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7年浙江普通高中会考历史真题.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7 年浙江普通高中会考历史真题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 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 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2.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 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其观点旨在表达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右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 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这一水利工程是 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白渠 李冰石像 4.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 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 ①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 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 ③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 ④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 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6.韩愈谈到人生“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时,提到 一些文人往往通过一种书体挥洒性情,某书法大家作品被其誉为“变动犹鬼神,不可 端倪”,堪称一代法书。韩愈所赞誉的书体是 A.小篆 B.楷体 C.行书 D.草书 7.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 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A.汉刺史制 B.宋参知政事 C.明内阁制 D.清军机处 8.据统计,从 1895-1913 年,资本在 10 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 549 家。1894- 1913 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 15%。这一时期集中在上海的缫丝工业显著 发展。这说明 A.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贸易中心开始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D.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9.20 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自从严复“介绍了一册《天演论》以后,我们时常在报 章杂志上,看见一大堆什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底(的)话。这个十九世纪后半 叶新起的学说……(现在)已经有了左右思想底(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 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这反映了 A.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进化论促进了民生思想的普及 C.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D.报刊舆论推动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10.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 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 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 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 这反映了 A.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 B.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 C.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蘖的母体 D.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 11.《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孙中山“三民主义”。其中指出“农 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 以均地力。……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上述 主张意在
A.施行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B.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 C.谋求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 D.立法保障工农的权利 12.右图所示为近代一则电话广告,中有“无论天气冷、热、 晴、雨,可以足不出门,立刻使你将各种事情很顺利的 办妥……装有电话的家庭,处处可以享受迅速便利舒适 的利益,而且可以节省劳力、时间、金钱”等字样。该 广告反映出 A.电话于 19 世纪末传入中国 B.电话推动了妇女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C.电话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D.“风雨无阻”的电话是民族工业的领跑者 13.1949 年,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诗人用“时间开始了” 讴歌新时代的开篇。这场革命的意义是 ①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 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③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④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2017 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新中国 成立后,依据宪法规定,其它四个民族自治 区相继建立。观察右图,指出其成立的先后 顺序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15.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讲提
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 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该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D.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 16.右图所示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农村改革激发了生产积极性 B.经济体制改革催生第三产业 C.改革增强了人们的生态意识 D.农民承包具有自发性的特点 17.1993 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 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 由 1991 年前的 50.3%上升到 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D.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18.1997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本次会议取得的重大成果有 ①实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确立邓小平理念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④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有法学家指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 以法律。”罗马从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 3 世纪中叶产生的法律统称为 A.习惯法 B.公民法 C.自然法 D.万民法 20.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的远洋航行,甩开了横亘东西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辟了欧洲与 亚洲贸易交通的新孔道,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其所产生的影响是 A.重新联结传统商路 B.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形成
