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0年北京普通高中会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0年北京普通高中会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10分。共5道小题,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搭讪(shān) 哽咽(yè) 扣人心弦(xuán) B.联袂(mèi) 跻(jǐ)身 叱咤(zhà)风云 C.溯(shuò)源 装帧(zhēn) 针砭(biǎn)时弊 D.灼(zhuó)热 悄(qiǎo)然 浮想联翩(piān) 2.“斗”是我国的一种量器,人们也常借用它来形容事物的大或小。下列句子中的“斗”, 用于形容“小”的 一项是 A. 李白斗酒诗百篇。 B. 他身居斗室,笔耕不辍。 C. 我斗胆地说一句:“这件事您做错了。” D. 著名学者钱钟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3.根据下面语段内容,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苏州园林中的留园从序曲部分的园门进入,经过发展阶段的曲廊、小院,再经过为高潮准 备的绿阴,到达高潮部分的五峰仙馆。 ,好像是一首江南丝竹乐,又像是一 部田园交响曲。可见, 。它的设计借助音乐艺术手法,巧妙地处理 了统一、比例和均衡等问题。 A.这连续的景物 音乐使留园更加完美 B.这和谐的乐章 音乐使留园更加完美 C.这连续的景物 留园如同凝固的音乐 D.这和谐的乐章 留园如同凝固的音乐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祝福》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作品借祥林嫂这一形象批判了宗法制度与封 建礼教。 B.《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及其门人、后学所著,其中许多寓言想像奇特、语言瑰
丽。 C.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戏曲家,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之 一。 D.契诃夫用批判和讽刺的笔法在世界文学画廊中留下了柯瓦连科这样一个 “套中人”的 形象。 5.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久在樊笼里,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归园田居》) B.千岩万转路不定,倚石迷花忽已暝。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 (杜甫《登高》) D.千呼万唤使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二、阅读《赤壁赋》(节 选),完成6—9题。(10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 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 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 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 与子之所共适。”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苏子愀然 愀然:神秘的样子 B.山川相缪 缪:缭、盘绕 C.酾酒临江 酾酒:斟酒 D.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 7.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③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驾一叶之扁舟 ④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8. 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A 本不是我该占有的东西,即使无足轻重也不索取。 B 假如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索取。 C 本不是我该占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索取。 D 假如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即使无足轻重也不索取。 9.用选文原句,将下面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4分) “客”由眼前所见联想到历史英雄,他们尚且如此渺小,何况“ ① , ② ” 的常人。进而,客以“ ③ , ④ ”形象地表达出对生命短促、个人渺小的感慨。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0-12题。(14分) 雨前 何其芳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 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甲]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遮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 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乙]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 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 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 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 不落下。[丙]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 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地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后,不 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 寒冷。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缓一下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 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抚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 羽毛间的大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把它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 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眼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 你的梦吗? 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色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 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啾啁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 他的竿头越过一个山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 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啊!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 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覆荫我自己。 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 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 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 两肋间斑白的羽毛。 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1933年春 北京 (有删改) 10“雨却迟疑着。”这句话应填入文章[甲][乙][丙]中的 处。(3分)(讲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 11文章结尾处“然而雨还是没有来”一句若改成“然而雨始终没有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 么不同,试作简要分析。(4分) 12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7分) (1)本文作者以细腻的文笔描写了雨前的景象,将浓郁的主观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营造 出浓浓的抒情氛围。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认识。(不少于150字)
