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第五节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B卷.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第五节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 B 卷 1.水的“自白”;我是水,我现在的体温如图所示,并且我还在放热。请你告诉我,我现在的体温 是 (填“熔化”或“凝固”)。 ℃,我正在 后 而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0;凝固 【解析】温度计读数时,需要注意其分度值。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全面物理知识,要求掌握温度计的读数和凝固放热的特点。 【详解】图中温度计读数为 0°C,由于液体凝固需要放热,所以它正在凝固。故答案为:0;凝固。 2.在东北,人们冬季里喜欢做“冻豆腐”。光滑细嫩的豆腐,经冷冻再解冻以后,会出现许多小孔。 小孔是由豆腐里的水先 【答案】凝固;熔化 【解析】(1)根据我们对于凝固和熔化的理解来作答。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体由固 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2)水冻结后,体积变大;豆腐中含有水,冻结以后,豆腐中的小冰块把 整块豆腐挤压成蜂窝形状,待冰融化以后,就留下许多孔洞。 【分析】正确理解冻豆腐的小孔形成过程,并熟练掌握几种物态变化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豆腐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豆腐冷冻时这些水分就会凝固为小冰晶,同时体积变大,这些小冰 晶将整块豆腐挤压成蜂窝形状;待豆腐解冻后,小冰晶熔化为水,就留下了很多小孔。故答案为:凝 固;熔化。 3.如图,民间艺人制作“糖画”时,先将白糖熔化成糖浆,用勺舀起糖浆在光滑的石板上绘制各种美 丽的图案,等石板上的糖浆 成了栩栩如生的“糖画”。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后,就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放出;凝固 【解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称为熔化,该过程是吸热的;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称为凝固,该过程是 放热的。 【分析】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题。 【详解】制作“糖画”时,先将白糖熔化成糖浆,用勺舀起糖浆在光滑的石板上绘制各种美丽的图案, 等石板上的糖浆放出热量凝固成固态,这样就做好了糖画。故答案为:放出;凝固。 4.某人发烧时,常在额头贴冰袋降温。冰袋在使用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量;北方冬天的菜窖里常放几桶水,这样做的目的是当气温降低时,可以利用水在 时 【答案】熔化;吸收;凝固;放出 【解析】(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2)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 凝固,凝固过程要放热。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判断,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 热量,使菜窖气温不致过低而冻坏菜。 (物态变化) ,此过程需要 热
B.较高的熔点 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详解】儿童发烧时,常在额头贴冰袋降温,是利用冰熔化时吸热而使温度降低;北方的冬天,菜窖 里放几桶水,水在凝固时放出热量,可适当提高窖内的温度,菜就不易被冻坏。故答案为:熔化;吸 收;凝固;放出。 5.在北方的冬天,汽车驾驶员常用水和酒精的混合物作为汽车冷却系统的冷却剂,这是由于这种混合 液具有( ) A.较低的沸点 【答案】C 【解析】晶体的熔点跟液体的种类、压强、杂质有关,在液体的种类和杂质一定时,压强越大,熔点 越高。在液体的种类和压强一定时,有杂质时,晶体的熔点降低。同一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分析】作冷却液应选用凝点较低的液体,能防止低温时冷却液凝固膨胀损坏发动机。 【详解】因为酒精的凝固点远低于水的凝固点,酒精和水的一定比例的混合液的凝固点也远低于水的 凝固点 0℃,冷却液的凝固点降低了,才能防止低温时冷却液凝固膨胀损坏发动机。对于同种物质来 讲,熔点与凝固点是相同的,因此凝固点降低,熔点也降低。故只有 C 符合题意。故选 C。 6.如图所示是小梦同学在-9℃的室外玩肥皂泡时拍摄的照片。他发现肥皂泡在很冷的室外会迅速结 冰,掉落在地面如同散落的玻璃球,非常神奇。对这一现象包含的物态变化及吸热、放热情况判断正 确的是( ) D.较好的冷却效果 C.较低的凝固点 B.这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D.这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A.这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C.这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肥皂泡泡在很冷的室外会迅速结冰”属于液态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冰,凝固 需要放热,故 A 正确,BCD 错误。