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天津市南开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
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 27 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本题 5 小题,共 11 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袤.(mào)
摇曳.(yè)
拮据.(jū)
顿开茅塞.(sāi)
B. 恪.守(gè)
娉.婷(pīng)
桑梓.(zǐ)
奄.奄一息(yǎn)
C. 骸.骨(hái)
狡黠.(xié)
灰烬.(jìn)
呱.呱坠地(gū)
D. 阔绰.(chuò)
恣.睢(zì)
慰藉.(jiè)
自吹自擂.(léi)
【答案】D
【解析】
【详解】A.顿开茅塞.(sāi)——sè;
B.恪.守(gè)——kè;
C.狡黠.(xié)——xiá;
故选 D。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既要百花齐放,__________,又要防止杂乱无章,__________;既要和谐统一,
__________,又要防止千篇一律,__________。
A. 丰富多彩
相互减色
全局完整
单调枯燥
B. 全局完整
相互减色
丰富多彩
单调枯燥
C. 丰富多彩
单调枯燥
全局完整
相互减色
单调枯燥
丰富多彩
相互减色
D. 全局完整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
从使用范围、语意侧重点和前后搭配等角度来辨析。
丰富多彩:形容花样 很多,内容丰富。全局完整:事物的整体局面,具有或保持着应有的
部分,没有损坏或残缺。根据本题句式“既要……又要……”的内容看,“既要”是从正面
谈,“又要”是从反面谈,前后两部分内部意义相近;结合“百花齐放”形容艺术界的繁荣
景象,“丰富多彩”与此处的语境相符,排除 BD;
相互减色:相互减少光彩或色彩;比喻事物相互使对方的精彩程度降低。单调枯燥:形容单
调,没有趣味。根据前文“百花齐放,丰富多样”看,“防止”的内容不可能是“单调枯燥”,
否则,造成重复,形成病句,排除 C;
在通过空三和空四验证一下,“和谐统一”“全局完整”角度一致,“千篇一律”“单调枯
燥”角度一致,且前后形成对比,得证;
故选 A。
3. 下列句子中修辞使用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四顶旧毡帽从石阶上升起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B. “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
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C.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这句话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
D. “这些人……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
义。”这句话运用了对比修辞手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A.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不是拟人。故选 A。
4. 下面一段话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大量事实证明:情感是调节师生关系的精神纽带。②师生感情的深厚,很大程度上决
定教学效果的好坏。③师生间搭起情感交流的桥梁,二者相互尊重并信任,教学效果就会好;
④否则,教学效果不但不能够得到保证,而且还会大打折扣。
B. 第二句
C. 第三句
D. 第四句
A. 第一句
【答案】B
【解析】
【详解】第二句“师生感情的深厚,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两面对一面,应该
删去“的好坏”一词;
故选 B。
5. 对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 这首词题为“壮词”,“壮”字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壮阔的
战斗生活,道出了英雄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
B.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
批判的态度。
C. 词的上下片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
景,甚为独特。
D.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与之前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由雄壮变得悲壮,作
者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悲愤跃然纸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B.作者的最高理想是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表达的是强烈的爱国
激情,是积极向上的。“赢得生前身后名”虽有其思想认识方面的时代局限性,但这也是封
建文人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的一种形式。所以 B 项的理解是不正确的。故选 B。
二、(本题 3 小题,共 7 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之用勇,不可不慎
李方刚
①勇敢,可能是人类在动物兽群野蛮争斗时代就拥有的现象,并作为一种精神基因传承
到人类时代。所以,无论在哪一种文化中,勇敢都是让人热血澎湃的人生品质和精神力量。
不管是善良之人,还是邪恶小人,都对勇敢和勇敢者尊崇有加。然而,勇敢在所有人群中的
普适性,却使这种精神容易走向极端,成为莽撞的代名词。孔子关于勇敢的智慧,其深刻意
义在于告诫人们勇敢是复杂的。
②孔子认为,真正的勇敢是见义而为,而“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非常推崇勇敢的
精神品质,他认为“勇者不惧”,乃是与“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并为人生三种支柱性
的品质,即所谓的仁、智、勇。
③孔子提醒人们的是,“勇”要与“智”相结合,真正的“勇”应该是将“智”融合在
内的,可称之“智勇”。在今天的社会,“见义勇为”是值得称道的勇敢之举,但是,如果
孔子再世,也不会莽撞地见义勇为,同样会“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让勇敢和智慧结合起
来。孔子的看似不够勇敢的“智勇”,值得现代人借鉴。
④勇需要智的充实。更重要的是,勇敢很容易越界,成为一种邪恶的力量,它必须要有
正义、道德的关照和约束。历史上,那些拥有权力的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社会道德和正义观,
“勇敢”起来的结果就是造反、割据一方,造成生灵涂炭;而那些勇猛有余的普通人,没有
正确的道德观念,“勇敢”起来的结果,或许就是走上偷盗、危害社会的道路。
⑤对于今人来说,普通人的勇敢尤其需要“义”的指引,很多年轻人容易受到那种不正
义的“勇敢者”的吸引,做出伤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情,最终导致自己前途尽失。
⑥正是出于“义”的考虑,孔子认为人们在好勇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这样才能明白
什么是“义”,勇敢才不会误入歧途。“好勇不好学”的弊端是容易捣乱闯祸。真正的勇敢,
应该经得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也就是说它是“义勇”;如果经不起正义和道德的“考
验”,“勇敢”只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越是“勇敢”,越是招致灾祸和不幸。
⑦在孔子看来,智慧会最大限度地增强勇敢的力量,而通过“义”的关照和约束,勇敢
才能从原始生命冲动的能量,变为一种善的人性力量。
⑧勇敢,不可不慎。
(选自《论勇敢》,有删改)
6. 下列关于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文章的标题就是本文论点:人之用勇,不可不慎。第二段,孔子认为勇者不惧、知者不
惑、仁者不忧为人生三种支柱性的品质,即所谓的仁、智、勇。
B. 第三、四段分论点是:孔子提醒人们的是,“勇”要与“智”相结合,真正的“勇”应
该是将“智”融合在内的,可称之“智勇”。
C. 第五、六段指出:孔子认为人们在好勇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这样才能明白什么是
“义”,勇敢才不会误入歧途。
D. 第七段的分论点是:在孔子看来,智慧会最大限度地增强勇敢的力量,而通过“义”的
关照和约束,勇敢才能从原始生命冲动的能量变为一种善的人性力量。最后第八段总结论点,
与题目照应。
7.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第③段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
A. 《狼》中屠户机智应对尾随他的两只狼,最后勇敢杀狼。
B. 《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使秦王妥协,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C. 《智取生辰纲》中吴用一行人智用天时、地利、人和,成功劫取生辰纲。
