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黑龙江黑河市课改区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考生注意: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满分为 150 分
一. 语言实际运用 [26 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
①剔.除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②悲怆.(
)(3 分)
)③获益 fěi
浅 ④根深 dì
固
A. 裨益 斑斓 提练 专心至志
B. 收敛 崛起 敷衍 提心掉胆
C. 气概 署名 诧异 通宵达旦
D. 刻服 袒护 瞻仰 谈笑风声
3.右边是某公司创汇增长图示,下边是图示的文字表述,准确的一句是(
)(2 分)
A.今年创汇达 960 美元,是去年的两倍。
960 万美元
B.今年 1-3 月比去年同期增加创汇 960 万美元。
C.今年前三个月创汇 960 万美元,相当于 1999 年度 480 万美元的两倍。480 万美元
D.与 1999 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创汇增加了 480 万美元。
4. 阅读下列有关的数据,先得出一个结论,再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观点。(3 分)
人均耕地:美国 11.7 亩,印度 3.3 亩,世界平均水平 4.2 亩;中国人均耕地 1949
年为 3 亩,目前为 1.35 亩。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9 年 1-3
2000 年 1-3
5. 对下面这首诗的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约
客
[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喜悦的心情。
D、全诗通过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6.古诗词识记(8 分)
①.
②.
,铁马冰河入梦一来。(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多少楼治烟雨中。(《江南春绝句》)
③.在《捕蛇者说》的最后一段中作者直接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句子是:
④.《陋室铭》一文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
⑤.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
师表》)
⑥.北风卷地百草折,
。(岑参《白雪送武判官归京》)
⑦. ____________
,清风半夜鸣蝉。
⑧. 《春夜喜雨》的颈联,从视觉角度描绘出一幅动人的春郊夜雨图。这两句诗:
________
,________
。
7.课外阅读(3 分)
某中学图书馆要制作“名著推荐卡”。请你从下列名著中自选一部,帮助填写一张卡片。
《骆驼祥子》
《名人传》
《格列佛游记》
《繁星·春水》
《朝花夕拾》
《安徒生童话》
书
名
推 荐 语
作
者
二. 阅读部分
[50 分]
(一)(10 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
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
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2 分)
秋(
) 报(
) 光(
) 塞(
)
(2)“开张圣听”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引喻失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
分)
(3)翻译“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观条件,又指出了有
利 的 主 观 条 件 , 并 提 出 _____________ 的 建 议 。 作 者 认 为 如 果 不 这 样 做 的 后 果 是
_______________。(2 分)
(5)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崩殂”“菲薄”两词分别读为“ b ng c
B. 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秋”字可看出,诸葛亮写这封信是在秋天。
ú ”“ f i bē
)(2 分)
ē
ó ”
C. 文中“先帝”“陛下”是指同一个人。
D.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是个倒装句,即“于内不懈”,“于外
忘身”。
(二)核
能
[12 分]
①核能俗称原子能,它是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或质子,重新分配和组合时释放出来
的能量。核能分为两类:一类叫裂变能,一类叫聚变能。
②核能有巨大的威力。1 公斤铀原子核全部裂变释放出来的能量,约等于 2700 吨标准
煤燃烧时所放出的化学能。一座 100 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只需 25 吨至 30 吨低浓度铀核燃
料,运送这些核燃料只需 10 辆卡车;而相同功率的煤电站,每年则需要 300 多万吨原煤,
运输这些煤炭,要 1000 列火车。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则更为巨大。据推测:1 公斤煤只
能使一列火车开动 8 米;1 公斤裂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开动 4 万公里;而 1 公斤聚变原料可
使一列火车行驶 40 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③地球上蕴藏着数量可观的铀、钍等核裂变资源,如果把它们的裂变能充分利用,可满
足人类上千年的能源需求。在大海里,还蕴藏着不少于 20 万亿吨核聚变资源――氢的同位
素氘,如果可控核聚变在 21 世纪前期变为现实,这些氘的聚变能将可顶几万亿亿吨煤,能
满足人类百亿年的能源需求。更可贵的是核聚变反应中几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聚变能称得
上是未来的理想
.....的能源。因此,人类已把解决能源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核能这个能源世界未
来的巨人身上了。
1. 第①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明以“中子或质子”来
“原子核里的核子”
的。
[1 分]
2. 本文第①段说明了什么是核能及
,第②段说明了核能
,第
③段则说明了核能
。
[3 分]
3. 第②段中,“只需 25 吨至 30 吨低浓度铀核燃料”是与文中
作比
较而言的。
4. 第②段划线部分,用的说明方法是
着重说明
和
。
[1 分]
,这样写,是为了
[3 分]
5. 第②段说聚变能是“未来的理想的能源”,说它“理想”,主要原因是:[3 分]
①
文中的依据是
; ②
;说它是“未来的”,
6. 第③段划线句,是用“能源世界未来的巨人”比喻
。[1 分]
(三)文化的附加值
[14 分]
①由于将自己定位于文化研究的领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提问:你所做的这一切有什么
用呢?
