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测与筛选研究进展.pdf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17 年 10 月 第 28 卷 第 10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 Oct. 2017 , 28 ( 10 期 ) : 3433-3439 : http / / www.cjae.net : DOI 10.13287 / j.1001-9332.201710.033 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测与筛查研究进展 , 申 茜1 2 朱 利3* 曹红业1 ( 1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 应用中心,北京 ; , 2 , 4 100094 4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成都 ) 611756 100094 ; 2中国科学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北京 ; 3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 100094 摘 要 持续改善城市水环境,加强黑臭水体整治,不仅是“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水十条) ” 的国家战略需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关注热点.国内外以往的研究侧重于黑臭水体的成因、评价 方法和治理措施,而关于遥感手段监测黑臭水体的研究十分少见,很难满足国家的业务化监 测需求.本文总结了黑臭水体遥感监测与筛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完善城市黑臭水体 的识别和分级标准,开展遥感监测黑臭水体的关键技术研究,构建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筛查体 系.其中,重点归纳了核心关键技术,主要包括: 面向黑臭水体提取的高分影像预处理技术,城 市水体提取技术,黑臭水体分类技术,基于星、空、地基遥感的黑臭水体识别与分级模型.本文 总结基于高分遥感技术手段监测与筛查城市黑臭水体的研究进展、提出研究思路,将利于全 面掌握黑臭水体的空间分布状况、治理进展情况,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黑臭; 遥感; 城市水体; 光谱识别模型 , 2, , ZHU Li3* , ,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and screening for urban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y review. SHEN Qian1 Earth , e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A 4 ( 1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nd Digital 2Key Laboratory of Digital Earth Sci- China ; Ministry 4Faculty of Geo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CAO Hong-ye1 Beijing 100094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3Satellite Environment Center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4 , Chengdu 611756 Beijing 100094 China ; , , 2 , China China , , , , , ) ; . : : , , , , , , and 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on the monitoring using remote sensing Abstract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urban water environment and overall control of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y are not merely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with the action plan for prevention and but also the hot issues attracting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Most previous treatment of water pollution researches concentrated on the study of cause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measures of this phenome- which is often a strain to non meet the national needs of operational monitoring. This paper mainly summarized the urgent research problems mainly including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research on the key tech- and the frame of remote sensing screening systems for the urban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nologies including the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image body. The main key technologies were concluded too preprocessing and extraction technique for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y the extraction of water in- and the identification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formation in city zones classification technique based on satellite-sky-ground remote sensing.