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9年河南洛阳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料共1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9 年河南洛阳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 ) 选择题(共 20 小题,20 分) ( ) ( ) (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七千年前的埙 西安出土的西周铜编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幅员辽阔的疆域 D.巩固统一的举措 B.丝竹之音,绵绵不绝 D.钟磬之声,悠悠千年 B.政府政策的放宽 D.“实业救国”的推动 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 A.华夏音韵,源远流长 C.中原文明,历史悠久 2.“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这描述的是 秦朝 A.中央政权机构的设置 C.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3.125 年前爆发的这场战争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奋起, 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过自己的敌人学习。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4.19 世纪末,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其对于民间资本的残酷排挤是极其不合理的。在此背景 下,近代中国所有厂矿企业的资本额中,属于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 22.4%上 升到 70%。材料表明,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主要是由于 A.洋务运动的刺激 C.列强侵华的放松 5.有学者指出:帝制的覆灭意味着对儒学三纲之首和传统等级制的彻底否定,意味着芸芸众 生那些整天忙于磕头的脑袋和应酬跪拜的双脚同时得到解放,让它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 和走路。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A.改变了社会性质 C.废除了封建制度 6.1928 年,毛泽东总结根据地斗争经验,规定部队必须执行三大纪律及六项注意。其中有 “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说话和气”“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些内容表明中国 共产党 ( A.维护国共合作 C.强调农业生产 7.“破公路呀割电线,挖铁轨呀打据点。炮火连天震山川,打得那鬼子心胆寒。消灭那鬼子 千千万,胜利的捷报到处传。”这是 1940 年晋冀豫区党委宣传部印发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 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平型关大捷 C.武汉会战 8.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几十年后,英国学者罗伯特·奥内尔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从他们的胜 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作者意在强调这场战争 ) B.根除了社会陋习 D.推动了思想解放 B.注重军民关系 D.重视城市起义 ) B.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 ) ) A.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 B.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
) ( D.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 C.增强了中国军事实力 9.1954 年底,我国手工业合作组织有 4.17 万多个,当年产值达 11.7 亿元,相当于 1953 年 产值的 2.3 倍。[JP3]到 1956 年,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组)已有 10 多万个,90%以上的个体 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组)。这表明 A.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B.公私合营取得显著成效 C.手工业合作化适应了生产发展 D.“一五”计划进展顺利 10.1978 年 12 月,美国总统卡特发表谈话:中国人民是有才能的人民,中国在国际事务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在未来的岁月中只会越来越重要。下面印证了卡特预见的是 ( A.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B.中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C.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D.中国多次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11. 下 面 两 幅 图 片 反 映 了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的 消 费 变 迁 , 决 定 这 一 变 迁 的 根 本 因 素 是 ( ) ) ) ( 南京市民通过无人货架购买商品 B.互联网普及 D.智能手机使用 1957 年,东北纺管局员工缴回节余粮票 A.消费习惯 C.经济发展 12.西欧中世纪大学里的学生和老师大多是外来人口,几乎不享有城镇的任何政治和民事权 利,他们组成“同乡会”[JP3]或行会,借此享有一些保护性特权,如免税收、免兵役、免 受普通法院管辖等。材料强调了“同乡会”或行会[JP] A.维护学生和老师的权益 B.联络同乡之间的友谊 C.开展同行间的学术交流 D.完全脱离教会的控制 13.绘画在中世纪被认为是某种“机械”技艺,人们将画家和工匠联系在一起。后来,一位 画家评价米开朗琪罗:在意大利,人们并不尊崇伟大君主的名望,只把画家称作神圣的人。 这里画家地位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新航路开辟 C.大学的兴起 14.据统计,仅 1500—1650 年的 150 年间,西班牙就在美洲搜刮了 1.6 万吨白银和 180 吨黄 金;15—19 世纪的近 400 年间,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上亿的人口。这主要反映了 ( A.三角贸易的互利性 C.商品贸易的普遍性 15.詹姆斯·哈林顿曾提出:1640 年开始的英国内战的原因是财产发生了转移,从贵族手里 转移到“人民”手中了。因此无论内战的结局如何,权力最终一定要转移到“人民”(仅指 B.原始积累的重要性 D.殖民活动的原始性 B.人文主义流行 D.启蒙思想传播 ( ) )
