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6下半年陕西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资料共2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6 下半年陕西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时,拟在此散文集中选择一个 学生熟悉的人物导入作品阅读。下列适合的是()。 A.祥林嫂 B.藤野先生 C.杨二嫂 D.孔乙己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解析:A 项,祥林嫂出自小说《祝福》,《祝福》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B 项,藤野先生出自散文《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C 项, 杨二嫂出自小说《故乡》,《故乡》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D 项,孔乙己出自小说《孔 乙己》,《孔乙己》同样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 2.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教师推荐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比较不同作品中的车夫形象, 下列不适合的是()。 A.老舍《骆驼祥子》 B.鲁迅《一件小事》 C.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 D.契诃夫《苦恼——我拿我的苦恼向谁诉说》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A、B、D 三项的文学作品中都刻画了深刻鲜明的车夫形象,而 C 项《警察与赞美 诗》所讲述的则是流浪汉苏比为了熬过寒冬,千方百计想被警察逮捕进监狱而不成,却在 最终受赞美诗感召而准备改邪归正的时候被捕入狱的故事。C 项小说中并没有刻画车夫形 象。 3.教师引导学生辨析文言词语“孰”的用法。下列句子中“孰”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 是()。 A.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B.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D.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解析:A、C、D 三项中的“孰”均意为“谁”;B 项中的“孰”为通假字,通“熟”, 意为“仔细地”。 4.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一句所用的“拟人”修辞手法时,拟 找出类似句子举一反三,下列适合的是()。 A.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B.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解析:D 项诗句出自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诗句将江水拟人化,赋予江水以人 的情感和动作,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诗人远行.实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 念之情。 5.某版教科书《端午的鸭蛋》一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对于该题设计意图的分析,恰当的是()。 A.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 B.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C.引导学生从鸭蛋入手了解家乡习俗 D.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了解端午的风俗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解析:题干所示练习题第一问属于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提问,其目的在于帮助学 生梳理概括文章的整体内容;第二问属于对作者深层情感的提问,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 “家乡的鸭蛋”中体悟探究作者情感。 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某教师 在教学《斑羚飞渡》时插用了一段作者沈石溪谈创作意图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 说的艺术手法。对于此“视频”的利用,下列分析恰当的是()。 A.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 B.播放“视频”能够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C.观看“视频”会干扰学生个性化解读
D.播放“视频”占用了有限的教学时问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解析:教师教学《斑羚飞渡》时插入作者谈创作意图的视频,可以有效地帮助 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从而保证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作品内容,领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思 想感情。 7.下图是某教师教学《塞翁失马》时的板书设计,对其评价不正确的是()。 A.概括内容,简明扼要 B.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C.分析结构,思路清晰 D.运用符号,形象直观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解析:题干中教师的板书以直线、圆形等形象直观的教学符号,标示出文章的 内容要点及结构对比,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又有助于梳理文章结构。但这一板 书并未标注文章重点与难点,故 B 项当选。 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语文知识教学提出具体建议,帮助学生形成语 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下面是某地中考试题:
