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西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资料共1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天津市河西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试题及 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Mg24 Al27 第 I 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最符合题意。) 1. 下列物质不属于合金的是 B. 汞 C. 硬铝 D. 黄铜 A. 生铁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铁是铁和碳融合而成的合金,不符合题意; B、汞是金属单质,不属于合金,符合题意; C、硬铝是铝、铜、镁、硅融合而成的合金,不符合题意; D、黄铜是铜锌合金,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2. 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B. 液氮 C. 碘酒 D. 石油 A. 空气 【答案】B 【解析】 【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详解】A、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B、液氮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C、碘酒中含有酒精、碘,属于混合物。 D、石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故选 B。 3. 华夏造物历史悠久,《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B. 织布衣 C. 炼生铁 D. 晒海盐 A. 造木舟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造木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织布衣,没有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炼生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晒海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答案:C。 4. 不锈钢电热水壶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利用金属的下列性质,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导热性 B. 导电性 C. 延展性 D. 耐腐蚀 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详解】A、导热的过程是物理变化,属于物理性质。A 错误; B、导电的过程是物理变化,属于物理性质。B 错误; C、延展的过程是物理变化,属于物理性质。C 错误; D、耐腐蚀指的是金属不易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属于化学性质。D 正确。 故选 D。 5. 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A. C. 【答案】D 【解析】 B. D. 【详解】A、该图标为爆炸品的图标,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该图标为禁止放易燃物标志,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该图标为腐蚀品的图标,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该图标为禁止烟火的图标,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D。 6. 下列化学用语中,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A. Ca:钙元素 C. 2N:2 个氮分子 【答案】C 【解析】 B. 2OH-:2 个氢氧根离子 D. Mg2+:镁离子 【详解】A、元素符号由两个字母组成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Ca:钙元素, 故 A 正确; B、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几个该离子,2OH-:2 个氢氧根离子,故 B 正确; C、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几个该原子,2N:2 个氮原子,故 C 不正确; D、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 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 前加上相应的数字,Mg2+:镁离子,故 D 正确。 故选 C。 7. 对于碳的两种氧化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CO2 和 CO 都可以溶于水得到酸 B. CO2 和 CO 都是有毒气体 C. CO2 可用于燃料,CO 可以灭火 D. CO 和 CO2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 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二氧化碳溶于水得到碳酸,叙述错误; B、CO 是有毒气体,二氧化碳不是有毒气体,叙述错误; C、CO2 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做燃料,CO 有可燃性,不能灭火,叙述错误; D、CO 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单质高温下生成 CO,所以 CO 和 CO2 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叙述正确。 故选 D。 8.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油锅着火可以用锅盖盖灭 C. 空气混有面粉,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 D. 将煤粉碎燃烧可提高燃料利用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不能降低,故 A 不正确; B、油锅着火可以用锅盖盖灭,是隔绝空气,故 B 正确; C、空气混有面粉,遇明火时在有限空间内可能发生爆炸,故 C 正确; D、将煤粉碎燃烧,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可提高燃料利用率,故 D 正确。故选 A。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9. 鉴别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的最简单方法是 A. 通入澄清石灰水 C. 观察气体颜色 【答案】B 【解析】 B. 插入燃着的木条 D. 验证三种气体的溶解度 【详解】A、空气中虽然含有二氧化碳,但含量较低,因此将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短 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与将氧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的现象无明显不同,不能将空气和氧气 鉴别出来,所以不能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鉴别三种物质,故 A 选项不合理; 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到三个集气瓶中,使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使木条熄灭的是二 氧化碳,使木条正常燃烧的是空气,故 B 选项合理; C、三种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不能通过观察颜色来鉴别这三种气体,故 C 选项不合理; D、同温同压下,三种气体的溶解度虽然不同,由其是氧气和空气相差太小,难以操作且现 象不明显,故 D 选项不合理; 故选 B。 10. 下列常见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 B C D 验证 CO2 中混有的 验证甲烷燃烧生 成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氢气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A. A 【答案】A 【解析】 CO B. B C. C D. D 【详解】A、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 A 正确;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能,可以验证存在二氧化碳,故 B 不正确; C、甲烷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说明生成水,不能验证含 有二氧化碳,故 C 不正确; D、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 D 不正确。故选 A。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选项中有 12 个符合题意,有 2 个选 项符合题意的只选一个且正确得 1 分,若选 2 个有二个不符合题意则不得分。) 11. 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分子棋型如图所示,模型显示二氧化碳是“直线”型,二氧化硫是 “V”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两种物质都由两种元素组成 B. 