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6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6 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积累运用(共 33 分,选择题每小题 14 分) 1.(14 分)永州市中学生“读书与做人”论坛正在进行,请你参加。 下列是向阳同学在论坛上的发帖,请阅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无 感于 , , , 。而他们失去的这一切,光凭一个人有限的人生经历 是无法获得的。只有书( ),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 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 散的信号 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 )和丑陋一起 给你。区区五尺之 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 )骋古今,经天( )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 于阅读。 ﹣﹣余秋雨 做一个摆脱平庸的人,要读书;做一个高人,要读书;做一个新人,要读书。但“互联网+”的对代, 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读书,要读懂读透,读到明了开朗,通达畅快。正如朱熹《观书有感》云:“半亩 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做到这样的境界,方可称为“才子”“大家..”。 (1)依次填入贴中括号内的字,字形和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书籍(qí) 愚昧(mèi) 弛(chí)骋 经天伟(wěi)地 B.书籍(qí) 愚昧(mèi) 驰(cí)骋 经天伟(wěi)地 C.书籍(jí) 愚昧(mèi) 弛(cí)骋 经天纬(wěi)地 D.书籍(jí) 愚昧(mèi) 驰(chí)骋 经天纬(wěi)地。 (2)依次填入帖中画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A.浇灌 传递 呈现 B.浇灌 呈现 传递 C.呈现 浇灌 传递 D.传递 浇灌 呈现。 (3)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帖中横线上,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生命含义的丰富 ②外部世界的精彩 ③终极道义的神圣④人生历史的厚重 A.③①②④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①④③② (4)现代汉语词典对“大家”一词有下列四种解释,帖中加点词语“大家”指的是 A.众人,一定范围的所有的人。
B.大伙,指我们、你们或他们。 C.知识渊博、博学的人。 D.在某一方面有成就的专家。 (5)请将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补充完整: , 。 2.(7 分)5 月以来,国内主要媒体就福州晋安区站北外口小学安排六年级学生扫厕所一事展开讨论。张越 同学把几家媒体的观点贴于论坛,阅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光明日报:只要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应该想办法和孩子一起努力克服而不是借口逃避;校 方,应该有教师带头行动。 一点资讯:让学生去打扫厕所,是对劳动教育的污名化,也是教育者的懒惰。 宁波网:学校的劳动教育,家长不应该说三道四。学生刷厕所,只是给孩子提供一种 小小的“逆境”锻炼机会,“劳其筋骨”是为了强身壮骨,置身“臭”中,营造其心灵之香。 中国青年报:学校的劳动教育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必要的具体的劳动技巧教育、必要的劳 动保护措施、必要的劳动监护等方面的缺失。 荆楚网:衡量学校的做法可为还是不可为,唯一的标准就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否有利,只要对学生 成长有利的事情还是让学校大胆地去试吧。 (1)上述观点较为接近的两家媒体是 。 (2)你为哪家媒体的观点点赞?请选出,并结合你的认识,简要说明点赞的理由。 我为 点赞,理由是 。 3.(6 分)“论坛”中的名著导读栏目拟推不同名著中的相似人物,请你从下列两组人物形象中选取一组, 至少写出一组人物形象的两个相同点。 ①张飞﹣﹣李逵 (②鲁滨孙﹣﹣格列佛 我选择 组。人物形象的共同点有: 。 4.(6 分)在论坛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名句,但不完整,请你补充完整。 ① ,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②燕子来时新社, 。(晏殊《破阵子》) ③李明同学在看《观军事,知天下》的电视节目时,想起了《论语•子罕》中的“三军可夺帅也, ” 和《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 ,再而衰,三而竭”两个名句。 ④在诗词的海洋里泛舟,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诗人的一颗赤子之心。文天祥视死如归,以“人生自古谁无 死, ”的忠诚,名垂青史;龚自珍以“落红不是无情物, ”的诗句表达了虽辞官为民, 仍心系国家的情怀。
