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6年四川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doc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资料共4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6 年四川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20 分): 1.物物 2.情性 3.坐忘 4.四端 5.八识 二.简答(每题 10 分,共 40 分):
说出以下各语的出处,并简要分析其含义: 1.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2.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而中处。 3.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4.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三.分析(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就以下材料分析孟子思想: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 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2.就以下材料分析朱熹思想: 或有问于予曰:“《诗》何为而作也?” 予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 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 音响节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 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 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 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 (朱熹《诗集传·序》) 四.论述(每题 30 分,共 60 分): 1.简论孔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简论老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