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 search progress and put forward research ideas of monitoring and screening urban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y via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which would be beneficial to having an overall grasp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mprovement progress of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y and provide strong technical support for controlling urban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y. , , , , , , , Key words : black and odorous ; remote sensing ; urban water body ; spectral recognition mode. 本文由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2017ZX07302-003 ) 和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管关键技术先期研究课题项目 (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nd Treat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liminary Study on Key Technologies of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for Urban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ies Project 2017-03-22 Received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2017-07-02 Accepted. zlpinan@ 163.com 通讯作者 , : ) 资助 2016SZXHC ) and the Pre- ( 2017ZX07302-003 ( 2016SZXHC ) .
4343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卷 卷 28 28 .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工业 农业和生活废水使 、 城市河水不再清澈,甚至颜色发黑,并散发恶臭 在 城市建成区内,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 或) 散发令 人不适气味的水体,统称为城市黑臭水体[ 造成黑 臭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包括有机污染物 底泥再悬浮 、 城市水循环条件不足是引起黑臭 以及水体热污染 水体的水动力学因素[ 城市黑臭水体不仅破坏河 流生态系统,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居民的生活 危害人 、 体健康,甚至可能污染地下水源和土地质量,造成严 重的环境污染,是目前较为突出的城市环境问题 ] 2 ] 1 . . . . : ) 2 “ 《 16 月 295 http 1861 日, .2015 [ 3 》 / / www.hcstzz.com / 日国务院颁发了 月 水十条 根据住建部与环保部联合发布结果显示,我国 条黑臭水体( 截止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共有 年 整治黑 2 2016 臭水体 控制和治理城市河道水体污染已经刻不容 、 年 水污染防治行动 缓 4 ) 明确指出: 地级及以上城市 ]( 即 计划 建成区应于 年 底前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 排污口; 于 直 辖市 年底 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 到 以内; 到 年,城市 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 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 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 、 年底前完成水体排查; 于 2020 省会城市 、 2015 2020 2017 2030 2017 10% ” . . . . . 2015 监管 、 空间分布复杂 、 年以前,我国对于城市黑臭水体的监管处 由于很多黑臭河道无功能区划,历史上 在空白状态 缺乏监测资料,而且城市黑臭河道存在面广量大 个 、 体体量多数偏小 部分黑臭水体变动 、 幅度大等特点,其治理 评价考核存在较大难 、 与地面监测相比,遥感获得的监测信息具有空间 度 和时间上的相对连续性,动态范围大,不仅有助于从 区域层面把握黑臭水体特征,而且有利于及时 全面 、 发展与演变迁移过程,因此可 掌握黑臭水体的发生 、 节省大量人力 以卫星遥感为主要 手段的天地一体黑臭水体遥感监测与筛查具有重要 然而,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测相关研究几乎为 意义 空白 物力和时间花费 、 . . . 