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年山东济南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资料共14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 年山东济南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本试题共 7 页,分选择题部分和非选择题部分,选择题部分满分 50 分,非选择题部分满分 50 分,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60 分钟。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并同时将考点、 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写在试题的规定位置。 答题时,选择题部分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部分,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 在答题卡上题号所提示的答题区域作答。直接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共 25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 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为兴修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它被誉为分疏治水的成功典范,2000 年被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是( ) B. 都江堰 C. 灵渠 D. 大运河 A. 长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示意图中的信息:“内江、外江、宝瓶口、飞沙堰”可知,这是都江堰的构成 部分,都江堰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是因为此项工程是一项大型综合水利工程,规 模大,综合效益高,历史悠久,同时都江堰作为当时的先进水利工程,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 慧,B 项正确;A、C、D 三项与“内江、外江、宝瓶口、飞沙堰”不符合,排除。故选 B 项。 2.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这些思想主张属于( ) A. 道家学派 B. 儒家学派 C. 法家学派 D. 兵家学 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其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 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题干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强调以德治 国,爱惜民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强调“仁”,B 项正确;道家学派主张唯道是从,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排除 A 项;法家学派提出的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排除 C 项;兵家学派战略思想中心 为“上兵伐谋”,“知己知彼”,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 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以上材料称赞的是(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 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汉兴”“与民休息”“汉言文景,美矣!”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称赞 的是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乱造成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 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 盛、社会安定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A 正确;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时期, B 排除;贞观之治出现在唐朝唐太宗时期,C 排除;开元盛世出现在唐朝唐玄宗时期,D 排 除。故选 A。 4. 公元 494 年,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汉化措施。如果用 世纪年代的纪年方式表述,这一事件发生在( ) A. 公元前 5 世纪初 B. 公元前 5 世纪末 C. 公元 5 世纪初 D. 公元 5 世纪末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公元 494 年”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世纪是一百年,在百位数上加 1 就是世纪, 4+1 等于 5 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 20 年叫某世纪初,最后 10 年又叫某世纪末,因此北魏 孝文帝 494 年迁都洛阳,时间上应该表述为公元 5 世纪末,D 项正确;A、B、C 三项时间不 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D 项。 5. 唐朝作为一个积极的文化传播者将自身的先进文化辐射到周边国家,同时也吸收了其他 文明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能够证明此特点的史实是( ) A. 张骞通西域 甘英出使大秦 B.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C. 文成公主入藏 金城公主入藏 D.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作为一个积极的文化传播者将自身的先进文化辐射到周边国家,同 时也吸收了其他文明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可知表述的是唐朝 的对外关系,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可以用于证明唐朝外交的特点,B 项正确;A 项是汉代, 排除;C 项是唐朝的民族关系,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 项是明朝,排除。故选 B 项。 6. 从明朝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实行八股取士,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大兴文字狱,这体现了 明清时期( ) 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 社会经济不断进步 C. 对外交往不断加强 D. 文学艺 术不断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明太祖为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时期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强化,体现了明清时期君主 专制不断强化,A 项正确;材料没涉及社会经济不断进步、 对外交往不断加强、 文学艺术 不断发展,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7. 通过下面历史课上的学生笔记,可以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方位 史实 东南地区 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 西南地区 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西北地区 平定噶尔丹、大小和卓等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东北地区 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答案】D 【解析】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详解】根据题干学生笔记内容可以看出,清朝设置台湾府,设置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主 要是为了加强对台湾、西藏和新疆的统治,其目的是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据此判断, 该学生研究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 项正确;材料没涉及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8. 龚书铎在《鸦片战争与中国半殖民地化》中说:“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使中 国历史发生了转折。”这里“转折”指的是( ) A. 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
深 C.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D.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使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并结合所学 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 项正确;B 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C 项是《马关条约》的影响,排除;D 项是《辛丑条约》 的影响,排除。故选 A 项。 9. “清政府为追求富强,花费巨额资金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然而, 由于整个官场吏治腐败得不到肃清……使企业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导致走向失败。” 文中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武昌起义 D. 新文化 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清政府为追求富强,花费巨额资金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创办了一 批近代企业”,可知与洋务运动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 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 业,其中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 南制造总局等。洋务运动后期人“求富”为口号,主要创办了民用工业,其中有李鸿章在上 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 走上富强之路,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A 项正确;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 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 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排除 B 项;武昌起义,又是指 1911 年 10 月 10 日(农历辛 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排 除 C 项;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人发起的一次 "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0. 