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3年上海公务员行测考试真题及答案B卷.doc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资料共2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3 年上海公务员行测考试真题及答案 B 卷 第一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 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部分包括三种类型的题目,均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 1 题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不选或错选,该题均不得分。 (共 25 题) 一、选词填空(1-5 题):根据题意,从所给的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填入空格内,从而使句子的 意思表达得最准确。 1、 商家将儿童节视为赚钱的良机,乃是出于逐利的本能,瞅准了家长的弱点,清楚他们为了孩子甘 于“血拼”,这符合商业的竞争法则,( )。可是,家长却应擦亮眼睛,辨清节日消费陷阱,更不能将 儿童节当做“血拼节”,为了所谓孩子的快乐就不惜千金。 A.顺理成章 B.问心无愧 C.无可厚非 D.勉为其难 2、 记得有一位诗人说过这样的话:诗人要做诗,就如植物要开花,因为他非开不可的缘故。 ( )你摘去吃了,( )中了毒,也是你自己错。 A.如果,即使 B.既然,而且 C.所以,即使 D.如果,而且 3、 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商时期作为中国中历的( ),但是古代文献中对黄帝、炎帝乃至尧 舜禹时期的记述均为后代文献的( ),一般认为都属古史传说的范畴不能作为信史来( )中华文 明五千年。 A.起源,追忆,验证 B.发端,补记,考证 C.肇始,追述,证明 D.滥筋,补充,考据 4、 爱迪生的成功和后期的某些失误,在科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很值得后人 )。历史证明,在科技文化的发展中,理论家和发明家都非常重要。科学理论只有通过发明家才能 )为生产力,但又必须看到,发明者没有科学理论作后盾则必然是“短视”的。在爱迪生的时代是 ( ( 这样,在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依旧是这样或者可以说( )是这样。 A.学习,转化,不仅 B.学习,演变,更加 C.借鉴,演变,不仅 D.借鉴,转化,更加 9、 下列语句表棕上有错误的是( )。 A.年过六旬的陈大爷万万没有想到,熟知山林植物的他竟然会因为食用野生蘑菇而中毒。 B.白蚁是营巢群居的害虫,性喜隐蔽,繁殖力强,危害极大,因此必须开展防治白蚁的群众运动 1
C.伊朗外交部 28 日说,伊朗将采取措施,报复那些为其民航客机在国外购买燃油和备件制造困难 的 “野蛮制裁” D.法律上对客观事实的认定需要严谨的证据链条证明,对缺乏证据支持的情况一般不予认定 10、 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下列选项中的“以”与这句话中的意义、用法 相同的是( )。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B.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C.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D.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11、观察,是对现象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考察,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取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发展和 检验科学理论的基础。什么叫在“自然条件”下呢?这是指人对自然现象不加任何控制,比如考察自然界 的动物,而是把视觉积极调动起来“观”,让思维积极活动起来“察”,观其特点,察其同异,目的是发 现其中具普遍性的现象以及现象间的联系,最后为理论研究提供有关的事实基础。 A.“观察”的含义 B.“考察”的含义 C.“自然条件”的信心我 D.“观察”与“考察”的区别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随着生产力 的飞速发展,国际专业化分工渐趋明确,国际贸易明显增加,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 经济活动跨越国界,世界经济逐步融为一体。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生产力快速发展 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导致生产力快速发展 C.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现象 D.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逐步融为 一体 15、 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 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 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相类似的词句是不行的,也不能因为思索困难,就用类似的词句 敷衍了事。 这段话描写的作家的写作态度是( )。 A.语不惊人死不休 B.无一定无来历 C.敬畏文字推敲琢磨 D.创作要追求真实 16、 对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残酷统治怀有深深的愤慨的人们,往往把中世纪说成是漫漫长夜和 科学的空白日期,为后人描述了一段科学上惨淡苍白的历史,事实上,这样的描述也不为过,然而人类总 2