国内外学者从 60 20 世纪 年代就开始对城市黑 这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引起的国 臭水体进行研究 年英国伦敦的泰晤 外城市黑臭水体现象频发 事件,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整治 士河发生过 措施使得目前泰晤士河水质逐步改善 ,鱼类达到 大恶臭 .1858 ” “ . 多种,已经完全恢复到了工业化前的状态[ . 20 100 世纪初德国鲁尔工业区埃姆舍河是欧洲最脏的河流 之一[ 城 年代韩国首尔清溪川被称为 世纪 ] 4 5 ], 20 40 “ . . ] 7 60 [ 6 ” 世纪 ], 20 年代初法国巴黎塞纳河生 市下水道 态系统崩溃,同时期美国的特拉华河也因为遭到严 重污染导致水体常年黑臭[ 以上这些城市河流后 来都被成功治理,治理措施各有侧重,但是共性措施 是从分散管理转变为综合管理,优化统筹水资源配 我国河流黑臭现象最早出现在上海苏州 置和使用 河 年就连续多年记录了 黄浦江黑臭情况[ 苏州的外城 、 武汉的黄孝河和宁波的内河等,均出现不同程度 河 、 目前,在全国大部分城市河段中,流经 的黑臭现象 繁华区域的水体几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黄浦江,国内学者自 、 随后南京的秦淮河 1963 ] 8 . . . 9 3 2 1 4 10-15 27-28 16-19 20-26 ]; ) 不同类型水体的黑臭成因[ ) 黑臭水体评价方法 ] 以往黑臭水体的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出黑 臭水体的存在,分析黑臭水体的形成机理和评价方 法,研究污水治理技术: ) 黑臭水体的概念和内 ]及如何致黑 涵[ ]; 致臭作用研究[ 指标体 、 ]; 总之,针 ) 黑臭水体治理研究[ 系等研究[ 评价方法和 对黑臭水体主要侧重于形成机理分析 、 生态领域研究,然而关于遥感 治理研究,属于环境 、 手段监测黑臭水体的研究十分少见 国内开展的最 近似的一项研究是针对太湖水体发生的局部黑臭现 象展开的遥感监测研究[ 湖 ,是湖泊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大量 泛 ” 爆发 水文条件下产生 、 的生化反应[ ]可以被 借鉴用于遥感监测城市黑臭水体 “ 积聚和死亡后在适宜的气象 、 该研究所采用的色度方法[ ],该现象被定义为 黑水团 或 “ ” 29-32 ] 33 32 . . . . . . 黑臭水体遥感识别的相关研究十分少见 传统 的高空间分辨率影像以国外商业卫星为主,成本较 高,较难满足全国范围的城市黑臭水体的精细化动 态监测要求 系列等高空间 分辨率卫星的逐步推广应用,为城市黑臭水体的大 范围 伴随着我国 快速监测提供了可能 、 动态 、 系列 、ZY GF . . 1 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测与筛查需要迫切解决的 问题 . 《 指南 首先,完善城市黑臭水体的识别和分级标准 一 方面需要判别某条河段是否为黑臭水体,另一方面 目前,住建部公 需要定量评估黑臭水体的污染程度 . ]( 以下简称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 布的 [ 1 》 ) 提供了一套识别和分级城市黑臭水体的方 和 两 “ 氧化还原电位和 、 该评价方法较多地考虑了化学 该 《 法: 将黑臭水体分为 级,评价指标包括透明度 氨氮 指标,应考虑增加人类感官指标和生物指标[ 轻度黑臭 溶解氧 、 个水质指标 重度黑臭 》 “ ” ” , 34 4 ] . 2 .
期 10 申 茜等: 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测与筛查研究进展 5343 . . . . . 2 》 《 16 月 1861 截止 指南 条黑臭水体 日全国共排查上报 方法尚未成为国家标准,还需进一步完善 2016 但 年 是这些黑臭水体并不都是基于 的方法判别 的,更多是基于人为对水色偏黑和气味发臭主观的 判断,定义了黑臭水体及程度 会产生的问题是,有 些轻度黑臭水体并没有被上报,有些轻度富营养化 水体还未达到黑臭水体但是也被上报了 已经上报 的黑臭水体名单的分布及程度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 因此,目前开展黑臭水体遥感筛查,迫切需 的偏差 要完善和统一中国城市黑臭水体识别和分级标准, 使得上下一致,减少误报和漏报 然而,不同城市的 水体存在差异,南方城市水系发达,黑臭水体多以河 沉积的底质污染为主,北方城市的水系 道污泥淤积 、 大多属于缺水型,大量外源性有机污染物的进入是 地域 水体发生季节性黑臭或终年黑臭的主要原因 不同,黑臭水体成分不同,决定了识别指标也不尽相 同,这也是为何至今黑臭水体判别方法难以统一的 原因之一 . . . . “ ” “ ”. 黑 臭 而无法监测水体的 可遥感的黑臭水体 其次,开展遥感监测黑臭水体的关键技术研究 . 遥感识别指标与地面识别指标是有区别的,利用遥 感手段主要依靠光学信号探测水体,因此只能监测 水体的 地面识别黑臭 “ 生物指标和化学指标 水体可以加入人类感官指标 、 综合判断,但是遥感识别黑臭水体可以利用的指标 则相对有限,主要依据水体光谱特性 色度指标识别 、 和分级黑臭水体,还可以结合遥感影像上黑臭水体 呈现的空间分布特征目视识别出黑臭水体 需要明 确的是,不是所有的黑臭水体都可以采用遥感手段 监测的到,遥感只能监测部分黑臭水体,它们可被定 义为 对于只发出臭味而颜色 透明的水体,或者是光谱特征与普通水体差异性较 小的污染水体,光学遥感手段是无法依据光谱特征 退一步说,仅可以依据河岸垃圾堆放 而监测到的 、 河段断流这些图像特征来间接辅助 水体的识 即便如此,卫星遥感手段还是可以克服传统地面 别 监测手段的某些局限性,实现动态 大范围的 、 监测,具有重要作用和研究价值 利用光学遥感识别 和分级黑臭水体,主要需要解决以下几个科学问题: ) 需研究黑臭水体空间分布的影像特征,例如拦流 1 坝等水利措施导致河流流动性减弱产生黑臭河段, 河道不够齐整的自然河沟和水系较窄的河段也易发 生黑臭,收集这些特征将利于从遥感影像上目视识 疑似黑臭水体存在误判的可 别出疑似的黑臭水体 能,因此需要通过实地验证给出黑臭水体的判别精 快速 、 臭 ”. “ ” . . . . 2 ) 需研究黑臭水体的光谱特征 色度特性等,建 度; 、 立起黑臭水体的光谱识别模型或色度模型,在城市 水系上提取黑臭水体的轻重分级程度; ) 需研究地 面识别和分级指标与遥感手段识别和分级指标的关 系,研究城区黑臭河道各类地面参数实测值与遥感 影像解析结果关联性,将两者关联 3 对应起来 、 . . . 