D. 《三顾茅庐》中张飞因刘备访诸葛亮两次不遇而口出狂言,要用麻绳将诸葛亮绑来。
8. 下列关于本文论证方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第六段是从事实上分析勇敢的正确含义,属于事实论证。
B. “真正的勇敢,应该经得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也就是说它是‘义勇’”这是从正
面分析论证;“如果经不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勇敢’只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越
是‘勇敢',越是招致灾祸和不幸”这是从反面分析论证,前后构成正反对比论证。
C. 文章通过“义勇”和经不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的勇敢的对比,证明了“义勇”的好
处,非“义勇”的后果,有利地证明了论点。
D.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分析本文论证
方法的作用要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
【答案】6. B
7. D
8. A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有误,第 4 段的分论点是“勇敢很容易越界,成为
一种邪恶的力量,它必须要有正义、道德的关照和约束”。故选 B。
【7 题详解】
考查论点(观点)与论据的关系。论点(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论据材料一定要能证
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第 3 段的分论点是:孔子提醒人们的是,“勇”要与“智”
相结合,真正的“勇”应该是将“智”融合在内的,可称之“智勇”。D。不适合,“张飞
因刘备访诸葛亮两次不遇而口出狂言,要用麻绳将诸葛亮绑来”这是“匹夫之勇”,是“鲁
莽”的表现,不是“智”。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A.有误,文章第 6 段从孔子的思想、“好勇”的弊端等方面进行
阐述,进而分析了“勇敢”的正确含义,属于道理论证。故选 A。
三、(本题 3 小题,共 9 分)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
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
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
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肾者有是
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 下列句中词语的意义和词性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同“避”)
B. 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
C. 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无实义)
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
如)
10.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舍.鱼而取熊学者也
屋舍.俨然
B.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 呼尔而.与之
杂然而.前陈者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1.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
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
人性是恶的。
B. 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
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
普心。
D. 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
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答案】9. B
10. C
11. A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B.有误,“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思是:高官厚禄对
我有什么好处呢?加:好处。不是“增加”。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
A.不同,舍弃/房屋;
B.不同,生命/学生;
C.相同,表修饰;
D.不同,给/在;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A.有误,《鱼我所欲也》论述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
“舍生取义”,而不是“人性是恶的”。故选 A.
【点睛】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
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
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
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
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
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
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
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
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
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
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
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
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
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
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
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四、古诗文默写(每空 1 分,共 8 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93 分)
12. 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左牵黄,右擎苍,______________,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4)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5)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6)______________,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打发作者杜甫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衡阳雁去无留意
②. 锦帽貂裘
③. 箫鼓追随春社近
④. 英雄
末路当磨折
⑤. 窈窕淑女
⑥. 杏花疏影里
⑦. 安得广厦千万间
⑧. 大庇
天下寒土俱欢颜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
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衡阳、雁、貂
裘、箫、窈窕、疏、庇”等字词容易写错。
五、(本题 3 小题,共 7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训①传略(节选)
蒋维乔
武七者,山东堂邑人也。三岁丧父,家贫,行乞以度日,饮食必先其母,人称曰孝丐。
六岁后丧母,孑然一身,昼行乞,夜绩麻,得一钱,即存之。渐积至万余缗②,自以孤贫,
目不识丁,慨然欲创建义学。人劝之娶,执不可,曰:“吾兴学之念,未或一日忘也。”先
在堂邑柳林集购置地亩,建造学舍,远近闻其义,咸助之。延师课读,束脩③必丰,礼意尤
极周挚。入学之日,武先拜塾师,遍拜诸生,具盛馔飨④师,而请邑绅为之主,自立门外,
屏营⑤以待。
【注释】①武训(1838-1896):原无名,排行第七。②缗 mín:成串的铜钱,一千钱为一缗。
③束脩 xiū:送给教师的报酬。④飨 xiǎng:宴请。⑤屏营:形容诚惶诚恐的样子。
13.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得.一钱 (
)
(2)延.师课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