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北京普通高中会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第Ⅰ卷(机读卷共 20 分)
考生须知
1.考生要认真填写座位序号。
2.第Ⅰ卷均为选择题,共 3 页。答题前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按要求认真作答。
3.第Ⅰ卷各题均须按规定要求在“机读答题卡”上作答,题号要对应,填涂要规范。
4.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试卷和“机读答题卡”一并交监考老师收回。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黑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贮(chù)藏 琐屑(xiāo) 咬文嚼(jiáo)字
B.纨(wán)绔 苑囿(yǒu) 卓(zhuó)有成效
C.相称(chèn) 荒芜(wú) 蓊(wěng)蓊郁郁
D.孱(càn)头 伺(shì)候 挥斥方遒(qiū)
2.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________的损失。
②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_____________的歌声似的。
③这里,逼人的朴素_________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④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____________,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
A.无可比拟 渺茫 禁止 三心二意
B.不可估量 渺茫 禁锢 犹豫不决
C.不可估量 隐约 禁止 三心二意
D.无可比拟 隐约 禁锢 犹豫不决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
A.能够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
B.如今,加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显得更加重要了。
C.一位农民向国家捐献了一枚古代玉佛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D.“十五”计划,把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
4.将下列 4 个语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我仿佛)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__________________
①迎着金黄的阳光
②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
③透明如片片碧玉
④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A.①③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①④
5.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A.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此多娇,一时多少豪杰。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
木不折。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阅读《庄暴见孟子》(节选);完成 6 一 10 题。
他日,(孟子)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
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
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
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
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旋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
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
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
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
乐,则王矣。”
6.下列句子中,加黑词的注音和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语:yù告诉
B.臣请为王言乐
乐:yuè音乐
C.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蹙:cù收紧
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wàng 统一天下
7.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直好世俗
之王
乐耳之
好乐甚
与
可得闻
人与不若
①
②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与”字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与”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与”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与”字不同。
8.下列语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吾王之好鼓乐
B.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C.今王田猎于此
D.见羽旄之美
9.对“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这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独自乐一乐,再和别人一起乐一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B.独自喜欢音乐,和别人一起喜欢音乐,怎么更快乐呢?
C.独自演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演奏音乐也快乐,怎么更快乐呢?
D.独自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10.对文中孟子阐述的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凡音乐都有教化作用,只要能与民一同欣赏音乐,百姓便可归附。
B.凡能与民同赏音乐的君王,都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戴,而称霸天下。
C.统一天下的关键,不在是否喜欢音乐和打猎,而在与民同乐,施行仁政。
D.统一天下的关键,不在是否喜欢音乐和打猎,而在与民共同赏乐和打猎。
第Ⅱ卷(非机读卷共 30 分)
考生须知:
1.考生要认真填写密封线内的区县名、学校名、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第Ⅱ卷包括三道大题,共 4 页。答题前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按要求在本卷
上作答。
3.答题时字迹要工整,卷面要整洁。
4.答题必须用黑色或蓝色钢笔。圆珠笔。
阅读《咬文嚼字》(节选)完成 1 一 4 题。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
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
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
记》李广射虎一段: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
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
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
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
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
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
些或是漂亮些。【甲】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
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乙】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
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
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
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
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
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
“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
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
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俞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
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
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
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丙】
1.从第一段看,作者所说的“咬文嚼字”指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是文中的一句话,它的
位置应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中的哪一处?
答:应在_______处。
3.本文将《史记》和《史记辨惑》中“李广射虎”的文字进行对比,是从文句表达的
□□来论证咬文嚼字的实质的;用韩愈“推敲”的例子,则是从诗句表达的□□来论证咬
文嚼字的实质的。(请分别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4.从作者对“咬文嚼字”的阐述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试从文中举一例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 一 7 题。
①人类生活的地球环绕着一颗很普通的恒星一一一太阳运转。太阳和另外两千多亿颗
恒星一起构成一个庞大的星系一一一银河系。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为
数已以百亿计。那些星系都远远处于银河系以外,所以又称为“河外星系”。1929 年,天
文学家哈勃发现,河外星系都在迅速地远离我们而去。他还证明,距离我们越远的河外星
系远去的速度就越快。那么,造成无数星系四散离去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②因为,我们的宇宙正处在一种宏伟的整体膨胀之中,这种膨胀使得所有的星系不但
远离我们而去,而且相互之间也都在彼此分离。这犹如一只镶嵌着许多葡萄干的面包正在
不停地膨胀,那么,面包中所有的葡萄干就会彼此分离得越来越远。问题是:这种膨胀究
竟始于何时?造成宇宙膨胀的原因又是什么?