故答案选:A 7.2013 年 CCTV3·15 晚会曝光黄金造假:个别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在黄金中掺人少量金属铱颗粒。 已知黄金的熔点是 1064.6℃,铱的熔点是 2443.0℃,可以有效检测黄金制品中有无铱颗粒的手段是 ( ) A.加热至 1064.0℃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B.加热至 1065.0℃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C.加热至 2444.0℃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D.加热至 3507.6℃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答案】B 【解析】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晶体物质 处于熔点温度时,可能处于固态、液态或者固液共存状态。 【分析】本题考查了熔点的知识,知道晶体物质处于熔点温度时,可能处于固态、液态或者固液共存 状态。 【详解】(1)黄金的熔点是 1064.6℃,铱的熔点是 2443.0℃,因此温度低于或者等于 1064.6℃时,铱 一定处于固态,而黄金可能处于固态、液态、固液共存三种状态,因此不能进行区分;(2)温度都等 于或高于 2443.0℃时,黄金处于液态,铱可能处于固态、液态、固液共存三种状态,因此不能进行 区分。(3)当温度高于 1064.6℃而低于 2443.0℃时,黄金全部处于液态,铱处于固态,因此这个温 度范围内如果有铱颗粒,说明黄金制品中掺入铱颗粒。故选 B。 8.已知固态氮的熔点是-210℃,固态氧的熔点是-218℃,当液态氮、液态氧的温度从-200℃同时降 温,则首先凝固的是 ;在-218℃时,氧的存在状态可能是 。
【答案】液态氮;固态、液态或者固液共存状态 【解析】【分析】【详解】固态氮和固态氧都有熔点,说明它们是晶体,对于晶体来说,熔点和凝固点 相同,从-200℃降温,首先是达到-210℃时,液态的氮就开始出现凝固;当-218℃时,对于氧来说, 可能是固态,也可能是液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 9.装修阀门材料主要成分是黄铜,黄铜是一种合金材料。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 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一般来说,合金的熔点低于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金属的熔点。 下表是一些金属熔点的数据。 金属 铜 锌 锡 铅 铋 镉 熔点/℃ 1083 419.6 231.9 327.5 271.3 320.9 的 。 。 B.60∽80℃ D.300∽320℃ C.230∽250℃ (1)铅锡合金中某种金属的质量分数与合金的熔点有如图所示的关系,其中横坐标表示的是 质量分数;当合金熔点最低时,合金中铅与锡的质量比为 (2)保险丝由铋、铅、锡、镉等金属组成,其熔点约为 A.20∽40℃ 【答案】(1)锡;2:3;(2)B 【解析】(1)根据横坐标质量分数为零时熔点要比质量分数为 1 时熔点高考虑本题;根据合金熔点最 低时铅和锡的含量考虑;(2)根据合金的熔点与其组成成分的熔点比较考虑。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合金的熔点比它的组成成分熔点低,硬度大,能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 律回答问题。 【详解】(1)横坐标质量分数为零时熔点要比质量分数为 1.0 时熔点高,因为铅的熔点比锡的熔点高, 所以横坐标表示锡的质量分数;合金熔点最低时锡占 60%,所以铅占 40%,合金中铅与锡的质量比为 40%:60%=2:3;(2)合金的熔点比它的组成成分熔点要低,铋、铅、锡、镉这四种物质熔点最低的是 231.9,所以要选择熔点比 231.9 低,且不能很低,必须要高于室温,故选择 B;故答案为:(1)锡; 2:3;(2)B。 10.如图分别是两种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 。 (填“晶体”或“非晶体”), 所对应的固体属于 是 (1)图甲 理 由 (2)图乙是冰的熔化图像,处于冰水混合状态的是图中 量,总体积 (3)已知冰的比热比水的小。图乙中 C 点对应冰刚好完全熔化,若此后继续加热一会儿,则水温随 时间变化的图线是 【答案】(1)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或没有熔点);(2)BC;吸收;变小;(3)CF 【解析】(1)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 中温度不断上升,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为熔点。(2)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为晶体的熔化过程, 在熔化的过程中该物质吸收的热量用来熔化,因此此过程温度保持不变。(3)由图可知,BC 段为冰 的熔化过程,在 B 点开始熔化,到 C 点结束,若此后继续加热一会儿,由于水的比热容大,温度上升 段,在此过程中,混合物需要 (填“CD”“CE”或“CF”)。 热
