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3年广东高考数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资料共6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3 年广东高考数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暂缺 2. 已知 x 7 24 A. (   2 ),0, cos x  4 5 B.- , 则 tan 2 x  7 24 C. 24 7 3.圆锥曲线 的准线方程是    sin8 cos 2  cos 2 A. D.- 24 7 ( ) ( ) B. cos  2 C.  sin 2 D. sin  2 4.等差数列 }{ na 中,已知 a 1  1 3 , a 2  a 5  ,4 na  33 ,则 n为 ( ) A.48 B.49 C.50 D.51 5.双曲线虚轴的一个端点为 M,两个焦点为 F1、F2,∠F1MF2=120°,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 A. 3 B. 6 2 C. 6 3 D. 3 3 5.设函数 )( xf       x 2  ,1 x  ,0 1 2 , x x  0 若 1) ( 0 xf ,则 x0 的取值范围是 ( ) A.(-1,1) B.(-1,+∞) C.(-∞,-2)∪(0,+∞) D.(-∞,-1)∪(1,+∞) 7.函数 y  sin2 x (sin x  cos x ) 的最大值为 ( ) A. 1 2 B. 12  C. 2 D.2 8.已知圆 axC (:  2 )  ( x  2 )2  (4 a  )0 及直线 : xl  3 y .0 当直线 Cl 截得被 的弦长为 32 时,则 ( ) a= A. 2 B. 2  2 C. 12  D. 12  9.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R,高为 3R,在它的所有内接圆柱中,全面积的最大值是( ) A. 2 2 R 10.函数 )( xf  sin A.  arcsin , xx 2 B. 9 R 4 3,  ] [ 的反函数 2 2 ]1,1[  C. 8 R 3 1 x )(   f 2 D. 2 3 r 2 ( ) B.   arcsin , xx  ]1,1[ , xx  C.   arcsin , xx  ]1,1[ D.   arcsin , xx  ]1,1[ 11.已知长方形的四个顶点 A(0,0),B(2,0),C(2,1)和 D(0,1).一质点从 AB 的中点 P0 沿与 AB 夹
角为θ的方向射到 BC 上的点 P1 后,依次反射到 CD、DA 和 AB 上的点 P2,P3 和 P4(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设 P4 的坐标为(x4,0),若 1  x 4  2 , 则 tan 的取值范围是 1 3 A.( ,1) B. 1( 3 2, 3 ) C. 2( 5 1, 2 ) D. 2( 5 2, 3 ) ( ) 12.一个四面体的所有棱长都为 2 ,四个顶点在同一球面上,则此球的表面积为 ( ) A.3π B.4π C. 33 D.6π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3.不等式 4 x  2 x  x 的解集是 14. ( 2 x  12 x 9) 展开式中 9x 的系数是 15.在平面几何里,有勾股定理:“设△ABC 的两边 AB、AC 互相垂直,则 AB2+AC2=BC2, 拓展到空间,类比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研究三棱锥的侧面积与底面面积间的关系,可 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设三棱锥 A—BCD 的三个侧面 ABC、ACD、ADB 两两相互垂 直,则 16.如图,一个地区分为 5 个行政区域,现给地图着色, 要求相邻区域不得使用同一颜色,现有 4 种颜色可 供选择,则不同的着色方法共有 种.