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8-2019年四川高一水平语文会考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资料共1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8-2019 年四川高一水平语文会考真题及答案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 题号 得分 注意事项: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得 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 分) A.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 而不戴眼镜。 B.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 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C.关于《品三国》,粗粗一看,似乎与其他同类的书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反复品读,就会 发现其意味深长。 D.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 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 不合逻辑,属否定失当。“切忌不要”,“忌”本身就含有“不要”的意思。 将“忌”改为“记”或将“切忌不要”后的“不要”删去。C 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应去 掉“关于”。D 提承不一。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能否……是”改为“……是”,删去 “能否”。 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 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 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对“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的用法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动用法 C.意动用法 【答案】C B.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D.名词作该句的主语 【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 法,名词作状语等。“粪土”是古汉语中名词活用的现象,属于意动用法,应翻译为 “以……为粪土”。 3.下列“为”字的用法与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相同的一项是( ) A.何辞为 B.窃为大王不取也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为击破沛公军 【答案】C 【解析】为一词多义,即可做介词,读四声,当替讲,如 B D 两项;又可当被动词,读二 声,如 C 项。也可放在词尾做语气词,如 A 项。例句是被动句,为做了被动词。与 C 项相 同。 4.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2 分) A.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虽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答案】D 【解析】根据语体,排除 A、C,此处不宜用“通知”或“奉告”;比较 B、D,“事务繁 忙”只是不想来的一种托辞,“航班取消”是想来而无法来的实情,所以选 D。 5.下列加点字与“吾从而师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孔子师郯子 B 吾师道也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 古之学者必有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例句中的“师”,意动用法:以……为师,A 句中“师”的用法与此相同。B 句,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C 句“师”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D 句中 “师”,名词,老师。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评卷人 得 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怀念乡村春节 冰 客 ①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因为搬了新家,这个春节我们是在市区过的。 ②大年三十,各家各户亮出代表各家财富的鞭炮,尽情地燃放,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经久 不息,而到了零点辞旧迎新之时,鞭炮声浪更是此起彼伏,你家放万响鞭炮,我家可能要放 十万响,甚至数十万响;东家放三五分钟,西家能放十数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如果还不过瘾 则要拿出那些烟花燃放,俨然一种贫富比拼的架式。仿佛那就是财富、身份,甚或地位的象 征,那火药味十足的鞭炮声已经弥漫着比拼的气势。听着这些杀声四起的鞭炮声,我的心里 顿然对新年感到乏味。这早已失去了传统意义新年的热闹气氛了,我不堪与他们比拼贫富贵
