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 积累(1-4 题 20 分)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戏曲的媚力之一,在于它的语言。戏曲萌芽于先秦,形成于中唐,发展于宋金,成熟于
元代。这几个时期都有各自典型的、成熟的文学形式,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戏曲创
作者的巧妙或是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吸收了这些主流艺术形式,使唱词即意蕴..丰厚,又(qì
hé)古典之美。而到了它自己的(dǐng shèng)时期——元代,戏曲的唱词也已发展成为当
时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元曲,至今仍.喷薄着鲜活的生命力。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词语,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qì hé)_____②(dǐng shèng)______③意蕴______ ④仍_______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______应改为_____ ②_____应改为_____
【答案】(1)
①. 契合
②. 鼎盛
③. yì yùn
④. réng
(2)
①. 媚
②. 魅
③. 即
④. 既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①契合:qì hé,指投合,意气相投。
②鼎盛:dǐng shèng,指几乎到极端的盛世。
③意蕴:yì yùn,内在的意义,含义、蕴含。
④仍:réng,依旧。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①媚力——魅力:特别的吸引力、迷惑力。
②即——既:已经。跟“且、又、也”等副词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
2. 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
(1)兔从狗窦出,__________________。(《十五从军征》)
(2)秋瑾《满江红》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
比黄花瘦”的诗句。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渴望“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过零丁洋》
中文天祥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挫折与磨难改变不了仁
人志士的选择与坚守。《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直言“王之蔽甚矣”,《曹刿论战》中曹刿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之忧在“齐师伐我”时毅然“请见”“请从”。这些,都体现了他们的
责任与担当。
【答案】 ①. 雉从梁上飞
②. 为篱下黄花开遍
③. 会挽雕弓如满月
④. 人
生自古谁无死
⑤.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⑥.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⑦. 四境之内莫不
有求于王
⑧. 肉食者鄙
⑨. 未能远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易错字词:雉、梁、篱、满、汗青、鄙。
3. 九年级的小唐同学非常喜欢我国传统文化,他用一句古诗文来暗示自己的年龄,激发起
大家对传统年龄称谓的兴趣。下列选项中,小唐所用的是( )
A.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B.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
焉。
C. 当我垂髫初识字,看君挥翰独惊人。
D.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
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弱冠:指男子 20 岁;
B.束发:指男子 15 岁;
C.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D.白发:指老年人;
故选 B。
4. 口语交际:你和父母去表哥家做客,还没拿到驾驶证的表哥想开你家的车出去玩你会怎
样对表哥说?
表哥:放心吧,我没问题的!我虽然还没拿到驾驶证,但是已经学了三个月了,在驾校的练
习场开得可好呢。
你:
【答案】示例:表哥,这确定是不可以的。你知道,这不关系到他人的安全,而且无证驾驶
属于违法行为,性质很严重的,还是等你拿到驾驶证再说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从题目看,表哥虽然已经学车三个月了,但还没拿到驾驶
证。无证驾驶是属于违法行为;另外,出于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应该极力劝阻表哥不要开车。
如:表哥,您还是不要开车出去玩了。一是出于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二是无证驾驶还是违法
行为,若是出现问题,恐怕您就很难拿到驾驶证了。等你真正拿到驾驶证,我借车给你开几
天,好吗?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部分 阅读(5-18 题 40 分)
一、(7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塞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 词因句式参差多变而有“____________”之称。这两首宋词都写到了秋天的边寨,景中
寓情。《渔家傲》侧重记实,用一个“异”字统领下文的景物描写,揭示了边关将士
____________的处境;《破阵子》侧重回忆,“_____________”一句为将士们的出征渲染了
肃杀悲壮的气氛。
6. 尽管两文作者分属北宋和南宋,但两人抒发的壮志却同样。两人的志向是什么?你判断
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5.