2 1 ” “ 第三,结合管理需求构建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筛 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测与筛查需要服务于 查体系 管理需求,要将可实用的结果用于管理 城市黑臭水 ) 提取城市建成区边 体遥感监测的应用需求为: 界,为有效落实 水十条 对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要求 提供管理边界; ) 提取城市建成区内水域分布,结 合地方上报黑臭名单,形成城市拟治理黑臭河段分 布图,分析黑臭河段分布的空间规律; ) 遥感提取 3 疑似黑臭河段,综合地方上报黑臭名单 实地验证及 、 舆情分析,获取地方漏报错报的城市黑臭河段名单, 适时报送管理部门,保障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 ) 在确定为黑臭河段的遥感现状监测基础 全面性; 上,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过程监督 成效评价及后 、 ) 构建城市黑臭水体筛查体系,全面支 评估工作; 持全国开展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工作 4 5 . 2 发展遥感监测黑臭水体核心关键技术的建议 面向黑臭水体提取的高分影像预处理技术 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测的高分影像数据源,国 2. 1 产的包括 ZY3 MUX 包 括 ( ) [ 35 ] GF-1PMS ( 2.3 /5.6 m 2 /8 m ) [ ] 36 、BJ-2 ( ) 1 /4 m 、 ) 等,国外的 、GF-2PMS ( ) 1 /4 m . ( ( 1 /4 m 、IKNOS 、Quickbird WorldView3 ) 0. 3 /1. 24 m ) ( 0. 61 / ( ) 等 2.44 m 、Geoeye-1 0.4 /1.65 m 商业卫星遥感数据 识别和分级黑臭水体是两个不 同的阶段: 首先是定性识别,依据黑臭水体空间分布 的影像特征,从遥感影像上人工目视识别出疑似的 黑臭水体; 其次是更高一级的定量识别,建立起黑臭 水体的光谱识别模型或色度模型,基于构建的模型 在城市水系掩膜图上提取黑臭水体的轻重分级程 由此,这两个应用目的对于高分影像预处理的要 度 求是不同的,前者的要求略低于后者 定性识别黑臭 水体需要对多时相高分影像进行几何校正 影像融 、 水体提取等预处理,得到水体区域 值影像 合 、 集 定量识别黑臭水体需要对同步过境的高分影像 进行几何校正 大气校正或瑞利散射校 、 水体提取等预处理工作,得到水体区 正 、 高分影像预处理量较大,为保证城 域反射率影像集 市黑臭水体遥感监测工作的时效性,需尽可能实现 影像融合 、 辐射定标 DN 、 . . . .
6343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卷 卷 28 28 在所有预处理步骤中,除几何校正和 自动化批处理 水体提取较难实现自动化处理外,辐射定标 影像融 、 合和瑞利散射校正都可以实现自动化批处理 . . 2. 2 城市水体提取技术 城市水体提取是一个难点 . . . . . . 40 39 ] 37-38 决策树法 、 水体指数法 、 光谱知识法等[ 、 国内外学者针对不 同数据源的影像提出多种自动提取水体的方法,如 多光谱谱间关系法 密度分 、 ],然而这些方法大多是针 割法 对大面积水域的提取,对于主要集中在城市较细小 水体的黑臭水体则不太适用 细小水体主要是指因 受遥感影像分辨率的影响,河面宽度较窄的河流在 影像上表现出细小狭长状的空间特征,易受周边环 境影响,形成光谱信息复杂的混合像元,提取出的水 路界限会出现边缘损失或河流断线的现象[ 此 外,城市黑臭水体受周围建筑物或高大植物影响,不 可避免地在遥感影像上呈现出地形阴影 阴影作为 ],并且与水体的光谱信 图像退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息十分接近,对水体信息的识别提取造成严重的噪 目前,最有效可靠的城市水体提取方法仍 声干扰 是依靠人工勾画,即利用人工判读经验在图像上手 为了提高该方法的效率,可不断 动勾画出水域范围 采用手动选取水域中心点结合种子生长算法,从而 半自动化地分段确定水陆边界并最终实现城市水体 在已获得的城市水体范围内,利用光谱模型 提取 定量化识别出黑臭水体范围 . 黑臭水体分类技术体系 一方面,全国黑臭水体类型多样,具有区域性和 具有发达水系的南方城市和缺水的北 季节性特点 方城市,其黑臭水体的类型大不相同 比如北方由于 缺水少水,流动性差,雨污混排的河段缺乏足够流动 极易形成黑臭河段; 南方部分水系流动差的河段,底 泥遇到合适气象条件( 比如降水之后气温升高等 ) 发酵,气泡附在菌团絮状物进而漂浮在水面,形成较 黑臭水体不同季节黑臭现象不同,夏 重的黑臭现象 季高温也会使得微生物在适宜水温下发生强烈的活 动,致使水体中的大量有机物分解,降低溶解氧,释 放各种发臭物质; 夏秋季藻类大量繁殖,水生植物疯 长,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导致水体发黑发 但北方个别区域,多雨季节的夏季区域,河流水 臭 量增多,黑臭现象比春秋季要减轻 此外,极少部分 锰较高也会导致水体发 工业废水中金属离子如铁 、 黑 类型尚不明确 . 不是所有的黑臭水体都可以采用遥感手段监测的 到,需要开展调查研究,找出具有显著光谱特征的黑 可遥感的黑臭水体 另一方面, “ ” . . . . . . . 2. 3 . . 采用高分遥感图像获取得到的仅是该 臭水体类型 综上,黑臭水体的类型多样,需要 类型的黑臭水体 开展大量实地调查工作,构建一整套中国城市黑臭 将黑臭水体按照成因划分类型后,着 水体分类体系 类型,建立涵盖不同类 重瞄准 可遥感的黑臭水体 型黑臭水体的遥感识别技术 “ ” . . 地基遥感的黑臭水体识别与分级 、 基于星 空 、 2. 4 模型 目前,基于遥感光学手段识别黑臭水体的准确 . . . . CDOM 但是,我们在沈阳和北京组织开展了 性尚不确定 2 次针对城市黑臭水体的地面试验预研,结果表明,黑 臭水体与其他水体具有明显的光谱差异 沈阳市黑 臭河段水体的饱和度远低于其他普通水体,北京市 ( 有色溶解性有机物) 明显 黑臭水体河段的 这表明黑臭水体具有明显的光 高于其他普通水体 色度特征,可以由光学遥感监测得到,但还需在 谱 、 更多的黑臭水体中进行相关试验和研究 下一步建 议首先完善基于地基遥感的黑臭水体识别模型: 利 用野外光谱仪设备现场测量黑臭水体水面遥感反射 率,同时采集水样送达实验室分析测试水质参数,在 此基础上,从基于表观光学特性差异和基于典型水 质参数反演的两方面开展城市黑臭水体遥感识别研 究,构建基于地面光谱的黑臭水体识别和分级模型 . 