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2年甘肃兰州大学传播学原理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资料共5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2 年甘肃兰州大学传播学原理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在下列题目的备选答案中,有 1—4 个为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 写在答题纸上 2'×5=10',漏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下列著名传播学者中参与过《报刊的四种理论》编号的是(C) A、麦克卢汉 B、拉斯韦尔 C、威尔伯·施拉姆 D、拉扎斯菲尔德 E、库尔特·卢因 2、人类传播活动进步和发展的主要标志是(D) A、传播机构的设立 B、传播制度的确立 C、专业传播人员的产生 D、传播媒介的进步 E、社会制度的进步 3、大众传播活动的主要特点是(ABCD) A、公开性 B、单向性 C、专门性 D、受众复杂性 E、商业性 4、资本主义报纸的"大众化"开始于(B) C、19 世纪 70 年代 B、19 世纪 30 年代 A、18 世纪 70 年代 D、20 世纪 30 年代 E、20 世纪 50 年 5、著名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的三大历史能是(CDE) A、文化娱乐 B、舆论监督 C、监视环境 D、协调社会 E、传授文化 二、解释下列名词与概念(5'×4=20') a)负反馈∶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反馈信息与原来传播者输出的信息发出了某种偏离,即与 原来传播的信息不完全一致的一种反馈形式。它对原来的信息可能起一种减弱的作用,也就 是说,传播者原米预想的结果没有达到或者没有完全达到。比如宣传者对信息反感,或不喜 欢,不相信等。b)副语言符号;指除了语言符号(有声话言、文字语言)之外其他各种传播 符号,主要指那些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它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 它不仅仅对语言起着辅助作用,本身也具有白己的意义,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副语言符 号的传播有极强的过程连续性,具有真观性、多通道性和真实性,可同时在表层和里层进行
信息的传递。学者们一般将副语言符号分为体语类、视觉性副语言类和听觉性语言三种。 c)信息的共享性∶即信息可在相同或不同时间中被众多的人同时利用。这里的共享意味着 信息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这种共享性有利于信息的四处流动,供人们广泛交流, 互相启发思维,并加速新学科理论的建立。另一方面,共享性又使信息随时可能被不该知道 的人知道,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信息的共享性还使它经常被人无偿使用,给信息所有者造成 利益上和精神上的损失。这正是目前国内外普遍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 1)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最早是美国学者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最早提山的。 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 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实际上,所谓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而对信 息进行的过滤、加工.过程就是把关。后来传播学者怀特作了一步研究。实质上,把关人的 把关并非个体行为,它要受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信息、组织、受众、 技术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三、简答(10'×3=30') a)怎祥理解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 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 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米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 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 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此外,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是广义的,它不仅指语言、文字、印刷物、 电信和广播电视,而且包括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在内,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也就是说,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例如,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人们之间联系密切;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之后, 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人类可以分散到广阔的区域,部落社会发生解体; 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其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 得很近,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显然,麦 氏是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看待的。 b)我国传播事业的基本工作方针? 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传播事业的基本工作方针是∶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首先,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对传播事业提出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作为社会 的上层建筑,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一经产生,就如同其他上层建 筑一样,积极促进自己基础的形成和巩固。常常成为政府和人民思想的直接表达者,当然其 服务形式也比较独特。 其次,人民是我国传播事业的主人,也是我国传播事业的服务对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 是社会 生产资料的掌握者和支配者,同时,人民也带握着作为社会精神生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传播事 业。在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城,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 活又是传播活动和传播事业赖以生产、发展的原动力,没有人民群众参与的传播事业将是无 源之水、无本之木, 最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唯一宗旨,对传播事业同样也是 如此要求,党认为传播事业不只是单纯提供信息的一种社会事业,应有白己明确的服务方向 和服务对象,这才可能保证性质的纯洁性。 c)世界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学派? 在传播学的发展过程当中,由于学者们的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