(以数字作答)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74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 12 分) 已知正四棱柱 ABCD—A1B1C1D1,AB=1,AA1=2,点 E 为 CC1 中点,点 F 为 BD1 中点. (1)证明 EF 为 BD1 与 CC1 的公垂线; (2)求点 D1 到面 BDE 的距离. 18.(本小题满分 12 分) 已知复数 z 的辐角为 60°,且 | z |1 是 | | z 和 | z |2 的等比中项. 求 | | z . 19.(本小题满分 12 分)已知 c>0,设 P:函数 y  在 R 上单调递减 Q:不等式 x+|x-2c|>1 的解集为 R.如 xc 果 P 和 Q 有且仅有一个正确,求 c 的取值范围
20.(本小题满分 12 分) 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据监测,当前台风中心位于城市 O(如图) 的东偏南 (  arccos 2 10 ) 方向 300km 的海面 P 处,并以 20km/h 的速度向西偏北 45°方向移动. 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 60km,并以 10km/h 的速度 不断增大. 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 21.(本小题满分 14 分) 已知常数 ,0a 在矩形 ABCD 中,AB=4,BC=4 a ,O 为 AB 的中点,点 E、F、G 分别在 BC、CD、DA 上移动, 且 BE BC  CF CD  DG DA ,P 为 GE 与 OF 的交点(如图),问是否存在两个定点,使 P 到这两点的距离的和为定值? 若存在,求出这两点的坐标及此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2.(本小题满分 14 分) 设 na 为常数,且 a n n 1   3 (1)证明对任意 n  ,1 a n  (2)假设对任意 1n 有 a n a n  2 1 5 a  n 3[ ( Nn  ) 1   )1( n 1   n ]2  )1( n n  2 a ; n n ,求 na 的取值范围. 1
一、选择题: 1.D 2.D 3.C 4.C 5.B 6.D 7.A 8.C 9.B 10.D 11.C 12.A 数学试题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13. ]4,2( 14. 21 2 三、解答题: 15.S2△ABC+S2△ACD+S2△ADB=2S△BCD (I)证明:取 BD 中点 M,连结 MC,FM, 1 2 ∵F 为 BD1 中点, ∴FM∥D1D 且 FM= D1D 又 EC= CC1,且 EC⊥MC, 1 2 ∴四边形 EFMC 是矩形 ∴EF⊥CC1 又 CM⊥面 DBD1 ∴EF⊥面 DBD1 ∵BD1  面 DBD1, ∴EF⊥BD1 故 EF 为 BD1 与 CC1 的公垂线. (II)解:连结 ED1,有 V E  DBD 1  V D 1  DBE 由(I)知 EF⊥面 DBD1,设点 D1 到面 BDE 的 距离为 d, 则 S△DBC·d=S△DBD 1 ·EF.………………9 分 ∵AA1=2·AB=1.  BD  BE  ED  ,2 EF  2 2  S  DBD 1  1 2  22  ,2 S   DBC 1 2  3 2  )2( 2  3 2 d 2 2 2  3 2  32 3 故点 D1 到平面 BDE 的距离为 32 3 . 18. 解:设 z  r cos 60   r sin )60  ,则复数 z的实部为 z  z , zzr  2 r 由题设 2  | | |1 z  2 r 整理得 | z  |  2 r |2 z  即 .01  (: z 解得  : )(1 z r  )1 |  ,12  z r ( |  z 2 )(2 z r  (12 |  即舍去   1 .12 r |  z rr 2  2 r  ,4 19. 20.解:如图建立坐标系以 O 为原点,正东方向为 x 轴正向. . r 2 ,)2 ).