是要进步,无论多么黑暗的时代,它能禁锢人的手足,却无法阻止人们的实践:它能砍下人的头颅,却无 法取消人们的思考。 这段话显示在欧洲中世纪( )。 A.科学发展一片空白 B.人们完全无法思考 C.科学仍然有所发展 D.每天都是漫漫长夜 17、 人,只 许多关于不借助外力能够漂浮起来的断言,几百年前就已经有了。但是,那些作此断言的 要不是在欺骗的条件下,从来就没有达到过十五英尺的高度。如果漂浮起来是可能的,那么,其科学意 义,甚至更广泛地说,它对人类的意义将是极其巨大的。然而,那些不加批判的观察,或提出不诚实主张 的人,会把人们引入歧途,并使我们偏离理解世界这一人类的主要目标。 这段话中,作者对于“关于人不借助外力能够漂浮起来的断言”的态度是( )。 A.肯定 B.否定 C.欣赏 D.赞美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 22-25 题 (一) 自然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我们往往用肉眼察觉不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把生物群落 (动物、 植物、微生物)同其生存的非生命环境(大气、水、土壤),以及生物群落内部的不同种群连结到一起, 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系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系统。别以为生态系统只有一个 或一种,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等级。大到整个生物圈,小到一滴水,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环境不同,生物有别,生态系统也不一样,海洋环境和海洋里的生物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环境和森 林里的生物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此外还有池塘、湖泊、河流、沼泽、草原、沙漠、高山、盆地乃至农 田、城市等等,都可以构成类型各异,大小层次不等的生态系统。各种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和功 能。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物质和能量在不断地输入、输出,结构和功能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变。但是,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又是基 本相等,结构和功能又是相对稳定的。 (二) 大家都知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极快,一个细菌如果每隔 20 分钟分裂一次,1 变 2,2 变 4,4 变 8…… 一昼夜繁殖 72 代,就可以获得 47 万亿亿个后代;36 小时内传种接代 108 次,产 出的全部菌体将能铺满地球 1 尺来厚!其实,为什么非要列举繁殖能力极强的细菌或者某些昆虫 呢,用繁殖能力最差的长鼻子象也照样能说明问题。母象 30 岁左右才开始生育,一生仅产 6 胎, 每胎仅产 1 仔,生育能力可谓差错。但是,如果一切条件适宜,随便让它繁殖,后代个个成活,那 么 250 年后,一对大象的后代就会有上千万头,比现在地球上所有活着的大象的总数还多得多!当 然,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这种状况。细菌也好,大象也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几乎都有很强的繁殖能 力,但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它们的数量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3
(三) 是哪些因素限制着生物数量的增长?在一个生态系统里,既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 物因素, 又有大气、水、土壤以及阳光、温度等非生物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 相对平衡。 22.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关于“生态系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命环境构成 B.生态系统由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连结而成 C.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等级 D.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本相同 23、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对于“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这句话,下列阐释 正确的是( )。 A.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只能由生物构成 B.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会永远存活下去 C.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在不停地更新变化 D.任何一个生物都只能存活于生态系统中 24.第二段中列举细菌和大象的繁殖情况,其目的在于( )。 A.说明细菌对其它生物造成的危害 B.证明生态平衡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C.比较这两种生物在繁殖方面的差错 D.说明地球已无法承担生态失衡的重负 25.如果给本文加一个标题,最为恰当的是( )。 A.什么是生态平衡 B.什么是生态系统 C.生命繁殖的速度 D.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第二部分 判断推理能力 判断推理能力部分包括四种类型的题目,均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 1 项是 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不选或错选,该题均不得分。(共 30 题) 一、科学推理(26-30 题):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原理进行分析判断,从所给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 一项。 26、 下面是一扇防盗门的四种受力图,F1、F2 为作用在上下两个铰链上的力,G 为重力,防盗 门的实际受力情况最接近( )。 4