其中最主要的有两大学派∶一是传统学派,二是批判学派。 其一,传统学派∶又称为经验学派,"管理学派"、"实证学派",指的是以美国为代表,包括 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在内的一支传播学流派,是西 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在方法论上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的立场,注重定量分析和实验室调查; 其特点是∶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和多元主义的社会观;其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传播效果问题, 特别是传播效果的微观分析研究,注意对传播过程及其各种相关因素和环节的研究,在宏观 方面成果侧重于一些理论模式的建立,缺乏对传播活动整体把握的研究,尤其是缺乏对传播 活动与整体制度关系的研究,并且其研究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较有影响的代表有∶哥伦比 亚学派、耶鲁大学学派、施拉姆学派等。 其二,批判学派∶①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的发展起 来的学派。萌芽于 20 世纪 60 年代,它并不是一个完全一致的整体,而是多种不同观点,不 同研究方法的集合体。②批判学派主张用整体化、系统化的方法研究传播学,把大众传播与 所处的社会环境联系起米进行研究,并特别注意大众传播制度和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之间的 关系。③其特点∶第一,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第二,更多地将传播理 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第三,在方法 论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但并不一般地排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④主要流派∶ 政治经济学派、伯明翰学派、意识形态霸理论、哈伯马斯的批判理论等。⑤偏颇∶过多地否 定美国传播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这不是很科学的态度;与此同时又有人走向了人而无当、 空洞研究的极端。 四、论述(20'×2=40')(传播学专业答第 1、2 题,新闻学专业答第 1、3 题) a)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与媒体产业化。 从 1978 年开始,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已经历了 20 多年。20 多年来新闻传播改革波 澜起伏,有顺也有逆,有进也有退,但总的趋势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由浅入深、由表 及里地蓬蓬勃勃地发展着。 第一,20 年的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中国的媒介有过三次大的跨越。第一次跨越,高扬新 闻规律的旗帜,是从 1979 年至 1982 年,重新恢复报纸作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第二次跨 越,引进信息概念,是从 1983 年开始的,引发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导致媒介结构、内容 和新闻报道样式发生变化;第三次跨越,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是在 1992 年以后开始的, 这是对新闻事业只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跨越。逐步形成一个只识,新闻传播事业属于第三产 业即信息产业。理论上的突破带来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新思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媒介在经济的压力下开始被动改革,激烈的竞争也带来一系列变化∶受众观、经营管理机制 的更新,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的组建,硬件和容量的扩张等。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在经 济体制改革大环境下,逐步走向产业化、集团化的方向。 第二,(1)产业化用来指从产业革命开始一直不断地延续到今天的,使人类的生活形态同 以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变迁过程,并认为"产业化与现代化密切相关并 且同时平行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产业化是社会历史产业化过程中的一个片断,而且是一 个社会向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社会结构变迁中的一个片断。(2)我国新闻媒介的产业化 发展已经历了 20 多年的历程,大体上走过了 1978 年、1985 年、1988 年、1992 年、1996 年为界点的五个阶段。1996 年 1 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成立,后来相继成立了南方日报 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等一批报业集团。这些报团以党报为龙头, 进行相关的产业经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着力提高管理效率和媒体质量,增强竞争 力。(3)考察我国新闻媒介产业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媒介最初的经营变革是在经济紧 张的压力下被动实现的,后续行为则是对市场认识的不断深化与适应。当然也有国家政策和 具体媒介政策的推动,媒介生存危机的催动,社会信息化的引导等因素的作用。另外,随着
