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6年广东广州普通高中会考地理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6 年广东广州普通高中会考地理真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第一部分 1 至 7 页,第二部 分 8 至 10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测试证号填写在答题卡 上,填写考场试室号、座位号,用 ZB 铅笔把对应这两个号码的标号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Z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 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 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 80 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8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 1 是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回答 1~4 题。 1.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是 A.23°26′ C.66°34′ B.46°52′ D.90° 2.当地球运动到 a 点时,广州此时为 B.夏至日前后 D.冬至日前后 A.春分日前后 C.秋分日前后 3.广州昼长于夜的时期是 图 1 4.当地球运动到 c 点时,广州处于 A.高温多雨 B.寒冷干燥 C.春雨绵绵 D.秋高气爽 2006 年世界杯足球赛在德国(东一区)举行,完成 5~7 题。 5.假如德国当地时间 20 点举行赛事,广州现场直播的时间是 A.3 时 B.7 时 C.13 时 D.17 时 6.德国地理环境深受 A.东南信风的影响 C.极地东风带的影响 B.副极地低压带的影响 D.西风带的影响 7.图 2 中,符合德国气候特征的是
图 2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图 3 是台风“珍珠”天气图,回答 8~11 题。 图 3 台风“珍珠”天气图 8.“珍珠”属于 A.温带气旋 B.温带反气旋 C.热带气旋 D.热带反气旋 9.“珍珠”影响广州的前后,气压的变化正确的是 图 4 10.当“珍珠”移动到如图所示时,广州的风向是 C.西南风 B.西北风 A.东北风 11.M 地天气是 D.东南风 A.狂风暴雨 B.雨过天晴 C.阴雨连绵 D.风和日丽 读图 5 我国南疆示意图,回答 12~16 题。 12.图中河流补给最主要的水源是 A.雨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 C.地下水 D.冰雪融水 13.图中所示地区属于 A.海陆间水循环 B.陆地内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海陆间和陆地内循环兼有 14.图中所示地区常见的地貌形态主要是 图 5 15.图中所示的自然环境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演变而来的。下列因素中,在环境形成中 起最主导作用的是 A.热量因素 B.水分因素 C.海拔因素 D.人为因素 图 6 16.图中 M 地区自然带反映了 A.纬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图 7 是人口再生产模式简略示意图,回答 17~20 题。 图 7 l7.当前,我国人口增长阶段处在图中所示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8.影响我国 20 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最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 B.国家政策 C.文化观念 D.生产力水平 19.引起 ① 阶段人口增长波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经济增长与衰退周期性波动 C.国家人口政策的周期性波动 B.人类战争与和平的周期性现象 D.自然环境周期性的变化 20.图 8 中,最符合 ④ 阶段的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是
图 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迁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完成 21 一 22 题。 21.当今世界人口净迁入的国家或地区是 A.中国 B.中东地区 C.拉丁美洲 D.北欧 22.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 A.由中部向东北、西北、西南迁移 C.由内陆向沿海迁移 B.由平原向山区迁移 D.由较发达地区向较落后地区迁移 图 9 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回答 23~24 题. 23.阶段 I 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图 9 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24.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B.乡村和小镇发展超过城市 D.轨道交通的发展 图 10 是某城市土地利用付租能力距离递减示意图,完成 25~26 题. 25.图中交通便捷程度最好的区域是 B. ② 区 A. ① 区 C. ③ 区 D. ④ 区 图 10
26.该处最有可能形成的功能区是 A.商业中心 B.低级住宅区 C.工业区 D.文化区 图 11 是世界某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 27~29 题。 27.图中所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图 11 A.季风水田农业 B.放牧业 C.乳畜业 D.混合农业 28.该种农业地域类型在我国最主要分布在 A.珠江三角洲 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D.塔里木盆地 29.该种农业地域类型能录活适应的农业区位变化因素是 A.气候条件 B.市场条件 C.地形条件 D.土壤条件 图 12 是长江三角洲某城市工业布局变化示意 图。近年来该市重化工业不断向北集中在原有工 业基地基础上,形成了国家级的重化工基地。读 图回答 30 一 31 题。 30.该市工业不断向北部迁移,最主要的区位原因是 A.资源 C.技术 B.环境 D.劳动力 31.从重化工生产的特点看,输入大量原材料 的交通运输方式最主要是 A.水运 C.航空 B.高速公路 D.铁路 图 12 图 12 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有效生态承载力是 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分析表中数据,回答 32~33 题。 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公顷/人) 国家 美国 日本 新西兰 巴西 生态足迹 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10.3 4.3 7.6 3.1 图 13 6.7 0.9 20.4 6.7 -3.6 -3.4 12.8 3.6
32.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能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好的是 A.美国 B.日本 C.新西兰 D.巴西 33.当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 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这句话中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 A.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回答 34~35 题。 34.造成“南船北马”交通差异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植被 35.造成“南尖北平”居民屋顶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地形 B.光照 C.降水 D.植被 图 14 表示某类型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回答 36~37 题。 图 14 36.图中所示产业迁移的工业部门主要属于 A.劳动密集型工业 B.技术指向型工业 C.原料指向型工业 D.资金密集型工业 37.导致该产业迁移区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劳动力价格 B.技术 C.交通运输 D.原料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回答 38~40 题. 图 15 38.黄河流域能源资源十分丰富,中游最丰富的能源是 D.石油 C.天然气 A.水能 B.煤炭 39.治理黄河水灾,最关键在于 A.上游建造水库 B.中游治理泥沙 C.下游修建大坝 D.下游植树造林 40.近十年来,黄河曾多次发生断流,其最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A.黄河流域降水量减少 C.人口、经济不断发展,耗水量大 B.降水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D.地球气温不断升高,蒸发加强
注意事项: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 20 分) 第二部分全部是非选择题,必须在答题卡非选择题答题区指定的区域内,用黑色字迹的 钢笔或签字笔作答,不能写在试卷上,否则答案无效。 二、非选择题(三大题,共 20 分) 41.( 8 分)地理野外研究报告 我国南海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以下是 这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 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换而转换。它也是一种 的 , 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2)海陆风示意图(完成以下的示意图,并标注海风、陆风的名称) 图 16 (3)下面是调查获得的数据(完成下列数据分析和结论)。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海陆风 2.3 2.6 2.1 5.0 7.0 12. 10. 13. 6 7 7 9.7 9.3 3.7 2.3 81. 0 数据分析的结论: 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 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可知, (季节)最多, 冬季最少。最少的原因是 而掩盖了海陆风。 ( 4 )指出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的影响。 42.( 8 分)案例分析
世界钢铁工业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其工业区位分布条件不断变化,钢铁 工业布局也随之变化。下面以日本二战前后某钢铁厂区位变化为例,分析钢铁工业区位条 件的变化与布局。 材料 1 :图 17 是二战前后日本 M 钢铁厂的区位示意图。 图 17 材料 2 :图 18 是显示不同时期钢铁工业区位因素的转变示意图。(图中圆圈大小表 示影响钢铁厂区位因素的强弱) 图 18 根据材料 1 、 2 ,运用工业区位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1 )填写图 18 中二战前后,图中 X 、Y 的区位因素名称。 ( 2 )分析二战前影响 M 钢铁厂分布的主要区位条件。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