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5上半年教师资格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5 上半年教师资格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与命题 连续”不等价的命题是( )。 【答案】C 2、 已知集合 A、(一∞,1) B、(一 1,1] C、Ф D、{1} 【答案】D 则集合 Mr-)N=( )。 3、 成立的( )。 A、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B、充分必要条件 C、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D、以上都不是 【答案】D 4、设 x=a 是代数方程 f(x)=0 的根,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叫是 f(x)的因式 B、X-a 整除 f(x) C、(a,0)是函数 y=f(x)的图象与 2 轴的交点 D、 f(a)=0 【答案】D 5、 三次函数 r=ax3+bx2+cx+d 的导函数图象如图 1, 则此三次函数的图象是( )。
【答案】B 6、 直线 与平面π:x+y+z=2 的位置关系是( )。 A、平行 B、相交但不垂直 C、垂直 D、直线 f 在平面上 【答案】B 7、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具有( )。 A、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B、实践性、普及性、选拔性 C、基础性、实践性、选拔性 D、实践性、普及性、发展性 【答案】A 8、 下面是关于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认识: ①通过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就可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全面评价 ②通过考查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就可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进行评价 ③数学学习的评价重在学习过程,对于学习结果不必看重 ④数学学习的评价重在激励学生学习,而不是改进教师教学其中,不正确的为( )。 A、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二、简答题
9、设 x=0.2431。请写出 x 的既约分数形式。 【答案】 10、 某人从 A 处开车到 D 处上班,若各路段发生堵车事件是相互独立的,发生堵车的概率 如图 2 所示(例如路段 Ac 发生堵车的概 率是 1/10)。请选择一条由 A 到 D 的路线,使得发生堵车的概率最小,并计算此概率。 【答案】 11、设 的三条边分别是 a,b,C,且 a2+b2=c2。证明:ΔABC 是直角三角形。(这是勾股定 理的逆命题) 【答案】 证明:以 n,b 长为直角边作 Rt△A,B,C.设斜边长为 d。则由勾股定理得全等。故 ABC 是直角三角形。 12、 举例说明运用综合法证明数学结论的思维过程和特点。 【答案】 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 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综合法证明的思维过程:用 P 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 表示所要证明 的结论。则综合法用框图表示为: 综合法的特点:综合法是由因导果,也就是从“已知”看“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是寻 找使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 例如:对于任意的 a>0,b>0,满足基本不等式 的证明过程。 13、 简述“尺规作图”的基本要求,并写出古希腊时期“几何作图三大问题”的具体内容。 【答案】 尺规作图的基本要求: (1)使用的直尺和圆规带有想象性质,跟现实中的并非完全相同; (2)直尺必须没有刻度,无限长,且只能使用直尺的固定一侧。只可以用它来将两个点连在 一起,不可以在画刻度;
(3)圆规可以开至无限宽,但上面亦不能有刻度。它只可以拉开成之前构造过的长度。 古希腊时期“几何作图三大问题”:这是三个作图题,只使用圆规和直尺求出下列问题的解, 直到十九世纪证实这是不可能的: (1)立方倍积,即求作一立方体的边,使该立方体的体积为给定立方体的两倍。 (2)化圆为方,即作一正方形,使其与一给定的圆面积相等。 (3)三等分角,即分一个给定的任意角为三个相等的部分。 三、解答题 14、已知方程 表示的几何图形是椭圆,求出其短半轴与长半轴的长度。 【答案】 平面竹过坐标原点,椭圆的中心在坐标原点。设椭圆上任一点 P(x,y,z),则原点 0 与 P 的距离 r 的最大、最小值即为椭圆的长半轴与短半轴长。 四、论述题 15、以初中阶段的函数概念为例,阐述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如何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 【答案】 数学中有一些重要内容、方法、思想是需要学生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逐步理解和掌握的, 如分数、函数、概率、数形结合、逻辑推理、模型思想等。因此,教材在呈现相应的数学内 容与思想方法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积累,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逐级递 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螺旋上升是指在深度、广度等方面都要有实质性的变化,即体现出明 显的阶段性要求。 例如,函数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数学概 念之一,本标准在三个学段中均安排了与函数关联的内容目标,希望学生能够逐渐加深对函 数的理解。因此,教材对函数内容的编排应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分阶段逐渐深化。依据内 容标准的要求,教材可以将函数内容的学习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一些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数量的变化过程、以及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的对 应关系,探索其中的变化规律及基本性质,尝试根据变量的对应关系作出预测,获得函数的 感性认识。 第二阶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函数的定义,并研究具体的函数及其性质,了 解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借助函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等,使得学生能够在操作层面认识 和理解函数。 第三阶段.了解函数与其他相关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例如函数与方程之间、函数与不等式 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够一般性地了解函数的概念。 五、案例分析题 16、案例 下面是两位教师关于《等边三角形》的教学过程
