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四真题及答案
试卷四
提示:本试卷为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请按题序在答题纸对应位置书写答案,
勿在卷面上直接作答。
一、(本题 20 分)
材料一:中共中央政治局 2 月 23 日下午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中
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实践
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要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坚持立改废
并举,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要完善立法工
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
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摘自新华社北京 2013 年 2 月 24
日电)
材料二:到 2010 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 236 件、行政法规 690 多件、地方性
法规 8600 多件,并全面完成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一个立
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
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律体系内
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
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摘自 2011 年 3 月 10 日公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工作报告》)
问题: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依法治国理念的内涵,从科学立法与民主立法的角度谈谈构建和完
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中的意义和要求。
答题要求:
1.观点正确,表述完整、准确;
2.无观点或论述,照搬材料原文的不得分;
3.总字数不得少于 400 字。
二、(本题 22 分)
案情:甲与余某有一面之交,知其孤身一人。某日凌晨,甲携匕首到余家盗窃,物色一
段时间后,未发现可盗财物。此时,熟睡中的余某偶然大动作翻身,且口中念念有词。甲怕
被余某认出,用匕首刺死余某,仓皇逃离。(事实一)
逃跑中,因身上有血迹,甲被便衣警察程某盘查。程某上前拽住甲的衣领,试图将其带
走。甲怀疑遇上劫匪,与程某扭打。甲的朋友乙开黑车经过此地,见状停车,和甲一起殴打
程某。程某边退边说:“你们不要乱来,我是警察。”甲对乙说:“别听他的,假警察该打。”
程某被打倒摔成轻伤。(事实二)
司机谢某见甲、乙打人后驾车逃离,对乙车紧追。甲让乙提高车速并走“蛇形”,以防
谢某超车。汽车开出 2 公里后,乙慌乱中操作不当,车辆失控撞向路中间的水泥隔离墩。谢
某刹车不及撞上乙车受重伤。赶来的警察将甲、乙抓获。(事实三)
在甲、乙被起诉后,甲父丙为使甲获得轻判,四处托人,得知丁的表兄刘某是法院刑庭
庭长,遂托丁将 15 万元转交刘某。丁给刘某送 15 万元时,遭到刘某坚决拒绝。(事实四)
丁告知丙事情办不成,但仅退还丙 5 万元,其余 10 万元用于自己炒股。在甲被定罪判
刑后,无论丙如何要求,丁均拒绝退还余款 10 万元。丙向法院自诉丁犯有侵占罪。(事实
五)
问题:
1.就事实一,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理由是什么?
2.就事实二,对甲、乙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理由是什么?
3.就事实三,甲、乙是否应当对谢某重伤的结果负责?理由是什么?
4.就事实四,丁是否构成介绍贿赂罪?是否构成行贿罪(共犯)?是否构成利用影响
力受贿罪?理由分别是什么?
5.就事实五,有人认为丁构成侵占罪,有人认为丁不构成侵占罪。你赞成哪一观点?
具体理由是什么?
三、(本题 22 分)
案情:李某于 2012 年 7 月毕业后到某国有企业从事财务工作。因无钱买房,单位又不
分房,在同学、朋友及亲戚家里四处借住,如何弄钱买一套住房成为他的心结。
2013 年 4 月,单位有一笔 80 万元现金未来得及送银行,存放于单位保险柜,李某借职
务之便侵吞了全部现金并伪造外人盗窃现场。李某用该款购买了一套公寓。
李某的反常行为被单位举报到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反贪技术侦查部门当即实施技术侦查
措施,查明系李某作案并予以立案。在刑事拘留期间,李某供认了全部犯罪事实。鉴于本人
最终认罪并将赃物全部追回,根据本案特殊情况和办案需要,检察机关决定对其采取指定居
所监视居住。
2013 年 7 月该案提起公诉。李某及其辩护律师向法院提出李某在拘留期间遭受了严重
的刑讯逼供,要求排除非法证据。
问题:
1.检察机关对李某贪污行为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是否正确?为什么?
2.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技术侦查措施在使用主体、案件范围和适用程序上
有哪些特殊要求?
3.检察机关对李某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措施是否正确?为什么?
4.法院处理李某及其辩护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步骤是什么?