恰当地嵌入书名、地名、人名是写对联的技巧之一。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就巧妙 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意中有意,感人至深。在下面对联的横 线处,依次填写作品名称或刊物名称,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 踏__________,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__________; 痛__________,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__________。 A.毁灭彷徨莽原呐喊 B.莽原呐喊毁灭彷徨 C.莽原彷徨毁灭呐喊 D.毁灭呐喊莽原彷徨 提示:《呐喊》《彷徨》《野草》《而已集》《热风》《十月》《毁灭》是鲁迅先生的作 品(含译作),《莽原》《奔流》是鲁迅先生主编的刊物。 答案:B 对该试题语文知识学习导向的分析,下列不恰当的是()。 A.运用对联知识学写对联 B.运用短语知识恰当表达 C.借用文学常识丰富表达 D.借用相关资料巩固知识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解析:题干所提供的对联是鲁迅先生的挽联,其中巧妙运用了鲁迅先生的多部 作品和主编刊物的名称,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故 D 项表述恰当;挽联涉及短语和
文学常识,能够帮助学生丰富表达方式,学习恰当表达,故 B、C 两项表述正确。题干试题 并未谈及押韵、对仗等对联知识,故 A 项分析不恰当,当选。 9.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教师让学生用符号为诗歌设计朗读脚本。对该做法 目的的分析,下列适合的是()。 A.练习用符号替代朗读提示语 B.使齐读的语气语调一致 C.让朗读脚本的符号规范统一 D.准确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解析:教师让学生自主用符号标记,没有对符号及朗读脚本设计进行统一规定 或要求,因此也无法使齐读的语气、语调完全一致,B、C 两项说法有误;用符号设计朗读 脚本,意在引导学生从感情基调、朗读语速、语调、节奏等多方面对诗歌进行朗读设计, 帮助学生准确表达对诗歌的理解。“练习用符号替代朗读提示语”并非这一设计的根本意 图。 10.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学习方法。下列 做法适合的是()。 A.梳理新闻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B.认知新闻结构,细读消息导语 C.分析细节描写,揣摩新闻特征 D.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新闻人物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解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其新闻结构 的梳理认知,对其导语内容的细读学习,进而掌握快速理解并抓住新闻关键内容的学习方 法。 11.阅读《孔乙己》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说到给小朋友分茴香豆了,我们再来看看分茴香豆的细节。 生 1:看这个“罩”字,孔乙己本来是挺善良的,给孩子们分豆吃,可是又“罩”住,说明 孔乙己太幼稚了,甚至用迂腐来形容都不为过。 生 2:他的整个动作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孩子还想要,他就用五指将碟子“罩”住,不肯多 给,有点抠门的样子。 生 3:孔乙己思想比较幼稚,有点掩耳盗铃的感觉,他给每人一颗豆,想大方,可是又不能 特别大方。 生 4:他还用古文的方式来说话,引得孩子们笑,连小孩子都有些瞧不起他。不仅说明他的 社会地位低,也说明当时的社会很不公平。 师:好,我来做点总结。这个地方,孔乙己只有一碟茴香豆,他还分给小孩,说明他还是 很善良的。可是每人分完一颗,他就说:“多乎哉?不多也。”又穷又酸。“穷”是因为他 没多少钱,他也只有一碟茴香豆,分一点点可以了。“酸”是说他口中的那些迂腐之语。 从运用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角度,对上述教学实录(节选)进行分析,下列正 确的是()。 A.生 1 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不打断学生.学生自能悟出人物形象 B.教师应该让生 4 模仿孔乙己说话时的语气,让学生通过模仿理解人物性格 C.教师应让其他学生对上述发言进行评价。引导学生逐步完善对形象的理解
D.教师最后的分析结论阐释清晰,学生能由此准确理解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解析:A 项对教学实录的分析认为“教师可以不打断学生”,并未体现教师进行 课堂评价,因此没有表现出课堂评价的积极作用:B 项分析认为教师应让学生模仿孔乙己的 说话语气,属于教师指导而非评价,也未涉及课堂评价的促进作用;D 项分析肯定了教师最 后的总结,但实际上是以教师的总结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不利于学生思考与探究,故 说法有误。 12.阅读《生物入侵者》教学实录导入语,按照要求答题。 师:今天咱们学习说明文《生物入侵者》,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很多活动就靠大家来 做。 老师的建议是:我们在活动里重点学习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咱们第一个活动内容是要从 全文里提取信息,请看屏幕:速读,提取全文信息。换一个说法,就是速读全文,浓缩课 文内容;再换一个说法,就是用课文里的语言文字来准确全面地概括文章内容。下面速读 课文,提取你认为应该提取的信息。 对上述教学实录导入语的分析,下列正确的是()。 A.教师能根据文体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B.导入语过于强调情境,影响学生的自读探究 C.提取信息的要求,偏离了该堂课的教学目标 D.教师提示学习方法,过程清晰,表述准确 参考答案:A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