②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只有我才能碰到,据报载,在北京大学的讲坛上,一位白发苍苍的
老先生正高谈国学,一位年轻学子却站起来问:“先生,你教我们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呢?”
③这样的问题真是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尤其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问题多了,迫使人不
得不认真对待。记得一位学经济的朋友很推心置腹地对我说:“你说在文化上投那么多资干
什么呢?文化又不能创造效益,或者说,创造的效益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是计算不
出来的,不符合黄仁宇所说的“数字化管理”的要求,黄仁宇先生认为一切都应可换算成“数
字”,否则既不科学也无功效。
④不知道为什么,这些话老让我想起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写到的一句话:你把那些睡
在屋子里的人喊起来,又有什么用?回答是总得有人去做,或者,真有效果也未可知。当然,
鲁迅先生的问题与我说的这个问题并不完全相同,但仍有一些类似。
⑤前两年,学术界轰轰烈烈地发起“振兴从文精神”的大讨论,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其中,陈思和先生所举的一个例子颇有说服力,陈先生说,我们目前认为较发达的资本主义
国家其实并不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葡萄牙等国,但为什么
它们后来衰落了呢?这是因为,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注重文化建设。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英、意等国的“文艺复兴运动”造就了所谓的“大英帝国”,促进
了资本主义繁荣发达,使之更有生命力、活力。并在全世界留下了如今仍为人迷恋的所谓“绅
士”的文化形象,而非荷兰等的那种没文化的野蛮的“海盗”形象。在当代,美国的文化在
世界范围的大举扫荡是举世闻名,防不胜防的,以至人们哀叹“好莱坞文化”迷住了几代人。
其实,“好莱坞”借助了全世界之力,荟萃了各国精英,才占据上风。
⑥当然,上面的说法还只是针对国家、民族而言,那么,对个人呢?近来我读到经济学
家高希均的一些文章,引起了我的联想。
⑦高先生分析说,为什么新加坡、瑞士这样既没什么资源、国土又小的国家如此发达?