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此番言论是在哪个条约签订后(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 条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故 D 符合题意;《南京条约》 签订时期皇帝是道光帝,排除 A;《北京条约》时期不是慈禧太后,排除 B;《马关条约》签 订时期没有涉及惩办中国反帝活动的条款,排除 C;故选 D。 11.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 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 的闸门。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 ) B. 内容 C. 过程 D. 意义 A. 背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 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 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因此题干描述反映的辛亥革命的意义,D 项正 确;背景、内容、过程在题干内容没显示,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12. “这场运动之所以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 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对这场斗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更重要的是,促进了马 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文中“这场运动”指的是( ) B. 护国战争 C. 五四运动 D. 一 A. 二次革命 二·九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场运动之所以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工人阶 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 史舞台,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 项正确;A、B 两项是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运 动,排除;D 项是学生爱国运动,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故选 C 项。 13. 下图是某同学在“研学旅行·红色记忆”考察活动中,拍摄的一件革命文物。这一文物 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淮海战役中农民支援前线用的独轮车
A. 北伐战争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抗美援 朝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1948 年 11 月,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 等指挥下,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题干图片是淮海战役中 农民支援前线用的独轮车,因此判断这一文物反映的历史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C 项正确; 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都有淮海战役无关,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 14. 1953 年 12 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许多工业、农业和其他各方面的优 秀人才被选为人民代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人民参加的空前规模的普选。由此可知, 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化运动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B 【解析】 C. 三大改造 D. 人民公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53 年 12 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许多工业、农 业和其他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被选为人民代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人民参加的空前规 模的普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 民利益的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因此可知,为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项正确;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排除 A 项;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上实现了 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 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 C 项;1958 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 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出现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5. 2022 年 4 月 16 日,神舟 13 号飞船成功返回地球,三名航天员结束了长达半年的太空 之旅,创造了新的航天壮举。回望历史,我国太空探索开始于(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 第一艘载人飞船试验成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22 年 4 月 16 日,神舟 13 号飞船成功返回地球”可知表述的是航空
航天技术,回望历史,我国太空探索开始于 1970 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C 项正 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属于核领域的成就,与材料信息不符合, 排除 A、B 两项;1999 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试验成功,不属于“开始”,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6. 把握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孔雀王朝”“种姓制度”“创立佛教”,这些关键词 B. 古代两河流域 C. 古代希腊 D. 古代印 体现的古代文明是( ) A. 古代埃及 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词“孔雀王朝”“种姓制度”“创立佛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属于 古代印度文明的特点,D 项正确;A、B、C 三项与“孔雀王朝”“种姓制度”“创立佛教”不 符合,排除。故选 D 项。 17. 下图中领主自营地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佃户份地是佃户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 这种西欧农业经济组织是( ) B. 城市 C. 大学 D. 教会 A. 庄园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大小不一,耕地由领主自营 地和农民份地组成。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是农 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题干反映是西欧农业经济 组织是庄园,A 项正确;城市、大学、教会与西欧农业经济组织不符,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18. 14-17 世纪,欧洲新的生产关系和新兴阶级出现,推动了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等一系
列变革,欧洲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资本主义社会。这反映的欧洲发展阶段是( ) A. 步入封建时代 B. 进入中世纪 C. 走向近代 D. 迈入现 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4-17 世纪,欧洲新的生产关系和新兴阶级出现,推动了文艺复兴、 新航路开辟等一系列变革,欧洲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世界进入近代。因此题干 描述反映欧洲发展阶段是走向近代,C 项正确;步入封建时代、 进入中世纪、迈入现代与 题干时间“14-17 世纪”不符,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 19. “这次革命时期,全部新工业仿佛一夜之间蹿升起来,但是在所有的新进展中,或许最 重要的是在工业和民用中使用电力。”文中“这次革命”指的是( ) A. 光荣革命 B. 法国大革命 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第二次 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或许最重要的是在工业和民用中使用电力”并结合所学可知,“电力”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D 项正确;AB 两项是资产阶级革命,与“电力”无关,排除 A、 B 两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0. 1921 年后,在苏俄的城市出现了很多“耐普曼”(做买卖的人)。1924-1925 年度,从耐 普曼的工业企业获得的直接税收占到了全国总税收的一半。导致这种变化的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 赫鲁晓夫的改革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1 年后,在苏俄的城市出现了很多“耐普曼”(做买卖的人)”并结 合所学可知,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允许商品买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 系来发展生产,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B 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是 1918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 A 项;赫鲁晓夫的改革是 60 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是 80 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 C、D 两项。故选 B 项。 21.“……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 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这段宣告出自 80 年前 26 个国家为反对共同的敌人而签署的 ( ) A. 《九国公约》 B. 《联合国家宣言》 C. 《开罗宣言》 D. 《波茨 坦公告》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