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物第四章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
1. 把系有棉线的铁丝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所示,
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的肥皂泡,由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引起棉线被拉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甲
【答案】B
【解析】 【分析】【详解】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的肥皂泡,刺破的一侧对棉线的拉力消失,
有肥皂的一侧对棉线有拉力,所以将棉线拉向有肥皂的一侧。故选 B
2.小科在学习了“物质的构成”后,做了如下实验;
。
。
(填“A”
,该现象说
(1)图甲是演示液体扩散现象的装置。最初两种液体 A 和 B 的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
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为了更好地证明分子在不停地做重无规则运动,开始时
或“B”)是密度较大的液体。
(2)如图乙所示,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杯中分别滴人一滴红墨水,可以看到:红墨水在
热水中扩散快,这说明
(3)如图丙所示,在铜丝框上宽松地系一根细棉线,再浸人肥皂水中慢慢地提起,框中会
形成一层肥皂膜,用手指戳破一侧的肥皂膜,你会观察到
明
【答案】(1)B;(2)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3)另一侧肥皂膜将细棉线拉
过去;分子之间有引力
【解析】(1)为了更好地证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应把密度大的放置于下部,这
样可以排除重力作用的影响,所以,开始时 B 应是密度较大的液体;(2)在冷水杯和热水
杯中滴入两滴墨水,会看到热水中的墨水扩散的快,这表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3)用手指轻轻地碰一下棉线一边的肥
皂膜,这边儿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另一边。这一现象表明,肥皂水分子间有相互作用
的引力,在分子引力作用下,棉线被拉向另一边。【分析】【详解】略
重难点二 密度的分析与应用
3.某兴趣小组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液体的密度,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如图所示的图像,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甲的密度小于液体乙的密度
B.液体乙的密度是 1.0×103kg/m3
C.当体积为 60cm3 时,液体甲的质量为 80g
D.当质量相同时,液体甲与液体乙的体积比是 4:5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A.由图可知,体积相同时,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由 p=m/V
得到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故 A 错误;B.当液体体积为 0 时,即量杯中没有装液体时,质
量是 20g,这就是量杯的质量,当液体体积为 100cm3 时,乙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为 100g,则
液体的质量 m=m 总-m 杯=100g-20g=80g,乙液体的密度:ρ乙=m/V=80g/100cm3=0.8g/cm3=0.8×
103kg/m3,故 B 错误;C.当体积为 60 厘米 3 时,液甲的质量为 80g-20g=60g,故 C 错误;D.当
质量都是 100g 时,液体甲与液体乙的体积比是 80cm3: 100cm3=4:5,故选 D。
4.分别由不同物质 a、b、c 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
可知( )
A.质量为 4kg 时,a 的密度是 4×103kg/m3
B.体积为 1m3 时,a、b、c 的质量依次变小
C.b 物质的密度是 2×103kg/m3
D.c 物质的密度最大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A.由图象可知,横轴是质量,纵轴是体积,质量为 4×103kg 时,
a 的体积是 2m3,所以 a 物质的密度是ρa=ma/Va=4×103kg=2.0×103kg/2m3=2.0×103kg/m3 密
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质量为 4 千克时,a 的密度仍然是 2.0×103kgm3,故 A 错误;B.由图象
可知,体积为 1m3 时,纵轴对应的质量,a、b、c 的质量依次变小,故 B 正确;C.由图象可
知,当 b 物质的体积为 2m3 时,b 物质的质量是 2×103kg,所以 b 物质的密度是 pb=mb/Vb=2×
103kg/2m=1.0×103kg/m3,故 C 错误;D.当三种物质的质量都为 2×103kg 时,c 物质的体积
最大,a 物质的体积最小,所以由 p=m/V 可知,c 物质的密度最小,a 物质的密度最大,故 D
错误。故选:B。
重难点三 物质的比热
5.质量相同的两金属块,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则( )
A.升高温度较大的金属块比热容一定大
B.升高温度较小的金属块比热容一定大
C.温度高的金属块比热容一定小
D.温度低的金属块比热容一定小
【答案】B
【解析】根据公式 Q=cmΔt 分析判断。
【分析】热量的计算
【详解】根据公式 Q=cmΔt 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与
比热容成反比,即升高的温度较小的金属块比热容一定大,升高的温度较大的金属块比热容
一定小,故 B 正确,而 A、C、D 错误。故选 B.