C.世界市场快速形成 D.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21.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一些惯例。如“国王不出席 内阁会议”,“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 大选”,“内阁无需预先征得国王同意,即可召开会议”等。这反映出英国代议制的特 点是 ①内阁对议会负责 ②国王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③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④国王、议会和内阁互不统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爱因斯坦曾说,“不让任何人猜测这一点,牛顿的伟大成就真的会被其他的什么理论所 代替。他伟大而明晰的思想将永远作为我们整个现代概念构架的基础而保留下来”。这 句话旨在强调 A.牛顿力学被狭义相对论所取代的意义 B.牛顿力学是近代物理学最先成熟的体 系 C.牛顿学说对科学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 D.相对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框架 23.罗斯福新政期间,国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法案。下列项中,既反映美国工人运动 赢得的胜利,也是政府为缓和劳资矛盾而实施的法案是 A.《农业调整法》 B.《紧急银行法》 C.《社会保险法》D.《公平劳动标准法》 24.《大西洋宪章》向世界表达了“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 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的决心。这 反映了 A.英美苏开始联合对德意作战 B.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C.英美对法西斯国家正式宣战 D.英美联合反对法西斯暴政 25.全球化时代对全球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重道远。下列项中不 属于全球治理的问题是 A.环境污染 B.民族文化 C.能源危机 D.粮食短缺 26.【加试题】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是晚清史研究常常涉及的话题。慈禧身边的女官曾 写下悲情故事《瀛台泣血记》,说光绪帝自戊戌政变后即被囚禁瀛台,直至去世。康有 为、梁启超则从清廷派系之争为光绪抱屈。而据官方史料,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 在御前会议同意断交、宣战,光绪帝发言激烈。预备立宪开始后,清廷档案对光绪帝
政务活动均有系统记录,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足证光绪帝的最后十年 仍参与处理国事。这说明 A.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历史的书写却需要合理的想象 B.历史虽是过去的现实,历史的信息却可以各种方式存在 C.历史学追求的是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非细节的毛发毕具 D.历史研究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档案记录,还要有口述历史相佐 27.【加试题】阎毗精于建筑、雕刻,在隋“以丹青知名”,“领将作少监”。其子阎立德、 阎立本“俱传家业”。入唐,立德“为将作大匠,造翠微、玉华宫称旨(符合上意), 官至工部尚书”。至立本以将作大匠代兄为工部尚书,后任右相。结合所学判断,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A.阎氏父子技艺相传职任相袭 B.阎立本绘制反映唐蕃关系的《步辇图》 C.阎氏家族的升迁受惠于举贤荐能的察举制 D.阎氏父子所擅颇类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 28.【加试题】近代文人包天笑早年曾中秀才,1905 年起任上海《时报》副刊《余兴》的编 辑。《余兴》侧重消闲,内容有诗词歌曲、笔记杂录、游戏文章、诙谐小品等。当时沪 上小说盛行,《时报》设小说专栏,以语体文(通行口语)译介不少世界名著,如雨果 《悲惨世界》、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传诵一时。影响之下,沪上各报争相设副刊。 上述材料集中表明 A.白话文运动始于 20 世纪初 B.通俗性报刊广受民众欢迎 C.西方文学经典在晚清的影响迅速扩大 D.通俗读物改变传统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29.【加试题】1930 年 6 月 30 日,法军比规定的日期提前五年从莱茵区撤出,同日,法国 外长白里安将关于建立“欧洲联邦”的“备忘录”寄往欧洲各国。“备忘录”建议在国 联内建立一个欧洲安全体系,下设“欧洲议会”“常设政治委员会”“秘书处”;提出加 强欧洲各国的经济合作,建立“共同市场”,以促进各国商品、资本和人员的流通。“备 忘录”反映了 ①《洛迦诺公约》的精神 ②欧洲联合的设想由来已久
③维护《凡尔赛和约》对德原则 ④谋求法国对欧洲事务的主导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0.【加试题】《掷铁饼者》原先为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青铜作品,今已不存。右图为罗马 时代的复制品。塑像捕捉了运动员身体发力,准备掷出铁 饼的瞬间,整体上呈现出运动的美感。这一雕塑 ①直接反映出古希腊人对宙斯的敬意 ②生动体现了古希腊的奥林匹亚精神 ③折射出古罗马人对希腊文明的继承 ④艺术地再现了古代希腊公民的素养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40 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在上海县城外形成了被英、法、美三国依仗强权分占的特区势力,出现了各 自为政的“租界”。……在这里,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俨然 “国中之国”。起初,由于外人来华之际,中外民情扞格,以风俗习惯等种种不同,不 愿华洋杂居。小刀会起义爆发,华人逃入租界者甚多,不久便华洋杂居。不同的风俗 习惯发生碰撞、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二 (租界开辟后)西洋服饰之引入,使上海自明清以来形成“服尚新奇、衣必 华鲜”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张扬。……《洋泾浜新竹枝词》写道:“康奴也学假斯文,衣 履难将贵贱分。更有异言并异眼,淡黄马褂着纷纷。”哪里还有什么不敢穿的? ——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1)梳理材料一,概述近代初期上海“华洋杂居”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租界” 的消极影响。(4 分) (2)阅读材料二,分析“西洋服饰之引入”对上海民风嬗变的影响。综合材料一、二 和所学知识,说明 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6 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1762 年,隐居在巴黎近郊的卢梭完成了他最为人知的著作——《社会契约论》, 这部著作以“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开头,阐发了一个理想的社 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所控制的 重要观点。……卢梭还正式出版了一部关于道德问题的充满激情的感伤小说《新爱洛 绮思》,似乎欧洲的所有妇女和一半男人都为之落泪。人们常说,浪漫主义伴随着这部 小说而诞生。 ——摘自[美]克里斯蒂安松《文件中的历史》等 材料二 18 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钟表、机器和车间的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 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 6 天,每天工作 12 至 14 小时。他们还要面对时时刻刻的 严格监督,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男人、女人和孩子加紧生产,工资却很 低,没有完成定额就要受到惩罚,无论是机器还是工序都没有考虑安全因素,因此早 期的工人总是要面临发生事故致伤甚至致死的风险。19 世纪 30 年代,有学者一语揭破: “在这里,文明表现了它的奇迹,文明的人几乎变成了野人。” ——据[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 17、18 世纪体现人文主义发展的启蒙思想内容。(4 分) (2)18 世纪后半期至 19 世纪上半叶,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社会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强烈反 差。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理想与现实”反差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 简述 19 世纪上半叶欧洲工人阶级和科学社会主义者在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5 分) 33.【加试题】学习历史,贵在知识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 也是全城布局重心……贯通这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