四、(本题 22 分)
案情:大学生李某要去 A 市某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此前,李某通过某租房网站租房,明
确租房位置和有淋浴热水器两个条件。张某承租了王某一套二居室,租赁合同中有允许张某
转租的条款。张某与李某联系,说明该房屋的位置及房屋里配有高端热水器。李某同意承租
张某的房屋,并通过网上银行预付了租金。
李某入住后发现,房屋的位置不错,卫生间也较大,但热水器老旧不堪,不能正常使用,
屋内也没有空调。另外,李某了解到张某已拖欠王某 1 个月的租金,王某已表示,依租赁合
同的约定要解除与张某的租赁合同。
李某要求张某修理热水器,修了几次都无法使用。再找张某,张某避而不见。李某只能
用冷水洗澡并因此感冒,花了一笔医疗费。无奈之下,李某去 B 公司购买了全新电热水器,
B 公司派其员工郝某去安装。在安装过程中,找不到登高用的梯子,李某将张某存放在储藏
室的一只木箱搬进卫生间,供郝某安装时使用。安装后郝某因有急事未按要求试用便离开,
走前向李某保证该热水器可以正常使用。李某仅将该木箱挪至墙边而未搬出卫生间。李某电
话告知张某,热水器已买来装好,张某未置可否。
另外,因暑热难当,李某经张某同意,买了一部空调安装在卧室。
当晚,同学黄某来 A 市探访李某。黄某去卫生间洗澡,按新装的热水器上的提示刚打开
热水器,该热水器的接口处迸裂,热水喷溅不止,黄某受到惊吓,摔倒在地受伤,经鉴定为
一级伤残。另外,木箱内装的贵重衣物,也被热水器喷出的水流浸泡毁损。
问题:
1.由于张某拖欠租金,王某要解除与张某的租赁合同,李某想继续租用该房屋,可以
采取什么措施以抗辩王某的合同解除权?
2.李某的医疗费应当由谁承担?为什么?
3.李某是否可以更换热水器?李某更换热水器的费用应当由谁承担?为什么?
4.李某购买空调的费用应当由谁承担?为什么?
5.对于黄某的损失,李某、张某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
6.对于黄某的损失,郝某、B 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
7.对于张某木箱内衣物浸泡受损,李某、B 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
五、(本题 18 分)
案情:2012 年 5 月,兴平家装有限公司(下称兴平公司)与甲、乙、丙、丁四个自然
人,共同出资设立大昌建材加工有限公司(下称大昌公司)。在大昌公司筹建阶段,兴平公
司董事长马玮被指定为设立负责人,全面负责设立事务,马玮又委托甲协助处理公司设立事
务。
2012 年 5 月 25 日,甲以设立中公司的名义与戊签订房屋租赁合同,以戊的房屋作为大
昌公司将来的登记住所。
2012 年 6 月 5 日,大昌公司登记成立,马玮为公司董事长,甲任公司总经理。公司注
册资本 1000 万元,其中,兴平公司以一栋厂房出资;甲的出资是一套设备(未经评估验资,
甲申报其价值为 150 万元)与现金 100 万元。
2013 年 2 月,在马玮知情的情况下,甲伪造丙、丁的签名,将丙、丁的全部股权转让
至乙的名下,并办理了登记变更手续。乙随后于 2013 年 5 月,在马玮、甲均无异议的情况
下,将登记在其名下的全部股权作价 300 万元,转让给不知情的吴耕,也办理了登记变更等
手续。
现查明:第一,兴平公司所出资的厂房,其所有权原属于马玮父亲;2011 年 5 月,马玮
在其父去世后,以伪造遗嘱的方式取得所有权,并于同年 8 月,以该厂房投资设立兴平公司,
马玮占股 80%。而马父遗产的真正继承人,是马玮的弟弟马祎。第二,甲的 100 万元现金出
资,系由其朋友满钺代垫,且在 2012 年 6 月 10 日,甲将该 100 万元自公司账户转到自己账
户,随即按约还给满钺。第三,甲出资的设备,在 2012 年 6 月初,时值 130 万元;在 2013
年 1 月,时值 80 万元。
问题:
1.甲以设立中公司的名义与戊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其效力如何?为什么?
2.在 2013 年 1 月,丙、丁能否主张甲设备出资的实际出资额仅为 80 万元,进而要求
甲承担相应的补足出资责任?为什么?
3.在甲不能补足其 100 万元现金出资时,满钺是否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什么?
4.马祎能否要求大昌公司返还厂房?为什么?
5.乙能否取得丙、丁的股权?为什么?
6.吴耕能否取得乙转让的全部股权?为什么?
六、(本题 21 分)
案情:《政府采购法》规定,对属于地方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其集中采购目录由省、
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或其授权的机构确定并公布。张某在浏览某省财政厅网站时未发现该省
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目录,在通过各种方法均未获得该目录后,于 2013 年 2 月 25 日向省财政
厅提出公开申请。财政厅答复,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目录与张某的生产、生活和科研等特殊需
要没有直接关系,拒绝公开。张某向省政府申请行政复议,要求认定省财政厅未主动公开目
录违法,并责令其公开。省政府于 4 月 10 日受理,但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张某
不服,于 6 月 18 日以省政府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
问题:
1.法院是否应当受理此案?为什么?