在时刻:(1)台风中心 P( x, )的坐标为 y       x  300  y  300  2 10 27 10  20  2 2 t ,  20  2 2 t . 此时台风侵袭的区域是 ( x  2 x )  ( y  y )  ([ tr )] 2 , 其中 )( tr  10 t  ,60 若在 t 时刻城市 O 受到台风的侵袭,则有 0(  2 x )  0(  2 y )  10( t  2 .)60 即 300(  2 10  2 t ) (  300  27 10  20  2 2 2 t ) 20  2 2  t 24  10( t  2 ,)60 即 t 2  36 t  288  ,0 解得 12 答:12 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 21.根据题设条件,首先求出点 P 坐标满足的方程,据此再判断是否存在的两定点,使得点 P 到两点距离的和 为定值. 按题意有 A(-2,0),B(2,0),C(2,4a),D(-2,4a)设 BE BC  CF CD 由此有 E(2,4ak),F(2-4k,4a),G(-2,4a-4ak)直线 OF 的方程为: 直线 GE 的方程为:  2( ka  )1 x  y 2 a  0 ② 从①,②消去参数 k,得点 P(x,y)坐标满足方程 2 2 xa 2  2 y  2 ay  0  DC DA 2 ax 0(  k )1  2( k  )1 y  0 ① 整理得 当 2 a 当 2 a 2 x 1 2 1 2 1 2  2 ) ( ay 2  a  1 当 2 a 1 2 时,点 P 的轨迹为圆弧,所以不存在符合题意的两点. 时,点 P 轨迹为椭圆的一部分,点 P 到该椭圆焦点的距离的和为定长 时,点 P 到椭圆两个焦点(  1 2  2 a , a 1(), 2  2 a ), a 的距离之和为定值 2 当 2 a 1 2 时,点 P 到椭圆两个焦点(0, a  2 a  1 2 ,0(), a  2 a  1 2 ) 的距离之和为定值 2 a . 22.本小题主要考查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考查数学归纳法,考查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满分 14 分. (1)证法一:(i)当 n=1 时,由已知 a1=1-2a0,等式成立; (ii)假设当 n=k(k≥1)等式成立,则 a k 3[ k  )1( k 1  k ]2  ,2)1( 0 a k 那么 a k 1   k 3  2 a k  k 3  2 5 3[  1 5 k 3[  )1( k 1   2)1( k k 1  a 0 k 1   2)1( k k 1  ]  )1( k 1  2 1 ak  . 0  1 5 k ]2 也就是说,当 n=k+1 时,等式也成立. 根据(i)和(ii),可知等式对任何 n∈N,成立. 证法二:如果设 a n n 1   3  (2 a n 1   a 3 n 1  ), 用 a n  3 n 1   2 a n 1  代入,可解出 1a 5 .
所以    na  3n 5    是公比为-2,首项为 1 a 的等比数列. 3 5  a n 3 n 5  21( a 0  3 5 )2)(  n 1  ( Nn  ). 即 a n  n 3 (2)解法一:由 na 通项公式 a n  a n 1   32  n  a n a (1  n Nn  ) 等价于 )1(  n 1  5( a 0  )1  3( 2 1  n n n 1  1  2 )1(  5 )1(  5 Nn  ( 2 n  )  2)1( n n a 0 . 23  n 1   23)1(  n n 1  a 0 . ). ……① (i)当 n=2k-1,k=1,2,…时,①式即为 2 k  2 )1(  5( a 0  )1  2 k  3 3( 2 ) 即为 a 0  1 5 3( 2 ) 2 k 3  1 5 . ……② ②式对 k=1,2,…都成立,有 a 0  1 5 3( 2 1  )  1 5  1 3 . (ii)当 n=2k,k=1,2,…时,①式即为 2 k 1  )1(  5( a 0  )1  3( 2 ) 2 k  2 . 即为 ……③ ③式对 k=1,2,…都成立,有 k 2  1 5 . 1 5 212 )   3( 2 a 0 1 5 a 0  故 a0 的取值范围为 2 ) 3( 2 1  5 1,0( 3 综上,①式对任意 n∈N*,成立,有  .0 ). 0 0a 1 3 . 解法二:如果 a n a  n 1 (n∈N*)成立,特别取 n=1,2 有 a 1 a 2  a 1  6 0 a  .0 因此 0  a 0  a n  a 1  n .0 由 an 的通项公式 (5 a n 1 3  . 下面证明当 0  a a n 1  ) 32  n 1   )1( n 1   a 0  0 1 3 n 23   31 a  .0 0 . 时,对任意 n∈N*, 1   235)1(  n n 1  a 0 . (i)当 n=2k-1,k=1,2…时, (5 a n  a n 1  ) 32  n 1  23  n 1  235  n 1  a 0  22  n 1   23 n 1   235 n 1   0 (ii)当 n=2k,k=1,2…时, (5 a n  a n 1  ) 32  n 1  23  n 1  235  n 1  a 0  32  n 1   23 n 1   .0 故 a0 的取值范围为 1,0( 3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