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7浙江省金华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资料共17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7 浙江省金华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满分 9 分) 1.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A 和 B 能发生 化 学 反 应 生 成 C 和 D . 微 观 示 意 图 如 图 所 示 , 下 列 相 关 叙 述 正 确 的 是 ( ) A.从宏观角度看,物质 C 由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混合物 B.从微观角度看,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根本改变的微粒是原子 C.若 D 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则 D 的微观符号可表示为 N2 D.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反应,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2.归纳和演绎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下列归纳或演绎合理的是( ) A.有机物是一类含碳化合物,所以 CH4、CO2 都是有机物 B.硫酸、盐酸电离时都能产生 H+,所以电离能产生 H+的化合物是酸 C.金属 Fe、Zn 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金属都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水是氧化物 3.利用饱和碳酸钠溶液与酸反应,小科同学只做了如图甲所示的简易酸碱灭火器装置,并 进行操作.操作结束后,对瓶中残留液进行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实验现象:A 试管溶液变红 色,B 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残留液中含有的溶质有( ) A.盐酸 B.碳酸钠 C.硫酸钠 D.氯化钠 二、解答题(共 8 小题,满分 48 分) 4.气体的制备是科学实验基本技能之一.现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初中科学中常见的气
体. (1)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 . (2)实验室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用 A 装置,选择 A 装置的依据是 . 5.在室温条件下,对 100mL 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如图所示操作: (1)最终甲、乙两烧杯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 (2)乙溶液在加 50mL 水的过程中,下列这些量逐渐减小的是 . ① 溶 解 度 ② 溶 质 质 量 分 数 ③ 溶 剂 的 质 量 ④ 溶 液 的 密 度 6.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含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小 科同学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试验: Ⅰ.取少量固体样品于烧杯中,先加足量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 BaCl2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 生; Ⅱ.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如图 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 段观察到的现象是 (2)C 点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7.人体代谢产生的过氧化氢,对人体有毒害作用.人体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 氢分解产生氧气和水.某同学查阅资料发现,FeCl2 也能通过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比较过
氧化氢酶和 FeCl3 催化效率的高低,该同学在 28℃环境下进行了如下探究: (1)提出问题:过氧化氢酶和 FeCl3 催化效率哪个更高? (2)猜想与假设: (3)实验材料:适宜浓度的 FeCl3 溶液,适宜浓度的新鲜猪肝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 适宜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等. (4)实验步骤: ①取 2 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 1、2,并各注入 3mL 适宜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 ②向 1 号试管内滴入 2 滴适宜浓度的 FeCl3 溶液,向 2 号试管内 ; ③观察并记录两支试管产生气泡的情况. (5)预测实验结果: 请写出一种可能的实验结果: (6)在以上探究的基础上,该同学又完成了“探究温度对猪肝研磨液和 FeCl3 催化效率的 影响”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途中代表猪肝研磨液催化效率的曲线是 ,判断的 理由是 . 8.已知某混合气体由 H2、CO 和 CO2 三种气体组成.为验证该混合气体成分,科学研究小组 的同学经过讨论,设计了如图 1 所示的实验方案. 根据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 C 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2)仅根据 D 装置中黑色粉末变红这一现象,能否证明混合气体中一定存在 CO?请判断并 说明理由 (3)小丁根据装置 E 中出现白色硫酸铜粉末变成蓝色的实验现象,得出该混合气体中有氢 气存在的结论.你认为结论是否可靠?若可靠,请说明理由;若不可靠,请对图 1 实验装
置提出改进意见 (4)图 1 方案 B 装置可用来吸收 CO2 但没有现象.为证明 CO2 和 NaOH 能发生反应,小丁又 设计了图 2 所示的方案.则图 2 方案中所加试剂 X 应该是 . 9.小苏打(NaHCO3)和食盐 NaCl 是厨房中常用物质,现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 NaHCO3 和 NaCl 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某科学小组同学展开了系列拓展性研究. (一)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 【实验方案】 【实验结论】该白色固体 由 NaHCO3 和 NaCl 两种物质组成 (1)基于上述实验结论,则步骤①中加入的过量稀酸应该是 (2)写出步骤②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定量分析 【实验目的】测定该白色固体中 NaHCO3 的质量分数 为了测定该样品中 NaHCO3 的质量分数,小吕、小周分别取 a 克该样品,设计了如下方案: 小吕方案Ⅰ:利用 NaHCO3与稀硫酸反应产生 CO2,通过测定生成 CO2的质量,计算样品中 NaHCO3 的质量分数 (3)小吕用下列装置完成本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是 (填装置的字母编号,装置 不重复使用); (4)D 装置中的反应完全后,需再次通入空气,其目的是 小周方案Ⅱ:小周用沉淀法测定样品中的 NaHCO3 的质量分数.操作流程如下: ( 已 知 : NaHCO3+NaOH ═ Na2CO3+H2O )
(5)为使定量分析更准确,在操作Ⅰ之前,需判断所加 BaCl2 溶液是否过量,请你设计一 个合理方案: . 10.为了测定一瓶未密封保存的 NaOH 固体中 NaOH 的质量分数,小科采用沉淀法进行如下 操作:①取 15 克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配成溶液;②在样品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BaCl2 溶 液;③待反应完全后,过滤.有关数据记录如表: 反应前 反应后 烧杯和样品溶 加入的氯化钡 过滤后烧杯和溶液总质量/g(滤液的损失忽略不计) 液总质量/g 溶液质量/g 95 65 140.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反应前后的溶液中,下列元素质量保持不变的是 A.钠元素 B.碳元素 C.钡元素 D.氧元素 (2)反应共生成沉淀 克 (3)原样品中 NaOH 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11.海尔蒙特、普利斯特利、萨克斯等多位科学家用了几百年的时间,经过无数次的实验 才对光合作用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有许多关于“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 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的经典实验流传至今,现将其中一个实验的思路及过程简述如下: (注:NaHCO3 稀溶液能维持溶液中 CO2 浓度恒定.其原理是当 CO2 浓度降低时,NaHCO3 稀溶 液能释放 CO2,当 CO2 浓度升高时,NaHCO3 稀溶液能吸收 CO2.) ①剪取一烟草叶片,立即将其放入盛有 NaHCO3 稀溶液的容器中,发现叶片浮于液面; ②用真空泵抽去该叶片中的气体后,发现叶片下沉至容器底部; ③将该容器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发现叶片逐渐上浮 ④再将该容器放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发现叶片又慢慢下沉至容器底部. 请 你 用 所 学 的 知 识 对 以 上 ③ 、 ④ 中 叶 片 的 上 浮 与 下 沉 现 象 进 行 解 释.