6.小金根据表中数据得出了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几种物质的比热 J/(kg·℃)
4.2×103
水
酒精 2.4×103
煤油 2.1×103
2.1×103
冰
沙石 0.92×103
0.88×103
铝
A.同一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后,物质的比热不变
B.煤油和冰的比热相同,所以比热不是物质的特性
C.100g 的铝和酒精吸收相同的热量,铝温度变化较大
D.同温度的 100g 水和 200g 煤油升高到同一温度,所需吸收的热量不同
【答案】C
【解析】由水和冰的比热计较可知此选项错误,故 A 错误
【分析】【详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比热容与冰的比热容不同,所以同一物质发生物
态变化后,物质的比热发生改变,故 A 错误;B.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比热一
般是不同的,故 B 错误;C.由 Q=cmΔt 可知,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小
的,温度变化大;因为铝的比热小于酒精,所以铝的温度变化更大,故 C 正确;D.由 Q=cm
Δt 可知,100g 水和 2000g 煤油温度变化相同时,所吸收的热量分别为 Q 水=4.2×103J/(kg·℃)
×100g×Δt=4.2×105J×Δt,Q=2. 1×103J/(kg·℃)×2000g×Δt=4.2×105J×Δt,
所以所吸收的热量相同,故 D 错误。
重难点四 物态变化
7.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的习俗。下面与粽子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煮粽子时,锅中的水开始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不需要继续吸热
B.煮粽子时,锅上方冒出的“白气”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手上沾些水,拿刚出锅的粽子不烫手,利用了汽化吸热
D.粽子放入冰箱冷冻一段时间,外表结了一层霜,这是凝固现象
【答案】C
【解析】(1)液体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2)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
体;(3)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需要吸热;(4)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
【分析】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详解】A.煮粽子时,锅中的水开始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但仍然继续吸热,故 A 错误;
B.煮粽子时,锅上方冒出的“白气”是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 B
错误;C.手上沾些水,拿刚出锅的粽子不烫手,利用了汽化吸热,故 C 正确;D.粽子放人冰
箱冷冻一段时间,外表结了一层霜,这是外面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的凝华
现象,故 D 错误。故选 C。
8.杭州正在修建地铁,在它的四周围栏上而安装了大量的喷雾装置,可见很多的“白汽”,
如图。这些“白汽”不断喷洒,不断消失,有关“白汽”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白汽”是水蒸气
C.“消失”是汽化现象
B.“喷洒”是升华现象
D.“消失”时需要放热
【答案】C
【解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据此分析判断。
【分析】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详解】“白汽”是小水珠,在空气中吸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而消失,这是汽化现象,故
B 正确,而 A、C、D 错误。故选 B。
9. “热管”采用液体散热,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高端科技产品上作为散热器。如图是“热
管”的工作原理图。管内装有液体,它的 A 端受热,热管里的液体变成气态,然后从热管中
较热的一端向较冷的 B 端转移,热管中较冷的一端通过散热风扇把热量从热管中散发,气态
变成液态并回流到热管中较热的 A 端,热管内的液体起到了搬运热的作用。那么热管内流体
在这两端发生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 )
A.A 端流体液化吸热,B 端流体汽化放热
B.A 端流体液化放热,B 端流体汽化吸热
C.A 端流体汽化吸热,B 端流体液化放热
D.A 端流体汽化放热,B 端流体液化吸热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目描述可知,热管的 A 端受热,热管里的液体变成气态发
生汽化现象,从而将热量携带出来;当气体到达 B 端时,气体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将携
带的热量释放出去,故 C 正确,而 A、B、D 错误。故选 C。
