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2021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唐)王绩 (唐)王绩
北场芸藿①罢,东皋刈②黍归。 东皋薄暮
2020-2021 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 答案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30 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 蔡老师戴着眼镜,身形瘦弱,走起路来脚下生风,姿态 xiāo 洒。他总 xié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走进 教室,放下书便用缓慢而颇有顿 cuò的声调开始讲课。蔡先生上课 yōu 默风趣,妙语连珠,直到今天, 他的许多话语还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2.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不经意带火了一部美国影片——《传染病》。 B.是躲在房间里打游戏呢,还是认认真真上网课呢?刚从父亲手里接过手机的周强竟然犹豫了好一阵 子。 C.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向我们走来,他健康、阳光、帅气。 D.年少时,眼神澄澈,心地纯良;长大了,受到名利、欲望、贪婪等熏染,变了质,走了味,失了魂。 3.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 分) ( ) A.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邓稼先是党员。) B.“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虽然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这句话有语病,关联词使用不当。) C.“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里钻出来。” (这句话的主语是“每个严寒的冬天”。) D.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这句话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 分) ①重岩叠嶂, ③急湍甚箭, ⑤它没有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 。④老骥伏枥, 。 。 ,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白杨礼赞》) ⑥怀民亦未寝, 。(《记承天寺夜游》) ⑦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意境的诗句是:“ , ”。
5.名著阅读。(6 分)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一段话,回答问题。 ①当我八岁的时候,我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校里读书。在那里我一直读到十三岁。 ②我读会了经书,可是不喜欢经书,我最喜欢的是那些老中国的传奇小说,而且特别是那些关于叛 变的故事,我读过《岳飞传》《水浒传》《隋唐》《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③最后我离开了小学,那时我只有十三岁。……我继续读中国旧小说和故事。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一 件事,就是:非常奇怪地,这些小说里面没有看见过耕种土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些战士们,官 吏们,或者文人们;永远看不见一个农民人物。对于这一件事我奇怪了两年,之后我就分析小说的内容。 我发现了:里面人物们都是有武力的名人,人民的统治者,他们都不必在土地上工作,因为他们领有并 管理土地,而且很明显地,是让农民替他们工作。 ④我也读了许多时论和一些新书。……我开始有了一些政治意识,特别是在我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 国的小册子以后。这本小册子是用下面一句话开头:“呜呼,中国其将亡矣!”我对祖国的将来觉得非常 可忧,我开始认为努力救国,是每一个人的职责。 (1)《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 (国籍)的记者 ,选文中的“我”是 (写出姓名)。 (2)文中的“我”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请结合上边的材料说说他为什 么能拥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运筹帷幄的才能。(至少答两点)(3 分)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 分) “信”即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 证。