贱,也丝毫没有比拼的念头,我就是我,一个来自乡下的平民,在城市平凡地生活着,不与 人争。那硝烟弥漫的鞭炮声,使我不由得又回想起了那让我至今念念不忘的乡村春节。 ③乡村春节是我永生都无法忘怀的记忆,虽然那时的乡村很穷,童年的我们总是日日盼望着 春节的到来,这样好改变我们贫穷的味口,可以狼吞虎咽地饱食大鱼大肉。尽管我们这一代 人经历的那个年代并不富有,但春节,大鱼大肉必不可少。就在团年的鞭炮声还没有响起, 大人们还在忙年的时候,我们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小伙伴们自然会三五成群地带着一些鞭炮, 去寻找我们的欢乐。那时的鞭炮当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花样,顶多只是买上一两封小鞭炮, 然后拆开一个一个地放,既经济实惠,又为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只有那些父亲或 母亲在外工作稍微有钱的人的子女们才会偶尔放一些冲天炮或是烟花,那才算是当时的“高 档产品”,也会令众多的小伙伴艳羡。 ④而团年时分,每家的鞭炮不过一封,长的万响,短的百响、千响,家境稍差的甚至连放鞭 这一形式也省略了。在今天这个鞭炮声震天的新年气氛中,似乎少了年少时那种放鞭的欢 乐。除夕夜里,村人们家家必要放鞭,毕竟难得一年啊!都期望通过这一欢乐的形式带来来 年的好景象。 ⑤除夕夜虽然没有月亮和星星,在乡村更没有路灯,但家家户户门前必要悬挂一盏门灯,哪 怕在没有用上电的日子里,挂一盏点燃煤油的马灯,也要照亮乡村的年夜。那时,我们一群 孩子们自然会怀揣一盒火柴、一封鞭炮,游走于年夜里,游走在各乡邻家中,寻找小伙伴, 燃放鞭炮。春节大家相互串门拜年,这时无论小孩单独行走,还是有大人在场,厚道纯朴的 各个农家必是一视同仁,端出令小伙伴们欢喜的苞谷花、红薯丁,让小孩们吃;大人们则每 到一家,必要端上三五个凉菜,喝酒、聊天,畅谈一年的收成,欢声笑语荡漾山间。 ⑥如今这乏味的城市年夜,人们除了在鞭炮声中展示自己的富有之外,防盗门一关,各自在 家中海吃山喝,既不知道对面的人家姓甚名谁,也不知道楼上楼下的邻居来自何方,更别说 串门了。 ⑦虽然城市这种过年的方式已沿袭已久,谁也无法改变,但我这个过惯了那种朴实的乡村春 节的乡下子民,已是极其厌烦了,没过正月初二,我就携妻带子,再回到属于我的乡村,去 寻找和体味乡村那种让我永生难忘的春节。 (选自《散文选刊》2011 年第四期,有删改) 6.谈谈文章第二节在文中的作用。(4 分) 7.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 分) 8.本文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对比的好处。(6 分) 9.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 分)
【答案】 6.内容上:不惜笔墨写城里春节燃放鞭炮的情形,渲染城里人的“比拼”。(2 分)结构 上:引出下文,为下文写乡村春节的情景作铺垫;构成对比,突出对乡村春节的怀念赞赏之 情;(2 分) 7.场面描写,白描手法;(2 分)写了乡村春节的欢乐场面,表现乡村淳朴的民风;(1 分)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1 分) 8.对比:① “我”与城里人对燃放鞭炮的态度对比;② “我”不比拼的生活态度与城里人 比拼的生活态度对比;③城里与乡下燃放鞭炮情形的对比;④城里人冷漠的人际关系与乡下 邻里相亲的关系、淳朴民风的对比;⑤“我”对城里乏味的春节与对乡村春节热闹的春节不 同态度的对比;(对比 4 分,只要写出 4 点,每点 1 分) 好处:通过对比,多方面表现城里与乡村春节的不同,突出我对乡村春节的怀念与对乡村邻 里相亲、淳朴民风的赞赏之情。(2 分) 9.深刻意蕴:通过对城里和乡村春节氛围的不同描述,寻找一种失落的纯朴的和谐的传统节 日文化。(2 分) 情感取向:①对城里人春节放鞭炮的描写,表现了对城里人春节单一枯燥生活的厌倦;1 分 ②对城市沿袭已久过年方式的描写,表现了对城里冷漠的人际关系的鄙弃;1 分③对童年时 期乡村春节情景的回忆,表现了对久违的欢乐春节的向往;1 分④对童年时期乡村春节人们 交往的描写,表现了对乡邻相亲、淳朴民风的赞赏。1 分 【解析】 6.试题分析:本题是作用类的题目,对此要先分清是作用类的哪种类型。本题是属于句段作 用类的题目,应从内容与结构这两方面来考虑。内容上,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即可,结构 上就是这段内容与文章相关内容的关系:为乡村春节的描写作铺垫,与乡村的春节形成对 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7.试题分析:对于表达特色的解答,要从选材、角度、艺术手法、修辞等方面综合考虑。画 线的句子,写的是一个场景,是场面描写;所写主要是面,也就是勾勒出欢乐的场面,用的 是白描的手法。手法的判断有些难,但如果抓住描写的方法可能要容易一些。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8.试题分析:题目中的“哪些方面”可知文中对比的地方不下于三处。解答好本题的关键是 找好对比点,不能盲目、草率作答。比如答“我”与城里人燃放鞭炮对比、我不比拼与城里 人比拼对比等就不行,没有找准好对比点,不够具体。应是“我”与城里人燃放鞭炮态度的 对比、“我”不比拼的生活态度与城里人比拼的生活态度形成对比等。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9.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需要就全文进行认真的梳 理,以各段的具体内容为基础,去探究文章中的作者情感取向。如文章一开始不惜笔墨写城 里春节燃放鞭炮的情形,渲染城里人的“比拼”。作者对此的情感取向,可抓住段落中的关 键词语来把握,如本段中的“听着这些杀声四起的鞭炮声,我的心里顿然对新年感到乏 味。”所以,对城里人春节燃放鞭炮描写,表现作者对城里春节的“乏味”。以此类推,逐 段梳理,就可以找出答案了。