2.财政厅拒绝公开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目录的理由是否成立?为什么?
3.省政府在受理此行政复议案件后应当如何处理才符合《行政复议法》和《政府信息
公开条例》的规定?
4.对于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的信息未予公开的,应当如何监督?
5.如果张某未向财政厅提出过公开申请,而以财政厅未主动公开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目
录的行为违法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应当如何处理?
七、(本题 25 分)
案情:孙某与钱某合伙经营一家五金店,后因经营理念不合,孙某唆使赵龙、赵虎兄弟
寻衅将钱某打伤,钱某花费医疗费 2 万元,营养费 3000 元,交通费 2000 元。钱某委托李律
师向甲县法院起诉赵家兄弟,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 2.5 万元,精神损失 5000 元,并提供了
医院诊断书、处方、出租车票、发票、目击者周某的书面证言等证据。甲县法院适用简易程
序审理本案。二被告没有提供证据,庭审中承认将钱某打伤,但对赔偿金额提出异议。甲县
法院最终支持了钱某的所有主张。
二被告不服,向乙市中院提起上诉,并向该法院承认,二人是受孙某唆使。钱某要求追
加孙某为共同被告,赔偿损失,并要求退伙析产。乙市中院经过审查,认定孙某是必须参加
诉讼的当事人,遂通知孙某参加调解。后各方达成调解协议,钱某放弃精神损害赔偿,孙某
即时向钱某支付赔偿金 1.5 万元,赵家兄弟在 7 日内向钱某支付赔偿金 1 万元,孙某和钱某
同意继续合伙经营。乙市中院制作调解书送达各方后结案。
问题:
1.请结合本案,简要概括钱某的起诉状或法院的一审判决书的结构和内容。(起诉状
或一审判决书择一作答;二者均答时,评判排列在先者)
2.如果乙市中院调解无效,应当如何处理?
3.如果甲县法院重审本案,应当在程序上注意哪些特殊事项?
4.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社会管理领域面临许多挑战,通过人民调解、行政
调解、司法调解和民事诉讼等多种渠道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成为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同时,
司法改革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为根本出发点,让有理有据的人打得赢官司,让公平正
义通过司法渠道得到彰显。请结合本案和社会发展情况,试述调解和审判在转型时期的关系。
答题要求:
1.根据法律、司法解释规定及民事诉讼法理知识作答;
2.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说理充分,文字通畅;
3.请按提问顺序逐一作答,总字数不得少于 600 字。
2013 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四参考答案
试 卷 四
一、参考答案(要点):
1.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机遇,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在
治国理政方略上作出的重大抉择,实现了我党治国理政的重大转变和历史性飞跃。
2.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是一项浩瀚庞大、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包含着我国社会
运行的制度、体制、机制、方式以及意识和观念等多方面的重要变化,更汇聚着全党、全国
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智慧与努力。
3.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要求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和完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必要前提。故此,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
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
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形成,为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
基础。
4.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仍然需要不断完善。这就要求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出现的新领域、新情况、新特点,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在保持法制统一的前提下,科
学地进行立法预测、立法规划,继续完善立法程序和方式,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及时制定、
修改、完善各项法律制度,使立法更加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更加适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二、参考答案:
1.甲携带凶器盗窃、入户盗窃,应当成立盗窃罪。如暴力行为不是作为压制财物占有
人反抗的手段而使用的,只能视情况单独定罪。在盗窃过程中,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
灭罪证而使用暴力的,才能定抢劫罪。甲并非出于上述目的,因而不应认定为抢劫罪。在本
案中,被害人并未发现罪犯的盗窃行为,并未反抗;甲也未在杀害被害人后再取得财物,故
对甲的行为应以盗窃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不能对甲定抢劫罪。
2.甲、乙的行为系假想防卫。假想防卫视情况成立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在本案中,
甲、乙在程某明确告知是警察的情况下,仍然对被害人使用暴力,主观上有过失。但是,过
失行为只有在造成重伤结果的场合,才构成犯罪。甲、乙仅造成轻伤结果,因此,对于事实
二,甲、乙均无罪。
3.在被告人高速驾车走蛇形和被害人重伤之间,介入被害人的过失行为(如对车速的