学校八年级语文组将举行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乔菲同学为本次活动拟写了一则通知,通知中有两处错误,请你指出来。(2 分) 八年级全体师生: 通知 八年级将于 2020 年 10 月 16 日上午 8:00 举行“人无信不立”演讲比赛,请参赛选手、评委及相关 工作人员提前到场。 错误一: 错误二: (2)假如你被邀请担任本次比赛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演讲比赛撰写一段开场白,要求这段开场白中 包含一条诚信名言和一则诚信小故事。(4 分) 2020 年 10 月 14 日 八年级语文组 (3)演讲比赛结束后,你想给学校的公众号写一则相关的新闻报道,你拟的标题是: (20 字以内,2 分) 二、阅读理解(60 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第 7 题。(6 分) 秋夜喜遇王处士 (唐)王绩 北场芸藿①罢,东皋刈②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注释】①芸藿(huò):锄豆。 芸,通“耘”,指耕耘。 ②刈(yì):割。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7.(1)第一首诗标题为“秋夜喜遇王处士”,通篇虽无一个“喜”字,但句句有“喜情”,请结合三、四 两句的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4 分) (2)关于《野望》和《秋夜喜遇王处士》,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 分)( ) A.两首诗中的“东皋”,是诗人隐居的地方,暗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诗句,点明归 隐躬耕的身份。 B.《野望》表现了乡居秋夜特有的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秋夜喜遇王处士》则描写了隐居之地 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 C.两首诗的语言风格都显得质朴清新,尤其《秋夜喜遇王处士》的一二两句,叙述平淡随意,却透露 出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 D.两首诗题材相似,都描写了秋天田园生活的画面,充满情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8-11 题。(14 分) 壬戌①秋,八月既望,予至杭,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故人周学谕与予自山 之阴而登,酌元学士黄晋卿②读书之轩③,俯瞰全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据,类屏障然。其余若凤凰、 南屏之山,万松、慈云之岭,又皆蜿蜒回拱,欲趋而先。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 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予情愈豁, 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④,乐可言耶! (节选自都穆《月 夜游宝石山记》) 【注】注释:①壬戌: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②黄晋卿:黄溍,元人。③轩:有窗的廊子,这 里指“轩廊”。④广寒清虚之府:指广寒宫、月宫。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自.山之阴而登( ③予情愈.豁( ) ) ②类.屏障然( ④巡阑忘寐.(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 例句:自山之阴而.登 A.博学而.笃志(《<论语>十二章》) C.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D.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盖 不 知 夜 之 几 何 10.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西陵诸山)诚天下之绝境也。(2 分)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2 分) 11.选文记述了作者到宝石山赏月的一次经历,宝石山的景色可以用“ 情在“ (三)阅读《时间觉:神奇的第六感》,完成 12-14 题。(10 分) ”一词中流露出来。(按顺序用文中的词语填空)(2 分) ”一词来概括,作者赏月之 ①人类有哪些感觉呢?你可能会说出 5 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可是你知道吗?还有 一些感觉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和意识之内,时刻影响着我们,但我们却不熟悉。 ②让我们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位伞兵,从几千米高空的飞机上跳出机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飞 速地往地面坠落。