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山东普通高中会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3 题。
那是一个深秋的下午,细雨中,暮色里,柳树叶子开始簌簌的飘落,在风中翩翩起舞,
把斑驳的石板路飘落成金黄的小河,把神秘的美感飘落进我的心田,兴奋了我小小的心灵。
我(小心翼翼/漫不经心)地捡起一片落叶,捧在手中,全神灌注地(欣赏/鉴赏)着:叶
子是黄褐色的,弯弯的, ① 。我在雨中(徘徊/彷徨),情不自禁地捡拾着一片又一
片精灵般的落叶。岁月如梭,二十年过去了,遥望故乡,我似乎又听到了遥远的西风以及
② , 又看见那只载着梦的小船,航行在我童稚的希望里。
1. 文中画线的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 斑驳
翩翩起舞
B. 神秘 全神灌注
C. 精灵
情不自禁
D. 遥望 岁月如梭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心翼翼 鉴赏 彷徨
B. 小心翼翼 欣赏 徘徊
C. 漫不经心 欣赏 彷徨
D. 漫不经心 鉴赏 徘徊
3. 依次填写到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 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
② 西风里簌簌的落叶声
B. ① 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
② 落叶声在簌簌西风里
C. ① 像一把金灿灿的小刀
② 落叶声在簌簌西风里
D. ① 像一把金灿灿的小刀
② 西风里簌簌的落叶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雄安新区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引擎,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也将是引
领京津冀发展的一面旗帜。
B.由于政府的强力推动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使我们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
程大大加快了。
C.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之所以对公众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是因为信息匿名和使用广泛
是重要原因。
D.隆兴寺见证的中国北方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国内现存宋代建筑、塑像及石刻
最多的寺院之一。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①明代章回小说的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
首尾相接,将金书构成统一的整体。现存宋元平话的目录,字数参差不等,未作修饬。至
明代,目录文字越来越讲究。今见最早的嘉靖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每回标题都是单
句七字。《水浒传》每回的标题已是双句,大致对偶。崇祯本《金瓶梅》,回目已十分工
整完美。明代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正文常
以“话说”两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展的紧要关头煞尾,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
回分解”的套语。
②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同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
瓶梅》“四大奇书”标志着明代章回小说艺术表现也日渐成熟。
③创作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过渡到个人独创。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西游记》,
大都经过文人记录、民间各种艺术形式的流传、文人加工整理这样一个漫长的集体编著的
过程。从成书的方式来说,一是滚雪球式,以《三国演义》为代表,从陈寿的《三国志》
开始,至唐末流行于民间的三国故事,北宋讲史说话人的“说三分”,到元人杂剧,终于
滚动成鸿篇巨制。二是聚合式,以《水浒传》为代表,它糅合了戏曲、话本等诸多艺术中
的水浒故事聚集而成。《金瓶梅》则与上述三部不同,之前没有蓝本可以借鉴,是第一部
文人模拟章回小说的艺术形式而独立创作的长篇世态人情小说。