(2)有人说,这篇散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两组景物,对比强烈,色彩分明,凸显 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不少于150字)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7分) ① 2009年 12月 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会议就如何应对全 球气候变暖这一世界性难题进行商讨,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是倡导低碳生活。 所谓低碳生活,指的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减低碳足迹的行为方式。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 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 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②碳足迹可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 [注 ]而直接排 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 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 比如,消费一瓶矿泉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当然, 低碳生活不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中,还体现在生产活动中。所以,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 生产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层中易吸收 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 合物。人类的生产活动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 ③提倡低碳生活,每个人都应当从自我做起。例如,少开一天车,少用一次性纸杯,少开 一盏灯,等等。然而,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在生活中有时会进入高碳生活,对 此需要进行补偿 。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生活直接或间接制 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 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它们通过植树或其他 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 ④当然,高碳生活最大的补偿效应来自企业。现在,世界上很多企业已经在行动。低碳生 活应成为人们的追求,毕竟人类只有地球这么一个共同的家园。——————————— ——— 【注】化石能源是由古代生物化石沉积而形成的一次性能源,主要包含煤炭、石油和天然 气。 13. 低碳生活是针对 提出的,实现低碳生活的主要途径是 和降低人类生产活动
所造成的温室气体。如果进入高碳生活,则应做出相应的补偿,这种补偿就是 。 (3 分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4.联系第②段,简要说明为什么少开私家车多乘公交车、电脑用后及时关闭电源属于低 碳生活。( 4分)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5- 17题。( 9分) “江郎才尽”非因才 韩 起 ①南朝江淹年少时聪颖过人,以文才著称,但因晚年诗文无佳句再现,人们便说他才尽了。 后来用“江郎才尽”比喻文思枯竭。其实江郎并非才尽,“江郎才尽”另有其更为深刻的原 因。 ②江郎,真名江淹,南朝梁代文学家。其代表作有《别赋》《恨赋》。他官运极好,历仕宋、 齐、梁三朝,到梁武帝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江淹出身孤寒,沉静好学。年 纪轻轻就以文章写得漂亮而闻名于时,人称江郎。但是,昙花一现之后,他就沉落了。当 时流传江淹做过两个梦:一次梦见西晋诗人张协对他说 “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 江淹就把剩下的锦缎还给了张协,从此再写不出像样的赋了。另一次是梦见东晋文学家郭 璞对他说“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江淹就取出五色笔还给了郭璞,从此就写不出 好诗了。这两个梦,也许是江淹为了找托词遮羞,自己虚构的。试想,能写出《别赋》《恨 赋》这样千古名篇的才子,忽然写不出好诗文了,身份又是高官,他得找个下台阶的理由 呀!编两个梦的办法真是绝妙,因为不需要旁证。 ③真实的理由其实非常简单明朗。当年江淹离乡背井,远出谋生,依那时的交通状况,无 疑是生离死别,少年的痛苦刻骨铭心。他的《别赋》开端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至今读来仍然能令我们震撼。然后他用了那么多清辞丽句,铺采摛( chī)文,反复叙写 离别的悲痛,末尾竟说离别“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 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 乎!”阅读至此,真是“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感人泪下。 ④然而,江淹当大官了。这时候,他有权有势又有钱,当然能读到更多的好书了,文学修 养也更高了。但此时,江淹住得高门豪宅,家人团聚,妻妾成群,奴仆簇拥,钟鸣鼎食, 他哪里还有什么恨,什么悲,什么忧愁,除了歌颂皇恩浩荡,风花雪月,他还能写什么呢?
清朝的乾隆皇帝,一生写过几万首诗,却一句也没留在诗歌史上,全是垃圾,就是“江郎 才尽”的最好注脚。此时的江郎,纵有生花妙笔,也只能无病呻吟了。 ⑤看来,从他当官那一刻起,“才”便尽了。 (选自《被误读的传统》 有删改)15 .第②段作 者写了江淹的“两个梦”,其作用是什么?( 3分) 16 .作者认为“江郎才尽”的真实理由是 ,缺少了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2分)(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7 .你从江郎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试结合具体事例作简要说明。( 4分) 六、作文( 50 分) 18.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 700 — 1000 字的议论文。 1972 年, 19岁的崔吉俊从渤海岸边的山东无棣县入伍,成为一名卫星发射岗位上的操作 手。 30多年来,他曾亲手按下我国第一枚远程火箭发射按钮,参加了从“神一”到“神七” 宇宙飞船的发射工作。崔吉俊现在是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少将军 衔。这位在大漠 中成长起来的将军曾写到:“我很渺小,在地球上找不到自己的坐标;我也伟大,因为我融 入了宏伟的事业。” (将作文写在答题卡上)
2010年北京普通高中会考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10分) 1D2B3C4D5C 二(10分) 6A(2分)7D(2分)8B(2分) 9①渔樵于江渚之上②侣鱼虾而友麋鹿③寄蜉蝣于天地④渺沧海之一粟 三(14分) 10乙(3分) 11从表达效果看,“然而雨还是没有来”有遗憾、失望的意思,但仍存有希望,愿继续等待。 “然而雨始终没有来”表明希望已不存在,等待已经结束。从全文看, “然而雨还是没有 来”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12( 1) 答案示例: 作者在对雨前鹰隼的细腻描写中,融入了对雨的强烈期盼之情。作者通过描写鹰隼“平张” “斜插”“鼓扑”,极力舒展双翅,集聚气力“腾上”的形象,表现出鹰隼对“沉重的天色 的怒愤”。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出作者对雨的呼唤,即对未来的向往。 作者将对鹰隼的细腻描写与强烈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体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 ( 2) 答案示例:作者描写了两组景物,实写北方大陆雨前之景,虚写回忆故乡雨中之景。 写北方大陆的雨前之景是低沉压抑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显得低迷,没有生气;写 故乡的雨中之景是鲜活明朗的:“隆隆的有力的搏击”的雷声,“细草样柔的雨声”,显得新 鲜明朗而富有生机。虚实两幅画面的对比,凸显出作者一种久旱盼甘霖的强烈愿望。 四(7分) 13全球气候变暖 减低碳足迹 碳中和 14答案示例: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