在距地面只有 200 米时,才打开降落伞,安全地降落到地面。如果再迟 2—3 秒钟开伞 的话,那可就来不及了,他会摔得粉身碎骨。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关键时刻,及时打开降落伞呢?这就 是人类的第六感觉——时间觉。 ③科学家发现,每个人的时间觉都会有差异。当你问旁边的几个人:“现在几点了?”可能得到不同 的回答:“快到 6 点了。”“大概过 6 点了。”“6 点钟了吧?”因为他们都没带表,对时间没有充分的自信, 所以都用了不确定的口气。 ④就是同一个人,他的时间觉的准确程度,在不同的时候,也会不一样。当你回忆过去一段的平淡 的日子时,由于记忆不深,你会觉得那段日子过得很快。相反,如果你想起了一段紧张的经历,比如是 困在电梯里等待救援,因为印象深刻,历历在目,就会觉得那段时光是很漫长难忘的。 ⑤时间觉还受到情绪的影响,我们在快乐的时候,会感到时间过得飞快。而当痛苦时,日子就会变 得很难熬。还有,你要赶到某地办件急事,一路上你一定会觉得汽车开得太慢,并不停地看手表,感到 时间走得太快。 ⑥时间觉属于生物钟的范畴。但令人吃惊的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形成的。人刚生下来时,没 有一秒钟、一分钟、一小时之类的时间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逐渐接受和适应了这些时间概念,并 学会运用。 ⑦在国外,时间觉已被心理学家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针对学生在进入枯燥、单调的学习科目时, 容易产生厌烦、疲劳、“度日如年”的感觉,科学家就采取改变外部刺激的方法,来调整时间觉。如把房 间色调布置得明快悦目,播放轻松悠扬的音乐——使人们产生一种时间很容易过去的错觉,避免了厌倦 感的产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⑧精神病患者丧失了对外界的感觉能力,无法对寒暑交替、昼夜轮回进行判断,精神科专家就用恢 复时间觉的方法来对他们进行治疗。当病人的时间觉正常之后,其他方面的功能就可能发生连锁反应, 恢复到正常人的状态。 ⑨不过,到现在为止,时间觉仍是一种神秘复杂的生理现象。只有我们彻底揭开了人体生物钟的秘 密,才能让时间觉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1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 分) 13.说说第③—⑧段围绕“时间觉”依次介绍了哪几方面内容,完成填空。(3 分) 第③—④段: ① 第⑤段:时间觉会受到情绪的影响 第⑥段: 第⑦—⑧段: ② ③
14.郑板桥在《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中写到“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 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请从时间觉角度分析“老吏苦之”和“东坡洒然不倦”的原因。(4 分) (四)阅读《人生需要“顶住”》,完成 15-17 小题。(10 分) ①“打一分赚一分,我们一起顶住!”“我们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不管怎么着也得项住!”“女排精 神就是不放弃,能顶住!”…… ②中国女排在第三十一届奥运会上赢得中国代表团“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后,女排教练员和运动 员在接受采访时也送给我们一块沉甸甸的人生“金牌”——人生需要“顶住”。 ③赛场是最高强度的比拼,是精神意志的较量。“顶住”,既是一种姿势表象,也是一种内心观念。 “顶住”,不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更不是安于现状的消极保守。对于人生而言,“顶住”,是一种态度, 一种责任,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发动机”。 ④“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踏破铁鞋无觅 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说的是成功的偶然性。然而,这种“不费功夫”的偶然,却存在于“吾将上下而 求索”“为伊消得人憔悴”之中,是千辛万苦付出后的某种必然。世间事,除了岁月,没有“不费功夫” 就得来的好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年 复一年的“顶住”,最终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 ⑤“顶住”是毅力,坚忍不拔。前进路上,艰难困苦是“灭顶石”还是“垫脚石”,关键看能不能“顶 住”。爱迪生说,失败了一千次并不可怕,最起码我知道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于是我就会做出 第一千零一次的努力。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稻,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说到底都是一个屡败屡试、愈 挫愈奋、不断“顶住”的过程。