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 10 月自学考试劳动经济学真题
课程代码:03323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
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纸”上
将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制约社会和个人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的基本因素是劳动资源的
A.稀缺性
C.主观性
B.充足性
D.客观性
2.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成员是否参与劳动的决策原则是
A.能否取得最多收入
B.能否取得最大闲暇
C.能否取得最大效用
D.能否维持家庭生活
3.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决定了劳动力需求理论就是关于
A.消费的理论
C.分配的理论
B.生产的理论
D.交换的理论
4.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
A.劳动力投入数量不变
B.技术水平不变
C.产出不变
D.工资水平不变
5.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研究中,“蛛网稳定条件”是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B.劳动力供给数量小于劳动力需求数量
C.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D.劳动力供给数量大于劳动力需求数量
6.劳动力供给表反映的是
A.市场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B.市场工资率与劳动力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C.劳动力参与率与劳动力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D.劳动力参与率与劳动力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7.下列情况属于互惠交换的是
A.参与交换的各主体均受损
B.参与交换的各主体均受益
C.参与交换的主体并不都受益
B.最大产量
D.边际产量
D.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大于部分主体受损
8.由于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量,这是劳动的
A.总产量
C.人均产量
9.下列选项属于培训机会成本的是
A.雇员接受培训期间的工资
B.支付给培训教师的报酬
C.培训所支付的场地费和资料费
D.接受培训的人员在培训期间对产量的影响
10.当劳动力市场存在卖方垄断时,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是
A.工资率提高,就业量减少
B.工资率提高,就业量增加
C.工资率下降,就业量减少
11.最为传统的工资形式是
D.工资率下降,就业量增加
A.货币工资
C.计时工资
12.员工在接受特殊培训之后的工资水平
B.实际工资
D.计件工资
A.高于受训员工的 VMP 水平
B.低于受训员工的 VMP 水平
D.等于受训期间企业支付的全部培
C.等于受训员工的 VMP 水平
训成本
13.现值是指
A.投资者现在持有的定量货币的价值
B.投资者未来持有的定量货币的价值
C.未来某一时期一定数额的货币折合成现在的价值
D.现在的定量货币在未来某一时期的价值
14.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类型划分的依据是
A.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B.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C.生产要素的合作论
D.多元劳动关系利益论
15.下列有关摩擦性失业,描述正确的是
A.摩擦性失业不属于自然失业
B.当劳动力市场处于供求均衡时,摩擦性失业为零
C.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
D.摩擦性失业是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16.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就业者的统计标准,凡是在有关的劳动法规规定的劳动年龄以上,应
统计为就业者的是
A.由于疾病、劳动争议等原因而临时停工的人
B.在规定时期内,从事有报酬或经营收入的职业,但未达到一定时间标准的人
C.从事家务劳动,未获取任何报酬的人
D.从事非法经营活动,获得报酬的人
17.劳动法律关系的前提是
A.劳动关系当事人平等协商
B.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规范
C.国家的强制力
18.最低工资标准是
D.国家的法律法规
A.由劳动关系当事人协商确定
B.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作用自发形成
C.由用人单位单方面确定
D.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颁布
19.政府为扩大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财政政策是
A.减少政府购买、减少政府转移支付、提高税率
B.减少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
C.增加政府购买、减少政府转移支付、提高税率
D.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
20.政府决定公共物品的生产规模时,通常采用的做法是
A.市场分析
B.成本—效益分析
C.政府意志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D.公众意志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纸”上
将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劳动力具有生理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A.劳动力的生产是通过消费社会劳动为条件的
B.劳动力形成的周期较长
C.劳动力不能储存
D.劳动者的生命必须得到维持
E.劳动力具有生命周期和生理间歇周期
2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
A.劳动者的社会行为
B.劳动力市场现象
C.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
D.政府的经济政策
E.工会组织的影响
23.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有
A.普通教育
C.职业技术培训
E.劳动力流动
24.影响自然失业率水平的因素有
B.技术鉴定
D.健康保健
A.技术进步的速度
B.劳动力人口构成的变化
D.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的
C.工资刚性增强
服务功能水平
E.劳动力寻找新工作的努力程度
25.工会为实现谈判目标而采取的弱化约束条件的方法有
A.积极支持政府采取措施提高各种劳动标准
B.通过对立法的支持和直接的公共关系运动改变对最终产品的需求
C.大力支持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收入保证计划等,以降低低工资劳动力的存量
D.特别重视技术变化和工艺流程等能够造成对劳动力替代的问题
E.限制雇主用其他投入替代劳动力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26.计件工资
27.劳动力需求
28.失业持续期
29.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30.简述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
31.简述劳动力市场均衡带来的充分就业的含义。
32.简述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作用。
33.简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特征。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34.某企业工人按照年龄划分为老年工人和青年工人,在最近的工资调整中发现老年工人(设
为 B)的工资上升了 10%,却引起了企业对青年工人(设为 A)需求增长了 8%,试计算这两
类工人的交叉工资弹性并判断其关系。
35.题 35 图是描述某地区社会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洛伦茨曲线,假设 A 的面积为 0.22,B
的 面 积 为 0.28 , 试 计 算 该 地 区 的 基 尼 系 数 并 说 明 该 地 区 的 收 入 分 配 状
况。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9 分,共 18 分)
36.试论述产品需求弹性对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的影响。
37.试论述效用均等化的补偿性工资差别存在的条件。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 10 分)
38.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2009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 600 万人,达到 611 万。2010 年达到 630 万,
2011 年达到 660 万,2012 年增至 680 万,2013 年,全国规模为 699 万人。
据了解,2013 年国内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已达 2500 万人,高校毕业生总量比 2009 年增加
了 88 万人,宏观就业压力增大。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部分
地区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结构性失衡现象更加凸显。此外,国际经济及就业形势在一定程
度上抑制了中国的外贸、出口、投资、就业等,势必也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
另悉,当前国内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从行业情况看,医疗卫生、咨
询、电子商务、旅游、文化体育等行业用人需求略有增加,但钢铁、机械、采矿、能源、建
筑等行业,用工需求不同程度减少。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如何改善大学毕业生劳动力供给
结构,是当前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有效措施。
(1)政府采取的改善大学毕业生劳动力供给结构来降低失业的政策是什么类型的宏观调控
政策,这种调控政策的含义是什么?请说明这一政策的目标。
(2)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应如何运用这一政策来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