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上海市普陀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
答案
一、古诗文(35 分)
(一)默写与运用(12 分)
1. 默写
(1)寄书长不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3)《水调歌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对
远方亲人的怀念与祝福。
(4)美丽的山村一片安宁静谧。田间小路交错,耳边鸡鸣狗吠之声充盈,让我们不由得想
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况乃未休兵
②. 槲叶落山路
③. 但愿人长久
④. 千里共婵娟
⑤. 阡陌交通
⑥. 鸡犬相闻
【解析】
【详解】考查对古诗文的识记理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
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
应注意“槲、愿、婵、阡、陌、闻”这几个字的写法。
(二)(23 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丙】
记之而去。
【丁】
天圣七年,仲淹拜右司谏。岁大蝗旱,江、淮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果乃复言之。曰:
“宫掖①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寻.徙江、淮,所至开仓振之,奏
蠲②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弊③十事。
后,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未就④,徙杭州,
转运使奏留仲淹以毕其役,许.之。
【注】①宫掖:宫廷。②蠲:免除(租税、罚款等)。③救弊:纠正弊端。④未就:未完成。
2. 【甲】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______(人名),【乙】【丙】
两文的作者与另外六位散文家合称为“_________________”。
——《宋史·范仲淹传》
3. 解释加点词。
(1)寻.徙江、淮(
4. 翻译画线句。
)
(2)许.之(
)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 【甲】【乙】【丙】的作者均遭受贬谪,但诗文中流露出的情思有所不同。从【甲】诗的
颈联我们可以读出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
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丙】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情。
6. 请用“/”在句中标出两处停顿。(多标扣分)
仲 淹 请 遣 使 循 行 未 果 乃 复 言 之。
7. 【丁】文中,面对“蝗旱之灾”,身为右司谏的范仲淹反复进言,希望朝廷安抚百姓,
这正是《岳阳楼记》中“古仁人之心”的具体表现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大水,他“募人兴作”,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的办
法治理大水,这体现了他治国济民的才能。
【答案】2.
①. 唐代
②. 刘禹锡
③. 唐宋八大家
3.
①. 不久,随即
②. 赞同,答应,应允
4. 宾客们懂得跟随太守游山的快乐,却不懂得太守是以游人的快乐作为快乐。
5.
①. 乐观、豁达等,意近皆可
②. 与民同乐
③. 忧伤、凄苦、苦闷等,意
近皆可
6. 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果/乃复言之。
7.
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进亦忧
②. 疏通五条河流
③. 导引太湖水流入
大海
【解析】
【2 题详解】
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
第一、二空,结合“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的诗句可知,甲文
出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
一首诗。此诗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第三空,乙文结合“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的内
容可知,出自《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丙文结合“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内容可知,出自《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
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
称“唐宋八大家”。
【3 题详解】
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
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久,就调动官职到江、淮地区。寻:不久,随即;
(2)句意为:朝廷同意了。许:赞同,答应。
【4 题详解】
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句中重点词语:知,懂得;从,跟从;乐①,快乐;乐②,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③,
快乐。
【5 题详解】
考查诗歌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情感的把握。
第一空,甲诗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
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
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
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
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第二空,乙文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思是宾客们懂得跟随太
守游山的快乐,却不懂得太守是以游人的快乐作为快乐。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第三空,丙文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意思是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
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
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
心境。
【6 题详解】
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
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
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范仲淹请求朝廷派遣官员前往灾区巡视灾情,没有得到答复。于是再次请求上
言。按照题干限断两处的要求,可划分为: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果/乃复言之。
【7 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岳阳楼记》中“古仁人之心”的具体表现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意思是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
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
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联系“面对‘蝗旱之灾’,身为右司谏的
范仲淹反复进言,希望朝廷安抚百姓”的内容,可提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或“进亦
忧”作答。
第二、三空,丁文中“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意思是范仲淹命令民众疏
通五条河渠,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他招募民众兴修的水利工程。据此可概括为:疏通五条
河渠,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
【点睛】参考译文:
乙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
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
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
是庐陵欧阳修。
丙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
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
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丁
天圣七年,范仲淹被授予右司谏的官职。这年发生了严重的虫灾和旱灾,江、淮、京东
这些区域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朝廷派遣官员前往灾区巡视灾情,没有得到答复。于是
再次请求上言说:“皇宫里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呢?”仁宗皇帝听后心生哀怜,
就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地区的灾民。不久,就调动官职到江、淮地区。范仲淹所到之处
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并且禁止灾区老百姓不合礼制的祭祀活动,奏请朝廷免收庐州、舒州折
算劳役的茶和江东按人口征收的盐钱,并且向仁宗皇帝逐条陈述了救治朝政弊端的十件大
事。
后来,苏州发生大水灾,百姓的田地无法耕种,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导引太
湖水流入大海,他招募民众兴修的水利工程,还没有完成,就被调任杭州知州,转运使向朝
廷上奏,留下范仲淹来完成水利工程,朝廷同意了。
二、现代文(35 分)
(一)(17 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
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十
八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
“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
明,成就不凡事业。“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
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
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事实上,无
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