成功路上,不仅要看能否吃得了“坐冷板凳”的寂寞之苦、“三更灯火五 更鸡”的勤勉之苦,还得看能否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忍之苦。无数事实证明,面对困难时选 择“顶住”,一个个失败、挫折和困难,就会从“绊脚石”变为砌筑人生进步的“垫脚石”。 ⑥“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当年长征,尽管起初红军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不知道最 终去往哪里,但大家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坚信“不论我们自己能 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旗帜一定能达到”。正是因为对这一目标的坚定不移,才使“红军不怕远征难”, 把二万五千里的艰辛远征,化作了地球上最绚丽的红飘带。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 ⑦的确,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难题,面对压力,但只要我们选择“顶住”,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 的劲头,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执着,就一定能始终飞翔在希望的田野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5.说说开头①—②在文章中的作用。(3 分) 16.梳理文章结构,完成下面的填空。(4 分) 中心论点: (1) 分论点 (2) (3) 17.下面一段材料是否适合做第④段的论据?请阐述理由。(3 分) 有时候,当我孤独地坐着等待着生命大门关闭时,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就会像冷雾一样笼罩着我。
远处有光明、音乐和友谊,但我进不去,命运之神无情地挡住了大门。我真想义正词严地提出抗议,因 为我的心仍然充满了热情。但是那些酸楚而无益的话语流溢在唇边,欲言又止,犹如泪水往肚里流,沉 默浸透了我的灵魂。 ——海伦·凯勒《享受生活》 (五)阅读阿来的《哈尔滨访雪记》,完成 18-21 题。(20 分) ①在中国这个老的国家里,每一座城市都很古老。这些古老的城市,现在都变得千人一面般的年轻。 哈尔滨是个年轻的城市,却舒服地保留了一些老城市的味道。 ②夏天,不管你走到什么地方,除非荒漠,总是绿色覆盖了原野。夏天的绿色像一个帝王,把整个 国家至少从地理上统一起来。到处都是雨水,到处都是浩大的水流。而冬天就不一样了,从北到南,气 温分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梯次,从低到高,改变了大地的色调。与此同时,水在枯萎,同时也变化出了丰 富的形态:冰,雪,霜,雨,雾。仅仅凭借于此,整个国度就分出了南方与北方。2005 年元旦,我从成 都出发的时候,就担心弥漫在四川盆地里灰蒙蒙的雾气使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温润的空气里绿色植物继 续生长,但雾气长期阻断视线却使人心情黯淡。 ③飞机在耐心的极限到来之前起飞了,降落在作为这次旅途中转站的北京。地理书告诉我们,北京 是在冰雪的北方。但是,这里没有冰雪,没有水的另一种形态与气息。只有大堆的房子,干冷的风。好 在今天,这里只是一个中转,只是从飞机场转到火车站时经过的一个地方。天很蓝,枯萎的树却是灰蒙 蒙的一片。 ④夜晚的火车向着哈尔滨进发。火车穿越寒冷而又干燥的大地,除了偶尔一声汽笛,没有原野的辉 光与声音。铁轨与车轮合奏的单调音节与同一节奏的摇晃,把人扔到床上,沦陷于睡眠。 ⑤夜半之后,我醒来,不是因为吵闹,而是因为安静。火车行进中那单调的声音越来越低,低到犹 如梦境一般了。然后,我听到了一种巨大的差不多是无边的安静,那安静就是原野的声音。有这么巨大 安静声音的必出自更为宽广的原野。这样的原野上,必有河流浩大,犹如一株枝叶舒展的巨树一般。一 些山冈蹲守在远处,犹如神灵。我没有睁眼,那寂静就已经让我看见。睁开眼,就看见透过窗户的稀薄 的光亮。披衣走出包厢,走到更宽大的车窗前,光亮像水一样弥漫而来。我看见了南方雾气中久违不见 的月亮!那月亮不发光,像只银盘滑行在天上。光是从地上弥散开来的,准确地说,是从地面的雪、地 面的冰上弥散开来,把天空、树木、村庄、山冈照得微微发光,好像天地万物在这个夜晚,从自己的内 部发出了光芒,而新鲜的寒冷的空气运行在这些光芒中间。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北方!想象中的冬天的 北方或者北方的冬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在想象一些事物的面貌,也总在发现这些事物与想象 的差距。但是,在 2005 年开始的这个夜晚,我欣喜地看到了与我想象契合的景象。 ⑥我呆立在窗前,列车的声音低下去,低下去,梦境一般穿越着冰封雪覆的原野。静谧的月光,穿 过云层,穿过树林,越过村庄,梦境一般跟随着列车穿越。直到天渐渐放亮,月亮才隐去。此行是应哈 尔滨市有关方面之邀前去观光,所以,我不能说哈尔滨之旅的高潮已经提前到来,但我可以说,哈尔滨 之旅的调子已经定下了。我的目的不是喧闹驳杂的城市,而是静谧广大的原野。南方冬天晦暗的雨雾中, 田野已经很疲惫了,但仍然要生长粮食,生长蔬菜,生长鲜花,而不得休息。但在东北大地上,田野盖 上洁净的雪被静静地休息了。我喜欢这种安静的休息,我们所有人的内心都渴望这样安静而且洁净的休 息。 ⑦在中国这个老的国家里,每一座城市都很古老。这些古老的城市,现在都变得千人一面般的年轻。 哈尔滨是个年轻的城市,却舒服地保留了一些老城市的味道,而这些老城市的味道,并没有作为什么遗 产,被圈禁起来。仅仅因为这个,哈尔滨就应该让我们喜欢,更何况还有大江穿过,更何况还有冰灯闪 烁。更何况,还有程式夸张、内在质朴、语涉低俗、幽默机智却浑然天成的二人转在人们心头唱着,但