) ( 有产者)手中。据此可知,哈林顿的观点是 A.政治权力维护财产权利 B.财产权利决定政治权力 C.贵族转移了财产权利 D.“人民”掌握了政治权力 16.在 1750—1850 年间,欧洲的人口从 1.4 亿增加到 2.65 亿,[JP]到 1900 年猛增到 4 亿。 ( 这主要是由于 A.欧洲城市的扩大与发展 C.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17.“美国私人企业体系的基本面还是完好的,但是需要来自政府的短期协助来渡过大萧条, 并且政府也应该提供永久性的安全网,以此确保较弱的个体不会屈从于激烈的经济竞争所带 来的压力。”材料强调美国应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确保对较弱个体的救助 18.斯大林上台后,在一次讲话中说:“落后就要挨打。但是我们不想挨打。不,我们拒绝挨 打!……那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再落后了。”于是苏联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D.实行计划经济模式 B.欧洲开放的移民政策 D.欧洲国家联合的结果 ( ) ) ( ) 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C.开展了工业化建设 D.发动了垦荒运动 19.1947 年,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针对本国的一项政策解释如下:就像被病菌污染了的 一桶苹果,希腊的颠覆会影响伊朗和整个东方……自罗马和迦太基时代后,[JP2]世界上还 没有这样的霸权。这项政策的出台意味着 A.冷战序幕的拉开 C.德国的分裂 20.他是一位小说天才,曾在其作品的“总序”中写道:法国社会将要作为历史学家,我只 能当它的书记员。该作品是 A.《哈姆雷特》 C.《复活》 ( B.《人间喜剧》 D.《战争与和平》 B.冷战的开始 D.两极格局的形成 ( ) ) 非选择题(共 5 小题,30 分) 2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该陶俑着北朝时期流行的裤褶装,已然不是北方民 族原有的袖口、裤口紧窄的裤褶装了。此服饰向中原地区的传统 习惯靠拢,形成了汉式风格的广袖、大口裤形式。这种服饰风格 打破了秦汉以来流行的以“上衣下裳”为主流的服饰制度,逐渐 向“上衣下裤”转变。 洛阳出土的侍从陶俑 材料二 公元前 6 世纪后期,奥林匹亚广场上挤满了“不朽的年轻人”,这是胜利者的 雕像,他们被视为英雄,为艺术家提供了研究人类形体的机会。竖立胜利者的雕像是奥林匹 克 运 动 会 的 一 种 风 气 , 体 育 训 练 和 奥 林 匹 克 运 动 会 对 希 腊 雕 塑 的 影 响 最 为 深 远 。
希腊雕塑《掷铁饼者》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两幅图片中的艺术品有什么共同的历史研究价值?它们分 别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古代希腊民族的什么特征?(4 分) (2)请再举一例我国古代类似的艺术作品。(1 分) 22.(7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1915 年 1917 年 1919 年 1920 年 1921 年 陈独秀的活动 创办《青年杂志》。 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起草《北京市民宣言》。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 材料二 1918 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姊妹刊物《每周评论》。从这以后,新文 化派知识分子由批判封建旧传统等一般宣传,开始转向宣传现实的政治斗争,把民主与科学 思想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五四运动前后,《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 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每周评论》也刊载了摘译版《共产党宣言》以及陈独秀《二十世纪 俄罗斯的革命》等文章。 (1)材料一中陈独秀的活动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些重大历史事件?(2 分) (2)据材料二,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思想宣传的内容有了哪些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变化的原因。( 4 分 ) (3)综上所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1 分) 23.(7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 世纪 80 年代的“绿皮”内燃机车 像子弹头的“复兴 号”标准动车组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前夕,旧中国只修筑了铁路 2.1 万多千米;到 2017 年底,中国 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12.7 万千米,其中高铁里程 2.5 万千米,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 66.3%。 以前,全国铁路平均时速不到 40 千米;如今,时速 350 千米的“复兴号”高铁动车组越来 越多,从北京到上海大约 1 300 千米的距离,最快只要 4 个多小时。 材料三 2006 年 7 月,青藏铁路的开通,标志着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结束。有人用了 一个比喻:“青藏铁路就像有力的手臂,让中央拉紧西藏。”2006 年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数据 显示,全区生产总值达 290.05 亿元,同比增长 13.4%,是 10 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青藏铁 路拉动着西部跟上整个国家发展的步伐。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铁路交通有何巨大发展?(3 分) (2)据材料三,结合我国铁路交通的发展,概括青藏铁路通车带来的影响。(2 分) (3)综上所述,请你谈谈交通发展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2 分) 24.(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的三个等级情况 材料二 1789 年 7 月 14 日,巴黎人民攻陷了象征法国封建专制暴政的巴士底狱,法国 大革命开始了。此后,很多地方的农民也效仿巴黎,摧毁了各地的监狱,焚毁了贵族的城堡, 全国性的人民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法国旧制度在城乡的统治。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在人民 的推动下,国王路易十六、罗伯斯庇尔先后被送上了断头台。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开始后,制宪议会通过了多项法令,废除了种种贵族特权和封建地 租,还通过了以启蒙思想为基础的《人权宣言》,这成为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被誉为“新 制度的诞生证书”。1791 年,制宪议会制定了宪法,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 架。 (1)据材料一,概括法国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3 分)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法国第三等级在大革命中的贡献。(2 分) (3)综上所述,请概括法国在近代民主化进程中呈现出的智慧。(1 分)
