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5年湖北武汉大学财政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资料共4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5 年湖北武汉大学财政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1.科斯定律:是一种产权理论。科斯本人并未将科斯定理写成文字,科斯定理的提出 是由其好友斯蒂格勒首先根据科斯于 20 世纪 60 年代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这篇论文的 内容概括出来的。其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 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科斯定理进一 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 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或者以另一角度来说,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 能够使外部影响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西方学者认 为,明确的财产权及其转让可以使得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趋于一致。 以污染问题为例,科斯定理意味着,一旦所需条件均被满足,则污染者的私人边际成本曲 线就会趋于上升,直到与边际社会成本曲线完全重合,从而污染者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将下 降至社会最优产量水平。 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定真的有效。资产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 够明确地加以规定;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分派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 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 解决外部效果的问题了。 2.复式预算:是“单一预算”的对称。国家的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 算表格来反映。在单式预算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经济分析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是: 将政府的预算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而各个部分各以特定的收入来源对应相应的支出, 并且各自平衡;政府的一般行政上的经常收支列为经常预算,而政府资本投资来源和运用 则列为资本预算。优点表现为预算结构清晰,便于对各类财政收支进行分类管理和控制, 并与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相衔接。其缺点在于,不能一目了然地反映财政收支全貌,结构 较复杂,给权力机关审批预算带来一定困难。 3.增值税:是对从事商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人,在产制、批发、零售的每一个周 转环节,以产品销售和营业服务所取得的增值额,按统一或差别税率课征的一种税。所谓 增值额,是指企业或个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创造的那部分价值。即相当于商品销售收入 额或劳务收入额扣除生产资料消耗或经营中的物质消耗后的余额。也就是商品价值总额 c+v+m 中,由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 v+m 部分。 增值税是按增值额征税,它与按产品销售收入全额征税的产品税相比,具有许多优点, 主要表现在: (1)增值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和税负不平的问题,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生产的发展。增 值税把按生产经营环节征税的普遍性,与按增值额征税的合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 效地解决了原来产品税按全值征税而带来的重复征税问题。使生产同一产品,全能厂与协 作厂税负相同,从而给企业扩大协作生产创造了条件。
(2)增值税适应于各种生产组织结构的变化,从而有利于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值 税是个中性的税种,它不会因为生产组织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税负的变化。即不会因生产从 全能厂改为专业化协作而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也不会因生产经营由分散经营的众多小企 业联合为大企业而减少税收收入。从流通方面看,增值税的税负,不受商品流转环节多与 少变化的影响,始终保持平衡,增值税的这一特点能够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优化企业 生产组织结构。 (3)增值税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往来。由于增值税在生产流通中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 出口产品在国内征收的税款,就等于按该产品最后销价计算的税额,从而便于出口退税。 其实在许多实行增值税的国家,由于规定必须在销售发票上注明已征的增值税额,所以连 上面所说的计算也无需进行,只要按发票上注明的数额退税给出口单位即可。显然,增值 税对于扩大出口贸易必然起到强有力的刺激作用。这是按流转额全额征税所无法比拟的。 4.国债负担率:指一定时期的国债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表明—国的 国民经济对政府债务的负担程度。一般来说,国债负担率越高,国民对公债的负担越重, 国家财政的困难程度也越大。 5.“搭便车”:指消费者在自利心理的诱惑下,将试图不需要由自己提供公共产品或者 不必由自己为公共产品提供付费,而希望坐享他人提供公共产品。由于消费时的非排他性 和非竞争性,使得这类产品只要由人提供了,则其效应所及范围内,人们都是天然能够消 费的而不管它是否为其消费提供了成本费用。 二、简答题(每小题 12 分,共 60 分) 1.运用官僚经济行为模型,分析预算最大化的原因。 答:官僚特指具体负责公共产品供给的官员。 (1)官僚经济行为模型:官员并不以公共产品的产出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最大化预 算为目标。决定官员效用函数的变量同时也是决定机构总预算函数的变量,所以预算是官 员们效用的近似。 (2)经济学家认为,官僚是理性的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官僚的经济行为也遵循追 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因为,尽管人类社会有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之分,其中,经济 市场配置私人产品,政治市场配置公共产品;但是,无论是经济市场的参与者,还是政治 市场的参与者,他们的行为动机是一样的,他们追逐的都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没有理由 认为同一个人会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动机进行决策。 官僚机构与官僚行为遵循着制度约束下的刺激反应模式。公共物品是政府的各级行政 机构提供的。官僚机构的外在环境表现为向它提供资金购买产品的机构,在政治过程中, 立法决策过程确定的是公共物品的需求官僚就是在立法机构预算约束下活动的。 官僚的目的不是公共效益,也不是最大效率,而是个人效用最大化。为了使个人效用 最大,官僚又要追求薪水、公务津贴、公共声望、权力、晋升机会、庇护、机构的产出、
