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年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资料共4页,全文预览结束
2021 年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及答案 2.道尔顿制 3.移情 4.精细加工策略 一、名词解释 1.校本课程 5.有教无类 二、辨析题 1.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2.19 世纪柏林大学不重视纯学术研究而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和功利主义教育。 3.师生关系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三、 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标表述的要求。 2.简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3.简述纪律形成的内在矛盾。 4.简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中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做法。 四、 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理解。 2.结合实际,谈谈美育与审美教育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 校本课程(见 2010 年陕西师范大学真题) 【答】校本课程是课程的类型之一,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的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 的主要目的是凸显本校的办学理念。校本课程开发难度大,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且缺乏系统长远的规 划。要想开发校本课程,学校首先要保证教师队伍成员的多样化,其次,要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再 次,鼓励本校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拓宽视野;最后,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 展水平,结合儿童的生活需要,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的个性全面发展。 2.道尔顿制(见 2011 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答】道尔顿制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所创立的个别教学制度。主张:(1)在学校里废除 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2)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 室或实验室。(3)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自由与合作。道 尔顿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强调个别差异,对教师要求过高,以及在实施时易导致放任自流。另 外,将教室完全改为实验室也不太实际。 3. 移情(见 2014 年福建师范大学真题) 【答】移情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 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移情是自我与道德行为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是助人、安慰、合作、分享等亲社 会行为的动机基础。个体移情能力受抚养人态度、个体过去经验、个体敏感性以及社会认知等多种因 素的影响,也可以通过训练提高。 4. 精细加工策略(见 2016 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答】所谓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促 进记忆的学习策略,即通过把新学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也就是说我 们运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通常精细加工策略就是我们所说的记忆方法。 5. 有教无类(见 2010 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答】孔子对于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是“有教无类”。本意是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子“有教无 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垄断学校教育而言的,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把受教育的
对象扩大到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扩大了教育对象。这有利于促进文化下移,推动百 家争鸣。 二、 辨析题 1.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答】正确。黄炎培是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家,被誉为我国“职业教育之父”,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 化的重要奠基人。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应帮助 社会解决生计问题和失业问题;同时引导人们胜任所职、热爱所职,进而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 而造福于社会。 2. 19 世纪柏林大学不重视纯学术研究而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和功利主义教育。 【答】错误。柏林大学的办学宗旨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创办研究型的大学。柏林大学提倡纯科学研 究,排斥职业性和功利性学科。柏林大学注重纯粹的科学,包括哲学和人文科学,反对古典语言学校 和古典专科学校,直到 20 世纪初,柏林大学几乎不开设有关技术或实用科学方面的课程。此外,柏 林大学非常重视哲学的地位,认为哲学是一切学科的总学问。 3. 师生关系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答】正确。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 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 “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展示于校园生活各个角 落,包括学生的行为规范等。 其中,师生关系属于学校人际关系建设这一方面,是影响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因而,良好 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认同并践行校园的核心文化精神,从而构建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地 发挥整体效应。 三、 简答题 1. 简述教育目标表述的要求。 【答】一个规范、明确的教育目标的表述,应当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1) 行为主体:指的是学习者,因为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2) 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3) 情境或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和范围,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完成指 定的操作。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使用辅助工具或者不允许使用;提供信息和提示;使 用工具和 特殊设备或者不用;完成行为的情境。 (4) 表现水平或标准: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衡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 度。 2. 简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答】 (1)内容: 1、 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 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 2 公民素养: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具有社会 责任感。 3 学习能力: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4 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 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与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5 运动与健康: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健身的能力,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 的体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 审美与表现:感受生活、自然、艺术、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地参与艺术活 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2) 方法: 1 学生自评和他评的有机结合。综合素质评价应该采用多主体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的自评和教师、同 学、家长等他人的评价相结合。多主体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客观地看待自己。 2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应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 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形成性评价的改进作用,对学生的点评要及时,并对学生的改进 情况进行有效的再评价。 3 用等级与写实性文字描述予以表达,辅之以实质实证性材料。在综合素质评价中要将等级评价和 描述性的评价方式相结合。等级评价是遵照常模,利于保证评价的客观性;而文字描述等评价方式则 更能体现 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个体给予不同的评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 成长的积极性。