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③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
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
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
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
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④“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恒心是成
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
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
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
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⑤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
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
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8.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 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B. 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C. 行走在人生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D. 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
9. 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根据文章的论证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
11. 以下事实论据能否放入本文第②段?请简述理由。
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他从画蛋入手,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他知道
1000 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
就不同了,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
功不可。经过长时期勤奋刻苦的艺术实践,他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答案】8. B
9. 通过二王学书练字分别染池成墨,用完十八缸水的佳话,作为事实论
据,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中心论点:人生欲有所成,
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10. (1)引出中心论点;
(2)反面论证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
(3)论证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
11. 可以。因为达芬奇的事例是论述画家坚持不懈绘画,终于创作出不朽名画。而第二段的
论点是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两者是吻合的。同时作为事实论据要兼顾古今中外,兼顾
不同领域,画家的事实论据区别于词学宗师、革命战士,没有重复,使得第二段论证更全面。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议论文论点的概括
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句一句话。从句
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段、中间段、结尾段、段落开头、
段落中间、段落结尾,或是需要通读全文,自己总结概括。根据第①段“王羲之临池学书’,
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
用完了整整十八缸水”可知,开篇通过列举王羲之“临池学书”、王献之磨墨练字用整整十
八缸水的事例,运用事实论据,运用举例论证法,引出“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
心”这一中心论点,强调“恒心”的重要性。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
议论文开头往往为列举现象,讲述故事,它的作用是多重的。列举了……事例(或引用……
名言),引出本文论点(或论题);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文
章第①段引用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事例,从结构上看,引出中心论点: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
砥砺一颗恒心。从内容上看,这些事例本身也是事实论据。只要是议论文中的事实或道理材
料,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同时激发读者的阅
读兴趣。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
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
点,再运用……例子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
括作答。按照题目给出的提示,完善即可。本文第①段引用“二王”的故事,引出本文的中
心论点: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其次第②段,根据“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
成”,以及后面举的夏承焘、吴玉章的例子,可知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正面论述论点。
第二空。根据第③段“然而”,可知转折过渡,以及后文“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
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可知是引出反面例子,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
疾而终。
第三空,根据第④段“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可知本段是引
用名言,论述“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
最后得出结论,行走在人生之路上,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补充。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本段的分论点是什么,其次概括论据的主要内容,最后判断论据是否
可以论证论点。
根据第②段“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可知本段是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正面论述论点。
根据材料“经过长时期勤奋刻苦的艺术实践,他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可知补充的
事实论据是画家坚持不懈绘画,终于创作出不朽名画。可知论据可以论证论点,也符合此段
的论证思路。其次从论据的分类看,事实论据要兼顾古今中外,兼顾不同领域,画家的事实
论据区别于词学宗师、革命战士,没有重复,使得第二段论证更全面。故可以放入本文第②
段。
(二)(18 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灯祭
迟子建
①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灯是不寻常的。
②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热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
均匀地落下来了,灯罩便诞生了。赶紧用废棉花将灯罩擦得亮亮的,亮到能看清瓶中央飞旋
的灰尘为止。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
两个眼,将铁丝从一只眼穿过去,然后沿着底座的直径爬行,再扎入另一个眼中。铁丝在手
的牵引下,像眼镜蛇一样摇摆着身子向上伸展,两头一旦会合扭结在一起,灯座便大功告成
了。从底座中心再钉透一根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钉子上。待到夜幕降临时,轻轻..捧起灯
罩,嚓,点燃蜡烛,敛声屏气....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
③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他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
成一个。不是把瓶子全炸碎了,就是瓶子安然无恙地保持原状,再不就是炸成功了,一看却
是一只猪肉罐头瓶子,怎么擦都浑浊,只好弃了。
④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
就是月亮了。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
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燃灯,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
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
⑤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
“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还真顾家!”父亲打趣着我,去看那盏灯。那汪蜡烛
油上斜着一束蓬勃芬芳的光,的确是亮丽之极。
⑥过年要让家里里外外都大放光明,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有灯。院子里的灯
有高有低。高高在上的灯是红灯,它被挂在灯笼杆的顶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唰唰响。
低处的灯是冰灯。冰灯放在窗台上,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能照亮它周围的一些景色,所以
除夕夜藏猫猫要离冰灯远远的。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
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⑦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_______________。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
_______________。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_______________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