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3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物理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资料共1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3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物理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39 分) 1.(3 分)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这是升华现象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冬天的湖面出现冰层,这是凝华现象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 (3)物质由液态变 成固态叫做凝固,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解答:解:A、春天冰雪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 熔化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液化而成的小水 滴,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 现象,该选项说法正确; D、冬天的湖面出现冰层,是由水凝固而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C. 点评:生活中热现象很多,判断它们属于哪种物态变化,需要分清它们状态的变化,属于中 考的热点题目. 2.(3 分)能源、信息和材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B.手机靠电磁波传递信号 C.至少要用六颗卫星才能实现全球通信 D.塑料和铜都是很好的绝缘材料 考点:能源的分类;电磁波的传播;卫星中继通信;绝缘体. 专题:其他综合题. 分析:(1)短时间从自然界得不到补充的是不可再生能源,能够源源不断得到补充的是可 再生能源; (2)电磁波能够传递信息,无线电广播、通信都是利用电磁波传播的; (3)卫星在通讯当中起到了中继站的作用,根据科学家的测算,全球只需要 3 颗同 步卫星均匀分布,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4)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解答:解:A、太阳能可再生能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手机既是无线电发射台,又是无线电接收台,靠电磁波传递信号,该选项说法正 确; C、根据科学家测算,全球只需要 3 颗同步卫星均匀分布,每颗覆盖 120°,3 颗共覆 盖 360°,恰好将整个地球覆盖,实现全球通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铜是导体,塑料是绝缘体,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能源分类、电磁波、卫星通信和绝缘体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相对比较简单. 3.(3 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低声细语”中的“低”,指声音的音调低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大象交流时,利用次声波来传递信息 D.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 考点:音调;超声波与次声波;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声现象. 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 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 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⑤有足够的响度. (3)次声是指低于 20Hz 的声音,超声是指高于 20000Hz 的声音. (4)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A、“低声细语”中的“低”,指声音的响度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并不是振动产生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如果频率不在 20Hz 到 20000Hz 之间,人 耳也是听不到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大象依靠次声波交流,该选项说法正确; D、高速公路上的隔音板,阻断了噪声的传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该选项 说法不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4.(3 分)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是( ) A. B. C. D. 立竿见影 日全食 钢笔“错位” 杯弓蛇影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①光的折射现象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有:凸透镜成像,用放大镜看物体;看到水中的鱼“变 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被“折断”,海市蜃楼,彩虹等. 解答:解:A、立竿见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钢笔“错位”,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中传播的结果,是光的折射现象,该选项符合题 意;
C、杯弓蛇影,是水面成像,属于光的反射,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日全食,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光现象的判断,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学习过 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5.(3 分)生活中很多光学器件含有透镜,下列光学器件中关于透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教学用的投影仪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凸透镜,目镜相当于凹透镜 C.照相机中“调焦环”的作用是调节凸透镜焦距的大小 D.近视眼患者眼睛的晶状体变厚,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A、投影仪利用的是凸透镜成像时: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相当于凸透镜; C、照相机的镜头已经确定,不能调节焦距的大小,照相机的调焦是指调节镜头和胶 片的距离,也就是调节像距大小. D、根据近视眼的成像特点及矫正方法来分析此选项. 解答:解:A、教学用的投影仪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 A 错误; B、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凸透镜,目镜相当于凸透镜,故 B 错误; C、照相机中“调焦环”的作用是调节镜头和胶片的距离,也就是调节像距大小,故 C 错误; D、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 需戴凹透镜矫正. 故选 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掌握规律的内容,搞清每种情况下的应用.在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寻找规律,学着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6.