较慢。 【分析】对于此类图形题,应明确横、纵坐标轴及各关键点所代表的物理意义,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 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详解】(1)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该物质为非晶体。(2)图乙是冰 的熔化图象,处于冰水混合状态的是图中 BC 段在熔化的过程中该物质吸收的热量用来熔化,因此此 过程温度保持不变。(3)图乙中 C 点对应冰刚好完全熔化,若此后继续加热一会儿,由于水的比热容 大,温度上升较慢,则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CF 比较符合实际。故答案为:(1)非晶体;熔化时温 度不断升高(或没有熔点);(2)BC;吸收;变小;(3)CF 11.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 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 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所示。 分钟开始凝固,凝固过程用了 分钟。 (填“高”或“低”) 。 (填“变多”“变少”“变不,) ℃.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 (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从第 (2)凝固点为 了。 (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 合物中的冰会 (4)实验中小明同学发现盐水凝固时间较长,在不改变原来实验装置的情况下,请你告诉他一种缩 短盐水凝固时间的方法: 【答案】(1)10;10;(2)-2;低;(3)变多;(4)减少盐水的质量 【解析】(1)根据图象可知:凝固过程是温度保持不变的那一段,即可确定正确答案;(2)与水凝固 的图象对比即可求解;(3)根据晶体凝固的条件可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由此确定 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有部分结冰,则可判断冰的变化。 【分析】解决此题的根据是要读懂晶体凝固的图象,特别是要弄明白究竟哪段是凝固过程。 【详解】∵(1)凝固为晶体的过程中温度是保持不变的,有∵在图象中与横轴平行的一段是温度保 持不变的;∴盐水从第 10 分钟开始凝固,到第 20 分钟凝固完成,凝固过程用了 10 分钟;(2)从图 象可知: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是-2℃,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2℃;又知:水的凝固点是 0℃,∴与水 相比,盐水的凝固点变低;(3)∵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 冰 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 冰水合物中的冰 会变多。故答案为:(1)10;10;(2)-2;低;(3)变多;(4)减少盐水的质量。 12.用铜作原料浇铸铜像的过程中,其物态变化图线应该是图中的( )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应明确以下两点:(1)铜是晶体应该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所以此过程应该有一
段时间保持该温度不变。(2)在浇铸铜像的过程中,铜块先吸热熔化,然后浇铸成铜像时就放热凝固。 【分析】本题既考查了晶体、非晶体的凝固、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又考查了学生对的图象认 识,是一个基础好题题。可以作为选择或填空题出现。 【详解】∵用铜作原料在浇铸铜像的过程中就是铜的熔化和铜水的凝固过程,铜是晶体应该有固定的 熔点和凝固点,∴从四个图象上看 AD 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明显错误;B 中也有温度升高的过 程,也有降温过程,明显是先熔化后凝固,符合浇铸铜像的过程;C 中也有温度升高的过程,也有降 温过程,明显是先凝固后熔化,不符合浇铸铜像的过程。故选 B。 13.如图为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B.熔化过程持续了 3min D.该物质在 AB 段的比热比在 CD 段小 A.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 0℃ C.该物质在 AB 段吸收的热量比 CD 段多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由图象可知,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 0℃不变,所以此物质是晶体,且熔 点为 0℃,故 A 正确:此物质在 1min 开始熔化,到 4min 熔化结束,熔化过程持续了 4min-1min=3min, 故 B 正确;该物质在 AB 段是固体,CD 段是液体,由于吸热的时间均是 1 分钟,因此吸收的热量应该 是相等的,故 C 错误。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在 AB 段升高的温度为Δt1,在 CD 时间里 升高的温度为Δt2,由图象可知,Δt1>Δt2,由 Q=cmΔt 可知,当吸收的热量和质量都相同时,Δt 越 大比热容 c 就越小,所以这种物质 AB 段的比热容小于 CD 段的比热容,故 D 正确。 14.如图所示是某种液态物质放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每分钟物体向外放出的热量相等。 忽略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质量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一定是非晶体 B.