①. 长短句
②. 恶劣危险
③. 沙场秋点兵
6. 示例:征战沙场,保家卫国。依据是《渔家傲》中“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借用典故,
表达了打退进犯外敌、确保西北边境安定的决心;而《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
下事”即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
词在形体上有一个最重要的形体特征,即长短错落、参差不齐的杂言句式,故词又有“长短
句”之称;
《渔家傲·秋思》用一个“异”字统领下文的景物描写,“衡阳雁”、“边声”、“长烟”、
“落日”都是边塞秋天所特有的景物。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
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词的
上阙描写了塞下的秋景,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揭示了边关将士恶
劣危险的处境;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用一个词语“梦回”,引起下文词人对于军中生活和征
战沙场的回忆;将军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此时正值秋天,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在战场上阅兵。这个“秋”字写得好。“秋”点明季节,秋天是
各种美好的事物逐渐凋零的季节,给人一种肃杀的感觉,故营造了一种肃杀的氛围,结合“点
兵”可知和战争有关,和生死有关,故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
《渔家傲》中“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
议了。”此句运用典故,指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表现出诗人打退进犯外敌,保
西北边境安定的决心;《破阵子》中“了却君王天下事”,意思是“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
复国家失地的大业。”抒发了作者渴望收复北方失地的雄心壮志。
二、(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
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则攸之、讳、允等之任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初,武与李陵①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律②知武终不可胁,白③单于。单于
愈益欲降之。乃幽④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⑤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⑥,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⑦,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⑧食不至,掘野鼠去⑨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⑩尽落。武
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
①武:苏式,西汉杰出外交家,民族英雄。李陵:字少卿,天汉二年(前 99 年)出征匈奴,
兵败投降,后病死匈奴。②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靠匈奴。③白;禀告,陈述。④
幽:囚禁。⑤啮(niè):嚼。⑥羝(dī): 公羊。⑦别其官属常惠等: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
惠等人。⑧廪:储藏的米。⑨去(jǔ):储藏。⑩节族(jié máo):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
7.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夙夜..忧叹_______________
(2)当奖.率三军______________
(3)明年..,陵降_____________
(4)杖.汉节牧羊______________
8. 下列句子中与“以伤先帝之明”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以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B.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C.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D. 始以强壮出《汉书·李广苏建传》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10. 文天祥曾赞叹“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请结合【甲】文说说《出师表》为什么会
赢得如此高的评价。
11. 阅读【乙】文,说说苏武在坚守“持节不屈、一心向汉”的选择时,经历了哪些常人难
以想象的考验?
【答案】7.
①. 早晚,日日夜夜。 ②. 鼓励
③. 第二年。 ④. 执,持
8.
C
9. (1)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天下的责任本分。
(2)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到海边没有人的地方。
10. “兴复汉室”遗志的信念和行动;诸葛亮无限忠诚,真情相待;全文晓之以理、动之以
情的表达。
11. 恶劣至极的生存环境、单于的威胁等。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我日夜忧虑叹息;夙夜:早晚,日日夜夜。
(2)句意: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奖:鼓励。
(3)句意:第二年,李陵投降;明年:第二年。
(4)句意:苏武执着汉朝的符节牧羊;杖:执,持。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
“以伤先帝之明”的意思是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以:以致。
A.以:因为;
B.以:通“已”,已经;
C.以:以致;
D.以:是在、于的意思;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求学生平时注重
积累,特别注意重点篇目的熟记;再者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现象,如一词多义,通假字,
古今异义等,另外重要的文言实词必须翻译出来,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1)所以:用来……的;报:动词,报答;忠:职责,本分。
(2)以为:认为;徙:迁到。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和概括。
一是诸葛亮竭尽全力完成先帝“兴复汉室”遗志的信念和行动;二是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无
限忠诚,披肝沥胆的真情相待;三是全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真挚表达,这些,都使得《出
师表》感人至深,备受推崇。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与概括。
由“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可归纳:缺少粮食;由“单
于愈益欲降之”“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可 归纳:单于的威胁;由“幽④武置大窖中”“武
既至海上”“天雨雪”“北海上无人处”可归纳:环境恶劣。
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
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
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
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
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
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乙文:
当初,武帝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第二年,李陵投降。卫律知道苏武始终不可胁
迫,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让苏武投降。于是把苏武放置到大窖中,绝对不给吃喝。天
下大雪,苏武卧着嚼雪,和着毡毛一起咽下去的,几天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于是
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另外他
的属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在迁移到海上之后,吃不到储藏的米,就挖掘野
鼠,储存野草来吃。苏武执着汉朝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节旄尽落。苏武被扣留
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来,等到回来,须发全白。
三、(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知“怕”
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生活中,家里没人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发火灾;晚
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工作中,他
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
②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
存畏惧吗?
③个人应该懂得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
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
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
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我双手赞成。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
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
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
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那些因为图一已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
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
④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人
民曾经深受其害,国家的文明进程也大大受挫。有的国家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和挫折
毫不上心,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有的国家却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因而他
们总是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1845 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
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 1852 年。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 20%至 25%。爱尔兰人没有
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
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立有大饥荒博物
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爱尔兰的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
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喷涌。生活是公正的,像爱尔兰这样知“怕”
的国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有备无患,因而幸运地躲避了后来一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
⑤我们有些人讳言“怕”,在他们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承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
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国家知道
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会规则和保障体系设计得很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
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12. 如果请你给选文拟一个新题目,你会拟作什么?说说你这样拟题的理由。
13. 请简要概括选文第③段论证思路。
14. 以下列材料作 为选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里合适?( )
【材料】
1956 年,我国开始了原子武器的研究。邓稼先奉命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
弹。“两弹”分别于 1964 年和 1967 年爆炸成功,我国国防自卫武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
A. ②段
B. ③段
C. ④段
D. ⑤段
【答案】12. 示例 1:心存畏惧。因为文的中心论点是“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应该心存
畏惧”,我以此为据,拟了这个论点型题目。
示例 2:说“怕”。因为文围绕“怕”这个话开论证,文中出现“怕字,我以此为据,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