25.(5 分)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 80—120 字的小短 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世界贸易组织徽标 “一带一路”宣传画
1.A【解析】笛、埙、编钟都是乐器,贾湖骨笛是迄今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结合 图下文字信息“七千年前”“西周”可知,A 符合题意。 技法 1 主题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主题型选择题是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出现的新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具有共性的几个历史事 件、人物或现象的综合分析概括能力。 类型 1:一般是题干中给出要求归纳其主题的几个历史事件、人物或现象,选项设置几个主 题备选项,要求通过对几个事件、人物或现象的分析、比较、概括,从而选出正确的主题, 难度相对较大。解题方法: (1)代入法:把题干中的历史事件、人物或现象依次代入各备选主题,排除与该事件、人 物或现象明显不符的主题,剩下选项便是答案。这种方法是解答此类题型的最便捷有效的方 法。 (2)归纳法:分析比较这几个历史事件、人物或现象,从中找到其共性,对比各选项找出 答案。 类型 2:题干给出主题,选项设置为历史事件、人物或现象,要求从中找出符合主题或不符 合主题的选项,这类题目相对简单,直接把选项代入主题进行判断即可。 2.D 【解析】 由材料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 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等。故选 D。 3.C 【解析】 由材料中“125 年前爆发”“转身向东”等可知,这场战争是 1894 年爆发的 甲午中日战争。故选 C。 4.B 【解析】 由材料中“19 世纪末”“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其对于民间资本的残酷排挤是 极其不合理的”等可知,B 符合题意。 5.D 【解析】 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体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 史料实证。A、C 不符合史实,排除;“磕头”“跪拜”虽然都属于社会陋习,但“根除”的 说法从材料中得不出,排除 B;由材料中“对儒学三纲之首和传统等级制的彻底否定”“用 于思考和走路”可知,D 符合题意。 6.B 【解析】 由材料中“三大纪律及六项注意”的部分内容可知,B 符合题意。材料未涉 及国共合作、农业生产、城市起义的相关内容,排除 A、C、D。
7.D 【解析】 由材料中“破公路”“挖铁轨”“打据点”“鬼子”“1940 年”,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1940 年下半年,八路军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这次战役 的主要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故选 D。 易错辨析 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国民党取得的重大胜利,台儿庄战役进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全 面爆发;百团大战是敌后战场八路军取得的重大胜利,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全面爆发。 8.B 【解析】 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体现了历史学 科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由材料中“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可知,作者意 在强调经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提高了国际地位。故选 B。 9.C 【解析】 由材料中“1954 年底”“手工业合作社(组)”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 1953 —1956 年三大改造过程中,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 符合题意。 10.D 【解析】 由材料中“在国际事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 后,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 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故选 D。 11. C 【解析】 本题通过两幅图片对比考查我国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 的史料实证、时空观念。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严重匮乏,人们要凭“票” 购物。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物资日益丰富,消费品供应逐渐可以满足百 姓的需求,购买方式也发生了转变。故选 C。 技法 2 图片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图片型选择题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解答图片型选择题的关键是审读图片,明确图 片反映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图片材料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图片是主体, 直观地再现史实。标题是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题。文字说明是对图片所反映史实的有效 补充,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从图片及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与 课本知识的有效连接,然后根据问题设计结合选项内容进行解答。 12.A 【解析】 由材料中“借此享有一些保护性特权”等可知,A 符合题意。B、C 从材料中 得不出;D 不符合史实。 13.B 【解析】 由材料中“中世纪”“意大利”“米开朗琪罗”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 14 世纪中叶起,欧洲发生了一场起源于意大利,传播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反 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米开朗琪罗是文艺复兴“美 术三杰”之一。故选 B。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