控制不当等)。谢某的重伤与甲乙的行为之间,仅有条件关系,从规范判断的角度看,是谢
某自己驾驶的汽车对乙车追尾所造成,该结果不应当由甲、乙负责。
4. ①丁没有在丙和法官刘某之间牵线搭桥,没有促成行贿受贿事实的介绍行为,不构
成介绍贿赂罪。
②丁接受丙的委托,帮助丙实施行贿行为,构成行贿罪(未遂)共犯。
③丁客观上并未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主观上并无收受财物的意思,不构成利用影响
力受贿罪。
5.(1)构成。理由:①丁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
完全符合侵占罪的犯罪构成。②无论丙对 10 万元是否具有返还请求权,10 万元都不属于丁
的财物,因此该财物属于“他人财物”。③虽然民法不保护非法的委托关系,但刑法的目的
不是确认财产的所有权,而是打击侵犯财产的犯罪行为,如果不处罚侵占代为保管的非法财
物的行为,将可能使大批侵占赃款、赃物的行为无罪化,这并不合适。
(2)不构成。理由:①10 万元为贿赂款,丙没有返还请求权,该财物已经不属于丙,
因此,丁没有侵占“他人的财物”。②该财产在丁的实际控制下,不能认为其已经属于国家
财产,故该财产不属于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据此,不能认为丁虽未侵占丙的财物但侵
占了国家财产。③如认定为侵占罪,会得出民法上丙没有返还请求权,但刑法上认为其有返
还请求权的结论,刑法和民法对相同问题会得出不同结论,法秩序的统一性会受到破坏。
三、参考答案:
1.不正确。①技术侦查措施只能在立案后采取。②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必须履行严格的
批准手续。③检察机关不能实施技术侦查措施,必须交有关机关执行。
2.①技术侦查措施的使用主体只能是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②适用范围:公安机
关在立案后,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重大毒品犯
罪或者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检察机关在立案后,对于重大
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可以采
取技术侦查措施;追捕被通缉或者批准、决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采取
必要的技术侦查措施。③适用程序上,技术侦查措施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
院决定,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执行;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必须严格经过严格的批准手
续;有关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措施种类、适用对象和期限执行。
3.正确。符合逮捕条件,因为案件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办案机关可以采
取监视居住措施。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适用于无固定住处的,以及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罪等三类
案件,本案李某虽然不符合三类案件,但他没有固定住处,符合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规定。
4.①人民法院应当在开庭前及时将申请书及相关线索、材料的复制件送交人民检察院;
②人民法院经审查,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有疑问的,应当召开庭前会议就非法证据排除等问
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人民检察院可以通过出示有关证据材料等方式,对证据收集的合法
性加以说明;③庭审对非法证据的调查,可以在当事人及辩护人提出排除非法证据的申请后
进行,也可以在法庭调查结束前一并进行;④调查程序主要是由公诉人出示、宣读、播放有
关证据材料,提请法庭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有关人员出庭说明情况,证明证据收集的
合法性;⑤人民法院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调查后,应当将调查结论告知公诉人、当事人
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四、参考答案:
1.李某(次承租人)可以请求代张某(承租人)支付其欠付王某(出租人)的租金和
违约金,以抗辩王某的合同解除权。
2.由张某(出租人)承担。因为张某(出租人)有提供热水(热水器)的义务,张某
违反该义务,致李某损失,应由张某承担赔偿责任。
3.可以(是)。张某承担。因为张某(出租人)作为出租人应当按照约定将租赁物交
付承租人、应当履行租赁物的维修义务;张某有保持租赁物符合约定用途的义务。
4.由李某承担。因为李某(承租人)经张某(出租人)同意装饰装修,但未就费用负
担作特别约定,故承租人不得请求出租人补偿费用。
5.否(李某或张某均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为李某与黄某之间并无合同,李某不
需承担违约损害赔偿责任;对于黄某的损失,李某亦无过错,不需承担侵权责任。故李某不
应承担赔偿责任。张某与黄某之间并无合同,张某不需要承担违约损害赔偿责任;对于黄某
的损失,张某并无过错,不需承担侵权责任。故张某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6.郝某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B 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为郝某是 B 公司的工作人
员,执行 B 公司的工作任务,故不需承担侵权责任。因热水器是缺陷产品,缺陷产品造成损
害,被侵权人(黄某)既可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故 B
公司需承担侵权责任。
7.李某不应承担赔偿责任,B 公司应承担赔偿责任。因为李某对衣物受损并无过错。
缺陷产品的侵权责任,由生产者或销售者承担,故 B 公司应对张某衣物受损承担侵权责任。
五、参考答案:
1.有效,设立中的公司可以实施法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