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评卷人 得 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① ② 以次女适蔡卞,吴国夫人 王荆公 吴氏骤贵,又爱此女,乃以天下乐晕锦为帐。未成礼,而 华侈之声已闻于外。神宗一日问王荆公,云:“卿大儒之家,用锦帐嫁女?”荆公谔然无以 对。归问之,果然,乃舍之开宝寺福胜阁下为佛帐。明日再对,惶惧谢罪而已。 先公言:与阎二丈询仁同赴省试,遇少年风骨竦秀于相国寺。及下马去毛衫,乃王元泽 也。是时盛冬,因相与于一小院中拥火。询仁问荆公出处,曰:“舍人何久召不赴?”答 曰:“大人久病,非有他也。近以朝廷恩数至重,不晚且来。雱不惟赴省试,盖大人先遣来 京寻宅子尔。”询仁云:“舍人既来,谁不愿赁宅,何必预寻?”元泽答曰:“大人之意不 然,须与司马君实 儿曹有所观效焉。’” ④ 相近者。每在家中云:‘择邻必须司马十二,此人居家事事可法,欲令 ③ 王荆公知制诰,丁母忧,已五十矣,哀毁过甚,不宿于家,以藁秸为荐,就厅上寝于地。是 时,潘夙公所善,方知荆南,遣人下书金陵。急足 愕以为老兵也,呼院子 书而院子 自拆可乎?”喧呼怒叫。左右曰:“此即舍人也。”急足皇恐趋出,且曰:“好舍人,好舍 人!” ⑥ 令送书入宅。公遽取书,就铺上拆以读。急足怒:“舍人 ⑤ 至,升厅,见一人席地坐,露头瘦损, ⑦ 陈秀公罢相,以镇江军节度使判扬州。其先茔在润州,而镇江即本镇也。每岁十月旦、寒 食,诏许两往镇江展省,两州迎送,旌旗舳舰,官吏锦绣,相属于道,今古一时之盛也。是 时王荆公居蒋山骑驴出入会荆公病愈秀公请于朝许带人从往省荆公诏许之舟楫衔尾蔽江而下 街告,于舟中喝道不绝,人皆叹之。荆公闻其来,以二人肩鼠尾轿迎于江上。秀公鼓旗舰舳 正喝道,荆公忽于芦苇间驻车以俟。秀公令就岸,大舟回旋久之,乃能泊而相见。秀公大 惭。其归也,令罢舟中喝道。 【注】①〔王荆公〕即王安石。 ②〔吴国夫人〕王安石妻子。 ③〔王元泽〕王雱,王安石 之子,字元泽。 ④〔司马君实〕司马光,字君实。因排行十二,又称司马十二。 ⑤〔急 足〕急行传递书信的人,属递铺管辖,日行一百里。 ⑥〔院子〕旧时称仆役。 ⑦〔舍人〕 官名。 10.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令儿曹有所观效焉效:学习 B.方知荆南知:主持 C.相属于道属:嘱托 D.秀公令就岸就:靠近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王荆公居蒋山/骑驴出入/会荆公病愈/秀公请于朝/许带人从往省/荆公诏许之舟楫/ 衔尾蔽江而下/ B.是时/王荆公居蒋山/骑驴出入/会荆公病愈/秀公请于朝/许带人从往省荆公/诏许之舟楫/ 衔尾蔽江而下/ C.是时/王荆公居蒋山/骑驴出入/会荆公病愈/秀公请于朝/许带人从往省荆公/诏许之/舟楫 衔尾/蔽江而下/
D.是时/王荆公居蒋山/骑驴出入/会荆公病愈/秀公请于朝/许带人从往省/荆公诏许之/舟楫 衔尾/蔽江而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夫人用乐晕锦给爱女作嫁妆,王安石并不知情,但受到了皇帝的严厉批评。 B.王安石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派儿子到京城租赁房子,要求选择与司马十二作邻居。 C.王安石恪守孝道。他按照传统习惯,离职守孝,极为虔诚,被送信人误认为老兵。 D.王安石简朴低调,出行时坐二人抬的鼠尾轿,令大讲排场的陈秀公极其惭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归问之,果然,乃舍之开宝寺福胜阁下为佛帐。 (2)公遽取书,就铺上拆以读。急足怒:“舍人书而院子自拆可乎?”喧呼怒叫。 【答案】 10.C 11.C 12.A 13. (1)回到家里一问,果然如此,于是就把锦帐施舍给开宝寺的福胜阁作为佛帐(果然:果 真这样。乃:于是。舍:施舍。为:作为。) (2)荆公急忙取过书信,坐在铺上拆开阅读。送信人生气地说:“舍人的书信而仆役自行 拆看能行吗?”高声怒喝。 (遽:急忙。以:连词,表顺承,而。而:连词,表转折, 却。反问语气。〕 【解析】 试题分析: 10.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 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 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 项,属:连接。所以选 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易错警示】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锁定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这两个方面,其中侧重考查多 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考生在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在以下几个方面往往出现忽略 的情况:1.忽略词类活用。高考考查文言实词时,命题者就有意忽略某一词的活用现象, 用以前的词义解释它,给考生设置答题陷阱。2.忽略古今异义。绝大部分的汉语词汇,随 着历史的发展,词义也在不断嬗变。从词义学的角度来看,汉语词汇的演变有以下几种情 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有的考生,由于没 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很容易误将“古义”与“今义”混为一谈,以今义释古 义。3.忽略词语通假。通假字原本是古人在书中用音同、音近代替的方法写成的错字、别 字,是文言文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大体上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同音 通假,二是迭韵通假,三是双声通假。