A. 经济发达贸易频繁 B. 存在文化交流
C. 手工业的技术精良 D. 农耕技术先进
【答案】B
4.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中国发现了世界上最早栽培的()
A. 小麦、稻、粟 B. 稻、粟、黍
C. 玉米、小麦、粟 D. 花生、稻、黍
【答案】B
5.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 钻孔技术、历法知识的发展、打制石器的发展、人工取火
B. 农作物种植、渔猎技术的发展、陶器制作、青铜冶炼技术
C. 物品交换、铁器制作技术的发展、文字出现、建造宫室
D.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答案】D
6. 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
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游牧渔猎
C. 农耕定居
D. 铁犁牛耕
【答案】C
7. 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
—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材料说明()
A. 农业和畜牧业分离使人类走向定居
B. 定居生活限制了人类的活动距离
C. 人类在采集和狩猎中学会储存食物
D. 农业兴起是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答案】D
8. 房屋形式的差异,一方面反映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特点,另一方面也是人类智慧的重要
反映。地处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居住的主要是()
A. 洞穴 B. 干栏式建筑
C.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 木结构水井
【答案】C
9.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翼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
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这段文字描述的战役发生在()
A. 阪泉 B. 涿鹿 C. 鸣条 D. 牧野
【答案】B
10. 传说中,下表的发明都来自()
1 教民开垦耕种
2 制作生产工具
3 种植五谷蔬菜
4 制作陶器
6
7
8
9
教人们交换物品
制作陶器
制作乐器琴瑟
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5 发明纺织
10
煮盐
A. 炎帝 B. 黄帝 C. 尧 D. 舜
【答案】A
11. (原创)据顾颉刚先生考证,禹治水的传说最早见于《诗经•商颂》,《诗经》是春秋时
代的作品,提到禹只有简单几句。战国时,《尚书•禹贡》设专门的篇幅详细记载,说禹的贡
献不仅治水,还划分“九州”“五服”,扩大统治疆域,是华夏族的共同祖先。这是因为( )
A. 大禹治水只是传说完全没有史学价值 B. 不同编者对历史人物的记载详略不同
C.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记载内容难免有误 D. 制造祖先同源的神话顺应统一的趋势
【答案】D
12. 尧年老时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经民主推举和自己长期考察,确认舜才德出众,将首
领位置让给舜;舜年老时,如法炮制,传位于禹。这种推举首领的办法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A
13. 下图的三字经反映了()
A. 尧舜禹禅让 B. 夏商的兴亡
C. 春秋的争霸 D. 秦汉的更替
【答案】B
14. 徐宏在《二里头的“中国之最”》一文中指出:二里头发现了最早城市干道网、最早的
宫殿、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这段文字在强调二里头( )
A.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遗址 B. 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C. 已出现了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D. 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
【答案】D
15. 关于夏朝建立后的王位传承,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帝禹以天下
投益,益让帝禹之子启。”而《战国策•燕策》则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据此
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 启用武力夺取王位 B. 益将王位让于启
C. 启最终继承了王位 D. 禹直接传位于启
【答案】C
16. 关于商朝的存在时间,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这说明文献史料()
《史记集注》
六百余年
《汲冢纪年》
四百九十六年
《三统历》
六百二十九年
孟子
五百余年
A. 能够相互印证 B. 需要谨慎考证
C. 经常难辨真伪 D. 没有史料价值
【答案】B
17.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
该
A. 夏朝 B. 西周 C. 商朝 D. 东周
【答案】B
18. 青铜器“克盉”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地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
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A. 周王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 B. 诸侯可以在封地内再分封
C.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封 D. 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
【答案】A
19. 周王朝对礼器使用有严格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这一规
定表明西周时期()
A. 青铜种类繁多 B. 等级界限分明
C. 社会矛盾尖锐 D. 诸侯势力崛起
【答案】B
20. 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
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A. 强化了诸侯权力 B. 扩大了统治范围
C. 加速了西周灭亡 D. 确立了君主专制
【答案】B
21. 司母戊鼎采用组芯方法,用 21 块陶范铸成;除双耳外,鼎身都是一次铸成。据此可知商朝
A. 铸造工艺先进 B. 农业技术创新 C. 青铜器种类多 D. 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A
22. 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
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图)。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A. 礼仪规范的结果 B. 狩猎生活的需要
C. 战斗训练的要求 D. 刑罚残酷的表现
【答案】A
23. 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
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祖先崇拜的消失 B. 私有土地的出现
C. 生产方式的变革 D. 兼并战争的影响
【答案】C
24. 据《变迁中的古代社会》统计,公元前 722 年至公元前 464 年的 259 年中,38 年没有
战争;公元前 463 至公元前 222 年的 242 年中,约 89 年没有战争。据此可知,当时
A. 社会动荡 B. 政治安定 C. 百家争鸣 D. 经济繁荣
【答案】A
25. 春秋期间,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族先进而自称华夏。进入战国后,内迁的各
族部落逐步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 社会转型完成 B. 生产工具革新 C. 社会变革剧烈 D. 民族交融加速
【答案】D
26. 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
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中央集权加强 B. 周王室衰微 C. 社会和平稳定 D. 儒学居主导地位
【答案】B
27. 有学者对东周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人进行了研究,发现春秋时期出身微贱的人占 26%,
而战国时期增加为 55%。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
A. 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B. 文化教育得到普及
C. 井田制度得到推广 D. 民族交融得到加强
【答案】A
28. 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并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
独立人格的思想家是
A. 墨子
B. 韩非
C. 庄子
D. 荀子
【答案】C
29. 如果把“商鞅变法”“铁器牛耕 推广”与“百家争鸣”作为一个学习单元,这个单元的
主题应该是(
A. 奴隶制繁荣 B. 诸侯争霸 C. 思想活跃 D. 社会大变革
【答案】D
30.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对如下表所含的历史内容,解释最为准确的
是( )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器铁农具、牛耕
