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福建省南平市中考地理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亚洲地域广阔,传统民居深受自然环境影响。如图示意亚洲东西部传统民居差异,读图
完成 1﹣4 题。
西亚沙特阿拉伯传统民居“平顶厚墙小窗”,反映当地环境特征是(
)
A.潮湿
B.干旱
C.寒冷
D.温暖
【分析】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
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解答】解:墙厚加小窗的民居是西亚地区的特色民居,反映当地环境特征是干旱;西
亚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炎热干燥,多风沙;所建房屋墙壁厚是用来隔热的,可
减少白天通过墙壁进入的太阳热量;窗户小是因为西亚地区光照射强,小窗户有效防止
大量强光照射,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还可以防风沙的侵袭;厚墙小窗是为
了适应当地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人民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是答题的关键。
2.亚洲地域广阔,传统民居深受自然环境影响。如图示意亚洲东西部传统民居差异,读图
完成 1﹣4 题。
日本传统民居多采用较轻的木质材料,主要原因是(
)
A.地震频发
B.石料缺乏
C.土质疏松
D.山洪多发
【分析】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是一个多山的岛国,由北海道岛、本州岛、
四国岛、九州岛 4 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附近的海域组成,最大的岛屿是本州岛,西隔
日本海和中国、韩国等隔海相望;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火山、地震。
【解答】解: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地震;民居多
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建造,可以减轻地震可能造成的人员伤害及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日本建筑特点与自然灾害的关系,理解解答即可。
3.亚洲地域广阔,传统民居深受自然环境影响。如图示意亚洲东西部传统民居差异,读图
完成 1﹣4 题。
甲地的经纬度是(
)
A.60°W,40°S
B.60°W,40°N
C.60°E,40°S
D.60°E,40°N
【分析】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
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
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 E 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
号 W 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 N
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 S 表示。
【解答】解:从经纬网图看出,经度向西增大,是西经,用符号 W 表示;纬度向南增大,
是南纬,用符号 S 表示。因此甲地的经纬度应是(60°E、40°N)。故选项 D 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意地点的位置。
4.亚洲地域广阔,传统民居深受自然环境影响。如图示意亚洲东西部传统民居差异,读图
完成 1﹣4 题。
北京迎来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时,甲地正处于深夜。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球公转
②地球自转
③经度差异
④纬度差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是: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53°N 附近;最南端﹣﹣曾母暗沙,4°N 附近;最西端﹣﹣帕米尔高原,73°E 附近;最
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附近。
【解答】解:我国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
合处,东西跨经度大约 60 度,跨 5 个时区,由于地球自转造成东西部晨昏差异。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造成时间差异的原因,要理解记忆。
5.如图示意美洲地区,读图完成 5﹣8 题。
洲界①是(
)
A.巴拿马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马六甲海峡
D.土耳其海峡
【分析】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
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七大洲之间有的相连,有的被运河或海峡分割。
【解答】解:大洲之间往往以山脉、河流、湖泊、运河、海峡等地理事物为分界线。读
图可知,图中①是巴拿马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该运河沟通了
太平洋和大西洋。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各大洲之间的界线,牢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
6.如图示意美洲地区,读图完成 5﹣8 题。
下列地点位于热带雨林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分析】南美洲热带范围广阔,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气候类型以热带雨林气候和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分布最广。除高山地区外,南美洲最冷月平均气温都在 0℃以上,冬季
比较温暖;而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一般不超过 28℃,夏季没有酷暑。南美洲降水充沛,大
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在 1 000 毫米以上,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解答】解:读图可知,丙位于亚马孙平原地区,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故选:C。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和识记能力。
7.如图示意美洲地区,读图完成 5﹣8 题。
美洲地区生物种类多样的原因有(
)
①纬度跨度大②平均海拔较低③河流水量大④地形复杂多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南美洲热带范围广阔,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气候类型以热带雨林气候和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分布最广。除高山地区外,南美洲最冷月平均气温都在 0℃以上,冬季
比较温暖;而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一般不超过 28℃,夏季没有酷暑。南美洲降水充沛,大
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在 1 000 毫米以上,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解答】解:美洲地区纬度跨度大、区域内地形复杂多变,物种类型丰富;故这里生物
种类多样。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地貌特征
的相关知识。
8.如图示意美洲地区,读图完成 5﹣8 题。
在甲地能看到的独特自然景观是(
)
A.午夜的太阳
B.成群的企鹅
C.成片的椰林
D.金色的沙漠
【分析】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
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热带的纬度范围是 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
范围是 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 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
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 66.5°S﹣90°S.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解答】解:读图分析可知,图中甲位于北极圈以内,在甲地能看到的独特自然景观是
午夜的太阳。企鹅是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椰林位于热带,在甲地看不到金色的沙漠。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五带的划分及美洲地区概况,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9.如图示意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读图完成 9﹣11 题。
澳大利亚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
A.南多北少
C.西多东少
B.呈半环状向东递减
D.呈半环状向西递减
【分析】澳大利亚是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它
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等岛屿组成。面积 774.1 万
平方千米,居世界第 6 位。
【解答】解:根据图例可知,澳大利亚的不同区域的降水量差别大,北部、东部和东北
部降水量在 1000﹣2000 毫米之间,向南和向西逐渐变为 500﹣1000 毫米之间,再向内部
转变为 200﹣500 毫米之间,最里面降水量为 200 毫米以下,所以导其降水量的特点是从
北、东、南三面沿海呈半环状向中西部内陆递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澳大利亚的知识点。
10.如图示意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读图完成 9﹣11 题。
甲地发展牧羊业的有利条件是(
)
A.降水充足
B.地形崎岖
C.人口密集
D.草场广阔
【分析】澳大利亚地势平坦、开阔、干旱、草原面积广,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前提条件,
曾为英国殖民地,技术发达,是现代化的大牧场,澳大利亚的大自流盆地,提供了丰富
的地下水,同时澳大利亚在几千万年前就与其他大陆分离,自然条件比较单一,使得动
物的演化十分缓慢,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解答】解: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条件使一半以上的国土被天然草场覆盖,同时地下水
资源丰富,特别是大自留盆地,地下水可自动流出地面,为牲畜饮用水和牧草灌溉提供
了便利的水源条件,A 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澳大利亚地势平坦、开阔,属于地广人
稀的国家,BC 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理解解答即可。
11.如图示意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读图完成 9﹣11 题。
甲地高温季节,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四川盆地高温多雨
B.东南沿海台风登陆
C.长白山区大雪纷飞
D.华北平原绿树成荫
【分析】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南回归线穿过中部;大部分位于热带和
亚热带;
【解答】解: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南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甲地高温季节,我国长
白山区应是大雪纷飞。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澳大利亚的气候,理解解答即可。
12 . 如 图 示 意 “ 2028 年 我 国 人 口 年 龄 结 构 金 字 塔 ( 预 测 )”, 读 图 完 成 12 ﹣ 13 题 。
预测 2028 年我国人口比重最大的年龄段是(
)
A.5﹣9 岁
B.25﹣29 岁
C.45﹣49 岁
D.55﹣59 岁
【分析】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取得巨大成
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下降,但同时也出现图中劳动力减少、社会
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解答】解:联合国规定,如果一个国家人口中 60 岁以上人口超过 10%,或者 65 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