④表现题材从着眼于兴废争战、寓言寄托,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关注人生。《三国演
义》《水浒传》都是以历史人物、传奇英雄为表现对象。《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
在神幻、诙谐中蕴涵哲理,人必须经历千难万险才能获得最终完善和幸福的意义。而《金
瓶梅》重点写日常凡俗家庭生活,着眼于生活场景,选取生活细节,描摹出一幅生动的社
会风俗画。在对生活场景的细密描画中,保持生活鲜活的“原生态”,拉近了小说与生活
的距离,强化了文学的写实功能,为小说芙学带来了新的风貌。
⑤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无论是《三国演义》的帝王将
相,《水浒传》的英雄豪杰,还是《西游记》中集物性、神性与人性于一身的神魔鬼怪,
都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金瓶梅》不一样,它描写的人物是生活在读者身边的普通人,
书中描写的生活片段也都是个人日常性的、支离破碎的。
⑥明代章回小说为清代两部伟大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的诞生奠定了
体制和艺术表现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选自《中国古典小说鉴赏》,有删改)
5.根据第①段,下列对明代章回小说体制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
B.回与回故事间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C.回目文字讲究,都采用双句,十分工整完美。
D.保存了宋元话本中的开场诗和散场诗的体制。
6.关于明代“四大奇书”,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国演义》《水浒传》经过了文人记录、民间各种艺术形式流传、文人加工整理这
样一个漫长的集体编著过程。
B.《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塑造了一群集物性、神性与人性于一身的神魔鬼怪,在神幻、
诙谐中蕴涵着人生哲理。
C.《金瓶梅》重点写日常家庭生活,着眼于生活场景,书中描写的生活片段都是个人日
常性的、支离破碎的。
D.“四大奇书”不管是写英雄人物还是平民百姓,都着力保持生活鲜活的“原生态”’
强化了文学的写实功能。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回小说在明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体制上得到了定型,艺术表现也日渐成熟。
B.《金瓶梅》是第一部由文人模拟章回小说的艺术形式独立创作的长篇世态人情小说。
C.题材上着眼于兴废争战的历史小说的文学价值要远远高于写个人日常生活的小说。
D.明代章回小说的艺术成就为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君姓沈,讳荣昌,字永之,湖州竹墩人也。父柱臣,宰广东,因事被逮,君年甫十七,
骑驴入都,历险难,脱父于罪。
以进士出宰山西文水县,甫抵任而河决。君率兵役宿危堤三昼夜,板干畚筑,万手齐
下,水稍平,乃逾雉堞入城,开仓抚恤,民以敉①宁……起复补云南驿盐道。云南盐政废
弛,亏课十百余万。君知滇省井盐皆产于层岩叠壑、百川交汇处,因井卤浓淡之味不齐,
致衰旺之时不一。薪少惰煎,人疲则惰运,盐积则惰销。乃身作灶户,取卤试煎,计一石
得盐若干,悉其苦累,请大府加给薪本。在广通县设立腰站,使各井穷黎赴省脚价者,先
给一半,资其路费。于是煎运踊跃……惰销之弊,亦渐清除。
总督璋公以习峨县杨武乡悬涧险窄,有碍邮程,檄君开凿。又命擒取普涯逃窜土司。时当
炎夏,瘴雾郁蒸,密箐中蛤蟆如豕大,瞪目吐气,当之者人马尽仆。君深入不毛,染受毒
淫,遂患疲曳②,遽乞病归。二年病愈,入都……补江西盐法道、调粮道。当是时,君年
过悬车③,伛偻自强。两次督运,适遭堤决,粮艘滞留,乃冒暑亲执朴笞催运丁,目营心
瞿,蹙蹙无须臾安。船虽渡淮,而归途病发,卒于皖江,年七十四。
【注】①敉(mǐ):安定。②疲曳:此处指一种疾病。③悬车:此处指退休。
8.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抵任而河决
甫:才,刚刚
B.乃逾.雉堞入城
逾:越过
C.悉.其苦累
悉:(详细地)了解
D.当之者人马尽仆. 仆:仆人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进士出宰山西文水县
作《师说》以.贻之
B.井盐皆产于.层岩叠壑、百川交汇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因.井卤浓淡之味不齐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乃.身作灶户,取卤试煎