两种物质中,碳、硫元素的化合价 相同 C. 两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D. 两种物质都是大气污染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图示中为 CO2、SO2 两种物质,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故 A 叙述正 确; B、由图可知,图示中为 CO2、SO2 两种物质,其中氧元素显示-2 甲,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 合价代数和为 0 的原则,故其中碳、硫元素都是显示+4 价,故 B 叙述正确; C、由图可知,图示中为 CO2、SO2 两种物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的最小粒子,两种分子的构成不同,故两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故 C 叙述正确; D、二氧化硫有毒,属于大气污染物,而二氧化碳属于空气的成分,不属于大气污染物,故 D 叙述不正确; 故选 D。 12.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同温下,碘在水中溶解度大于在汽油中的溶解度 B. 其他条件不变时,加压可以增大 CO2 在水中的溶解度 C. 适当升温,可使饱和 Ca(OH)2 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D. 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质量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A、同温下,碘在水中溶解度小于在汽油中的溶解度 ,故 A 不正确; B、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其他条件不变时,加压可以增大 CO2 在水中的溶解 度,故 B 正确;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C、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饱和的 氢氧化钙溶液析出晶体,仍为饱和溶液,不会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故 C 不正确; D、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溶质的种类、溶液的质量、温度等,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所 含的溶质多,故 D 不正确; 故选 B。 1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木炭还原氧化铜 A. 两个实验的反应条件都是高温 B. 以上两个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C. 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D. 以上两个反应中,CO 和 C 都有还原 性 【答案】AD 【解析】 【详解】A、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碳和氧化铜高温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两个实验的反应条件都是高温,故 A 正确; B、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不符合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 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不属于属于置换反应,故 B 不正确; C、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红色固体变黑,碳和氧化铜高温生成铜和二 氧化碳,黑色固体变红,故 C 不正确; D、以上两个反应中,CO 和 C 均作还原剂,CO 和 C 都有还原性,故 D 正确。故选 AD。 14.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除去 FeSO4 溶液中的 CuSO4 加入过量的锌粉,过滤 除去 CO2 中少量的 CO 将混合气体在氧气中点燃 鉴别 NH4NO3 固体和 NaOH 固体 分别取少量固体,加入少量的水,测溶液温度 A B C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D 鉴别 H2O 和 H2O2 二种无色液体 分别取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加入 MnO2 B. B C. C D. D A. A 【答案】AB 【解析】 【详解】A、锌与硫酸铜、硫酸亚铁均能反应,则不仅除去了杂质,还除去了主要物质,该 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则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不能点燃,且会引入新的杂质 气体氧气,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硝酸铵溶解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溶液温度升高,则能鉴别, 该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则能鉴别,该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 AB。 1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 CO2 和 CO 中所含氧元素质量相等,则 CO2 和 CO 的质量比为 11:14 B. 质量相等的Mg 和 A1 中,分别加入足量盐酸充分反应,产生气体质量比为 3:4 C. 某氮的氧化物中,氮氧元素质量比为 7:4,则该化合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 价 D. 将 50g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 20%的硫酸,需要加水 195g 【答案】C 【解析】 【详解】A、设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x,一氧化碳的质量为 y,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的 计算公式,列式为: x  12 1 16 1  14,即 CO2 和 CO 的质量比为 11:14,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12 1 16 2  16 2     100%   y  100% ,可得 x:y=11: 16 1    B、设 Mg 和 A1 的质量都为 m,产生氢气的质量分别为 x 和 y,   2 = Mg +2HCl MgCl +H 2 2 24 m x 2 3 = 2Al+6HCl 2AlCl +3H 6 54 m y 24 2 mx  12 m x 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54 6  m y my  9 则产生氢气的质量比为: m m : :,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12 9 3 4 C、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氮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N2Ox,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14 2  7 4 :,x=+1,即该化合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 价,不是+4 价,说法错   : 16   x  误,故符合题意; D、设加水的质量为 x,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列式为: 50g 98% 50g      x  20% ,x=195 g,即需要加水 195 g,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注意事项: 第Ⅱ卷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 11 题,共 70 分。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16 Mg 24 C135.5 Ca 40 Fe 56 Cu 64 Zn 65 三、填空题(本大题有 3 小题,共 21 分) 16. 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从下列物质中选择适当的序号填空: ①钛合金 ②氮气 ③干冰 ④甲烷 ⑤红磷 (1)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__。 (2)用于食品保护气的是_______。 (3)用于制人造骨骼的是_______。 (4)用于作燃料的是_______。 (5)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是_______。 【答案】(1)③ (2)② (3)① (4)④ (5)⑤ 【解析】 【小问 1 详解】 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填③。 【小问 2 详解】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保护气,故填②。 【小问 3 详解】 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可用于制人造骨骼,故填①。 【小问 4 详解】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