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注意事项
关于产品的应用
使用注意事项
前言
关联手册
目录
手册的阅读方法
术语
术语含义及内容
第1章 概要
1.1 关于MX Component
1.2 特点
第2章 系统配置
2.1 系统配置一览
2.1.1 使用WindowsP Professional Operating System时
2.1.2 使用WindowsP Home Edition Operating System时
2.1.3 使用Windows Vistaperating System时
2.1.4 使用Windows7 Operating System时
2.2 使用各通信方式时的系统配置
2.2.1 系统配置
2.2.2 各通信方式的详细内容
2.3 运行环境
2.4 可使用的可编程控制器CPU
第3章 安装・卸载
3.1 安装
3.2 登录的图标
3.3 卸载
第4章 操作步骤
4.1 关于实用程序
4.2 开发类型的选择
4.3 用户应用程序的创建步骤
4.3.1 使用Visual Basic.NET的情况下
4.3.2 使用Visual C++.NET的情况下
4.3.3 使用VBA的情况下
4.3.4 使用VBScript的情况下
4.4 可编程控制器监视实用程序的操作步骤
第5章 系统标签
5.1 使用系统标签
5.1.1 在MX Component中登录及使用系统标签
5.1.2 引用MELSOFT Navigator中使用的标签
5.1.3 将GX Works2中的软元件更改反映到MX Component中
5.1.4 在其它个人计算机中使用系统标签
第6章 实用程序的启动及结束
6.1 启动实用程序
6.2 结束实用程序
6.3 确认版本
第7章 实用程序的操作
7.1 通信设置实用程序
7.1.1 通信设置画面的操作
7.1.2 一览显示画面的操作
7.1.3 通信测试画面的操作
7.1.4 通信设置的导入
7.1.5 通信设置的导出
7.1.6 通信设置向导画面的操作
7.1.7 线路设置画面的操作
7.2 可编程控制器监视实用程序
7.2.1 连接目标设置画面的操作
7.2.2 软元件批量监视画面的操作
7.2.3 缓冲存储器监视画面的操作
7.2.4 软元件登录监视画面的操作
7.2.5 软元件写入画面的操作
7.2.6 时钟设置画面的操作
7.2.7 电话线路连接、电话线路断开画面的操作
7.3 标签管理实用程序
7.3.1 标签管理画面的操作
7.3.2 逻辑站号的登录/删除
7.3.3 系统标签列表
7.3.4 结构体设置
7.3.5 工作区的浏览登录/解除
7.3.6 更改通知
7.3.7 系统标签数据的更新
7.3.8 标签区的导出
7.3.9 标签区的导入
第8章 实用程序设置类型的通信设置示例
8.1 串行通信
8.1.1 串行通信模块的设置
8.1.2 访问准备步骤
8.2 以太网通信(使用以太网接口模块时)
8.2.1 访问准备步骤
8.3 以太网通信(使用以太网端口内置CPU时)
8.3.1 访问准备步骤
8.4 以太网通信(使用CC-Link IE现场网络以太网适配器模块时)
8.4.1 访问准备步骤
8.5 CPU COM通信
8.5.1 访问准备步骤
8.6 CPU USB通信
8.6.1 访问准备步骤
8.7 CC-Link通信
8.7.1 访问准备步骤
8.8 CC-Link G4通信
8.8.1 CC-Link G4模块的开关设置
8.8.2 访问准备步骤
8.9 GX Simulator通信
8.9.1 访问准备步骤
8.10 GX Simulator2通信
8.10.1 访问准备步骤
8.11 MELSECNET/H通信
8.11.1 访问准备步骤
8.12 CC-Link IE控制网络通信
8.12.1 访问准备步骤
8.13 CC-Link IE现场网络通信
8.13.1 访问准备步骤
8.14 Q系列总线通信
8.14.1 访问准备步骤
8.15 调制解调器通信
8.15.1 Q系列C24、Q系列CMO、L系列C24的开关设置
8.15.2 访问准备步骤
8.16 网关功能通信
8.16.1 访问准备步骤
8.17 GOT透明通信
8.17.1 访问准备步骤
第9章 程序设置类型的通信设置示例
第10章 可访问软元件・范围
10.1 软元件访问时的注意事项
10.2 串行通信时
10.2.1 可访问软元件
10.2.2 可访问范围
10.3 以太网通信时
10.3.1 可访问软元件
10.3.2 可访问范围(使用以太网接口模块时)
10.3.3 可访问范围(使用以太网端口内置CPU时)
10.3.4 可访问范围(使用CC Link IE现场网络以太网适配器模块时)
10.4 CPU COM通信时
10.4.1 可访问软元件
10.4.2 可访问范围
10.5 CPU USB通信时
10.5.1 可访问软元件
10.5.2 可访问范围
10.6 CC-Link通信时
10.6.1 可访问软元件
10.6.2 可访问范围
10.7 CC-Link G4通信时
10.7.1 可访问软元件
10.7.2 可访问范围
10.8 MELSECNET/H通信时
10.8.1 可访问软元件
10.8.2 可访问范围
10.9 CC-Link IE控制网络通信时
10.9.1 可访问软元件
10.9.2 可访问范围
10.10 CC-Link IE现场网络通信时
10.10.1 可访问软元件
10.10.2 可访问范围
10.11 Q系列总线通信时
10.11.1 可访问软元件
10.11.2 可访问范围
10.12 调制解调器通信时
10.12.1 可访问软元件
10.12.2 可访问范围
10.13 网关功能通信时
10.13.1 可访问软元件
10.13.2 可访问范围
10.14 GX Simulator连接
10.14.1 可访问软元件
10.14.2 可访问范围
10.15 GX Simulator2通信时
10.15.1 可访问软元件
10.15.2 可访问范围
10.16 GOT透明通信时
10.16.1 可访问软元件
10.16.2 可访问范围
附录
附录1 路由参数的思路
附录2 互联网/企业内部网环境的启动方法
附录2.1 操作步骤
附录2.2 可使用的个人计算机的条件
附录2.3 Web服务器的安装方法
附录2.4 互联网访问帐户的设置
附录2.5 Web网页的开放
附录2.6 确认能否正常访问Web服务器
附录3 进行串行通信时的RS-232电缆的配线示例
附录3.1 Q系列的情况下
附录3.2 FX系列的情况下
附录4 关于多CPU系统
附录5 关于使用Q00JCPU、Q00UJCPU、Q00CPU、Q00UCPU、 Q01CPU、Q01UCPU时的网络模块的可安装个数
附录6 调制解调器通信时无法访问时的流程
附录7 关于冗余CPU的兼容
附录8 关于与以前产品的不同点
附录9 标签名中不能使用的字符串
附录10 USB驱动程序的安装
附录11 USB驱动程序的更新
附录12 关于Windows 中显示的警告信息
附录12.1 警告信息的概要
附录12.2 警告信息的禁止方法
修订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