我国传媒市场的逐步成熟,粼介产业开始进入深度开发与规模竞争时期,市场正逐步集中于 一部分强势媒体之中,国家也正在对传媒行业进行改革,可以说传煤业正在渐渐地向产业化、 市场化、资本化的方向发展。(4)传媒业与一般的传统产业相比,具有相对垄断性。传媒 业的文化新闻属性使得它往往要受到相关政策的制约而形成政策性垄断,这使传媒具有相对 较强的垄断性。此外,传媒业还具有良好的增值性和独特的赢利模式。传媒具有成本低、速 度快、影响广泛的特点,使其能迅速形成规模效应和赢利。由于传媒业所具有的经济特性, 它应当归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是通过信息采集、加工,提供信息服务获得价值补偿和 价值增值的。((5)在改革开放与信息革命的双重背景之下,中国的传媒业一方面正发生 着从事业向"产业"的嬗变,传媒企业在发育过程中同证券市场及民间资本的融合日益密切; 另一方面,正在脱离原始积累的增长模式,充分运用资本运营的手段,实现媒介经济的飞跃。 积极面对业外资本的投资冲动和境外资本的挑战,在保证新闻媒介作为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 基础上,壮大媒介经济实力,增强竞争力,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b)受众对传播活动的控制作用。 受众也是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他们既是反馈信息的发出者,也是传播活动的控制者。受众 对传播活动的控制可分为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两大类。 其一,主动控制。主动控制是受传者有目的、主动发出的控制,或者是自己能够意识到的控 制,一般通过受传者在传播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状态表现出来。受传者对传播实施控制有 两种形式∶选择性心理和逆反心理。(1)所谓选择性心理是受传者在传播活动中对所接触 的各种信息和传播方式本身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思维现象。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中, 面对每日每时不断涌来的各种信息,受传者不可能全部接受,人们无一例外地都进行了一次 又一次的挑选,选择性心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行表现为三个不同步骤∶选择性注意、选择性 理解和选择性记忆。选择性心理的这三个层次构成了受传者接受信息心理过程中的三个"防 卫圈",在任何一种传播活动中这三个防卫圈都以人们意识不到的形式和速度在发挥作用。 (2)逆反心理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过程实施主动控制的一种形式。特别是文化素质高、自主 意识较强的受传者,很不乐意被动地随着传播者的指挥棒转。提供客观、公正的信息是防止 逆反心理的有效措施。 其二,被动控制。在许多情况下,受传者对传播活动的控制并不是主动的,而是由于生活的 经历、环境对他所形成的某些影响、习惯、压力,导致了受传者在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 发生了对传播活动的控制行为,或者虽然意识到了但也不得不为之。这种被动控制主要通过 受传者的遵从性心理和不同文化背景表现出来。 (1)遵从性心理不仅是传播过程中的个体心理反映,而且是个体与群体中大多数人相一致 的心理以及由此引发的一致行为对策。在传播活动中,受传者的社会经验、生活阅历、智力 水平、性格特征、个人情绪和性别等个体心理特征也影响和决定着遵从性心理状况。一般说 来,女性比男性更加容易产生遵从心理,性格柔弱比性格刚强的人更易产生遵从心理。 (2)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是社会个体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中各种文明创造物的状态, 是一种个人无法决定而又摆脱不了的因素。文化背景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就传播活动而言, 产生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宗教信仰、文化教育水平、文化生活方式、物质条件等。 总之,受众对传播活动的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都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涉及面广,需要 结合具体的传播过程一步研究。 c)第四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媒体的冲击。 (1)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成热及广泛应 用,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络已成多全球性的信息资源网,电子报刊进入大发展阶段。与传统的 纸介和电子媒体不同,这种新的媒介形式采用网络的虚拟形式,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体"。乂 称新媒介,主要是指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
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以及作为信 息高速公路之形的互联网络等等。是相对于传统媒体铅字出版和报纸、地上波广播电视而言 的。 (2)与传统媒介相比,第四媒体具有以下特点∶传播过程的双面性增强、多媒体和媒介功 能的融合、媒介资源的丰富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等。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是一个信息单向 流动的过程,第四媒体最典型的是互联网络,网上的电子信件、电了论坛等都具有充分的互 动功能。新媒介技术也在推动着传统媒介改善自己的反馈机制;传统媒介的传播活动火多围 于特定国家和地区的范用之内,而新媒介则为人面积的跨国传播乃至全球传播提供了条件。 (3)第四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促使传统传播媒介的形态发生变化,使传播者的观念和工作方 式发生变化,使传播学的学科研究作出了相应的调整等。一方面传播过程双向性的增强将大 大改善传统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传受双方的互动性;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 为人们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空间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 效率;还有是传播资源的丰富化将改变少数大众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的社会成 员、群体和组织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了基础条件;最后是全球传播技术的发展则把人类的 传播范图扩展到整个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 总之,第四媒体正在使人类的传播活动发生重大的变革。第四媒体正在与传统媒体在竞争中 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新老传播方式经过多次较量,最终将达到共存共融,正如报刊、广播 和电视最终达成了平衡一样,这也是一种趋势。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