(3 分)马明同学在家长陪同下到东坡湖划船游玩,下列现象与所用物理知识配对不正确 的是( ) A.以岸上树木为参照物,马明同学是运动的;以船为参照物,马明同学是静止的﹣﹣运动 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B.马明用桨向后划水,木船就前进﹣﹣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 C.马明同学看见岸边树木在水中的倒影﹣﹣光的折射现象 D.手能握住桨﹣﹣手和桨间有摩擦力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力作用的相互性;摩擦力的大小;光的反射.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运动和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1)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水中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4)物体发生运动或即将发生相对运动时,物体之间就会存在摩擦力. 解答:解:A、以岸上树木为参照物,马明同学是运动的;以船为参照物,马明同学是静止
的﹣﹣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故 A 正确; B、马明用桨向后划水,木船就前进﹣﹣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故 B 正确; C、马明同学看见岸边树木在水中的倒影﹣﹣光的反射现象,故 C 错误; D、手能握住桨﹣﹣手和桨间有摩擦力,故 D 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7.(3 分)下列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常见物理现象,其中解释正确的是( ) A.放在水平讲台上的书处于静止状态,因为它所受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推课桌时会运动,而不用力推就会停下来,说明力是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 C.足球在空中沿曲线飞行,是因为受到重力和踢力的共同作用 D.竖直上抛的足球飞行到最高处时,如果所有力突然消失,足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考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专题:运动和力. 分析:A、掌握二力平衡条件,根据平衡条件进行分析; B、课桌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方向与其运动方向相反; C、足球在空中飞行不受踢力作用,只受重力的作用; D、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进行分析,一个物体不受任何外力,将保持原来的静止 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答:解:A、书受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A 正确; B、推课桌时会运动,而不用力推就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阻力作用的原因,力是改 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所以 B 错误; C、足球在空中飞行不受踢力作用,所以 C 错误; D、竖直上抛的足球飞行到最高处时,速度为零,如果所有力突然消失,足球将保持 静止状态,所以 D 错误. 故选 A. 点评:此题考查了二力平衡条件、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要正确理解: 1、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力平衡或不受力,物体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 2、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因为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8.(3 分)一艘轮船从重庆驶入上海,在上海码头卸下货物后停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轮船所受浮力减小,将上浮一些,轮船的“排水量”减小 B.轮船所受浮力减小,将上浮一些,轮船的“排水量”不变 C.轮船所受浮力不变,将下沉一些,轮船的“排水量”减小 D.轮船所受浮力减小,将下沉一些,轮船的“排水量”不变 考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专题:浮沉的应用.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当船漂浮在水面上时,船的浮力等于物体重力;轮船始终在水面漂浮, 所以轮船空载时的排水量等于轮船的自身质量.那么满载时的排水量就等于轮船自身 质量与货物质量之和.
解答:解:当轮船在上海码头卸下货物后,质量减少,轮船的重力减小,船漂浮在水面上时, 船的浮力等于物体重力,所以轮 船所受到的浮力也减小,即轮船将上浮一些,卸下 货物的质量等于轮船减少的排水量,轮船的“排水量”指的是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对于任何一艘轮船来说,它是固定不变的值.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知道卸下货物的质量等于轮船减少的排水量这一等量关 系是本题的关键. 9.(3 分)如图所示,用来研究电动机工作原理的是( ) A . B . C . D . 考点:直流电动机的原理. 专题:电动机、磁生电. 分析: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分析各图示情景,知道 各实验装置的原理,然后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答:解:A、图示是奥斯特实验装置,表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不符合题意; B、图示是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装置,不符合题意; C、图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作用而运动,揭示了电动机的原理,符合题 意; D、图示是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与电流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动机原理实验,分析清楚各图示情景、知道各实验揭示的物理情景是正 确解题的前提与关键. 10.(3 分)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 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向右移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路中总电阻变大 B.电压表的示数变小 C.电压表示数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不变 D.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变小 考点:电路的动态分析;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率的计算. 专题:应用题;电路和欧姆定律;电能和电功率;电路变化分析综合题. 分析:由电路图可知,电阻 R 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 R 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