10.如图所示,容器底部放水,水上面浮有一层沸点比水高的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始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
B.水先沸腾,油后沸腾,但水和油同时蒸发
C.油蒸发,水不蒸发,直到水全部汽化后,油才沸腾
D.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水先沸腾,最后同时沸腾
【答案】C
【解析】沸腾及沸腾条件,蒸发及其现象
【分析】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据此分析判
断。
【详解】对容器底部加热,水和油都会吸热,由于蒸发不需要一定的温度,所以油会不断蒸
发;下面的水由于被上面的油膜覆盖,因此无法蒸发。下面的水达到沸点后还会继续吸热,
因此水会沸腾;上面的油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因此在水没有完全汽化前不会沸腾。当下面
的水全部汽化后,油吸热达到沸点开始沸腾。故 C 正确,而 A、B、D 错误。故选 C。
11.如图 1 所示,规格相同的容器装了相同质量的纯净水。用不同加热器加热,忽略散热,
得到图 2 所示的水温与加热时间的图线,则( )
A.甲烧杯中的水温度升得比较快,说明比热容比乙杯中的水比热容小
B.加热相同时间,两杯水吸收的热量相同
C.吸收相同的热量,甲杯的水升温比乙杯的多
D.甲杯的水加热 2min 与乙杯的水加热 3min 吸收的热量相同
【答案】D
【解析】(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仅与物质的种类和所处的状态有关,而与物体的温度、
质量和体积无关;(2)由图乙可知,加热相同的时间时,两烧杯内温度的变化量关系,根
据 Q 吸=cmΔt 可知它们吸收的热量关系;(3)同种纯净水的比热容相同,根据Δt=Q 吸/cm
判断吸收相同的热量时两烧杯内的水升变化关系;(4)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根据 Q 吸=cm
Δt 可知温度升高相同时吸收的热量相同。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比热容概念和吸热公式的了解与掌握,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是关键。
【详解】A.由题意可知,甲、乙两容器中都是相同质量的纯净水,它们的种类和状态相同,
则两烧杯中水的比热容相同,故 A 错误;B.由图乙可知,加热相同的时间内,甲、乙两烧杯
内量相等的纯净水升高的温度不同,由 Q 吸=cmΔt 可知,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故 B 错
误;C.同质量的纯净水,它们质量和比热容相可同,由 Q 吸=cmΔt 的变形式Δt=Q 吸/cm 可
知,吸收相同的热量,甲、乙两烧杯内的水升温相同,故 C 错误;D.由图乙可知,甲杯的水
加热 2min 与乙杯的水加热 3min 时,水升高的温度相等,由 Q 吸=cmΔt 可知,它们吸收的热
量相同,故 D 正确。故选:D。
12.如图所示是加热-30℃的冰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BC 段是冰的熔化过程,温度不变,说明熔化不需要吸热
B.水的沸点是 98℃,说明当地的大气压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C.冰熔化时温度保持 0℃不变,说明冰是晶体
D.加热相同时间,冰升温比水快,说明冰的比热容比水大
【答案】C
【解析】晶体熔化时物体的温度保持不变,有确定的熔点,晶体在熔化前处于固态,熔化过
程中处干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后处于液态,非晶体熔化时,晶体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结合图像判断即可。
【分析】熔化和薇固的温度一时间图象
【详解】A、图像中 BC 段是冰的熔化过程,虽然温度不变,但熔化过程需要吸热,A 不符合
题意:B、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沸点是 98℃,说明当地的
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B 不符合题意:C、由图像可知,在 BC 段,物质的温度保持 0℃
不变,所以该固体的熔点是 o℃,此过程中物质正在熔化,是晶休,C 符合题意:D、冰在完
全熔化为水时,质量不变;同一个加热器进行加热,加热时间相同时冰和水吸收的热量相同;
冰升温比水快(即冰的上升温度较高),由 Q=c□Δt 可知,冰的比热容比水小;D 不符合
题意。故警案为:C。
13.(浙江宁波镇海区期末)天平是一种重要的测量工具。
(1)小科同学用已经调节好的天平测量铁块的质量,操作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他在操作中
的错误有①
;②
。
之间;
C.90∽100g
D.100∽110g
B.80∽90g
(填“已经”或“没有”)
(2)另一组的小宁同学也在进行同样的实验,遇到如下问题(砝码盒里的砝码有 100g、50g、
20g、20g、10g、5g):
①若她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出现了如图 b 所示的情形,则横梁
平衡;
②在测量时,她在右盘中放入了 50g、20g 的砝码各一个,再往右盘里放一个 20g 的砝码时,
指针位置如图 c 所示;再用 10g 砝码将一个 20g 砝码替换下来,指针位置如图 a 所示,则该
铁块的质量
在
A.70∽80g
