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7年1月全国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真题.doc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资料共6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7 年 1 月全国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新闻采访与写作互为制约,相辅相成,其中占第一位的决定性因素是( ) A.采访 B.材料 C.编辑 D.调查 2.新闻采访的新闻性特点也称( ) A.突击性 C.灵活性 3.在记者和事实之间只存在一个中转环节的材料,属于( ) A.第一手材料 C.第三手材料 4.直属总编室或总编辑领导的“直属记者”指的是( ) A.特派记者 C.机动记者 B.专业性 D.广泛性 B.第二手材料 D.第四手材料 B.驻外记者 D.特约记者 5.新闻敏感在西方新闻界又称“新闻鼻”,或叫( ) A.第二感官 B.第三感官 C.第五感官 6.新闻事实具有不同一般、超出一般的性质,指的是新闻价值要素的( A.新鲜性 B.针对性 D.第六感官 ) C.显著性 D.典型性 7.选择批评报道的采访对象,应选择对报道事物( ) A.持赞同态度者 B.持反对态度者
C.持中立态度者 D.态度不同的几个人 8.记者约请一些人就同一主题而开的座谈会,属于( ) A.集体访问 B.个别访问 C.目标访问 D.招待会访问 9.通过反问、设问或故意错问,以激发对方情绪,这种提问是( ) A.开放式提问 C.诱发式提问 B.激发式提问 D.迂回式提问 10.想把谈话内容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记录总比讲话慢,所以很多记 者对重要的采访采用的记录方法是( ) A.速记 C.补记 11.观察时对两个目标对象进行比较称作( ) A.单项比较 C.多项比较 B.当场记录 D.回忆记录 B.双项比较 D.综合比较 12.一场大型活动,有许多内容可以报道,许多人物需要去采访,而现场记者只有一人,这 种情况宜采用( ) A.交叉采访 C.巡回采访 13.新闻源于( ) A.思想 C.历史 B.蹲点采访 D.易地采访 B.事实 D.估计 14.新闻写作特殊规律是( ) A.讲究修辞 B.注重结尾
C.服从事实 15.提炼主题,认识事实,需要从( A.政治需要入手 ) B.主观意图入手 C.历史精神入手 D.事实入手 16.新闻语言追求( ) A.抒情性 B.模糊性 C.修辞性 D.准确性 17.述评性消息写作是( ) A.以评为主 B.以述为主 C.以抒情为主 D.以知识为主 18.人物消息写作( ) A.像人物通讯一样展示人物成长过程 风貌 D.适当加工 B.并非像人物通讯那样展示人的精神 C.像人物通讯那样不太注重时效 D.相对人物通讯它更注重时效 19.“观念+例子”的新闻写作是记者( ) A.据事析理 C.讲求客观 B.先入为主 D.显示情韵 20.消息写作“三重复”毛病是指同一内容重复于( ) A.标题、导语、结尾 B.导语、背景、主体 C.主体、结尾、背景 D.标题、导语、主体 21.在叙事表意上,消息主体与导语的关系是( ) A.交叉关系 C.补充、引申关系 22.事件通讯叙事“目的性”在于( ) B.分离关系 D.并置关系
B.抒发感情 A.呈示现象 C.展示历史背景 23.“巡礼”这一通讯文体隶属于( A.人物通讯 C.风貌通讯 24.新闻特写的写作( A . 描 B.只用细描 描 白 . C 用 描、细描并用 25.报告文学的首要特征是( A 性 . D.揭示事物本质 ) B.工作通讯 D.事件通讯 ) 只 、 ) C 性 . B.抒情性 D.真实性 用 描 都 白 禁 D.白 饰 境 细 修 情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第一手材料的优点在于它有很强的( A 性 ) 实 . 证 C 性 . B.实用性 D.生动性 E.可读性 27.访问中记者要记录的内容一般包括( A 点 . C 点 B.易忘点 . D.有关原话 真 ) 疑 E.典型情景 28.可以采用隐性采访的情况有( A 道 . 表 B.揭露性报道 验 . C 道 ) 扬 证 性 性 实 要 问 报 报
D.人物访谈报道 E.个人隐私的揭密性报道 29.新闻要素一般包括( A 人 C 因 E.何地 30.新闻背景的功能有( A 值 . 显 B.说明前因后果 ) . B.何事 . D.何时 ) 现 C 实 . 映 衬 D.表明记者观点 E.分析现象与本质关系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31.新闻采访 32.报道角度 33.倒金字塔结构 34.主体信息 何 何 价 事 新 新 闻 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35.记者从间接来源获得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有哪些? 36.观察作为一种采访方式有些什么作用? 37.新闻怎样用事实说话? 五、简单应用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38 题 10 分,第 39 题 8 分,共 18 分) 38.某日傍晚,你所在地区某村庄一家庭鞭炮作坊发生爆炸,引发火灾并引起相邻农户家庭 鞭炮作坊连续爆炸。接到这一线索后,报社派你前往采访。请你在采访前拟定一个简要的采 访方案。 39.请指出下面这条新闻的导语属于直接性导语中的哪一种导语形式?并简析这种导语形式 的特征。 干得再好也“无法胜任” 试用期成了廉价使用期 本报讯 试用期内辛勤工作,超额完成工作量,期满时却被用人单位以“试用期不合格” 为由辞退。对此,法律人士称,试用期不等于“廉价使用期”或白干,遇到此类公司,应聘 者可依法维权。 …… 六、综合应用题(本大题共 1 小题,20 分) 40.根据下述新闻事实材料,写一篇新华社电讯稿。(字数在 600 字左右) 《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日前公布。本次调查由全国青联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 动科学研究所联合进行。调查共选取 7000 个青年样本和 220 个企业样本。调查对象为 15