在地面光谱模型基础上,构建基于低空无人机航空 高分辨率影像和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的疑似 与此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城 黑臭水体遥感识别模型 市黑臭水体在高光谱传感器中的光谱特征,区分识 镜面反射 别黑臭水体 、 、 水体白帽效应等干扰因素的影像特征,并完成消除 这些干扰因素的数据精准处理,达到水体黑臭信息 的可靠提取 同时考虑波纹 阴影 、 耀斑 、 . . . 1 1. 2. 5 ” “ ) ,该工作须在 ) -( 2015 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筛查体系 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筛查体系示意图见图 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筛查体系 其 黑臭程度等现状,调查 中,掌握黑臭水体空间分布 、 其黑臭成因,属于 的 研究范畴,涵盖了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筛查的应用需 求( 目前,基 遥感数据,已 于 GF-1、GF-2 个城市的建成区边界提取和水域 经完成了全国 20 边界提取工作 在建成区范围内的城市水体掩膜基 础上,人工解译了 个城市的疑似黑臭水体分布 结合该分布图,制定了城市黑臭水体地面验证试 图 验规范,并依据该规范完成了实地验证工作 下一步 需 要开展的是,根据实地验证情况选择各个城市的 年底前完成 和 3 年至今的 ZY-3 2017 15 . . . .
期 10 申 茜等: 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测与筛查研究进展 7343 图 1 Fig.1 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筛查体系示意图 Sketch of remote sensing screening for urban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y. . . 错报的黑臭河段,报送管理部门 、 典型区域开展星地野外同步试验,采集光谱和送水 样检测分析水质参数,构建光学遥感识别和分级黑 臭水体模型,提取疑似黑臭河段及黑臭程度 与地方 上报名单形成的拟治理黑臭河段进行比对,筛查出 此外,鉴 地方漏报 于黑臭水体形成机制的复杂性,黑臭河段整治是一 下一步还需要针对重点黑臭水 项长期持续的工作 体的治理工程开展过程监督,判断黑臭程度是否有 所减轻,治理是否有效 同时遥感作为第三方评估技 术手段,可以应用于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效评估工 作,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治理完毕的黑臭河段进行 持续监测和后评估,防止黑臭水体再次复发 治理过 程监督和治理成效评估这两方面的工作属于第二 三阶段,须在 年底前完成 . . . 2020 . 、 3 结 论 随时监督黑臭水体整治的目的 、 尽管与遥感影像识别和分级黑臭水体相比,现 采样分析黑臭河道水质更为准确,但这项工 、 物力,更难以做到及时发 、 因此,需要开展 建立城市黑臭水体 开展遥感监测黑臭水体的关键 、 构建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筛查体系是城市 、 场调查 作必将花费大量的人力 现 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测与筛查 的识别和分级标准 技术研究 黑臭水体遥感监测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 . . . 初步研究表明,卫星遥感监测城市黑臭水体具 黑臭水体与其他水体具有明显的光谱差 而无法 河段断 、 水体的识别 有可行性 异 监测水体的 流这些图像特征来间接辅助 黑 仅可以依据河岸垃圾堆放 但是采用遥感手段只能监测水体的 臭 臭 “ ” “ ”. . “ ” . 2 1 公众参与 、 在大数据背景下,黑臭水体遥感监测与筛查发 ) 由于很多黑臭河道无功能区 展趋势总结如下: 划,以及设立在城市河道上的地表水监测断面极少, 致使城市水体水质监测资料十分稀少; 今后的发展 数据公开等,都将促进 趋势是政府投入 、 城市水环境数据库的形成,将为遥感建模与验证提 供更多的样本数据; ) 城市河道的变化较小,采用 遥感影像提取的城市内所有河道矢量( 包括位置 、 面积) ,不断积累和纳入到城市水环境数据库 长度 、 中,今后持续监测黑臭水体治理进展时不用重复提 取城市水体范围; ) 除了国产高分卫星遥感影像 3 外,航空遥感影像 无人机平台获取的影像,都将成 、 为遥感监测黑臭水体的多源数据源; ) 一方面发展 基于光谱 纹理等特征的黑臭水体高分遥感监 、 测模型,另一方面不断积累黑臭水体影像特征并发 展人工解译方法,将人工解译方法与定量化模型结 合起来,提取黑臭水体 色度 、 4 . 本文总结了目前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测与筛查 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研究思路,可为城市黑臭水体监 管提供支持 .
