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下半年贵州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资料共15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 下半年贵州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陶渊明的诗句,学生思考后自由作答,如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 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教师总结,引出陶渊明归隐田园 之后的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并板书课题。【板书:归园田居(其一)】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尝试划分停顿节奏。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文意。 3.思考标题含义:“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回归田园,种田度日的隐居生活。题眼是“归”。 (三)深入研读 1.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预设:“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明确:“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激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 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 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樊笼”比喻为官场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板书:从何而归—樊笼】 2.为何而归?(性本爱丘山。) 明确:(1)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实则为了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 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2)“守拙归园田”表现出诗人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 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 由和独立。【板书:为何而归—本性】 3.归向何处? 预设:归向园田(田园风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却成为一片恬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 一派朦胧的景象,这是如仙境般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 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 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 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 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也是对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板书:归向何 处—田园】
4.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小组讨论,代表总结所得,在班级中汇报交 流。 明确:“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 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总结: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板书:厌恶 官场、心系田园、向往自由】 (四)拓展延伸 讨论: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教师要注意引导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小结作业 小结:古有“学而优则仕”之说,本来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若从这个角度看, 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的归隐是对污浊现实社会绝 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这就是 人生的有舍有得,他为了追求田园生活,追求自由的高洁品格,他选择了舍弃。 作业: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隐逸之士”的评价,写一篇 300 字以上的随笔。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归园田居(其一)》的写作手法。 【参考答案】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在本诗之中作者主要使用了 以下几种写作手法: ①先写近景,再写远景,远近结合。前四句是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房舍简陋, 可树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五六句是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 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②动静结合。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 余闲”等表现出了乡村宁静祥和之美。静景之中,作者又看到动的画面。“依依墟里烟”“狗 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 的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了。 ③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 地与诗意合拍。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 2.本节课你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式教学,那么如何处理学生不参与合作讨论的问题呢? 【参考答案】 ①创设轻松的环境。在组内,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评比制度。让学困生和学困生做比 较,从而形成公平的对比,而不是学困生对优等生,让他们感到自卑,无所事事。同时, 教师在抛出问题的时候,应该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给学困生,从而减轻学困生的自卑感和 压抑感,让他们在积极、轻松的环境下展现自我、敞开胸怀。 ②帮助他们制定适度的目标。远期目标很重要,近期目标更重要,帮助他们制定容易 实现的目标,使他们相对容易地就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自信源于成功,成功的体验让他 们品尝到学习乐趣的同时,更可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③多为学困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避免优等生挤占后进生的空间,给他们展示的舞台。 ④从评价标准的制订上为学困生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对后进生有所侧重和倾斜,使 他们的点滴表现能通过显性的评价体现出来。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采用温故知新的方式进行导入: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 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 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整体感知 1.补充作者相关介绍及创作背景。 明确: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
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 1928 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 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欣赏配乐诗朗诵,并思考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朗读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感情是浓厚的,表达对康桥的爱和不舍。语气应该是舒缓、轻柔、低沉的,例 如悄悄、轻轻、沉默等词。 (三)深入研读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彩虹、青草、星辉、夏虫等自然景物。【板书:云彩、 金柳、柔波、青荇、彩虹、青草、星辉、夏虫】 2.小组讨论: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明确:“金”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又是最尊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 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 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 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3.再次朗读诗句并思考“青荇”一节,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在烂泥上,为什么 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诗人眼里,康桥是怎样的? 明确: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 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 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在诗人的眼里,康 桥风光如画。【板书:风光如画】 4.师生共同总结,什么是意象? 明确: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融入了想象, 而超越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浪漫情怀。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 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分析这些意象,你认为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 明确:《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感伤 之情。【板书:深情惜别】 (四)拓展延伸
学生分享徐志摩的其他诗,并互相交流。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根据板书师生共同总结。 布置作业: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并赏析两首诗歌在写作手 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诗具体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参考答案】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 1928 年 11 月 6 日,地点是中国上海。 7 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 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 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 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