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自然辩证法.docx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 第一章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 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源和发展, 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做限于物质世界的独 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 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 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挤不动的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吧唯物主义坚持 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 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 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移动地和改造自然,强 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 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注意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 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各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 和创造性;自然生态馆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与发展。第三,它们 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 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 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协调性关系为系统 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3.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 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 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对 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 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 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 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间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都 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 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 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 观。 4.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简单的来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指生态可持续发展。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人类 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社会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形 成了一种浑然一体、 和谐统一的关系。因此保护绿水青山,才能保住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 环境,从而赢得长远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论 是生态环境生产力理论生动、朴实和富含哲理的印证:“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 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如 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 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当然,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也有矛盾,绿水青山是真 正的金不换,“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因此,当绿水青 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我们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要像对待生命 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 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 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另一头牵着财富生 产;一头连着生态环境,另一头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出发,将生态 环境内化为生产力的内生变量与价值目标,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谋求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和价值诉求。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突 破了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僵化思维,内含了保护、改善与建设生态环境和保 护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鲜活地概括了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话语特色的绿色发 展内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典范。 第二章 1.如何理解 18、19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18、19 世纪,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 别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 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 19 世纪 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2 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基础机器发展规 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 学是-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 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 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类 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 体。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 变革。(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 术研究路线;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 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 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 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 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 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
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 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积累性的统一 。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 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现代科 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 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 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 结构组成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 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 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咋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当中。实验 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含了知识。现代科学技 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 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市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 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己有理论中的 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 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 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 一, 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及科学进 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 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1) 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 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 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 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像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
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 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实用工具的形式。 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 介和保证,它包括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3)科学进步是技 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 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 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 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已形成了科学技术- -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第三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 中的基本方法,并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 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 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自觉的认识和提升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对于树 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就 是把辩证法贯彻到科学技术研究中,以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渗透到 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中,把握具体科学技术的研究过程。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特性之--。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 法之外独立的一种 思维方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 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 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 4.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移植和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当代科学 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 获得单--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
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型 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 -种新的 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 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比对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 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 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一种学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多维 融贯的方法。 5.战略性思维对于科学研究有何意义? 战略性思维是对战略科学家的思维要求。同时对于一一个从事一- 般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 工程建设的科学家也有重要意义。习近平非常重视战略性思维的重要作用与深刻意义,是其 提出的“六大思维”之一一, 战略性思维对于科学研究而言, 非常重要。战略性思维是高瞻远 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法,展示的是看问题的高度和深 度。古人讲:“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科学家与工程师没有 战略性思维、具有什么样的战略性思维,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的科学技术研究能登多高、能走多远、将抵达何处。战略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思考问 题的高度、理论研究的深度、知识视野的广度,以及对于科学技术发展全局的时间跨度的认 识与把握。对于国家而言,科学技术的总体规划是一种科学技术研究的战略,战略科学家需 要掌握国家科学技术的基本战略,按照国家需要,结合自已及其研究团队的研究确定科学研 究方向。 第四章 1.为什么说“科学是-种在历史上起推进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社会历史进程,造就了新的社会形态;推动了生产力内 部各要素的变革,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式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就了 经济转型;产生了技术异化现象,要对异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 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是生产力的“知 识的形态”。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着整个人类物质 生产的迅猛发展。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 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变革,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有利影响。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
术,能够作为解放的标杆,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的全 面自由的发展。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 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 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 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 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 -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 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 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 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最终来解决资本 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 能最终实现。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有一个历史过程。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等科学技术体制是根本, 各种组织机构及科研组织运行是保证,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导引。在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 新阶段,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呈现出一一些 新特点,因此必须进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以 保证科学技术的良好运行。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 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 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 种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推动人类对自然认识和利用。 科学技术的体制化以相应的职业化为核心,其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丰富。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包括:组织领导体制、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制、交流与传播体制、 人才教育培养制度等。科学技术与其他各种事业密切相关,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保证 科学技术活动的顺利进行。科学技术组织机构随着历史的演化而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功 能,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组织保证。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行程与发展起.来的组织机构 有:科学技术决策、管理与咨询机构,科学技术活动组织机构,科学技术传播机构,科学技 术人才培养机构。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莫顿的科学精神 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指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 加以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课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 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
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 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也需要一定的社会 文化环境。社会 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莫顿在《十七世纪英 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所提出的“清教主义促进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以及“李约 瑟难题”一“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的解答,就说明了这一.点。(二)科学文化对人 文文化的协调(1)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 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2)必须以社会先 进文化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 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 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6.科学技术的风险有哪些? 如何恰当地进行科学技术风险评价与决策?重难科学技术的风险包括环境风险、政治风险、 经济风险、健康风险和伦理风险名师等。这些风险会引发一系列争论,造成评价和决策上的 困难。习近平指出:“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加强科技决策咨询 系统,建设相关文回楼高水平科技智库。要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决策制度化,解决好实际存在 的部门领导.拍脑袋、科技专家看颜色行事等问题。”要恰当进行科学技术风险评价与决策, 就应该全面评价科学技术风险--收益的多个方面,批判性地考察“内部”存有争议的科学知识 或技术知识,分析相互四竞争的利益集团和社会结构的“外部”政治学,理解科学技术专家知 识和决策的局限性、公众理解科学的必要性以及外行知识的优势,明确政府、科学技术专家 以及公众在与科学技术风险相关的公共决策中的不同作用,确立公众参与决策的可能方式, 从而形成最优化的科学技术公共政策模式,以达到对科学技术风险社会有效治理的目的。 第五章 1.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科学技术事业 发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当代科学技术积极发展规律的概括和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