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3年北京怀柔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资料共15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3 年北京怀柔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考 生 须 知 1.本试卷共 8 页,共两部分,共 24 题,满分 70 分。考试时间 70 分钟。 2.在试卷和草稿纸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20 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 的一项。 1.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 ) A. 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C. 农耕生活想象图 B.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D. 曲辕犁模型 2. 以下示意图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 3.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 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 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 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 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 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 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4. 《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汞)为百川江河大海”。考古工作者对皇陵 遗址及周边进行汞含量测定,其结果(见下图)成为确定地宫位置的重要依据。这表明( ) ①秦始皇北击匈奴有了考古证据 ②秦始皇陵地宫位于外城墙之下 ③该成果得益于考古学与化学的结合 ④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 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 人口迁徙 C. 大运河的开通 B. 孝文帝改革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6. 某班进行“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一位同学推测下面这枚吉语花钱(铸有 吉祥词语,不流通)的出现不早于隋唐时期。以下可作为依据的是( ) A. 工匠开始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B. 这枚钱币采用圆形方孔形制
C. 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了五铢钱 D. 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科举制 7. 以下两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当时( ) 鎏金双狮纹银碗,其纹饰既受到萨珊 鎏金双狐纹双桃形银盘,构图 方式来自于中亚地区,双狐双 (今伊朗 桃是中国传统图案 狮型图案 地区)艺术的影响,又有着本土化的 A. 政治制度完备 C. 诗歌创作繁荣 8. 下侧柱状图说明两宋时期( ) B. 中外文化交流 D. 民族关系和睦 A. 宰相权力的削弱 C. 海外贸易的发展 B. 纸币的大量发行 D. 商标广告的出现 9. 对以下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 A.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B. 清政府推行垦荒政策,开发西南地区
C. 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巩固西北边疆 D. 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台湾的有效管辖 10. 某班举办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主题故事会,讲述了戚继光抗倭、义和团廊坊阻击战的故 事,在这次活动中还可以讲述的故事有( ) ①郑和下西洋 ②李自成起义 ③林则徐虎门销烟 ④邓世昌英勇抗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1. 一位美国教育家于 1919 年 5 月来华,6 月他在北京给女儿写信:想想我们国内 14 岁以 上的孩子,有谁思考国家的命运?而中国学生负起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责任,并使得商人和 各界人士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运动,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材料说明这场运动 ( ) A. 以《新青年》作为重要阵地 B. 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 C. 遭到北洋政府的镇压 D. 引发实业救国的热潮 12. 下侧示意图标题应是(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 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C.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D. 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 13. 某校学生考察了以下近代历史遗址,考察的主题为( ) A. 局部抗战的开始 B. 正面战场的抗战
C. 北京地区的抗日斗争 D. 古都北平的和平解放 14. 竹枝词是一种以吟咏社会风土人情为主的文学体裁。20 世纪初电车刚进入北京时,有 竹枝词写道:“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荣祸多。”后来,有人赞叹:“人坐(电)车中 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这说明( ) A.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认可 B. 沿海地区更易感受到社会生活变化 C. 居民对电车破坏自然环境强烈不满 D.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15. 15 世纪,欧洲学者、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 之前近千年所写自传的总和还要多。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租地农场开始出现 C. 绘画艺术蓬勃发展 B. 人文主义思潮流行 D. 近代自然科学奠基 16. 马铃薯(土豆)原产于美洲。明代《农政全书》记载:“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 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我国出现这一记载的历史背景 是( ) A. 遣唐使来华 C. 封建庄园的衰落 B. 中世纪城市兴起 D. 新航路的开辟 17. 英国国王原来有权以国家的名义借债。“光荣革命”后,由议会取代国王掌握了此项权 力。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王权受到限制 C. 推崇“君权神授” 18. 对下侧形势图解读正确的是( ) B. 君主制度废除 D. 实行联邦制度
A.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发展 B. 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 C.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展 D. 非洲国家摆脱殖民统治 19. 19 世纪下半叶,欧洲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组织致力于通过摧毁资本主义制度、 在一切经济领域消灭剥削,实现人民大众的平等。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 《人权宣言》的发表 B. 《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C.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0. 有学者指出,从全球视角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霸权开始削弱,表现在三个方面: 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该学者旨在说明一战( ) A. 爆发的原因 C. 战争的性质 B. 复杂的进程 D. 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 4 题,共 40 分。 21. 精准计时·社会需求·科技创新 材料一 利用滴 水造成的水 位变化计 时。但是随 着水位下 降,流速变 利用 水力推动 的轮轴机 械报时,初 步解决了 计时误差 使用擒 纵机械系 统,计时更 加精确。这 一技术传入 欧洲,推动
慢,计时有 一定误差 问题 了西方机械 钟表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计时器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宋代另一项科技发明, 并说明宋代科技成就的影响。 材料二 早期的钟表用手工制作,造价不菲,主要功能是装饰和显示主人的身份。19 世纪早期,越来越多的人移居城市,在工厂和煤矿做工,按小时领取工资,计时对雇主和工 人越来越重要。这一时期钟表生产从家庭作坊向规模化发展,机械化程度提高。某些工厂主 致力于生产一种普通工人也能够消费的大众化钟表,并于 19 世纪中期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20 世纪初期,由于手表戴在手腕上可以直接看时间,其产量远远超过怀表和口袋表。 (2)依据材料二,概括钟表使用的趋势。分析 19 世纪早期到 20 世纪初期钟表行业发展的 ——摘编自刘军《瑞士》等 原因。 材料三 原子钟借助原子的天然振动精准计时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对我国原子钟发展的认识。 22.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材料一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 前所未有的劫难。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各种政治力量轮番尝试,从学习 西方技术到引进西方制度的探索,无不以失败告终,没有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 1840—1919 年中国在技术、制度方面探索的史实。 总结这一时期现代化探索中的历史教训。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历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1919—1949 年 1949—1978 年 1978—2012 年 党团结带领人民 我国实现了从生 党团结带领人 进行社会主义革 产力相对落后的 民,浴血奋战、 命和建设,建立起 状况到经济总量 百折不挠,建立 独立的比较完整 跃居世界第二的 了人民当家作 的工业体系和国 历史性突破,为 主的中华人民 民经济体系,为现 中国式现代化提 共和国,为实现 代化建设奠定根 供了充满新的活 现代化创造了 本政治前提和宝 力的体制保证和 根本社会条件 贵经验、理论准 快速发展的物质 备、物质基础 条件 2012 年以 来 党团结带 领人民全 面建成小 康社会。 党在已有 基础上继 续前进, 不断实现 理论和实 践上的创 新突破, 成功推进 和拓展了 中国式现 代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 1949 年以后;中国共产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方 面实行的政策或措施。概括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历程的特点。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比较 西方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发展道路:走殖民扩张 发展道路: ② 角度一 的道路相关史实: ① 相关史实: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角度二 西方现代化追求财富 中国式现代化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