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古代汉语的通假现象,就势必造成 理解的错误。4.忽略一词多义。所谓的“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词往往同时具有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义项,且几个意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古汉语因为“一词多义”容易成为考生文 言文阅读障碍,所以辨析、确认多义词在文中的含义,一直是高考的热点。 1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可先根据句子大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然后再根据 人名或官职名等名词作主语或宾语的情况断句,例如,“王荆公”“秀公”是人名;“蒋 山”是地名。然后再根据表时间的词语和文言虚词断开即可。加上标点符号是:是时,王荆 公居蒋山,骑驴出入。会荆公病愈,秀公请于朝,许带人从往省荆公,诏许之。舟楫衔尾, 蔽江而下。 【考点定位】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 E 级。 【技巧点拨】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 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 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 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 12.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 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 出判定。A 项,“严厉批评”与原文不符,皇帝的批评比较委婉。所以选 A。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 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 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 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例如本题选项 A 就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13.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 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翻译时 需重点翻译的词语:果然:果真这样。乃:于是。舍:施舍。为:作为。遽:急忙。以:连 词,表顺承,而。而:连词,表转折,却。反问语气。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易错警示】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 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 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例如 本题翻译时,要将古今异义词语“果然”的古义翻译出来。 评卷人 得 分 四、诗歌鉴赏 14.阅读《浪淘沙 北戴河》,回答问题。(4 分) 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年,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该词作于 1954 年夏) 往事越千 1.作者由秦皇岛外壮阔的海景联想到了什么?(2 分)
2.“挥鞭”这一瞬间动作,显示了人物的性格 是 。(2 分) 【答案】 (1)联想到一千多年前曹操登临碣石山观沧海的历史往事(1 分)和那首《观沧海》诗(1 分)。 (2)沉雄豪放,威猛勇武。(2 分) 【解析】略 评卷人 得 分 五、语言表达 15.请将下列新闻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 20 字)(3 分) 凤凰体育讯:北京时间 11 月 5 日消息,新华体育微博称,中国奥委会正式同意北京和张家 口申办 2022 年冬奥会。 微博写道:“中国奥委会正式同意北京和张家口申办 2022 年冬奥会,并向国际奥委会致函 以北京市名义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办,北京承办冰上项目比赛,张家口承办雪上项目。国际 奥委会将在 2014 年 7 月确定候选城市名单,2015 年 7 月正式确定举办城市。” 【答案】北京和张家口将申办 2022 年冬奥会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材料的压缩语段能力。这是一则新闻,新闻导语部分是对新闻主体内 容的概括,所以分析时,可找出导语部分,然后再对导语部分进行概括即可。本则新闻导语 为第一段“中国奥委会正式同意北京和张家口申办 2022 年冬奥会。”由此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评卷人 得 分 六、名著导读 1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4 分) 材料一 子曰:“有教无类。” 材料二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 学:子游、子夏。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