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第三节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doc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资料共14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第三节测试卷及答案 1.3 月 3 日是全国爱耳日,对耳和听觉产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浙教版 A.鼓膜、听小骨和鼓室组成中耳 B.声波→外耳道→鼓膜→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C.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引起中耳炎 D.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答案】B 【解析】 耳的结构图如下: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 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详解】 A、据图可见:中耳由鼓膜、听小骨和骨室组成,A 正确; B、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 中枢。B 错误; C、鼻咽部感染时,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C 正确。 D、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 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 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 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D 正确;
故选 B。 2.近年来,广场舞在都市中逐渐流行开来。许多公园的广场成了“广场舞大妈”的“活动 中心”,这一方面为中老年人提供了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好场所,也同时因声污染,而让附近 居民不堪其扰。近日,在浙江温州市发生的一件事在网络上引发不小关注:一个居民小区的 业主委员会花 26 万元买来“高音炮”,“还击”旁边广场上的噪声。“高音炮”可遥控定 向远距离发射高达 150 分贝的警示音、语音等声波。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声波具有能量 B.“高音炮”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C.操作人员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15℃高达 150 分贝的噪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答案】B 【详解】 A.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 A 项正确; B.“高音炮”发出的声是人耳能够听到的,因此不是次声波,故 B 项错误; C.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入手: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传播; 在人耳处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操作人员佩戴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 C 项正确; D.声音在 15℃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340m/s;故 D 项正确; 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 3× 810 m/s,且温度越高传播越快 B.超声波、次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C.噪声会影响人们的学习生活,街头安装的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D.成语“震耳欲聋”从科学角度是指声音音调高 【答案】B 【详解】 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 A 错误; B.人耳听力频率在 20Hz-20000Hz,超声波超出了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听不到超声波, 次声波低于人耳的听觉范围,故人耳听不到,故 B 正确。 C. 街头安装的噪声监测仪可以检测噪声,但不能减弱噪声,故 C 错误; D. “震耳欲聋”是指声音很大,指声音的响度大;故 D 错误;
4.下列关于声学的几个应用和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A.有经验的木工判断木梁的中心是否腐朽了,总是让一人把耳朵贴在木梁的一端,另一人 把耳朵贴在木梁的另一端,再由一人敲打木梁中心,如果两端人听不到声音从里面传来,证 明里面已朽,木工是根据空气传声来选择木梁的 B.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 尺振动的频率,如果钢尺 10 s 内振动 30 次,则人类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C.如图是两种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的波形,a 的音调和响度均高于 b D.夏季炎热的午后,伴随着轻柔的音乐,洒水车行驶在高热的马路上,其轻柔的音乐也可 能会成为噪音 【答案】A 【详解】 A.木梁如果是完好的,固态的木头可以传声,敲击木头发出的声音,可以传到木梁端点的 听者耳朵里;木梁如果腐朽中空了,传声效果变差,则两端人听不到声音从里面传来,是根 据固体传声来判断的,故错误。 B.钢尺 10 s 内振动 30 次,则振动的频率为 3Hz,为次声波人类不能听到这种声音,故正 确; C.由图像可知 a 振动的频率快,振幅大,则 a 音调高,响度大,故正确; D.凡是对人们工作学习和想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轻柔的音乐也可能会成 为噪音,故正确;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速公路边的隔音板可以阻断噪声传播 B.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C.“震耳欲聋”说明卢音的音调高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答案】A
【解析】 A、噪声的减弱办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B、声波不仅能传递信息,而且能传递能量. C、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即我们常说的声音的大小,它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 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的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详解】 A、高速公路边的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 A 正确. B、声波不仅能传递信息,而且能传递能量.故 B 错误. C、“震耳欲聋”是指声音很大,指声音的响度大;故 C 错误 D、只有振动频率在 20Hz---20000Hz 之内的我们才能够听到,故 D 错误. 故选 A. 6.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西瓜是人们最爱的水果之一、那如何挑选一个好瓜呢?除了看西 瓜的外形、瓜藤、纹理之外还能借助学过的科学知识在不剖开西瓜的前提下挑选呢?三位同 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小卢说:生瓜水分多,熟瓜水分少,可以轻拍西瓜听音调高低来挑选。 小许说:生瓜结构紧致,熟瓜疏松,可以轻拍西瓜听音色来挑选。 小成说:生瓜密度大,熟瓜密度小,可以轻拍西瓜听响度来挑选。 关于三位同学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小卢 B.小许 C.小成 D.都不正确 【答案】B 【详解】 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发声方式决定,生瓜结构紧致,熟瓜疏松,故挑西瓜时,生 瓜和熟瓜的内部结构不同,音色不同,所以小许的说法正确,故选 B。 7.小红同学喜欢利用复读机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在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让复读机先正 常播放一段录音,然后再快速播放同一段录音,则发出的录音( ) A.响度增大,音调不变 B.响度减小,音调不变 C.响度不变,音调升高 D.响度不变,音调降低 【答案】C 【详解】