我还是固执地喜欢着汇集在这个城市四周的旷野。 ⑧所以,友人带我逛街时,我特别想到冰封的松花江上。好客的主人同我去访萧红故居,车经过一 条河,我便被疏朗宽展的河床,河道中冰封的蜿蜒水流,河岸两边虬劲沉默的大树,以及背后夕阳的光 芒感动了。主人指引说:“呼兰河。”我甚至说,可以兴尽而返,不去看什么故居了。相信哺育了萧红的 不是那个故居的地主院落,而是这条呼兰河。当然,后来还是去了故居,果然是一个生气已失的院落。 ⑨所以,一行人到哈尔滨郊区滑雪时,我想到的是,回到南方便无雪可滑,所以不必费力去学。然 后,就被滑雪场四周疏朗的松林,松林中厚厚的积雪所吸引,一路踩着雪向着这个山冈的顶部走去。这 山看上去很低,攀爬起来,却显得越来越高。太阳的光斑稀稀落落,积雪在脚下吱吱作响,呼吸越来越 深,越来越多前所未有的凛冽,但也前所未有的新鲜刺激的空气涌入了胸腔。休息时,我脱下手套扒开 深雪,现出了干枯的草和绿色的松树苗,但似乎没有想看见的东西。问题是有一时半会儿,我也想不起 来,自己想在深深的积雪下扒出什么。我躺在雪地上,身上、脸上,洒着斑驳的阳光,内心只觉安宁而 惬意。 ⑩起身继续往上时,我想起来,前些时候,看过迟子建一篇小说,说是东北的秋天短促,冬天来得 迅猛,所以,积雪下会封冻住很多颜色鲜艳的野生桨果。我扒开积雪其实就是想看看下面有没有秋天未 及凋落就已被冷藏的浆果。回哈尔滨看冰灯的时候,好像给迟子建谈了这事,她好像大笑,说,有,但 在更深的山里,在她的家乡那边。确实,那天穿过的松林都很整齐,树都太小,而且品种单一,只是躺 下来透过一些树冠看天的时候,有点森林的感觉。 ⑾爬上那座小山冈,举目看见更广大的雪野,更多的连绵起伏的山冈,休息的田野,封冻的长河。 然后,一列火车,蜿蜒着穿过寂静大地,从远处而来,又向远处而去,使大地更加洁净与空阔,而道路 辖辏,会聚于目力所及那片烟云氤氲热气腾腾处,那座叫做哈尔滨的城市。白天活力四射,傍晚,夜幕 落下,然后点上盏盏冰灯,拢着那么晶莹的光,在整个白山黑水梦境的中央。 18.用四字短语概括成都、北京、哈尔滨三座城市留给作者的印象,完成填空。(6 分) 城市气候特点 “我”内心的感受 成都 北京 ① 干冷无雪 哈尔滨 ② 心情黯淡 ③ 十分喜欢 19.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6 分) (1)铁轨与车轮合奏的单调音节与同一节奏的摇晃,把人扔到床上,沦陷..于睡眠。 (理解加点词的意思并体会其作用)(3 分) (2)但是,在 2005 年开始的这个夜晚,我看到了与我想象契合的景象..。 (结合第⑤段内容,概括这个画线句中“景象”的特点。)(3 分) 20.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访雪”,而不用“赏雪”,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2 分) 21.选文第⑥划线句和链接材料在写法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分别有什么作用?(6 分) 【链接材料】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 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茅盾《白杨礼赞》) 写法上相同点: 作用上不同点: 三、作文(60 分) 请以“当你需要时,有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 600 字。 (2)叙事完整生动、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地人名、班名、校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0 分) 1.(4 分)潇 挟 挫 幽 2.(2 分)C “健康”“阳光”“帅气”是形容词做谓语,中间应该用逗号。 3.(2 分)C(主语是“它们”) 4.(8 分)①隐天蔽日 ②芳草萋萋鹦鹉洲 ③猛浪若奔 ④志在千里 ⑤婆娑的姿态 ⑥相与步于中庭 ⑦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5.(6 分)(1)美国 斯诺 毛泽东 (毛润之)(一空 1 分,3 分) (2)①毛泽东同志看传奇小说的同时,还会思考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为什么永远没有一个农民人物, 他这种学习和思考结合的好习惯,让他能有高瞻远瞩的目光;②毛泽东同志不仅读经书,还读小说、时 论等,博览群书,多方吸收知识,因此目光高远;③毛泽东同志心怀天下,很早就立志努力救国,远大 的志向让他的眼光超越常人。(任答两点,必须结合文段分析,第一点 2 分,两点全答出来得 3 分) 6.(1)(2 分)错误一:落款处时间与署名位置倒放;错误二:未写明具体地点。 (2)(4 分)称呼(1),引用故事(1 分),引用名言(1 分),语言通顺,紧扣主题(1 分) (3)(2 分)略。(突出活动主题、文字通顺给 2 分;主题不突出不给分) 二、阅读理解(60 分) 7.(共 6 分)(1)(4 分)①第三句,写诗人与朋友满月之夜偶然相遇,表现沉醉于眼前美好景色的快意,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