③可以想像,既然星系都在彼此四散分离,那么回溯过去,它们就必须比较靠近。如
果回溯得极为古远,那么所有的星系就会紧紧地挤在一起。人们自然会想,我们的宇宙也
许就是从那时开始膨胀而来,也许那就是我们这个宇宙的开端。
④首先这样描绘宇宙开端的是天文学家勒梅特,他设想那个极其紧密的原始天体在一
场无与伦比的爆发中爆炸了,爆炸的碎片后来成了无数个星系。直到今天,这些星系还继
续向四面八方飞散开去。物理学家盖莫夫继承并发展了这种想法,他计算了那次爆炸的温
度,计算了应该有多少能量转化成各种基本粒子,进而又怎样变成了各种原子等等。人们
后来把最初那个爆发性的开端称为“大爆炸”,这种理论则称为大爆炸宇宙论。这一理论因
成功地解释了众多的天文观测事实,而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一种宇宙理论。20 世纪 80 年
代以来,人们先后提出暴胀宇宙、量子宇宙、弦论、超引力、万物至理、膜世界等等,都
与此息息相关。所以,“大爆炸”理论虽然是一种“设想”,但却是具有科学性的。
5.从第①段看,文中所说的“远离我们而去”的星系指的是□□星系。
6.阅读第②段,说出“宇宙膨胀”的确切含义。(不得超过 15 个字)
□□□□□□□□□□□□□□□
7.从文中看,”大爆炸宇宙论”的科学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3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8 一 11 题。
站立的平原
①平原是怎么绿了的,满了的,谁也说不上来。
②好像昨天还是一片寂寞的灰白;好像今早晨还只有一两粒小草拱破地面,怯怯地露
出针尖似的绿芽芽,料峭的风一吹又缩回去,远非“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观;好像刚才
那啄破蛋壳的鸟儿的羽毛般的树叶儿,还被柔柔的阳光舔着,黄嫩嫩,湿淋淋地抖不开。
一转身的工夫,一切全绿了,绿在到处流,在往远处铺,往高里垛。漫长的冬天留下的灰
烬、废墟,以及那遍地盐碱屑的残雪,都给这绿轻轻地吞掉了
③一场撼人心魄的绿风暴卷过,可没人注意到。
④满眼染着绿,满心漾着绿,这时候在鲁北平原上走,真幸福!
⑤树是这个舞台的主角。它们有千人之众,万人之众,黑压压地呆在远处的河岸上,
就那么默默无语地呆着,听不见它们说笑,也听不见它们悲叹,颇似一些承受着重负又无
抱怨的庄稼人。早有几株树蹲在地头上了,像是有经验的庄稼把式,点燃纸烟,舒徐地吐
一口,乳白的烟雾裹住了它们,它们久久地对着麦田出神,阴郁的脸上慢慢现出亮色,内
心泛起了希望的涟骑,井台旁的小树,像天真烂漫的少女,只顾忘情地耍闹,你弯腰扯一
扯我的裙据,我扬手拂一拂你的长发,嘻嘻哈哈,前仰后合,透明的阳光叮叮当当飘荡在
它们周围,青春的气息又浓了几分。
⑥到了盛夏,受了充沛的雨水的滋润,绿树膨胀,平原深陷在无边的绿里。广阔的天
空为千万棵树所独有。它们柔软的手帕挥动起来就像大朵大朵的云絮在自由地舒卷,这是
它们很抒情的时候。当它们憋着一股劲使不出,狂躁不已,痈不欲生的时候,万丈巨澜平
地掀起,翻江倒海,喷溅翠玉的泡沫拍打天壁,凄厉的涛声如同群狮的怒吼,又恰似隆隆
雷霆滚过头顶。如此雄浑,深沉,这平原的粗重的呼吸!满世界只有这一个声音,那丝丝
叹息、缕缕哀号都淹没在里面了。这时候平原呈现出一种悲壮的大美,令人敬畏。你看,
这尽情燃烧着生命的绿色烈焰,依然熊熊不熄,它们永远不会熄灭,你不能想像它们会熄
灭。有了这样的树,平原就站立起来;没有了它们,平原就躺倒在地,倒退到那片死寂的
蛮荒年代,那是多么可怕!