采集渔猎原始农业奴隶和奴隶主阶级,井田私田,新兴地主阶级
)
A.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蒙昧时期
B. 国家的产生,标志人类社会由蒙昧进入文明
C. 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社会变化发展
D. 统治力量的变化,引起了社会变革
【答案】C
31. 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
A. 齐桓公 B. 宋襄公 C. 晋文公 D. 周平王
【答案】A
32. 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
)
A. 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B. 郡县制必然取代分封制
C. 战争不断,统一趋势加强 D. 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崛起
【答案】C
33. 以下关于都江堰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它是秦国兴修的水利工程 B. 它由李冰父子在岷江修建
C. 它由飞沙堰、鱼嘴等构成 D. 它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答案】D
34. 中国古代人民以其非凡的创造力,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对图中所示工程,命名和标
注正确的是()
)
A. ①——郑国渠 B. ②——都江堰
C. ③——秦长城 D. ④——灵渠
【答案】D
35. 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司马牛、孟懿子等,也有来自平民家庭的子路、颜回等,
这 表明孔子的教育原则是
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 C. 循序渐进 D. 严慈相济
【答案】B
36. 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 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 分封制基本瓦解
C. 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 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答案】A
37.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意思是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恰是因为统治
者“有为”。这体现的是
A. 法家的“法治”思想 B. 儒家的“仁政”思想
C. 道家的“无为”思想 D. 墨家的“非攻”思想
【答案】C
38.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
所说“义”的实质是(
A.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答案】D
)
39. 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批
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A. 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 强调社会尊卑等级 D. 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答案】B
40. 成语“率兽食人”,比喻虐政害民。典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也。”这说明孟子主张()
A. 消除社会不平等 B. 选贤能治理国家
C. 树立君主的权威 D. 统治者仁政爱民
【答案】D
41. 著名学者弘亿指出:“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为后世两千年打下了两个生存基础—思想基
础与制度基础。以后的两千年,中国主要思想皆从这里发源,主要制度皆由此时奠定”。据
此可知百家争鸣( )
A. 推动了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B. 反映了中国处于大变革时期
C. 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D. 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答案】C
42. 公元前 356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公元前 356 年是()
A. 公元前 3 世纪 50 时代 B. 公元 4 世纪 50 年代
C. 公元前 4 世纪 50 年代 D. 公元 2 世纪 50 年代
【答案】C
43. 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着一方《峄(yì)山刻石》,其上刻有“皇帝立国……灭六暴强……
壹家天下……”。该内容称颂的皇帝是(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汉文帝 D. 光武帝
【答案】A
44. “如果没有一种通行的文字,中央政令不能通行全国,中国将分成多个国家……我国是
多民族统一的大国我们这个综合国力来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汉字是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
这反映了()
A. 汉字是传达政令的唯一途径 B. 汉字是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C. 汉字是我国所有民族的文字 D. 汉字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答案】D
45.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法度
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秦始皇实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实现思想统一 B. 加强经济管理
C. 巩固国家统一 D. 恢复社会经济
【答案】C
46. 如表是不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人物
评价
司马迁(西汉)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李贽(明)
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A. 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准确
B. 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C. 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
D. 对人物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
【答案】D
47. 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
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一大批这样 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材料说明
()
A. 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
B. 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
C. 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D. 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
【答案】A
48. “这场战役发生在秦朝末年,是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 40 余万秦军
主力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
是( )
A. 牧野大战 B. 陈胜、吴广起义
C. 垓下之战 D. 巨鹿之战
【答案】D
49. 下列名言,与下图画圈人物有关的是()
A. 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成武不能屈
C.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答案】C
50. 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天下,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
A. 晋楚争霸 B. 齐魏争霸 C. 秦赵之争 D. 楚汉战争
【答案】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50.0 分)
51. 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于 1921 年,100 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
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 年以来,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发现的人类化石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
骨 6 个,10 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 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最厚的灰
烬层可达 4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