那是因为它产生了一个附加值...。这个附加值来源于它们较高的科研水平、文化素养等。在知
识经济的时代,这些比什么都重要。高先生举例说明,瑞士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 ,
而它人口仅六百万。为何会这样?以巧克力为例,做巧克力,有两个最重要的东西,一个是
牛奶,一个是糖,瑞士既不出糖,也不出牛奶,都是从临近国家法国、意大利来的,但它输
入了牛奶和糖,加在一起,就做出了世界上最好的巧克力,这就是“附加值...”的作用。高希
均先生并因此写过一本书,书名即《做一个高附加值的现代人》。在书中,高先生主张要做
一个高附加值的现代人,既应当有社会学家的热情,经济学家的冷静,还应当有文化人的情
怀,而文化尤其重要,可以增加人的附加值。以此联想,我就认为,文化有什么用呢?文化
就是那个使一个人超出机械、平庸生活的东西,就是使人更有教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东西,
就是增加了一个附加值的东西,我不知道这样的解释对不对?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爱因斯
坦绝非一个呆子,恰恰相反,正是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使他超出常人,而杨振宁、李政道等
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研,也使他们脱颖而出。
⑧所以我想,文化就是那个增加人的附加值的东西,是使人更聪明、智慧的东西。
1. 第③段“这样的问题真是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是什么样的问题? [3 分]
答:
答:
2. 第⑤段运用了
论证方法,作者在这里证明的观点是
3. 作者认为,做一个高“附加值”的人的条件是:
[2 分]
[3 分]
4. 分析加点的词语的不同含义:
①那是因为它产生了一个附加值...:
②这就是“附加值...”的作用:
5. 在本文中,作者认为文化的作用是:
答:
[2 分]
[2 分]
6. 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本语段运用的事实论据有:
[2 分]
答:
(四)吴 江 船
[14 分]
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从吴江坐木船到苏州,水程 40 余华里。两个都是闻名千年的美
丽古城,这种夜游,本应该是动人心弦的至高享受。
坐船的不是我一人,而是一大群当代青年士子。时间是本世纪 70 年代初,张岱死后 280
余年。
事情还得从去吴江说起。
“枫落吴江冷。”这是谁写的诗句?寥寥五个字,把萧杀晚秋的浸肤冷丽,写得无可匹
敌,实在高妙得让人嫉恨。就在那样的季节,我们带上母亲打点的行囊和自己整理的书籍去
了,浩浩荡荡上千人,全是大学毕业生。吴江再苍老,也没有见过这么多文人。此地不是我
们旅程的终点,我们要去的是太湖。
吴江县城也叫松陵镇, 由松陵镇向西南,在泥泞小路上走七八里,便看见了太湖。那
年月,人人都忘了山水;一站到湖边,人人都在为遗忘仟悔。满脸惶恐,满眼水色,满身洁
净。我终于来了,不管来干什么,终于来到了太湖身边。一种本该属于自己的生命重又萌动
起来,这生命来自遥远的历史,来自深厚的故土,唤醒它,只需要一个闪电般掠过的轻微信
息。
我们的任务,是立即跳下水去,掏泥筑堤,把太湖割去一块,再在上面种点粮食。上面
有人说了,谁也不稀罕你们种的这么点粮食,要紧的是用劳役和汗水,洗去身上的污浊。
水寒彻骨,浑身颤抖。先砍去那些芦苇,那些世上最美的芦苇,那些离不开太湖、太湖
也离不开它们的芦苇。留在湖底的芦苇根利如刀戟,大多数人的脚被扎出血来。浑浊的殷红
一股股地回旋在湖水间,就像太湖在流血。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围堤终于筑起来了。每个人都已面黄肌瘦,母亲打点的那些
衣服,哪禁得住每天水泡泥浸?衣衫全都变得褴褛不堪。为了劳动方便,每人找一条草绳系
于腰间。一天,有几个松陵镇上的居民,不知为了何事来到农场,见到这个情景,以为遇到
了苦役犯,赶紧走开。
棉衣只有一件,每次干活都浸得湿透:外面是泥水,里面是汗水。傍晚收工,走进自搭
的草棚,脱下湿棉衣,立即钻进被窝,明天一早,还要穿上湿棉衣出发。被窝是温暖的。放
下帐子,枕头下压着好看的书,赶紧抢住时间神游一番。与浮士德对话几句,到狄更斯的小
旅馆里逛上一圈,再与曹雪芹磨上一会。雨果的《九三年》撼人心魄,许国库的英语课本扎
实有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么玄深又那么具有想力。此时此刻,世界各国的同龄人都在干
什么呢?他们在中国的可能的竞争者们现在正在苦思着一个旷古难题:湿棉衣哪一天才能
干?