乃.重修岳阳楼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荣昌在山西任地方官时,曾率领兵役住在危险的河堤上抗洪三昼夜,待水患稍稍平
息,便进城开仓赈济百姓。
B 沈荣昌在云南主持盐政期间,面对“亏课十百余万”的局面,采取积极措施,最终消除
了饥“隋煎”“惰运”“隋销”的弊端。
C.为改变习峨县杨武乡“悬涧险窄”的状况,沈荣昌冒着酷暑,深入不毛之地,不幸身
染重病,但仍然坚持完成了开凿道路的任务。
D.在“补江西盐法道、调粮道”期间,沈荣昌不顾年老体衰,亲自督促运粮,又逢诃水
决堤,终致身心交瘁,“卒于皖江”。
四、(16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然后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限 3 处,3 分)
鲁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阵,
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吴书》)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分)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记·鸿门宴》)
译文: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5 小题,10 分)
(1)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劝学》)
(2)此地有崇山峻岭,
;又有清流激湍,
。(《兰亭集序》)
(3)剑阁峥嵘而崔嵬,
,
。(《蜀道难》)
(4)千呼万唤始出来,
。转轴拨弦三两声,
。(《琵琶行》)
(5)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了北固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
政》)
五、(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乡村树事
张金凤
①只有在辽阔的冬季和料峭的早春, 你才能影影绰绰看到一个个接近完整的村庄。那
些屋顶和院墙拨开以往浓绿的屏障,带着枝丫的粗犷线条,水墨画般走进你的视线。其它
季节村庄是藏着的,藏在树枝的环抱里,藏在叶子们的手掌中,你却看不见它们,它们被
树护佑着。
②乡村的树交错分布在村里村外,既是村庄的外围襁褓,又是村庄的精神内核。房前
屋后遮蔽掩映的,是人们自己挑选的邻居,人们把它们与自己的烟火日子捆绑在一起,休
戚与共;乡路庄头、丘陵沟岔长出的树,则是风吹来的种子、雨送下的盘缠,生长随意,
姿态天然。野生的和家栽的树填充着村庄的罅隙,搭建起村庄的外围和翠绿屏障,搭建起
乡下人的婆娑生活。南风乍起时,乡村人家就忙着栽树,村庄里的每棵树都是特定的符,
驾驶着一片祥云驻扎在一个个檐头。哪一棵主财源广进,哪一棵祈长寿平安,哪一棵寄托
着梦想,哪一棵镌刻着家风,栽树的人心有大丘壑,懂树的人看一眼便心知肚明。旧时两
家结亲兴“访听”,双方家长都要暗访对方的声誉品格。有些聪明的家长并不去街巷间听
议论,而是悄然观树,人言不可尽信,它们不如一棵棵树的标杆更能称量主人的脾性和家
教。
③梧桐在中国文化里是青衫的诗人,高拔冷峻,才华逼人,不染尘埃,它是传说中的
神鸟凤凰唯一栖息的树,也是古典乐器之王古琴的材质。夏雨宣泄的日子里,梧桐树下是
最后一块干爽的方舟,身量未足的鸡、鹅都会在梧桐树下躲避淋漓之苦。淘气的孩子,偷
偷从屋里 跑出来,一连几天的阴雨,他们的小脚丫儿寂寞得要生出苔藓,他们不披祖父的
蓑衣,不戴父亲的斗笠,偏偏跑到矮小的梧桐那里折一朵新发的叶子遮在头上,奔跑开去。
④乡下人院门外要栽国槐。国槐是护佑一家人的图腾之树,它立在街门一侧,享受做
一杆大旗的礼遇。男人上坡回家,首先在槐树上磕去鞋窝子里的土坷垃,在树下的石墩上
抽一袋烟,鼻息里涌进炊烟的味道。过年的时候,男人郑重地给国槐身上戴一朵新鲜的红
花,一帘“出门见喜”的红条张贴在树上,一家的喜气从内到外地透出来。国槐树那浓密
的叶子层层叠叠,堆砌万千诗意和清凉,夏秋时节,人们将竹椅、草墩、马扎甚至草席子
搬到树荫下纳凉。农历五月,国槐姗姗开出满身槐花,那花没有洋槐花一样甜甜的蜜,而
有一种微微的苦香。这时节,大家忙着采槐米,用小铁钩折下槐花的花蕾,晒干之后卖给
中药房。每年还要留一些槐米炒成槐米茶喝,槐米茶败火清脑,乡下人喜欢,从夏天一直
喝到来年春深。
⑤院墙外通常栽着洋槐树和榆树。榆树难成材,要是说人不开窍,就喊他“榆木疙瘩”。
既然不容易成材,为什么还要栽它?面对孩子的追问,娘说:“榆树泼辣,像咱庄户人,
旱了涝了它都长;荒年里,榆钱、榆树叶子甚至树皮被扒了吃掉,它还长。榆树还喜庆啊,
它开的花叫榆钱,榆钱就是余钱,家有余钱不就是咱老百姓盼望的吗?”孩子问那洋槐树
有什么说道?娘说:“洋槐花开得像场雪,满院子的甜香,它是开花的树里面蜜最多的。”
家里又没养蜜蜂,洋槐蜜还不是被别人家采去了,孩子不解,难道娘栽槐树就是为了闻闻
花香?娘说,叫谁家采去蜜都是好的,家贫望邻富,大家的日子都甜甜蜜蜜的不是更好吗?