由于复读机正常播放一段录音后如果再快速播放时,时间变短了,故发声的频率变大,所以 音调会变高,但是由于音量不变,故其响度是不变的。 故选 C。 8.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则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不同 B.乙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C.丙和丁声音的音色相同 D.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答案】B 【详解】 A.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故 A 错误; B.乙和丙声音振动时偏离中间位置的幅度相同,说明振幅相同,则二者的响度相同,故 B 正确; C.丙和丁声音的波形形状相差较大,故它们的音色不同,故 C 错误; 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 D 错误。 故选 B。 9.在玉树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所示),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 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 以发现幸存者.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C.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传声”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侵
【答案】A 【详解】 A.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人的听觉上限的声波,人耳不能听到,故 A 错误,符合题意; B.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音调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与噪 声不同,但有可能音调相同,故 B 正确,不符合题意; C.探测仪通过探头将声音传到人耳,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的原理,故 C 正确,不符合题意; D.白天受噪声的干扰不如夜晚听得清楚, 故 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0.下列一些正在振动着的物体:①手臂以每秒 2 次上下挥动;②蝙蝠发出频率为 100000 赫的振动;③被小锤敲击的频率为 256 赫的音叉,对以上物体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B.③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①、②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 C.①、②、③都是声源,人耳只能听到③发出的声音 D.①、②、③都是声源,人耳能听到①、③发出的声音 【答案】C 【详解】 ①手臂以每秒 2 次的频率上下挥动,发出了声音,是声源,但这个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过低, 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耳听不到; ②蝙蝠发出频率为 100000Hz 的振动,也发出了声音,是声源,但这个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过 高,也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耳听不到; ③用小锤敲击频率为 256Hz 的音叉,音叉发出声音,是声源,音叉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觉 频率范围之内,所以我们可以听到音叉的声音。 故 C 正确。 11.下列关于耳的各部分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 B.耳廓的作用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 C.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 D.声波传入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感觉细胞把这种信息沿听神经传入脑部 【答案】A
耳的结构如图所示,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鼓膜,把声波 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咽鼓管,连通鼓室和鼻咽部;耳 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听神经,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咽与鼓室之间有咽鼓管相连。 【详解】 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传递到听小骨,故 A 错误;耳廓的作用是收集空气中的 声波,故 B 正确;听小骨的振动把声波放大后再传入耳蜗,故 C 正确;听觉的形成过程是: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 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就形成了听觉,故 D 正确。故选 A。 12.小儿高热导致耳聋,一般是由于( ) A.外耳道损伤 C.耳蜗受伤 【答案】D 【解析】 B.鼓膜损伤 D.神经中枢受损伤 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 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可见听觉的形成过程中,接受振动刺激并产生神经冲 动和听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耳蜗和听觉中枢。
【详解】 小儿高热导致耳聋,这是无法修复的过程,其中,外耳道、骨膜和耳蜗受损伤都可以修复或 者更换达到治疗的效果,所以 A、B、C 都错误,只有神经中枢损伤不可逆,所以答案选择 D。 13.下列情况中会使人的听力完全丧失的是( ) A.鼓膜破损 C.半规管受损 【答案】D 【解析】 B.听小骨受损 D.位听神经或听觉中枢受损 听觉的形成线路是:声源→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使声波通过)→鼓膜(将声波转换 成振动)→耳蜗(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听神经(传递冲动)→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 觉)。听觉形成的结构基础:耳朵结构完整,听觉神经没断,大脑正常。 【详解】 鼓膜能感应外耳道传入的声波,产生振动将信息传递给听小骨,使声波的刺激传进中耳,听 小骨接收到鼓膜传来的刺激,继续传递给听觉感受器耳蜗,前庭和半规管是负责感受人的头 部位置的,与晕车晕船有关,所以鼓膜破损,听小骨受损,半规管受损都只会降低听力的功 能,不会使人完全丧失听力,但是听觉神经或者听觉中枢受损,会使听觉这个反射弧不完整, 导致大脑无法产生听觉。所以 D 正确。 14.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所示的结构 7 是人的听觉感受器 B.11 耳廓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C.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D.听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可确保 2 内外气压平衡 【答案】A 【分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