③她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A.调节平衡螺母
B.取下 10g 的砝码,再加入 5g 的砝码,并移动游码
C.加入 5g 的砝码,若指针左偏,再移动游码
D.加入 5g 的砝码,若指针右偏,再取下 5g 的砝码,并移动游码
【答案】(1)①物质和砝码位置放反了;②称量过程中调节平衡螺母;(2)①已经;②B;
③C、D
【解析】(1)根据正确使用天平的规范分析判断;(2)①天平平衡的判断方法:a.天平的
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b.天平的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②天平的指针偏左,说明砝码
的质量偏小;天平的指针偏右,说明砝码的质量偏大,据此判断;③测量物体的质量时,按
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摆放砝码,当没有更小的砝码放入时,通过调节游码的位置使天平平衡。
,使天平横梁平衡。(填序号)
【分析】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详解】(1)操作中的错误:①物体应该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因此错误:物体和砝
码的位置放反了;②当测量开始后,只能通过调整砝码和游码实现平衡,因此错误:称量过
程中调节平衡螺母。(2)①根据图 b 可知,天平的指针偏左,那么横梁没有平衡;②如图
c 可知,指针偏右,那么砝码质量偏大,为:50g+20g+20g=90g;如图 a 所示,指针偏左,
那么砝码质量偏小,为:50g+20g+10g=80g;因此铁块的质量在 80g∽90g 之间,故选 B。③
她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加入 5g 的砝码,若指针左偏,再移动游码;加入 5g 的砝码,
若指针右偏,再取下 5g 的砝码,并移动游码,故选 CD。
14.在某种弹性密闭容器中充人某种气体的过程中,用数字传感器测得气体的密度随体积变
化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密闭容器中气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B.当体积为 2cm3 时,容器内气体质量约为 5.33g
C.该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密度随着体积的变大而变大
D.图中斜线覆盖部分面积代表体积为 3cm3 时气体的质量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A.只有气体的密度不变时,质量和
积才成正比,但是该容器中气体的密度在不断增大,故 A 错误;B.由图可知,当气体的体积
为 2cm3 时,气体的密度大约为 2.6g/cm3,那么容器内气体的质量大约为 m=pV=2.6g/cm3×
2cm3=5.2g 与 5.33g 相近,故 B 正确;C.根据公式 p=m/V 可知,在常温常压下,质量不变时,
气体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即体积越大,密度越小,故 C 错误;D. 根据 m=pV 可知,图中斜
线覆盖部分的面积代表体积为 2cm3 时的气体质量,故 D 错误。故选:B
15.根据雪在外力挤压下可形成冰(密度为已知)的原理,小丽采用了如下方法来估测积雪
的密度:在水泥篮球场上,用脚向下用力踩在雪上,形成一个下凹的脚印,接者她应该测出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物理量,就能估测出积雪的密度
体
(
)
A.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深度
B.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
C.冰层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
D.脚印的深度和脚印的面积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当用力将雪踩下后,形成了一定厚度的冰。在整个过程中物
质的质量没有发变化,即先前雪的质量等于冰的质量。但同时也要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变
形。p=m/V、m=pv。
【分析】此题给出了一个情景,要求根据给出的已知条件计算雪的密度。解决此题的关键是
找到一个暗含的条件即整个过程中质量不变,根据质量相等列一个关系式,结果发现雪的密
度大小与脚印的面积无关。与雪的深度和冰的深度有关。
【详解】根据题意,整个过程中雪变成冰时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根据公式 p=m/v 得 m=pV。
设:人脚印的面积为 S,雪的厚度为ん雪,冰的厚度为 h 冰;则雪的质量为:m 雪=P 雪 sh 雪 冰
的质量为:m 冰=P 冰 Sh 冰 。 则 p 雪 Sh 雪=P 冰 Sh 冰 解得 P 雪=P 冰 h 冰 /h 雪 。 又知:h 冰 =h 雪-h 脚印;
冰的密度已知,所以还需要测量雪的深度和脚印的深度。故选:A。
16.如图分别表示物质的质量跟体积关系、物质的密度跟体积的关系,从图甲中可见,120g
的 D 物质的体积是
为
,从图乙中可见,斜线部分 S 的面积表示物质的
,其值
。
【答案】(1)200cm3;(2)质量;(3)12g
【解析】(1)据物质 D 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象能看出,此时 D 的密度是 p=m/V=6.0g/10.0cm3
=0.6g/cm3.