帐子里的秘密终于被发现,发现者们真正地愤怒了。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多污七八糟的
书,而且竟然还有这么多人不顾白天干活的劳累偷偷地看!很快传下一个果断的命令:收缴
全部与“文革”相抵触的书籍。
箱子一只只打开,上千名大学毕业生的书,堆得像小山一般。一个负责人绕着小山威武
地走了一圈,有一个问题让他有点犯难:这堆书算什么呢?如果算是毒品,应该立即销毁;
如果算是战利品,应该上缴领导。沉思片刻,他挥手宣布:装船,运到松陵镇,交给领导看
一看,然后销毁!
书,满满地装了三大船,让大学毕业生自己摇船启航。临行前负责人以亲切的口气对大
学毕业生们说:烧书的火,也要请你们自己来点。
火是当夜就点起来了的。书太多,烧了好久,火光照亮了松陵镇上的千年古松。
没书了,闲得发闷。好在已到了夏天,收工后可以消遣的事情多了起来。最有诱惑力的
是游泳,一天干下来浑身臭汗,总要到太湖里洗一洗,何不乘机张开双臂,松松爽爽地游一
阵呢!清凉的湖水浩阔无比,吞到嘴里都是甜津津的。夏天傍着个太湖不游泳,太说不过去
了。
湖水轻抚着我,我把自己消融在湖水中。我们这一代命贱,干了那么重的活,一入水仍
然满身精力充沛。游得很远了,双眼贴着湖水环顾,这儿只有我一人,赤条条的,自由自在。
不是洗澡,不为锻炼,不在比赛,只是玩乐。此时此刻,四肢全属自己,连生命也掌握在手
中。像青蛙,像蝴蝶,像海豚,却又什么都不像,只像人。真正像个人了,以自由和健康,
与山水和谐。在这个时刻,我才可怜起古代文人,平时,我只是缅怀和羡慕着他们。今天我
敢于与他们打赌称胜:我们才是与太湖最亲热的文人。
游泳当时正提倡,负责人不反对,他们自己也游。
为数不少的女大学生们,先站在岸上看,终于她们忍不住了,三五成群地跑回了宿舍。
当她们从宿舍出来的时候,全换上了游泳衣。
女子游泳,在城市游泳池里屡见不鲜,但在这里却引起了巨大的骚动。她们平时穿着破
旧衣衫下田,繁重的农活使他们失去了性别。每天,在田埂上,当她们挑着绝不比男学生轻
的稻担迎面走来的时候,男学生从来没有想到这是一些青春灿烂的姑娘。现在,出现在眼前
的,是一座座略带腼腆的生命杰作。风撩了撩她们的散发,她们的步子轻轻盈盈,如踏着音
乐,向太湖走去,走进波提切利的《维纳斯诞生》里边。
男学生们被震慑了,刹那间勾起了遗失的记忆,毫无邪念地睁大双眼。他们和她们都
20 余岁。
此后的日子,渐渐过得暧昧。男女学生接触得多了,有几对明显地往来频繁。一个晚上,
几个男学生走过女宿舍门口,正好突然下雨,女学生们热情地挽留他们避雨,还倒了热水让
他们洗脸。几天后的一个星期天,所有的男学生出动,在女宿舍门口挖了一口深深的大井,
还用小石子在井沿上垒出三字:友谊井。
但是很快传来消息说,这里出现了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阶级斗争有了新动向。事情说
到这个份上,也就好办了。当时正好全国又在兴起什么运动,大学毕业生原来所在的大学向
农场派出了好些战斗组,大多由工人宣传队率领。太湖边的草棚子里热闹起来了,夜夜灯光
都很晚才熄。青年们第二天一早上工,都头重脚轻,晃晃悠悠。
挖思想、排疑点、理线索、定重点,炊事班每天打出的饭菜,开始有了剩余。好几个小
集团被清查出来了,大会上,报告者的口气越来越凶。后来,终于点出了一些名字。罪行最
严重的是一个漂亮热情、善于交际的女学生,她在下农场前的一次同学聚会中,被几个男同
学戏称为“外交部长”。她竟然笑了笑,没有拒绝,也没有向领导揭发。“这样的反动小集团
连职位都分好了,不为夺权为什么!”报告者的推断极其雄辩。
一天傍晚,传来警报,正在受审查的她失踪了。上级命令全体人员分头追寻,几个男学
生在湖边找到了她的纱头巾……
不知什么原因,两年之后,突然通知我们回城。
实在不知上级出于什么考虑,一定要把出发的时间定在夜间。天刚擦黑,大学毕业生们
整队上路,从农场步行到松陵镇。满箱的书已经烧掉,带来的衣服大多已穿破扔了,行李变
得很轻便。
夜航船行进在夜的土地,夜的河港。岸边的村庄黑森森地后退,惊起的水鸟掠着翅膀低
飞几圈又回巢了。这条河流淌的是千年波涛,吴地历来文化繁盛,文人的夜航十分平常。明
代盛大无比的虎丘山曲会,参赛文人大多是坐船去的,唐寅他们的人生故事,好大一半发生
在船上,直到柳亚子先生为南社奔忙,也不得不经常坐船夜航。今天是我们在船上,从千古
吴江到千古苏州,去干什么呢?不知道。一群没有了书的书生,茫茫然,昏昏然,一个个打