⑥树一年年长高,爹娘一年年衰老;树一年年长大,树下长起来的孩子一个个离开。
岁月里的许多人,村庄里的许多事,人们记不清了,而树记得。那狭窄的年轮记录了村里
那一年的干旱,它们见过一个个妇女挑担抗旱的蹒跚身影;那些粗壮的年轮又记录着当年
雨水丰盈五谷丰登,沉甸甸的果实把汉子们的腰累弯了。那些当年跟着爹娘栽树的孩子,
一年年万水千山地往回赶,回来看一眼树,摸一把树,在城市里的迷茫就烟消云散了。娘
走了,爹走了,可是树还在,它们粗糙的老树皮上布满沧桑裂纹,但是枝头依然澎湃着碧
绿的波涛,它们骨骼坚硬地屹立在村庄里,屹立在孩子们的心头,像一座碑。只要树在,
家就在,走得再远的孩子都不会迷路。
14.为什么说生长在乡村的树是“村庄的精神内核”?(3 分)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着怎样的含意?(4 分)
16.文章第 5 段母子的对话中,表现了“娘”怎样的精神品格?(3 分)
17.文章通篇详细叙写了乡村树事,请具体概括乡村的树寄托了作者哪些情感。(4 分)
六、作文
18.以“夏天”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 700 字,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题号
答案
1
B
2
B
3
A
4
A
5
C
6
D
7
C
8
D
9
D
10
C
11.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
【评分标准】本题 3 分,答对一处得 1 分。
12.答案:现在项庄拔出剑来表演剑舞,他的目的是杀掉沛公。
13.(1)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2)茂林修竹 映带左右 (3)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4)
犹抱琵琶半遮面 未成曲调先有情 (5)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6)三十而立 四十而
不惑
14.村庄的树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梦想),镌刻着家风,能体现出树主人的声誉与
品格。
15.①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②家乡饱经沧桑的树永远铭记游子的不老记
忆,承载着游子对家乡深切的眷恋之情。
16.“娘”面对苦难坚韧顽强,对生活乐观而充满期待,对待他人善良无私。
【解析】找到母子对话,重点分析娘的话,从人物语言中分析人物的精神品格。“旱
了涝了它都长”体现了娘面对苦难坚韧顽强的品格;“家有余钱不就是咱老百姓盼望的吗?”
表现了娘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叫谁家采去蜜都是好的,家贫望邻富,大家的日子都甜甜
蜜蜜的不是更好吗?”表现了娘善良无私的品格。
【评分标准】3 分。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17.【解析】本文写乡村树事,不单纯是写树,树关联着村民品格(第②⑤段),关
联着儿童生活(第③段),关联着乡村生活和文化(第②⑤段),关联着故乡(第②~⑥
段)。所以写树也是写人,写生活,写故乡。要分析其中的情感,需要抓住重点句、重点
词。如根据第⑥段的句子:“那些当年跟着爹娘栽树的孩子,一年年万水千山地往回赶,
回来看一眼树,摸一把树,在城市里的迷茫就烟消云散了。”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的
深切感情和思念。
答案:通过对家乡树事的详尽描写,作者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忿、对童年生活的无
限热爱、对乡村文化的理解怀恋、对家乡人民品格的高度赞美之情。
【评分标准)4 分。答对一点得 1 分,答对两点得 2 分,答对三点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