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四川普通高中会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90 分钟)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注意事项:
第Ⅰ卷(选择题共 50 分)
(1)答第Ⅰ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
束时,由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纸一并收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鸦片战争前夕形势的是 C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B.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C.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入超
D.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在激增
2.下列条款中属于中英《南京条约》内容的是 A
A.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B.允许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C.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D.允许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3.下列条款中不属于《天津条约》内容的是 A
A.开放天津为商埠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士 D.增开牛庄、淡水等 10 处为通商口岸
4.1860 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的国家是 D
(1)英国(2)法国(3)美国(4)俄国
A.(1)(2)(3)
B. (4)(2)(3)
C. (1)(4)(3)
D. (1)(2)(4)
5.对天京变乱正确的表述是 D
(1)是偶然事件,不带规律性
(2)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
(3)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4)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A.(1)(2)
B. (2)(3)
C. (4)(3)
D. (2)(4)
6.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标志是日军占领 D
A.大连
B.旅顺
C.花园口
D.威海卫
7.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是 B
A.《中外纪闻》的创办 B.《定国是诏》的颁布 C.强学会的成立 D 保国会的成立
8.反映资产阶级维新派施政纲领的著作是 C
A.《新学伪经考》
B.《孔子改制考》 C.《应诏统筹全局折》D.《变法通议》
9.下面关于义和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兴起于山东
B.1900 年 6 月义和团达到高峰
C.义和团由载勋和刚毅统一指挥
D.义和团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
谋
10.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是哪一次会议 C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国民党一大
11.国民革命军北伐后,中国人民收回汉口租界的直接原因是 C
A.英国军队制造了“万县惨案”
B.帝国主义制造了“南京惨案”
C.英国军队制造了“一三惨案”
D.俄国军队制造了“一三惨案”
12.国民大革命全面失败的标志是 B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C.整理党务案
D.中山
舰事件
13、确立中共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事件是:(
)B
A、八七会议
B、三湾改编
C、遵义会议
D、
秋收起义
14、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D
A、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B、洛川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
15、东北三省迅速沦陷的主要原因是:(
)B
A、日军准备充分
B、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C、溥仪卖国投降
D、国际联
盟纵容日本侵略
16、西安事变得以解决的因素:(
)C
①中共的正确方针;②国民党亲日派的主张;③国民党亲英美派的周旋;
④蒋介石提出抗日主张;⑤美国不赞成武力解决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17、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是:(
)D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平型关战役
D、
台儿庄战役
18、皖南事变后,中共采取的斗争方针是:(
)D
A、妥协退让
B、忍辱负重
C、军事斗争
D、
顾全大局
19、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B
A、开展整风运动
B、实行“三三制”原则
C、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D、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20、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C
A、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的矛盾
B、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C、中国人民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
D、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之间的矛盾
21、华东野战军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 74 师的战役是:(
)D
A、青化砭战役
C、蟠龙镇战役
B、羊马河战役
D、孟良崮哉役
22、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共对解放后中国社会性质的设想是:(
)B
A、由两半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B、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C、由两半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
D、由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
渡
2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措施是:(
)A
A、没收官僚资本
B、稳定物价
C、统一财经
D、
恢复生产
2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批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除深圳、珠海、厦门外,还有:(
)
A
A、汕头
B、海口
C、广州
D、温州
25、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快少数民族发展步伐,党和人民政府从内地选派大量优秀干部进
入少数民族地区,其中援藏干部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是:(
)B
A、焦裕禄
C、袁隆平
B、孔繁森
D、邓稼先
1.C 2.A 3.A 4.D 5.D
6.D
7.B
8.C
9.C
10.C 11.C 12.B 13.B
14.D
15.B
16.C 17.D
18.D
19.B 20.C
21.D
22.B
23.A
24.A
25.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0 分)
二.填空题:共 5 小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26.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农民平均主义和儒家大同思想结合起来,创立拜上帝
教。
27.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
的道理。
28.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是在井冈山根据地根据地;抗日战争爆发后,
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是陕甘宁边区。
29.发动“西安事变”的两位国民党将领是张学良和杨虎城;抗日战争中,参加枣
宜会战为国捐躯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是张自忠;
30.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大会;确立邓小平思想为党的指
导思想是在中共十五大大会。
三.材料解析题:共两小题,31 题 7 分,32 题 11 分,共计 18 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
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
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
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曾国藩
(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
材料一观点:师夷长技以自强;材料二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上述观点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派别的政治观点。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政治观点
(3)他们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了一批
近代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
32.阅读下列材料:
1981 年 8 月 26 日,邓小平会见知名人士傅朝枢时说:“我们要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
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但是也不能排除在某种情况下被迫使用武力。”他指出:“和平
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国
资本不动,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一个区,还
保持它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即使武力统一,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保持不变。”他还说:“搞
第三次国共合作,我们是赞成的,愿意的。中国统一这件事要台湾海峡两岸的领导人和人
民来决定,希望台湾的一些领导人把眼光放宽点、放远点。统一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希望,
是中华人民的希望。”
请回答:
①本材料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
本材料的中心论点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②材料反映了邓小平的什么构想?(1 分)这一思想在实现祖国统一方面有哪些成功的实
践?(4 分)
材料反映了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 分)
成功的实践: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 年 12 月 20 日,
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4 分)
③结合现实,说明为什么邓小平说“也不排除在某种情况下被迫使用武力”?(4 分)
为什么“也不排除在某种情况下被迫使用武力”:国际上有反华势力企图阻挠中国的统一,
存在诸多不利统一的因素;台湾岛内存在着较顽固的台独势力企图分裂祖国。(4 分)
四.问答题:共两小题,31 题 13 分,32 题 9 分,共计 22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
题。
33.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社会性质: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
一系列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经济上,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
国家;战后,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为最主要矛盾.
革命任务:战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封建统治;战后,中国人民肩负起
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4.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是国共两党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请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说明
中共在事变发生后分别采取了什么策略方针(2 分)?原因是什么(7 分)?从中你得到怎
样的认识(4 分)?
策略方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 分);皖南事变——坚决回击(1 分)。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原因:①日本扩大侵略,特别是华北事变损害了英美和蒋介石集团的利
益,蒋有转向抗日的可能;②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
中共的迫切任务;③张、杨发动西安事变也是为逼蒋抗日;④事变中何应钦亲日派力图将
蒋介石置于死地,扩大内战,有利于日本侵略。(共 4 分)
坚决回击皖南事变原因:①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在日本诱降下,国民党政策转向反
动,由抗日转向反攻,但由于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不变,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具有两面性:
既想投降,又想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
②国际上,法西斯侵略严重危害英、美利益,无论英、美或苏联都不希望国共合作破裂,
削弱中国战场抗日力量,都向蒋施压;
③中共反击既可以打击国民党反动气焰,又有利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 3 分)
说明:①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 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政策;③中共走向成熟;
④中共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中的突发事件。(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