问题: 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对甲乙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1)引入的特点;(6 分) (2)教师教的方式;(7 分)+ (3)学生学的方式。(7 分) 【答案】 (1)甲教师的引入存在优点也存在缺陷。优点是一开始复习了上节内容,巩固旧识,但是并 没有进行新旧知识间的衔接过渡.没有达到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的目的。 乙教师的引人存在优点也存在缺陷。优点是一开始复习了上节内容,巩固旧知识。并联系生 活实际让学生观察等边三角形的特点.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但是在巩固旧知识时 并没有合理地进行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过渡,使学生对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没有得到一个初步的感官认识。 (2)甲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优点也存在缺陷,在教学开始开门见山地介绍本节课题,抛出问 题:(!)什么样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②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吗?③等边三角形是 轴对称图形吗?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本节内容的基本轮廓有 了大致了解,但是没有进行合理的情境创设,将知识全盘塞给学生,剥夺了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学生只能机械地配合教师 教学。在进行等边三角形判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预设学生在课
堂中提出各种问题的突发情况,采取回避方式来应对学生提出“从角来说,我认为三个内角 都是 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不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师的要求。限制学生思维, 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乙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优点也存在缺陷。优点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动手操作,小组 合作探究,开放性问题等环节的设置.激发了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探究的兴趣并能够调动学生 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缺点在于教师对“等边三角形有什么性质?”这一开放性问 题的提出并不能充分突出“等边三角形”这节的核心——通过与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过程 迁移到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探究。为第二个开放性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3)甲教师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在机械地配合教师的提问,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甲教 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 惯。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学习内容存在疑问也不会及时提出。 乙教师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意识均很强。学习积极性高,对学习 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能够及时提出,并善于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六、教学设计题 17、某位教师在讲完《相交线与平行线》这部分内容后,设计了一节《相交线与平行线》的 复习课.在这节课中,他设计了如 下一组题: 题 1.如图 3.BE 平分∠ABD,DE 平分∠BDC,且∠1+∠2=90。 ①BE 与 DE 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 ②AB 与 CD 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 题 2.如图 4,AB∥CD 且∠1+∠2=800:,求∠BED 的度数。 题 3.如图 5,AB∥CD 直线 1 交 AB 于点 F、交 CD 于点 G,点 E 是线段 GF 上的一点(点 E 与 点 F、G 不重合),设∠ABC=β,∠BED=γ。试探索 a,β、γ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阅读上述教学设计片段,完成下列任务: (1)从这组习题分析这节复习课的教学目标;(8 分) (2)分析这三道题的设计意图,并说明这组习题设计的特点;(10 分) (3)请你在图 5 的基础上,编一道类似习题,并给出答案。(12 分) 【答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能够利 用两直线相交的性质求相交直线的交角度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对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观察、猜想、探索等过程,初步形成几 何直观,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锻炼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并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 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 自信心。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 态度。 (2)第一道题目,给出已知条件 BE 平分厶 4BD,DE 平分 L_BDC 且∠1+∠2=90。,通过两个问 题引导学生思考,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先判断出 BE 与 DE 的位置关系,进而利用两直线平 行的判定定理判断 AB 与 CD 的位置。这道题目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加深巩固对两直线 平行判定定理的应用。为第三道题目的猜想做铺垫。 第二道题目.在第一道题目的基础之上对题目进行变形,已知 AB∥CD 且∠l+∠2=80。,结 合对一道题目解题的经验,利用两直线平行的性质求出∠BED 的度数。这道题目的主要设计 意图为加深巩固学生对两直线平行的性质的应用,并为第三道题目的猜想做铺垫。 第三道题目。在前两道题目的铺垫下,将具体角变为抽象角,学生结合前两道题目的解题经 验,进行猜想、探索证明。这道题目的主要设计意图为加深巩固学生对两直线平行的性质的 应用,提高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三道题目逻辑联系紧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顺序,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等一 系列规律,让学生能够拾级而上,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以达到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并 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锻炼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的目的。 (3)如图 5,直线 l 交 AB 于点 F、交 CD 于点 G,点 E 是线段 GF 上的一点(点 E 与点 F、G 不 重合),设∠ABE=01,∠CDE=fl,LBED=y。 试探索γβα满足何条件的时候,AB 与 CD 平行,并说明理由。 当 a+B=Y 时,AB 与 CD 平行。连接 BD,因为三角形 BDE 的内角和为 180 度,所以∠EBD+∠ EDB=1800 一∠BDE,若β+α=γ,则∠EBD+∠EDB+α+β=1800~∠BED+α+β=1800,则 AB 与 CD 平行。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