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江苏扬州大学体育综合考研真题 A 卷
I《学校体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体育制度的建立是以的颁发与实施为标志的。
A、奏定学堂章程
B、大同书
C、原强
D、体育之研究
2.我国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 2001 年教育部颁发()开始的
A、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B、中央 7 号文件
C、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D、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3.体能包括与运动技能相关的体能和与()相关的体能。
A、身体素质
B、运动技术
C、运动战术
D、健康
4.学校体育包括运动教育、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中和()三个部分构成。
A、体育课
B、健康教育
C 课余体育训练
D、课余体育竞赛
5.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目标的制定包括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四个
学习领域目标。
A、心理健康
B、运动知识
C、运动习惯
D、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6.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之一是()。
A、非阶梯性
B、长期性
C、业余性
D、技能性
7.体育教学中直观法包括动作示范、直观教具与模型演示、多媒体演示、助力与阻力和
()等方式。
A、电影
B、电视
C、定向与领先
D、强化与转移
8.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实施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提高训练水平,培养竞技运动
后备人才的教育过程。
A、全体
B、具有一定天赋的
C、高水平运动员
D、低年级的
9.体育学习评价的主要目是为了()
A、给学生分数
B、选拔和淘汰
C、了解学习情况,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D、提高认识
10.竞技运动想的改造基本方法是()。
A、简化技术结构,减小运动难度
B、提高技术难度
C、提高运动负荷
D、开发新兴项目
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行为目标”的取向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
2.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学生的学习领域划分为: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
应等。
3.体育课程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并使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相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
技术与技能。因此,身体练习是区别于其它一切文化类课程的显著特点。
4.建国后我国的学校教育思想主要受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说影响。
5.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身心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
的效能来说,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
6.体育教师工作特点之一是主要从事体力劳动。
7.发展体能等于提高身体素质。
8.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是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
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9.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要排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的指导作用。
10.体育教学就是他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简述讲解法的概念及其运用?
2.简述体育学习评价包括的内容。
四、论述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
1.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学校体育怎样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试述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开发与利用。
Ⅱ《运动生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评定运动员无氧耐力的常用指标是测定()。
A、无氧阈
B、无氧功率
C、最大负氧债能力
D、V02max
2.定量负荷时,女子的反应程度比男子()
A、大
B、小
C、相同
D、相近
3.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与正式练习()的活动。
A、相似
B、不相似
C、相同
D、毫无联系的活动
4.在完成极量运动时,优秀耐力运动员的每搏量比优秀的短跑运动员()。
A、大
B、小
C、无差别
D、相差不超过 10ml
5.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在运动时都()
A、产生乳酸
B、不需要氧气
C、能维持较长的运动时间
D、具有较低的输出功率
6.“堵塞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组织中堆积,这些物质主要是
()。
A、二氧化碳
B、丙酮酸
C、乳酸
D、r-氨基丁酸
7.“心搏峰”是指()。
A、每搏量达到峰值时的心率水平
B、心率达到峰值时的每搏量水平
C、在最佳心率范围内的每搏量水平
D、每搏量达到最大的值
8.“第二次呼吸”的出现,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的()。
A、开始
B、进行
C、结束
D、以上都不对
9.有训练者在定量负荷时,心率和每搏输出量的变化是()。
A、心率上升较小,每搏量增加较多
B、心率上升较多,每搏量明显增加
C、心率上升较少,每搏量较低
D、心率上升较多,每搏量较低
10.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和快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可影响短跑运动员的()。
A、步长
B、步频
C、步长和步频
D、无影响
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正确“√”,错误“×”)
1.血糖浓度是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2.在耐力性赛跑的终点冲刺时,主要由糖酵解来供能。
3.速度素质的高低与能量输出功率的高低无关。
4.在无氧供能的运动中,可靠的选材准则是评定人体 VO2max 的大小。
5.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加强,体温上升,内
脏器官活动减弱。
6.在有氧耐力项目中,因主要供能方式是肌糖原的酵解,故肌糖原含量高有利于获得好
成绩。
7.在“心博峰”时,心输出量已达到最高水平,故训练效果最好。
8.在一定范围内,心率的快慢可以反应出体内的耗氧水平,
9.最大摄氧量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而无氧阈则是反映人体无氧工作能力的
指标。
10.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主要因素是活动时间、强度以及与正式练习之间的间隔时
间。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试述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10 分)
2.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生理因素。(10 分)
四、论述题(每题 20 分,计 40 分)
1.如何根据“心搏峰和最佳心率范围”的理论来确定中小学体育教学负荷阈?(20 分)
2.试述反映心肺功能(氧运输系统)的常见指标,解释其中的三个指标,并说明它们与有
氧运动能力的关系。(20 分)
Ⅲ、《运动训练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运动员训练的直接目的是()。
A、提高运动成绩
B、提高竞技能力
C、参加竞赛
D、增强体质
2.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负荷的特征是()。
A、训练负荷比例越大越好
B、循序渐进的逐渐增加
C、负荷强度必须是中等强度
D、周而复始的训练
3.衡量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是()。
A、进攻技术
B、防守技术
C、常用技术
D、特长技术
4.决定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成绩的主观因素的是()。
A.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水平
B.对手水平
C.竞赛办法
D.比赛环境
5.直接制约着运动技术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的是()。
A、技术水平
B、竞赛规则
C、技术环境
D、器材设备与场地
6.“快、转、准、狠、变”是()项目的制胜因素。
A、排球
B、篮球
C、乒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