8343 参考文献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China . Guideline for Urban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Treatment. Beijing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China 2015 ( ) : in Chinese ( 王 旭) , ( 王永刚) , Wang Y-G Wang X ( 孙长虹) , Sun C-H et al.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assessment A ( 应用生态 method for urban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y review.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学报) , , ) : ( ( ) : 2016 27 4 1331-1340 ( 国务院) in Chinese : : : : : : : ) ( ) ( ( 4 19 ) : , , , , , , , , , 1928 2015 38 , , 2 : , 24-26 152-162 in Chinese 1194-1207 , , , ( 蔡不忒) Ann Arbor Sci- 723-729 Cai B-T BMJ Publishing Group 1979 Williams ST , 1996 ( 顾国维) , . Action Plan for Pre- State Jung I. Assessment of an urban stream restora- The case of Cheon- South Korea. KSCE Journal 20 Baum T State Council of China vention and Control of Water Pollution. Beijing Council of China Anonymous. London Sewage and the River Thames. Lon- don Knop E. Design studies for Emscher mouth treatment , plant. Journa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Federation 1966 Lee M tion project by cost-benefit analysis ggyecheon stream in Seou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6 et al. Temporal Himchak P Weisberg SB trends in abundance of fish in the tidal Delaware River. Estuaries Gu G-W . Preliminary prediction of the trends of black-odor in Huangpu River. ( 上 海 环 境 科 学 ) , Shanghai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983 in Chinese Lazaro TR. Urban Hydrogy. Michigan ence Publishers Wood S et al. Factors influ- encing geosmin production by a streptomycete and their relevance to the occurrence of earthy taints in reservoirs.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shida Y Fujiwara K. Occurrence of musty odor in the Yodo River. Water Science and Tech- nology Muezzinoglu A sulfide and odor control in Izmir Bay. Water Soil Pollution Watts SF. The mass budgets of carbonyl sulfide dimethyl sulfide carbon disulfide and hydrogen sulfide. Atmos- pheric Environment Devai I Delaune RD. Emission of reduced malodorous sulfur gases from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Water En- vironment Research Gomes JFP. Characterisation of non- Bordado JCM condensable sulphur containing gases from Kraft pulp mills. Chemosphere ( 骆梦文) Luo M-W pu River. Shanghai Environmental Sciences 科学) , ) in Chinese , 2001 . The source of black-odor in Huang- ( 上海环境 et al. Hydrogen Air and 50 White WR 193-196 Sponza D Chen J et al. A systematic study on spatial and seasonal patterns of eight taste and odor com- 5 Ma ZM 1986 Xie P 1235-1240 : , 8 , Ashitani K ( , 5 , 203-208 191-198 761-779 245-257 Koken I 37-38 1983 2000 2000 1999 1988 1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71 15 37 ( : : : : :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卷 卷 28 28 ) : , , , , 2010 Jia JJ 409 , 314-325 Kettner AJ pounds with relation to various biotic and abiotic parame- ters in Gonghu Bay of Lake Taihu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Gao JH et al. Changes in water and sediment exchange between the Changjiang River and Poyang Lake under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condi- , tions : 481 . Feasible Zhang M measures for basically eliminating black and stink of wa- terways in urban area. Shanghai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上海环境科学) , in