2017 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满分 9 分) 1.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A 和 B 能发生 化 学 反 应 生 成 C 和 D . 微 观 示 意 图 如 图 所 示 , 下 列 相 关 叙 述 正 确 的 是 ( ) A.从宏观角度看,物质 C 由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混合物 B.从微观角度看,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根本改变的微粒是原子 C.若 D 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则 D 的微观符号可表示为 N2 D.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反应,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考点】B3: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A5: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FA:反应类型的判 定. 【分析】根据微粒的变化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D 的化学式;观察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 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 【解答】解: A、由微粒示意图的构成可知,C 为水,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 故错误; B、从微观角度看,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根本改变的微粒是分子,原子的种类不变,故错误; C、A 和 B 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 C 和 D,由微观示意图和可知,A 是氧气、B 是氨气,C 是水, D 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则 D 是氮气,D 的微观符号可表示为 N2,故正确; D、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反应,反应前后氧元素、氮元素的化合价一定改变, 故错误. 答案:C 2.归纳和演绎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下列归纳或演绎合理的是( ) A.有机物是一类含碳化合物,所以 CH4、CO2 都是有机物
B.硫酸、盐酸电离时都能产生 H+,所以电离能产生 H+的化合物是酸 C.金属 Fe、Zn 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金属都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水是氧化物 【考点】85:金属的化学性质;A3: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AC: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分析】A、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 看作无机物. B、根据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解答】解:A、有机物是一类含碳化合物,CH4 属于有机物;CO2 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 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看作无机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硫酸、盐酸电离时都能产生 H+, 但电离能产生 H+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如硫酸氢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C、金属 Fe、Zn 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但并不是金属都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如铜与酸不 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 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 化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3.利用饱和碳酸钠溶液与酸反应,小科同学只做了如图甲所示的简易酸碱灭火器装置,并 进行操作.操作结束后,对瓶中残留液进行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实验现象:A 试管溶液变红 色,B 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残留液中含有的溶质有( ) A.盐酸 B.碳酸钠 C.硫酸钠 D.氯化钠 【考点】9H: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稀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稀硫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 变红色,氯化钡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盐酸,能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 淀硫酸钡和氯化钠. 【解答】解:对瓶中残留液进行如图乙所示的实验,A 试管溶液变红色,说明甲中反应酸过 量,B 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因此反应物中的酸是硫 酸,则残留液中含有的溶质有反应生成的硫酸钠和过量的硫酸. 故选:C. 二、解答题(共 8 小题,满分 48 分) 4.气体的制备是科学实验基本技能之一.现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初中科学中常见的气 体. (1)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 BC . (2)实验室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用 A 装置,选择 A 装置的依据是 反应物是固体,反 应条件是加热 . 【考点】6L: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6D:氧气的制取装置;G5: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反应的发生装置, 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及水溶性来选择收集装置. (2)A 装置属于固体加热型,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属于 固液常温型,所以应该选择 B 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 水,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应该选择 C 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 (2)实验室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用 A 装置,A 装置属于固体加热型,选择 A 装置的依 据是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 故答案为:(1)BC;(2)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 5.在室温条件下,对 100mL 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如图所示操作: (1)最终甲、乙两烧杯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甲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