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上半年辽宁教师资格高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基本要求:
(1)请在 10 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有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置。
(3)围绕沉重的赋税至少设置两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4)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请列举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实行过的赋税制度(至少三个)。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应遵循哪些原则?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古诗导入。教师讲述:在我们还是孩童牙牙学语的时候,我们的父母都会教我们古诗,
很多同学学会的第一首古诗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从中我们能够读出农民的辛劳和粮食的来之不易。进入学校之后,我们又学习了李绅的另
外一首《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从中我们又读出
了农夫的悲惨境遇和生活的困苦。究竟有哪些因素导致了我国古代农民的生活十分困苦呢?
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材的预习我们能够知道,除了天灾之外,导致农民生活困苦的因
素还有“人祸”。在我国古代农民身上背负了两个沉重的枷锁,分别是赋税和徭役。
(一)赋税
教师介绍:所谓的赋税是封建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按一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
财政收入。我国的赋税制度在很早就成型,并且税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教师出示材料,并提问:从材料中,能够看出我国赋税征收的什么特点呢?材料一秦简
《田律》规定:“顷入刍三石,稿二石”。
《三国志·魏志·武帝记》记载,曹魏的赋税制度是:“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
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
《隋书·食货志》记载:“丁男一床,租粟三石,桑土调以绢、絁,麻土以布绢。絁以
疋,加绵三两。布以端,加麻三斤。单丁及仆隶各半之。
《清史稿·食货志二》:“自世祖定赋税之制,正杂欵繁多。”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从数额和比率上来看,各朝代有所不同,但是整体上来说赋税
是比较沉重的。比如秦始皇时代,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从名目上来看,
中国古代赋税的名目繁多,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田亩税和人头税,此外还有很多杂赋。
教师播放中国古代税收解说视频,并提问:从中我们又能够看出中国古代的赋税具有
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除了中央政府规定的赋税征收项目之外,地方政府往往也苛捐
杂税,搜刮民财。整个封建社会的赋税呈现出“征发无度”“无有定准”的局面,农民承受
沉重的负担。
(二)徭役
过渡:对广大贫苦农民来说雪上加霜的是,除了要向专制王朝缴纳赋税,还要承担沉
重的徭役负担,又称力役,是无偿为封建王朝劳动的。
教师提问:这些劳动者主要从事哪些工作呢?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和教材内容进行思
考。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营造了许多大型的土木工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共工
程,比如灵渠和大运河等水利工程,长城等国防工程,还有城市建设等;另外就是为满足统
治者奢侈消费需要而组织的宫室工程和陵墓工程等。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相关材料,提问:从中我们能够得出哪些信息?
材料二秦……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 70 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 50 万士卒,修筑
长城征派了 40 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 2000 万人,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 300 万人。
秦代修筑长城的劳役人员中,死亡率高达三分之二;隋代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中,劳役
人员死亡率也高达百分之四五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封建社会普通民众的劳役负担也十分沉重,劳动强度极大,造
成的死亡率很高。
教师讲述: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负担使得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赋税负担往往使得农民破
产失去土地,频繁沉重的徭役征发又使得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
(三)影响
教师提问:沉重的赋税和徭役政策,带来的影响有哪些呢?从中我们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结合课前下发的导学案上呈现的相关文字和图片材料,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8
分钟时间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之后,教师请学生进行补充完善,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归纳。影响:农民
的赋税成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使大型工程得以成
功营造,奠定了古代帝国富强和繁荣的基础;中国古代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活
贫困、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
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启示:国家的管理者要爱惜民力,顺应农时;要关注民生问题,重视“三农问题”,实行
“德政”。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后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实行过的赋税制度。
【板书设计】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一)赋税
名目多,沉重
(二)徭役
公共工程、王室需要
(三)影响 1.富强繁荣
2.社会动乱
【答辩题目解析】
1.请列举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实行过的赋税制度(至少三个)。
【参考答案】
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隋朝和唐朝前期:租庸调制。唐中后期:两税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朝后期:一条鞭法。
清朝前期:地丁银。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应遵循哪些原则?
【参考答案】
针对性原则:要针对教材内容、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疑难而设计和提出问题,做到有
的放矢,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及时点拨,层层设问,指导学生一步步加深对教材的理
解,实现教学目的。
可接受性原则:课堂提问首先应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
不同水平,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也
要注意从教学对象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个性特征出发,设计出适应其需要的问题,以
符合其客观实际。
循序渐进性原则:要求教师按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地设计提问。
学生主体性原则: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和作用。在课
堂提问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引导学生去探求真理;二是要鼓励学生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三是欢迎学生发表创新见解,并予以及时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