Chi-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张 敏) , ( 杨芹伟) Yang Q-W 161 - 163 542-553 2014 2004 , , , ) : 23 4 ( ( : : , , , , , , , , , , , , , , WI Wei B 195-201 Frank DJ Utsumi M : 18 , Graham JL Milligan CR Jonathan SD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319-323 Ziegler AC nese Sugiura N et al. Assessment for the complicated occurrence of nuisance odours from phyto- plankt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a eutrophic lake. , Lakes & Reservoirs 2004 : 9 Christensen VG et al. Water quality and relation to taste-and-odor compounds in the , North Fork Ninnescah River and Cheney Reservoir South central Kansas.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Report. Middleton Center for Integrated Data Analytics Wisconsin Science Cen- ter 2006 Smith VH et al. Managing taste and odor problems in a eutrophic drinking water , reservoir. Journal of Lake and Reservoir Management 2002 Mau DP et al. Surface water quality conditions and relation to taste-and-odor occur- rences in the Lake Olathe Watershed Northeast Kan- 2000-02.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Scienti- sas fic Investigations Report Dzialowski AR et al. Deve- lopment of predictive models for geosmin-related taste drinking water reservoirs. and odor in Kansas Water Research Fang Y-Q ( 裘祖楠) , USA , : 43 ( 方宇翘) , Zhang G-Y Qiu Z-N . Study of the phenomena of water blackening and stink on Suzhou Creek. Shanghai Environmental Sci- in ences Chinese Lyu J-J ( 廖卫芳) Liao W-F . Study on the water quality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formation of black-odorous water. Jour- ) Natural Science 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 :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5 ( 上海环境科学) , ( 杨娇艳) , ( 吕佳佳) , ( 张国莹) , Huggins DG 2829-2840 Smith VH Porter SD Yang J-Y 2004 , 21 - 26 2014 1993 2009 , , , , , , , , , , , ) : 12 48 12 95 ( ( ) ( ( : ( in Chinese ( 徐 敏) , ) 711-716 Xu M 玲玲) , Yao R-H ( 姚瑞华) , Song L-L ( 宋 et al. Primary exploration of general plan of the urban black-odor river treatment in China. Chinese Jour- ( 中 国 环 境 管 理) , 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 ( 74-78 7 2015 in Chinese ( 赵 越) , Zhao Y 敏) , et al. Study on the practice and route of combating urban black-and-malodorous water body. Environmental ( 姚瑞华) , Yao R-H Xu M ( 徐 ) : 2 (
期 10 申 茜等: 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测与筛查研究进展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环境保护) , 2015 , 43 ( ) : 13 27 - 29 ( 李旭文) , Niu Z-C ( 牛志春) , Jiang S ( in ( 姜 Protection ) Chinese Li X-W 晟) , Li X-W 晟) , et al.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black color water blooms in Lake Taihu based on HT satellite CCD ( 环境 dat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Forewarning 监控与预警) , ) ) : ( ( 2012 ( 李旭文) , , 4 3 Niu Z-C 1-9 ( 牛志春) , in Chinese ( 姜 Jiang S ( ) : , , 24 , 2012 Zhang B et al.