的电流;根据滑片的移动确定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 和 R 两端的电压变化,利用欧姆定律判断电压表示数与电流表示数比值的变化,利用 P=UI 确定电路消耗总功率的变化. 解答:解:由电路图可知,电阻 R 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 R 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 路中的电流; 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向右移动过程中,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小,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 故 A 不正确; ∵I=, ∴电路中的电流变大,R 两端的电压变大即电压表的示数变大,故 B 不正确; ∵电压表示数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等于定值电阻 R 的阻值, ∴电压表示数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不变,故 C 正确; ∵P=UI,且电源的电压保持不变, ∴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变大,故 D 不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路的动态分析,涉及到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应 用等,判断好电压表测量的电路元件是关键,同时要注意把电压表示数与电流表示数 的比值转化为定值电阻的阻值来处理. 11.(3 分)如图所示,小灯泡规格为“6V 3W”(灯丝电阻不变),闭合开关,当滑动变阻 器的滑片 P 移至 a 端时,电流表示数为 0.5A;当滑片 P 移至 b 端时,电压表示数为 3V.则 ( ) A.小灯泡灯丝电阻是 6Ω B.电源电压是 12V C.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是 20Ω D.滑片 P 移至 b 端时,灯消耗的实际功率是 0.75W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电功率的计算. 专题:计算题;电路和欧姆定律;电能和电功率. 分析:(1)知道灯泡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根据 P=UI 求出灯泡的额定电流,根据欧姆定 律求出灯泡的电阻; (2)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移至 a 端时,电路为灯泡 L 的简单电路,此时电路中的 电流和额定电流相等,则灯泡的额定电压即为电源的电压; (3)当滑片 P 移至 b 端时,灯泡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串联,电压表测滑动变阻 器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灯泡两端的电压,利用串联电路的电流 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电流,利用欧姆定律求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利用 P=I2R 求出灯泡的实际功率. 解答:解:(1)根据 P=UI 可得,灯泡的额定电流:
IL 额= = =0.5A, 根据欧姆定律可得,灯泡的电阻: RL= = =12Ω,故 A 不正确; (2)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移至 a 端时,电路为灯泡 L 的简单电路, ∵电流表示数 0.5A 和灯泡的额定电流相等, ∴电源的电压 U=UL 额=6V,故 B 不正确; (3)当滑片 P 移至 b 端时,灯泡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串联,电压表测滑动变阻 器两端的电压, ∵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灯泡两端的电压: UL=U﹣UR=6V﹣3V=3V,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此时电路中的电流: I= = =0.25A,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R= = =12Ω,故 C 不正确; 灯消耗的实际功率: PL=I2RL=(0.25A)2×12Ω=0.75W,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灵活应用,关键是知道通过灯 泡的电流和额定电流相等时灯泡的实际电压与额定电压相等. 12.(3 分)关于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家庭电路中保险丝熔断,都是由于短路引起的 B.照明用的灯与控制它的开关只需要串联即可 C.保险丝被烧断后,可用铜丝代替保险丝接入电路 D.发现家用电器或电线失火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后再救火 考点:安全用电原则. 专题:压轴题;电与热、生活用电. 分析:(1)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短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2)开关与用电器的连接方法:从火线先接入开关,再接入用电器,从用电器出来 后回到零线. (3)保险丝的作用就是在电流异常升高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自身熔断切断电流, 从而起到保护电路安全运行的作用; (4)电器设备失火时,要先切断电源,再实行施救措施. 解答:解:A、家庭电路中保险丝熔断,可能是由于短路或用电器总功率过大引起的,故 A
错误; B、从火线出来的线必须先接入开关,再接入用电器,这样能够起到防触电作用.故 B 错误; C、当用细铜丝代替后,细铜丝的熔点很高,温度即使升高到一定程度,它也不会自 动熔断,起不到保护电路的作用,故 C 错误; D、电器设备失火时,要先切断电源,再实行施救措施.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安全用电常识.只要同学们牢记安全用电常识,并正 确规范操作,就不会有危险发生. 13.(3 分)把重为 6N、边长为 0.1m 的正方体物块投入足够多的水中,当物块静止时,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g 取 10N/kg)( ) A.物块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 C.物块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为 1000Pa B.物块所受的浮力为 10N D.物块密度为 0.6×103kg/m3 考点:密度的计算;液体的压强的计算;浮力大小的计算. 专题:压轴题;密度及其应用;压强、液体的压强;浮力. 分析:已知物块的边长,可求物块的体积,已知物块的重力可求物块的质量,根据公式ρ= 可求物块的密度,再与水的密度进行比较,即可知道物体的在水中的浮沉状态;从而 求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再根据物体受到的浮力求出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进一步求出 浸入的深度,根据公式 p=ρgh 求出下表面受到的压强. 解答:解: (1)物体的体积 V=(0.1m)3=0.001m3; 物体的质量 m== =0.6kg; 物体的密度ρ== =0.6×103kg/m3,故 D 正确; (2)由于物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物块在水中将漂浮,故 A 错误; (3)因为物块漂浮,物块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为 6N;故 B 错误; (4)物块排开水的体积 V 排= = =6×10﹣4m3; 浸入的深度 h= = =0.06m; 物块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 p=ρ水 gh=1000kg/m3×10N/kg×0.06m=600Pa.故 C 错误.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物体的质量、密度、排开水的体积、浮力、液体压强等的计算,关键是公式 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求物体的密度,判断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6 小题,11 空,每空 2 分,共 22 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