该物质的凝固过程用了 20min C.该物质液态时的比热比固态时的比热大 D.该物质液态时的比热比固态时的比热小 【答案】C 【解析】(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在图象上看,有一段水平的 线段;(2)在晶体凝固图象中,水平的线段表示凝固过程;(3)相同质量的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的 情况下,比热容越大,温度升高的越慢。 【分析】本题考查了热学中的多个知识点,要求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特点,原理及应用做灵活运用。 该题还考查了学生从凝固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详解】(1)从图象上看,有一段水平的线段,表示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有一定的熔点,是晶体; 故 A 错误;(2)该物质的凝固过程用了 10min,故 B 错误;(3)整个放热过程中,由图象知,相同质 量 m 的晶体在固态时放出相等的热量 Q 时温度下降的快,在液态时放出相等的热量 Q 时温度下降的慢, 由 Q=mcΔt 知,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故 C 正确,D 错误。故选 C。 15.如图所示为锡熔化或凝固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 ,9∽12 min 内锡处于 。 min,在 3∽6min 的时间内锡所处的状态为 (1)锡的熔点是 (2)锡熔化过程经过 过程,锡在 3∽6min 内与 9∽12min 内的不同点在于 【答案】(1)232;(2)3;固液共存;凝固;前者是熔化(吸热)过程;后者是凝固(放热)过程 【解析】从图象可看出,0min 对应温度为开始加热时的温度,然后随时间温度逐渐升高,BC 段温度 不变,为晶体的熔化过程,对应温度为熔点,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并存状态,需要吸收热量。D 点后 随时间温度逐渐降低,EF 段为晶体的凝固过程,处于固液并存状态,需要放出热量。 【分析】此题考查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通过图象得出物理信息:晶体的熔点、熔化和凝固过程所 用时间以及各段物质对应状态等。 【详解】由图象可知:(1)BC 段为锡的熔化过程,所对应温度 232℃即为物质的熔点.(2)锡熔化是 从第 3min 到第 6min,用了 6min-3min=3min,在 3-6 分钟的这段过程中锡处于固液并存状态.9∽12 分 钟内锡处于凝固过程,锡在 3∽6 分钟内与 9∽12 分钟内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是熔化过程,后者是凝固 过程。故答案为:(1)232;(2)3;固液共存;凝固;前者是熔化(吸热)过程;后者是凝固(放热) 过程。 16.为救治病人,急需将一种药品送到偏远的山村,这种药品要求在 0℃以下存放,常用保温瓶不能 满足需要。同学们经讨论,为保证药品在 0℃以下存放,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冷藏盒。 (1)其中药品应放置于 (2)关于保温盒的填充材料,你选择 (3)关于放置在保温瓶内的低温物质的选择,小明认为只要放普通冰块即可,小华却认为应该放置 由盐水凝固而成的冰块(简称“盐冰”)。 你支持 (填“A”或“B”)处,另一处空间放置低温物质。 (填“铝合金”“发泡塑料”或“沙石”)。 的选择,依据是:①这两种冰, 的熔点更低;② (题目中的某段文字)。 (4)进一步分析其原理:低温物质在运输途中发生 证冷藏效果。 (填物态变化)而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保 【答案】(1)B;(2)发泡塑料;(3)小华;盐冰;药品要在 0℃以下存放;(4)熔化 【解析】晶体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导热性能差的物质的保温效果更好,可以减缓热传递的速度; 冰中混入杂质后,熔点会降低。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晶体熔化条件及熔点与杂质是否有关的了解。 【详解】(1)为使药品处于低温环境,应放在 B 位置,在 A 位置放置低温物质;(2)这种药品要求在 低温环境下存放,要求运输过程中尽可能不从外界吸收热量,包装盒应具有导热性能差的特点,提供 的三种材料中发泡塑料的热性能最差;(3)药品要求在 0℃以下存放,要求所选物质的熔点在 0℃以 下,冰的熔点是 0℃,盐冰的熔点低于 0℃,所以小华的选择正确;(4)在运输过程中,盐冰在 0℃以 下温度熔化,冰吸收热量,使冷藏盒内温度低于 0℃.故答案为:(1)B;(2)发泡塑料;(3)小华; 盐冰;药品要在 0℃以下存放;(4)熔化。 17.(科学探究)小阳学习了热学知识后,知道晶体凝固过程会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此引发了 他的思考,晶体凝固过程放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他猜想:晶体凝固过程放热的多少可能与晶体的质量有关;你的猜想: (2)小阳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如下探究: 取不同质量的海波,让它们刚好完全熔化,迅速放入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两烧杯冷水中。如图所示, 。