二、阅读理解(共 57 分) 5.(17 分)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就学。及鲁肃过寻,与蒙 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选自《孙权劝学》)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请选出下列各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不知其旨.也 旨:旨意 B.然后能自强.也 强:勉励 C.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言辞 D.但.当涉猎 但:但是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D.蒙乃/始就学 (3)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实践出真知,经常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缺乏。 B.教育指导他人,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别人身上,不利于自己的发展。 C.孙权希望吕蒙专心学习,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D.吕蒙经常与鲁肃交流,增长了许多才能。 (4)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 。 (5)请在选文中分别找出一个成语。 【甲】文: 【乙】文: 。 6.(6 分)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由写远游点题开始,既而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意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 象瑰丽。 B.诗人这次出游,由水路乘船远行,游览了楚国故地之后,将要前往荆门之外的蜀地。 C.第二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一个“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 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用语贴切。 D.第三联,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 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7.(12 分)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文化中的“桃花源情结” 桃花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世外之地的静美、悠然,契合了人们对 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击中了历代帝王将相、文士高人、贩夫走卒的心灵。 桃花源式的乐园在人们心目中早就有雏形,《诗经》里的“适彼乐土”,《道德经》里的“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都是对宁静生活的憧憬。这些“半成品”到了陶渊明笔下,有了具体的情境、场面和故 事。 陶渊明后,“桃花源”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诗歌和散文中。唐朝张旭的“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 边”,笔下的“桃花源”富有浓厚的神秘色彩,隐隐约约,模模糊糊。而王维则进一步将“桃花源”具体 化、物质化,以至于用诗句勾勒出一幅工笔画,轮廓和线条越来越清晰,这就是他的《桃源行》.他笔下
的“桃花源”,有具体的建筑,陶渊明只写到“屋舍俨然”,王维则写到“月明松下房栊静”,“平明闾巷 扫花开”,连具体的打扫工作都呈现在画卷当中。此外,还有了近景和远景的区别,“遥看一处攒云树, 近入千家散花竹”,以至于人与人的对话也很清晰,“樵客初传汉姓名”。王维不愧是山水画大家,从“桃 花源”的角度去 眺望外面的世界,更衬托此处的幽僻。峡谷里不知道外面的人事,从“桃花源”向外望去,只看见白云重 重的山岭。王维其实是将自己的辋川庄别墅风光挪移到“桃花源”,以求得精神上的宁静和安平。陶渊明 笔下的“桃花源”还只是一处写意的农庄,王维笔下的“桃花源”则是一处充满着人事的居民小区。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更是充满着“桃花源情结”。《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山不高而秀, 水不深而清,生活悠闲自得。刘玄德三顾茅庐,似乎走入“桃花源”。《水浒传》里的水泊梁山,既是好 汉起义的根据地,也是一处人间乐园,它与无能的北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林冲、晁盖、花荣和武松等 好汉纷纷上梁山,其实也是奔向一个美好的世界。《西游记》中,大海环绕当中的花果山,四季鲜果不断 的仙境乐园,是孙大圣精神上的故乡。相对于大闹天宫的惊心动和取经路上的曲折坎坷,花果山的静谧 祥和,是神话世界中的 “桃花源”。《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幽美宁静,平等而诗情画意,美好的人性在这里充分绽放;女性,在 这里没有压迫。曹雪芹笔下的这处乐园,其实也是“桃花源”发展到这个时代的又一种变现。中国古典 小说四大名著,都设置了一处类似于“桃花源”的乐园, 。 (根据刘黎平《<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传授金庸的“武林秘笈”》改写) (1)下列有关中国文化中的桃花源情结的解释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无论帝王将相、文士高人还是贩夫走卒的心里都有桃花源情结。。 B.桃花源情结的外在表现形式﹣﹣桃花源式的乐园从来是富有神秘色彩,且模糊隐约的。 