变革便利性及管理机构的便利等各种因素。而这些因素除易于变革和易于管理外,所有变 量都是机构总预算的正单调函数。官僚机构要从扩大预算规模中获取效用,因此,官僚们 具有扩张政府规模、追求预算支出最大化的动机,追求效用最大化便归结为使预算最大。 2.分析税收的超额负担。 答:税收超额负担,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 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 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 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 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 的超额负担。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 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中性原则。一般而言,所得税只产生收入效应,对市 场的干预程度较小,商品课税也因税种和税率的设置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避免重复课税的 税种和税率档次较少,对市场的干预程度也较轻。 税收超额负担是哈伯格运用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提出的,所以称为马 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这种理论使用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概念,并以消费者 剩余的大小作为衡量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时获得净福利的多少。 3.简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划分理论。 4.简述市场经济中政府存在的基本经济理由。 5.导致社会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实现社会公平? 三、论述题(第 1、2 小题各 20 分,第 3 小题 25 分,共 65 分) 1.运用“俱乐部”理论,分析混合商品的最优供给。 2.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分析。 3.运用公共财政原理,分析中国“三农”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答:公共财政有维护经济稳定的职能。农业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一方面,从农产 品的供应来看,它受气候条件及其它诸种条件的影响,不仅波动很大而且具有很明显的周 期性;另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求却是相对稳定的。以相对稳定的需求和不规则波动的供 给为特点的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不稳定,会使农业部门的生产条件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这 种不稳定,使得农业危机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市场加以克服,这进一步又会强烈地干 扰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所以,为了稳定农业,并进一步稳定整个国民经济,政府必须广 泛介入农业部门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将农业部门的发展至于政府的高度关注之下。支持和 保证农业的发展是政府和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责。 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增加对农
业的投入,因而安排好农业投入的资金来源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从长远看,农业投入的资金应当主要来自农业部门和农户自身的积累,国家投资只应 发挥辅助作用。但要使农业部门和农户自身的积累称为农业投入的主要资金来源,有两个 条件必不可少:一是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必须高于农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否则,农业部门的 积累无从产生;二是农业投资的收益率必须高于、至少不低于全社会平均的投资收益率, 否则,农业部门即便产生了利润也不会向农业投资转化。在我国目前的价格体系和 GDP 的 分配格局下,上述两个条件都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不进行足够的投入的 话,农业部门要获得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财政在支持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方面存在众多薄弱环节,主要是:(1)财政用于农业 支出的总额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仍呈现徘徊甚至下降的趋势,1998—2001 年 平均为 8.95%,低于 1991—1997 年平均 9.22%的水平。(2)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直接用于 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偏小,地区分布不均衡。(3)科技三 项费用占农业支出的比例有所上升,但总体水平较低,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4) 有限的投入中有部分不能及时到位或根本不能到位,挪用挤占现象严重,对支农资金的使 用缺少监督保障。 国家财政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并根据农村和农业 工作的中心任务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财政支出的范围,突出重点。将财政的支农支出集中 用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强的“市场失灵”的领域,诸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江大河的 治理,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示范,农业产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自然灾 害的防御等。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1)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各级政府在计划和安排资金 投入上应优先保证农业发展的需要。 (2)在农业投资方向上深化改革,将农业投资的重点放在解决农业整体效益提高的薄 弱环节商,进一步加大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直接增加农民 收入、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项目的投资力度,如种子工程、节水农业、产业 化示范和有使农产品产业带等,增加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 (3)深化改革财政对农业的投资方式。对主要体现社会效益以及能够形成国家资产的 农业项目,原则上采取国家无偿投资的方式;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示范价值和经济 效益显著的建设项目,可以采取国家投资参股、资本金投入和担保、贴息等投资方式,也 可以在项目建成后采取资产租赁、转让和出售等方式实现国家投资的回收。 (4)健全财政监督机制,确保国家支农资金及时全额到位,完善农业投资法律体系, 加强国家对农业财政投资的法律约束。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