而后知道该物质的质量,据公式 V=m/ρ可计算出此时该物质的体积。(2)分析图象乙中的
横坐标和纵坐标,能看出其横坐标表示体积,纵坐标表示密度,故据密度的公式分析即可判
断出此时斜线部分的面积所表示的物理量,并能计算出其具体的数值。
【分析】本题结合图象,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要分析质量、密度、体积三者的关
系,然后运用密度的计算公式分析即可。
【详解】(1)对于 D 物质,其质量是 6.0g 时的体积是 10.0cm3,所以此时该物质的密度是
p=m/υ=6.0/10.0cm3=0.6g/cm3.故当其质量是 120g 时的体积是:V=m/ρ
=120g/0.6g/cm3=200cm3。(2)分析图象乙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能看出其横坐标表示体积,
纵坐标表示密度,故此时斜线部分的面积即为 pυ,即为该物质的质量;所以此时斜线部分
的面积表示物质的质量,故此时斜线部分的面积或此时该物质的质量是 m=pυ=4g/cm3×
3cm3=12g。故答案为:200cm3;质量;12g。
17.酿制自酒的装置如图所示。蒸锅实际是一个汽化池,将其封闭后仅与输气管相通,然后
将“气酒”引入冷凝池后再注入储酒罐。罐里的白酒度数很高,一般不宜饮用,需要与适当
水勾兑后才能出售。有关行业规定:白酒的“度数”是指气温在 20℃时,100ml,酒中所含
酒精的毫升数。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那么,在 1 标准大气压下,对汽化池加热应保
持
度为多少?
℃才能出好酒,输气管弯弯曲曲地经过冷凝池是因为
,“45 度”白酒的密
物质 比热/[J·(kg·℃)-1] 密度/ (kg·m-3) 沸点/(℃)
水
100
酒精
4.2×103
2.4×103
1.0×103
0.8×103
78.5
【答案】
78.5;(2)
扩大散热面
积,降低温度有益于气态酒精液化;(3)白酒的密度为 0.91g/cm3。
【解析】(1)好酒的要求是纯度高,所以加热温度应该低于水的沸点,防止沸腾而掺入水
等其它液体;(2)散热面积越大,气态酒精更易液化;(3)利用密度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简
单的计算,得到这种白酒的密度。
【分析】此题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应用题,考查了物态变化和密度公式的应用,读懂题意,理
解白酒度数的含义,是正确解答第 3 小题的关键
【详解】(1)保持酒精的沸点温度,即 78.5℃较好,此时酒精汽化成蒸汽,而汽化池内其
他液体如水等不会沸腾,故生产的酒纯度更高;(2)输气管弯弯曲曲地经过冷凝池是为了
扩大散热面积,降低温度有益于气态酒精液化;(3)由题意知,100ml 白酒中含酒精的体
积为:V 酒精=45ml=45cm3;含酒精质量为:m 酒精=P 酒精 V 酒精= 0.8g/cm3×45cm3=36g;含水的质量
为:m 水=P 水V 水=P 水(V 总-V 酒精)=1g/cm3×(100-45)cm3=55g,总质量为:M=m 水+m 酒精=55g+36g=9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