⑦可是,谁想得到,这块土地曾经异常贫瘠,盐碱很重,地下的水苦咸苦咸,好多娇
贵的树木都在这儿存活不下去,就是生长在这里的树,梢头也往往过早地枯干,叶脉里的
液汁也比别处的苦涩。但是它们却不逃奔他乡,它们祖祖辈辈在这儿繁衍生息,而且根猛
往深里扎,去吮吸那苦咸苦咸的养分,这特殊的养分化为它们体内不竭的热血,使它们的
骨头变硬。你看,在那被洪水冲毁的河岸上就有三棵这样的树:它们的根儿几乎全部裸露
出来,一半以上已经绷断,那剩下的就更加狠命地抓住泥土,像鹰的铁爪,又有点颤抖,
甚至不敢喘口气,以此来保证巨大的树冠继续伸向高空,在云里完成它们的绝唱!
⑧平原是树的苦难;树是平原的精神!
8.第②段里,与第①段“平原是怎么绿了的,满了的”中“满”字相呼应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⑤段以树为喻,写了“庄稼人”“庄稼把式”和“少女”,他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庄稼人”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庄稼把式”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女”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第⑥段,说出“有了这样的树,平原就站立起来”的两个原因。
答:原因一:□□□□□□□□□□□□□□□
(不得超过 15 个字)
原因二:□□□□□□□□□□□□□□□□□□□□(不得超过 20 个字)
11.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文中“平原是树的苦难;树是平原的精神”这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对这句
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除了采用以树喻人的写法,在写作方面还有什么特点?(试举一例简要
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Ⅲ卷(50 分)
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文。
题目(一)
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世上
好象——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
最宝贵的东西——金,
就在它的里面。
这首小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带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题目(二)
提出新奇主张或创造出新奇的式样,是为“标新立异”。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
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就是“标新立异”;当今时代,经济改革,科技进步,甚至日常生
活的方方面面,“标新立异”无处不在,请以“标新立异”为话题,自行立意,自拟题目,
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议论文。
2003 年北京普通高中会考语文参考答案
阅卷须知:
1.保持卷面整洁,认真掌握评分标准。
2.一律用红钢笔或红圆珠笔批阅。将实际得分填入卷首计分栏内,填写要正确。各题
的阅卷人员和复查人员须按要求签名。
第Ⅰ卷(共 20 分)
本卷每小题 2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A
D
B
D
C
D
C
第卷Ⅱ(共 30 分)
一、本题共 10 分。
1.调整思想和情感。(2 分)
2.【丙】(2 分)
3.意味 意境(2 分。答对一处,给 1 分)
4.答案示例一:
启示:不迷信,不盲从,富有独立思考精神。
例:“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而作者“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
的那么妥当”。
答案示例二:
启示:品味语言要有思考,可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
例:最后一段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味。
答案示例三:
启示:要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就要在平时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
例:“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放松的谨严。”
(4 分。启示阐述正确 2 分,举例得当 2 分)
二、本题共 7 分。
5.河外(l 分)
6.各星系之间彼此分离。(2 分)
7.①直到今天,这些星系还继续向四面八方飞散开去。②对“大爆炸”进行了科学的
计算,③“大爆炸”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众多的天文观测事实。④人们提出的暴胀宇宙、量
子宇宙等理论,都与此息息相关。
(4 分。四个要点,答出一个要点,给 1 分)
三、本题共 13 分。
8.一切全绿了,绿在到处流,在往远处铺,往高里垛。
(2 分。“一切全绿了”,1 分;其余三个分句,l 分)
9.“庄稼人”的特点:承受着重负又无抱怨;
“庄稼把式”的特点:对未来产生希望;
“少女”的特点:充满青春的气息。
(3 分。答对一种人的特点,给 1 分。意思对即可)
10.原因一:千万棵树直立在平原上。(或“广阔的天空为千万棵树所独有”)
原因二:树使平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或平原上的树“燃烧着生命的绿色烈焰”)
(3 分。原因一,1 分;原因二,2 分,意思对即可)
11.选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