起了瞌睡。
就这样,我终于坐了一次夜航船。算来,也有 20 年了。
(选自余秋雨的《吴江船》
有改动)
1. 结尾处“我们在船上,从千古吴江到千古苏州……茫茫然,昏昏然,一个个打起瞌
睡”一句与开头那三个字照应?
[1 分]
答:
2. 文章第二部分由“事情还得从吴江说起”引出话题,自然转入对“吴江往事”的回
忆 , 写 了
[3 分]
、
、
三 个 生 活 片 断 。
3. 本文写了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一个深秋季节,成百上千的大学毕业生,响应毛泽东
发出的“
”的号召,告别校园生活,
浩浩荡荡地涌向太湖,去掏泥筑堤,改造太湖,其目的是:
(用文中原
句答)
[2 分]
4. 文中“秦始皇们”下令让大学生自己点燃烧毁自己书的火,为什么要烧掉自己的书?
(用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一“焚书坑儒”的一幕,使你明白了什么?
[2 分]
①为什么烧书:
②你明白了什么:
5. “一个漂亮热情、善于交际的女学生”在斗争中投进了太湖的怀抱,真正成了太
湖的女儿。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只略知是一场文化大灾难而已,但
读到这里,你会感受“文革”不仅仅是文化劫难,更是对
的扭曲,更是对
的催
残。[2 分]
6. 文末为什么写明代文人为“虎丘山曲会”而奔忙,清代柳亚子为“南社”而奔忙。
(要求从写作手法和内容两方面答)
[2 分]
答:①写作手法:
②内容方面:
7. 用简短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
[2 分]
三. 综合性学习 [14 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思考题(5 分)
①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②一个民族的
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人们
发自肺腑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与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精神与情感
的结晶。③她计录历史,也憧憬未来。④步入她那神圣的殿堂,你可以随着梁山英雄去伸张
正义;与鲁滨孙一道游历大人国小人国想像世界;从保尔身上,你可以看到英雄的成长;而
简·爱的生活则告诉我们捍卫尊严是一种美丽……⑤大量阅读文学佳作,不仅能丰富我们的
情感,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
⑴这段文字第①句中有一个标点运用不恰当,应将
改为
。
⑵第②句与第⑤句中均的语病,请将错处划出,并在下面横线上修改:
第②句
第⑤句
⑶第③句中有一个错别字,应将
改为
。
⑷第 ④ 句 中 有 一 项 表 述 与 《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 推 荐 某 部 文 学 名 著 的 内 容 有 冲 突 ,
应 将
修改为
。
2.江南中学初三(6)班的同学在组织“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这一综合性学习时收集到
下列图案:依次是秦朝半两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与中国农业银行的徽标。他们进行
了一番探究,知道了秦半两钱外圆内方取义天圆地方之意,它在钱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你的知识积累,请继续探究下图各枚徽标所透露的信息,完成下面两小题。(5 分)
⑴你能探究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与农业银行的徽标流露出的共同信息是什么吗?(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