27、 如图所示,在光滑桌面上有一轻质弹簧,它的两端连接质量不等的两个小球,用两手挤小 球,使弹簧被压缩而青止在桌面上,然后同时放手,在弹簧恢复原长的任意时刻,两小球的: A.动能相等 B.动量大小相等 C.速度大小相等 D.加速度大小相等 30、两反射镜面Ⅰ、Ⅱ成 5 度角放置,光线入射镜面Ⅰ的入射角为 30 度,然后在两个镜面中来回 反射,则光线第一次从镜面Ⅰ上重新反射出来的出射角为( )。 A.30 度 B.40 度 C.50 度 D.60 度 34、 天然孳息是指按照物质的自然生长规律而产生的果实与动物的出产物,与原物分离前,是原 物的一部分。天然孳息由所有权人取得;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当事人另 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天然孳息的是( )。 A.小沈在地铁上捡到的手机 B.陈大爷家老宅下挖出的古董 5
C. 张阿姨送给邻居王大妈的猫崽 D. 张风公园里的桃权结的桃子 35、 地缘文化学是文化学研究中从局部地理、环境关系及其引起的社会、文化差异与因缘关联, 探讨地理区域文化特征与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地缘文化学研究对象的是 ( )。 A.徽商现象 B.某地农业景观的开发进程 C.城市房价暴涨现象 D.某市大学生创业现象 三、图形推理(36-45 题):仔细观察给出的图形,根据题意从备选项中选出满足要求的正确答案。 36、下列选项中,不得由左边的立方体展开而成的是( )。 39、下列选项中,符合所给图形的规律的是( )。 40、下列选项中,符合所给图形的变化规律的是( )。 43、下列选项中,符合所给图形的变化规律的是( )。 6
44、下列选项中,符合所给图形的变化规律的是( )。 四、分析推理(45-51):每道题中给一段陈述,这段陈述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根据这段陈 述,从所给的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题。 46、 要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只有进一步改革束缚生 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才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而不树立走改革之路的坚定意识,就不可能去改 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下列( )项可以从题干中推出。 A.要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必须树立走改革之路的坚定意识 B.主张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建设的人,不可能认同不走改革之路 C.一旦树立了走改革之路的坚定意识,就能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D.要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未必一定要走改革之路 47、 诉诸权威是指论证中不加分析地摘引权威人士的言论,以之作为论证论点正确性的充分论据 的逻辑谬误。下列( )项表述包含了“诉诸权威”的错误。 A.对于已成名的科学家,政府和社会总是不断地加给他们各种头衔、名誉和各种优厚待遇 B.一位校长说:“男生和女生的逻辑就是不一样,某知名教授一直这么说” 7
C.小王想报考中国古代文化方向的博士研究,著名的中国古代文学专家张教授为他写了一份推荐信 D.作为核物理领域的权威,全国人大代表王研究员接受了一次有关食品安全的访谈。在访谈中,他 多次强调有关食品安全的主张仅仅是个人意见 48、 塞莱拉基因组公司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将老鼠的染色体与人的染色体 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在基因、基因内容和 DNA 序列等方面具有 95%的相似度。因此,老鼠和人其实并没 有太大的区别。上述结论依赖的一个假定是( )。 A.已绘制完成的动物基因图谱往往很不准确 B.从智力和情感的角度看,老鼠和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C.老鼠没有什么智力,在与人进行比较时,可以忽略不计 D.判断物种之间区别大小的主要标准是物种在基因上的相似度大小 53、 高中毕业以后,人们很少再做数学题或谈论历史,但人们每天都要面临与家庭经济有关的决 策, 然而,当数学和历史是高中课程中的必修课时,家庭经济学仅仅是一门选修课,并且很少有学生选这门 课。 下列( )项观点能最好地被以上的论述所支持。 A.除非高中把更多的重心放在像家庭经济学这样的非专业学科上,从高中毕业的人们永远不会轻松 地做出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决策 B.虽然家庭经济学对于面临日常生活中必须做出决策的人们是最有用的学科,但通常数学和历史也 能帮助人们做出这些决策 C.数学、历史和其他不是直接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有关的学科不应该成为高中课程表中的必修部分 D.如果向高中学生传授与他们以后再在日常生活中会面临的决策相关的学科是重要的,那么家庭经 济学就应该成为高中课程表中重要的一部分 54、 某次会议邀请某单位的张某、王某、李某、赵某、孙某、周某六个人参加,但由于工作安排 的原因,六个人不能同时都去,其中:张某、赵某两人只能有一个人参加会议;李某、赵某两人也只能 有一个参加会议;张某、王某两人至少有一个人参加会议;张某、孙某、周某三人中有两人参加会议; 王某和李某是要么都参加会议,要么都不参加会议;如果赵某不参加会议,那么孙某也不参加会议。根 据这样的安排,最后没有参加会议的可能是( )。 A.张某和王某 B.王某和李某 C.李某和赵某 D.赵某和孙某 第三部分 数理能力 数理能力部分包括两种类型的题目,均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 1 项是最符 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不选或错选,该题均不得分。(共 25 8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