岁至 29 岁的青年以及他们的雇主。昨天,记者采访了本次调查的主要负责人、劳动科学研 究所副研究员张丽宾。 本次调查显示,15 岁至 29 岁的中国青年总体失业率 9%,高于中国目前 6.1%左右的社会平 均失业率。张丽宾说:“就全世界而言,青年失业率一般都高于社会的平均失业率。因此, 青年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的重要问题。”为什么青年失业率如此高?报告指出,中国劳动力人 口数量庞大对就业造成了巨大压力。中国每年新增劳动人口在 2000 万上下。由于教育容量 有限,每年需要就业的新增劳动人口则在 1000 万至 1600 万之间。由于青年缺乏工作经验, 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青年就业问题愈发突出,表 现为高于平均水平的失业率。 调查显示,80%的青年在 17 岁至 23 岁之间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另有 13%的青年在 16 岁以 前进入劳动力市场。只有 2%的青年在 26 岁以后才进入劳动力市场。值得关注的是,在 22 岁以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中,有一部分人首先要经历失业的过程,这一比例约为 15%; 而此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则几乎没有人一开始就经历失业。张丽宾表示,这一原因主要 是因为 22 岁以前的青年就业经验、就业渠道少造成的。 失业一年以上的长期失业者占 72%。失业者在求职时,超过 60%的失业青年认为最大的困难 是文化水平低。但只有 13%左右的人员在失业期间进行了学习培训,多数人只是呆在家里、 找工作或者做些家务杂活。失业青年中,职业中等教育水平的青年(37%)和初中文化水平的 青年(30%)比重最高,高中、大专生的比例均为 l3%,大学生的比例为 5%。相对于此次被调 查青年的文化程度构成,实际上职业中等教育水平、初中和高中文化水平青年的失业率要高 于各类文化程度青年的平均失业水平。 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或者自己创办的企业工作是大多数中国青年的就业理想。分别有 21% 和 22%的受访青年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单位是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20%的青年希望创办自己 的企业。也有一部分青年希望在私营企业和跨国公司工作。就创业愿望而言,男青年强于女 青年,年龄越大创业意愿越强。农村青年理想的单位主要是自己创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 以及政府部门和跨国公司;而城市青年理想的单位则依次是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创业、跨 国公司和私营企业。有 10%左右的青年对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不确定,文化程度越低,不确 定程度越高;还有一部分青年不想就业,主要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青年。 中国青年最喜欢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金融业。以制造业、 批发和零售业、公共管理等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是青年人的第二理想行业。而住宿 和餐饮、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等行业,成为较少青年人选择的行业。总体上,70%的青年 就业集中于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较低层次的服务业以及个别新兴行业,如批发零售业(15%), 居民服务业(1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张丽宾 在分析原因时表示,一方面,这些行业劳动力需求总量大,另一方面,大多数青年自身缺乏 能力进入其他行业;另外,其他多数行业劳动力需求总量小,高素质劳动力竞争激烈,大部 分劳动力不愿“向下”流动转入其他行业,进而形成青年就业的“行业锁定”。农村就业青 年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而城市青年则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