C.桃花源情结的内在核心是憧憬生活宁静,追求精神安平。 D.中国古代的散文、诗歌和小说,不同程度地有桃花源情结的体现。 (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桃花源式的乐园在陶渊明笔下还是“半成品”。 B.神秘、幽美、宁静是桃花源式乐园的基本特点。 C.《西游记》中花果山是神话世界中的“桃花源”。 D.曹雪芹笔下的“桃花源”幽美宁静,平等而诗情画意。 (3)下列古诗词名句中没有体现桃花源情结的一句是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C.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梅尧臣《鲁山山行》)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填入文章最后一段的横线上,能够总括这段内容且语序恰当的一项是 A.有“儿女桃花源,有“神仙桃花源”,有“英雄桃花源”,还有“好汉桃花源”。 B.有“好汉桃花源”,有“英雄桃花源”,有“儿女桃花源”,还有“神仙桃花源”。 C.有“英雄桃花源”,有“好汉桃花源”,有“神仙桃花源”,还有“儿女桃花源”。 D.有“神仙桃花源”,有“儿女桃花源”,有“好汉桃花源”,还有“英雄桃花源”。 8.(22 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葵花发觉自己在做作业的时候,青铜总喜欢在她身旁坐着,聚精会神地看她写字、做算术题。他的眼 睛里充满羡慕与渴望。这一天,她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要教哥哥识字!这个念头如闪电一般在她的 心田上照亮,使她自己大吃一惊,也使她激动万分。她急切地对青铜说:“从今天起我教你识字。” 青铜好像没有听明白似的望着葵花。 葵花把削好的铅笔和一本本子放到青铜面前:“从今天起,我教你识字!” 青铜有点儿惊愕,有点儿激动,又有点不好意思和不知所措。他看了看葵花,又掉头看了看奶奶、爸 爸和妈妈,然后又看着葵。 青铜面对葵花递过来的笔与本子,却向后退着。 葵花就拿着笔与本子,一步一步地朝他走去。青铜掉头跑出了门外。葵花追了出来:“哥哥!”青铜不 停地奔跑。葵花紧紧跟在他身后:“哥哥!” 青铜回过头来,用手势与眼神说着:“不!不!我学不会!我学不会!” “你学得会!你学得会!” 青铜继续往前跑去。 葵花一边大叫着“哥哥”,一边紧紧追赶着。一根裸露在泥土外面的树的根须绊了她一下,她摔倒在了 河坡上,并骨碌骨碌地朝下滚去。 青铜忽然听不到葵花的脚步声了,掉头一看,葵花已滚到了河滩上。 葵花在向下滚动时,将本子与笔一直搂抱在胸前。 青铜跑过来,跳了下去,连忙将葵花拉了起来。 她浑身是泥土和草屑,但那本本子却还干干净净地抓在手中。 青铜扑打着她身上的泥土与草屑。 “从今天起,我要教你识字!” 青铜哭了,泪水顺着鼻梁流了下来。他蹲下身子,背起葵花,一步一步地爬到岸上。
兄妹俩在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 一轮太阳正在沉坠,河水染为橙色。 葵花指着太阳,然后用树枝一笔一画地在沙土上写下了两个大字:太阳。她大声地念着:“太﹣﹣阳!” 然后,用树枝在那两个字上不停地重复着笔画,嘴里念念有词:“一横,一撇,一捺,一点儿,‘太阳’ 的‘太’……” 她给青铜也找了一根树枝,让他跟着她,在沙土上写着。 青铜吃力而认真地写着,那时,他仿佛不再是哥哥,而是弟弟,而葵花不再是妹妹,而是姐姐。 太阳在落下去、落下去…… 一片树叶从树上掉下,也正在慢慢地落下去…… 葵花用手指着飘落的树叶,用眼睛追随着树叶:“落一一落下去……” 树叶像蝴蝶落在草丛里, 葵花在“太阳”后面又写了三个字:落、下、去。然后她望着太阳,念道:“太阳落下去……” 青铜的记忆力奇好,虽然笔画与字的间架总是把握不好,但却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记住了这几个字的笔 画以及笔画的顺序。 太阳落下去了。 地上的字也慢慢地熄灭了。 “哥,我们该回家了。” 青铜学得正起劲,摇了摇头,拿着树枝,还在沙土上笨拙地写着。 月亮升上来了。 又是一种亮光柔和而纯净地照亮了地面。 青铜用手指着月亮。 葵花摇了摇头:“我们今天不学了。” 但青铜固执地用手指着月亮。 葵花又教他:“月亮一一月亮升上来了……” 天晚了,妈妈在呼唤他们回家。 一路上,青铜在心里念着、写着:“太阳落下去了一一月亮升上来了一” 从此以后,青铜将葵花所教的字,一个个地吃进心里,并一个个地写在地上、写在本子上。看到牛, 写“牛”。看到羊,写“羊”。 写“天”,写“地”,写“风”,写“雨”……那个从前在青铜眼中美好无 比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真切,也更加让人喜欢。 (节选自曹文轩《青铜葵花》第五章金茅草,有删改)
(1)请给这个故事拟一个小标题。这个小标题是 (2)故事是以青铜的情感变化为序展开的,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完成情节梳理。 一惊愕激动一 一愿意学一 (3)青铜是一个哑巴,他性格的哪些方面是你喜欢的?试从文中举例印证。 (4)简要赏析“月亮升上来了。又是一种亮光,柔和而纯净地照亮了地面”这一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5)青铜的识字经历对你的学习有何启示?请列举具体的事例,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三、作文(60 分) 9.(60 分)特别的经历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③不少于 600 字。 10.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温暖了我的岁月 要求:①选择文题二须把文题补充完整; 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④不少于 600 字。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