待海波刚固完毕后,迅速用温度计测出此刻各自烧杯中水的温度,通过比较 海波凝固过程放热的多少。 来确定质量不同的 。 (3)在探究过程中,小阳发现海波凝固完毕后,温度计示数变化不太显著,请指出造成此现象的一 种可能原因: 【答案】(1)晶体凝固过程放热的多少可能与晶体的种类有关;(2)温度计升高的示数;(3)烧杯中 水的质量太大 【解析】(1)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的多少,我认为除去和物体的质量有关以外,还和晶体的种 类有关。(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转换法的应用.通过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高低就会确定海波凝固过 程放热的多少。(3)根据公式 Q 吸=cmΔt 可以知道,当 Q 吸和比热 c 一定时,升高的温度Δt 和水的质 量 m 成反比,因此当水的质量 m 越大时,水的温度升高的就会越小,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就不太显著。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实验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的能力、实验方法--转换法的灵活运用 以及对实验中出现问题时,学会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我认为除去和物体的质量有关以外,还和晶体的种类有关。故答案为:晶体凝固过程放 热的多少可能与晶体的种类有关。(2)海波凝固过程中会向烧杯中的水放热,而且向水中放的热量越 多,水的温度升的就会越高,因此通过比较温度计升高的示数(即烧杯中水的温度升高的多少)就会 确定海波凝固过程放热的多少。故答案为:温度计升高的示数。(3)根据公式Δt=Q 吸/cm 可以知道, 当 Q 吸和比热容 c 一定时,水升高的温度Δt 和水的质量 m 成反比,因此当烧杯中水的质量 m 越大时, 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就不太显著(即水升高的温度Δt 就会越小)。故答案为:烧杯中水的质量太大。 18.(2019·自贡)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 T 随加热时间 t 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C.乙物质在 BC 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甲物质的熔点为 210℃ D.乙物质在 BC 段温度不变,不吸热 【答案】C 【解析】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就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反映在熔化图象上: 晶体的熔化图象有一水平线段,该水平线段对应的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而非晶体的图象呈逐渐上升 趋势,没有水平线段,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的;物质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 保持不变。 【分析】该题以图象的形式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识图的关键是找出图象中的水平线段,凡有 水平线段的,说明该物质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温度不变,对应的是熔点。 【详解】A、甲从一开始就熔化,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甲没有熔点,所以甲是非晶体。乙物质在 熔化过程中有温度不变的过程,即乙有一定的熔点,所以乙是晶体;故 A 错误;B、分析图象可知, 乙有一定的熔点,熔点为 210℃,甲没有熔点,故 B 错误;C、因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
是固液共存状态的,故乙物质在 BC 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 C 正确;D、乙物质在 BC 段是晶体的 熔化过程,此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 D 错误。故选 C。 19.(2019·杭州)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的特征和信息,可以 ℃,在熔化过程中 判定该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 (填“吸 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这种物质液体的比热容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固体的比热容。 【答案】晶体;80;吸热;大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利用图像分析晶体熔化的特点和比热容大小的比较。 【详解】从题图中可以看出,物质的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物质的温度保持变,说明这 是晶体熔化的图像,图像中呈水平的一段所对应的温度 80℃就是物质的熔点,在整个过程中,物质 是吸热的,吸收热量的多少由时间来衡量,由 Q=cmΔt 可知,当吸收的热量和质量都相同时,液态时 升高的温度低于固态时升高的温度,所以这种物质液态时的比热容大于固态时的比热容。故答案: 晶 体;80;吸热;大于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