4 可釆用成长档案袋等多种方法。综合素质评价还可以釆用成长档案袋等多种评价方法,将能体现 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材料(作业、论文、图片等)放入档案袋中,这也是对学生成长的最好见证。 3. 简述纪律形成的内在矛盾。 【答】 (1)外在纪律规范与学生认识之间的矛盾。学习纪律的第一个环节应该是让学生在正确了解、理解纪 律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纪律观。一般来说,学生理解纪律等行为规范要经历四种水平:具体性理解一知识 性理解一认同性理解一内化性理解。不同的学生对纪律的理解水平可能不同,因此,在进行纪律学习时, 恰当地解决外在纪律规范与学生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就至关重要。 (2)纪律认识与纪律态度之间的矛盾。学生认识了纪律后并不意味着一定会遵守纪律,只有将纪律认识 与纪律情感相结合,学生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因此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就必须消除情感障 碍, 消除对纪律的消极态度。 (3)遵守纪律与个人动机之间的矛盾。有时纪律与个人动机发生冲突,当个人动机相当强烈时,往往会 使一些学生产生违反纪律的行为,这种冲突的解决依赖于学生的动机斗争与意志力,此时,引导学生预见 自己的行为后果,可以帮助学生在内心战胜个人的动机。 (4)遵守纪律与辨别能力低之间的矛盾。学生所学纪律,一般是脱离具体情境的经过抽象的纪律知识, 要将这些纪律知识向丰富多彩、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过渡,就会岀现守纪的态度与实际辨别能力低之 间的矛盾。解决此类矛盾的措施有:一是重视纪律情境,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领悟纪律的实质;二 是重视自我纪律评价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对纪律的评价从现象到本质、从片面到全面、从他人到自 己,不断发展。 (5) 遵守纪律与不良习惯之间的矛盾。习惯是逐渐形成的,是不需要任何意志与外在监督就能自动实 现的行为方式。处于成长发展之中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良的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与守纪之间会 产生矛盾,妨碍自觉纪律的形成。 4.简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中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做法。 【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之一,是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革 命根据地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革命根据地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的政策,一方面是出于坚持抗战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出于对青年教育的需要。 (1) 在教育宗旨上:中国共产党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视为培养新人民和新知识分子的必由之路。 根据地积极发展生产,以保证前线后方基本物质需求,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一面学习,一 面生产,积极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例如,“抗大”的学员除了学习外,还积极参加 生产建设,第三期的学员,不到半个月就开出了一百七十多个窑洞,解决了全校近两千人的上课和住 宿问题,还修出了一条三千米的“抗大公路”。1939 年这一年,“抗大”学员开垦荒地一万七千余 亩,生产粮食一百余万斤。 (2) 在教育内容上: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当时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进行劳动习惯和观念、劳动知识 和技能的教育。例如,列宁小学的教育内容中非常注重生产劳动教育,在考试方式中,要求摒弃背 书、默书的老方法,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和考试结果与课外社会活动、劳作实习等结合 起来。 (3) 在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上:注意适应生产需要,要求学生参加实际生产劳动,不仅具有 教育意义,也具有经济意义。 四、论述题 1.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理解。 【答】(1)原因:叶澜教授针对传统课堂的弊端,提出了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主张。她认为 把丰富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传统教学观最根本的缺陷。它忽略了师生在课堂 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为了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 要求教育者从更 高的层次一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 含义:“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意味着,一方面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发挥; 另一方面要使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岀的活力。 (3) 措施: 1 改变角色观,做到“双边共时性”,形成师生间的心灵互动。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 成的双边互动活动,这一双边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想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就要让师生 双方共同参与到活动中,这些活动在时态上对师生双方来说具有共时性。 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注重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在课堂上密切注视学生的 脸部表情,观察学生把老师讲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能理解、能运用的东西所表现出来的神情。
2 教给学生认知结构,构建“灵活结构性”,教会学生学习。所谓“结构性”是说课堂教学活动的 内容、方法和过程都具有结构特征;所谓“灵活”是说结构本身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程式,它本身还 具有灵活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认知结构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认知结构,就可以依靠“结 构”这根拐杖去解决不熟悉领域中的新问题,并且能独立地策划学习活动。 3 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动态生成性”,让师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发挥。要想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 力,教师就要将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注重课堂上的动态性、生成性。例如,在人文社科类的课堂上,不 预设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同时,教师要根 据学生的课堂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2. 结合实际,谈谈美育与审美教育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 【答】(1)含义: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 能力,从而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 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 (2)美育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 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 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具体来说,美育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体现在 如下方 面: 1 美育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美育对个体认知发展的作用首先 体现在创造能力的培养上。美育通过培养人的想象力达到培养人的创造力的目标。不少科学家如爱因 斯坦,认为美富于创造性,或者说审美最富有想象性。想象力丰富的人,审美感受必然丰富;想象力 贫乏的人,审美感受必然贫乏。19 世纪荷兰著名的化学家范特霍夫曾经就研究过想象与科学研究的关 系,调研过许多科学家,发现最杰出的科学家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事实上,很多重要的科学理论首 先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而是通过大胆想象创造出来的。因而,在当下的中小学实施美育,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 美育能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力。人的心理调控力如何,对自己在世界上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极大。 就愿望来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道路是平坦的,事业是成功的,但是事实上不可能都这样。因 此,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长远利益与短时利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等,都将成为很现实的问题。 影响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个体心理调控力。而美育在培养人的心理调控力方面有它独特的作 用。这是因为审美是讲求超越的。审美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它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它 对物质功利保持了一定的心理距离,这一定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帮助学习者从不同角度看待相同的事 情。例如,旅途中遇雾,从功利的角度看,它耽误了行程,心情只能是很糟糕的,但是如若换成审美 的眼光,就会把它当作风景来欣赏,这时,人的心情就很愉快了。换种眼光(审美的眼光)去看问题 的人生态度其实就是一种心理调控。 3 除此之外,美育能借助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同 时,美育能培养学生审美的比较及分析能力,以帮助学生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