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black color water blooms in Lake Taihu. Administration and ( 环境监测管理 Techniqu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与技术) , 12-17 et al. A Study on Retrieval Zou L Algorithm of Black Water Aggregation in Taihu Lake Based on HJ-1 Satellite Images. 35th International of Environment Symposium on Remote ( 10. 1088 /1755-1315 / Sensing , in Chinese ISRSE35 Beijing Li JS 2014 ) , doi , , 2 ( ) : , , , , , 2014 Ma Q Ma RH Loiselle SA ( 马 倩) 17 /1 /012100 Duan HT et al. Optical charac- terization of black water blooms in eutrophic waters. : Science of 482 /483 the Total Environment ) ( 174-183 in Chinese ( 陆桂华) , Lu G-H .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forming black water cluster in Taihu Lake. Ad- ) : vances in Water Science ) ( 438-442 in Chinese ( 张 融) , Zhang R 录) , et al. A computer vision algorithm which was used for measuring the oscillation frequency of the Japanese medaka’s pectoral fin and caudal fin. Asian Journal of 154 - Ecotoxicology 161 Bai Z-G .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 生态毒理学报) , ( 水科学进展) , ( 郑宏远) , ( 白 照 广 ) Zheng H-Y in Chinese ( 李 2009 2015 Li L , , ) : 20 10 3 4 ( ( ( )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9343 ( 中 国 航 天 ) , 2013 GF-1 satellite. Aerospace China ( ) : ( ) 5-9 in Chinese 8 ( 李德仁) Li D-R stereo mapping satellite graphica Sinica ( ) in Chinese ( 马 延 辉) , Ma Y-H 华) , : . China’s first civilian three-line-array ZY-3. Acta Geodaetica et Carto- 317- 322 ( 测绘学报) , 2012 , ) : 41 3 ( Lin H ( 林 辉) , Sun H ( 孙 et al. Extraction of water information based on CI- ( 中国 WI mode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水土保持) , ( ) ( ) : 5 ( 骆剑承) , 2009 41-43 in Chinese ( 盛永伟) , ( ( 4 13 ) : , 2009 Ding J-L Sheng Y-W ( 李艳华) , ( 丁建丽) , ( 遥感学报) , Luo J-C ( 沈占锋) , Shen Z-F et al. Automatic and high-precise extraction for water information from multispectral images with the step-by-step iterativ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Journal 610 - of Remote Sensing ) in Chinese 615 Li Y-H 人华) ( 资源科学) , ) . Extraction of small river information based on China-made GF-1 remote sense images. Resources Sci- in Chi- ence nese Wang S-G ( 王 爱 萍 ) Wang A-P . Shadow detection and extraction from imagery based on total variation. Geomatics and Informa- (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 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科学版) , ( 王树根) , ( 王军利) , 408 - 416 Wang J-L Yan R-H ( 闫 2015 , , ) : ) : 37 2 ) ( ( ( ( 2006 31 8 663-666 in Chinese 作者简介 申 茜,女, 从事高光谱遥感 1981 水色遥感研究 、 : . E-mail 年生,副研究员,博士 shenqian@ radi. ac. 主要 . cn 责任编辑 肖 红 申茜,朱利,曹红业 , , Zhu L Shen Q nal of Applied Ecology , 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测与筛查研究进展 .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 28 ( ) : 10 . 3433-3439 : Cao H-Y.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and screening for urban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body A review. Chinese Jour- , ( 2017 28 10 ) : 3433-3439 in Chinese (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