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资料共5页,全文预览结束
2021 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开卷,满分 100 分,历史与社会共 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 40 分)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 目要求) 1.下列材料都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历史。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周初青铜器铭文 B.司马迁《史记》 C.小说《封神演义》 D.京剧《哪吒》 2.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 ) A.摒弃秦朝政治制度 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3.割圆术是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事计算方法。用此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的科学家是( ) A.刘徽 之 4.右图是《宋代蹴鞠铜镜》。与此活动直接相关的是( ) A.尚武轻文 C.城市繁荣 5.右图是某同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笔记。其涉及的地区是( ) A.新疆 B.西藏 C.东北 D.台湾 6.“一分材料说-分话”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思想。下列史实与结论逻辑正确的是( )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平定大、小和卓板乱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B.政权并立 D.疆域辽阔 B.宋应星 C.贾思勰 D.祖冲 选项 A 史实 结论 《南京条约》签订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C 北洋舰队建成 中国海防近代化逐渐发展起来 D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B.中国革命的新高潮已经到来 D.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奋斗精神 (2021•四川绵阳)7.1927 年 7 月,张秀然在江油建立了绵阳境内最早的共产党组织;稍 后,沙汀在安县也建立了党组织。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绵阳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中心 C.绵阳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8.右图是某事件形势示意图。该事件是( ) A.华北危机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9.右图为 1953~1957 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 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图。据此可知( ) A.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B.英美经济持续衰落 C.中国经济出现冒进
B.高考体现了公平原则 D.录取比例低效果较差 D.三国均完成工业化 10.1977 年,中国恢复高考。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不把阶级出身作为录取因素,完全依靠成 绩录取的考试。578 万人参考,最终录取了 27.3 万人。这说明( ) A.高考开始于 1977 年 C.工农子女优先录取 (2021•四川绵阳)11.2021 年 4 月,绵阳博物馆举办“敦煌莫高窟壁画展”,其中不少佛 像衣衫单薄,面部表情生动,与传统中国讲究主产的面风有很大差异。这种画风最可能出自 ( ) A.古埃及文明 (2021•四川绵阳)12.右图是西欧某时期流行的首诗 歌。其中蕴含的理念是( ) A.人文主义 B.理性主义 C.英雄主义 D.平等主义 13.近代西方民主制的确立是反复斗争的结果。下图 描述的国家是( ) B.巴比伦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阿拉伯文明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B.工业革命的原因 D.奴隶制度的存亡 A.英国 14.某学习小组收集了“珍妮机与英国棉纺织业”“棉花种植园与黑人奴隶制”“手纺车与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资料。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A.棉花与世界的发展 C.亚非民族独立运动 15.现代日本学者指出:明治推新提倡西方技术与日本方法相结合,而拒绝了西方的精神特 质。结果给国家带来 1945 年的灾难。这主要是因为明治维新( ) A.加强中央集权 16.一战期间,大量青年参战导致劳动力短缺,于是法国在华招募 15 万华工。在此背景下, 蔡和森、邓小平等青年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之路。这一行动( ) A.提升了法国的技术水平 C.改变了欧洲战场的走势 17.下表为经济大危机前后美、德、日、苏四国 GDP 对照表(单位:亿元)。据此可知( ) B.扩大了中国青年的视野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保留军国主义 B.推行殖产兴业 C.提倡文明开化 国 别 时 间 1929 年 1938 年 美国 8433 7999 德国 2622 3423 日本 1282 1769 苏联 2383 4052
B.美国丧失霸主地位 D.国际秩序面临挑战 A.经济危机持续恶化 C.苏联模式弊端凸显 18.绵阳中考考生的答题卷,将经过扫描、网阅、复核等环节。这里涉及的现代技术主要是 ( ) A.航空航天 19.按主题分类归纳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下表的主题是( ) D.计算机网络 B.生物工程 C.交通运输 时间 史实 1951 年 利比亚独立 1960 年 非洲 17 个国家独立 1990 年 纳米比亚独立 B.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拉美民族解放战争 C.全球殖民体系崩溃 20.有学者认为: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会孤掌难鸣;得不到美 国支持,也会困难重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冷战对峙局面结束 C.美国确立单极格局 B.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贸易保护主义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6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个小题,第 43 小题 30 分,第 44 小题 30 分,共 60 分) 43.战争带来灾难,和平促进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 分)【文明交流 互 鉴共享】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5~16 世纪东西方加强世界联系的两件大事。(6 分)简要说明世界联系加强的重大意义。(6 分) 【冲突对抗 人类浩劫】 材料二 1936 年 11 月,墨索里尼说:“从柏林到罗马的这一条垂直线不是区分线,而是一 个轴心,所有怀着合作与和平愿望的欧洲国家都可以国绕这个轴心运转。11 月 25 日,德日 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相继加入。 ——摘编自(世界历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 20 世纪 30 年代发生的历史事件。(3 分)并说明其给世界带来的 后果。(6 分) 【合作共赢 中国智慧】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倡导的原则和理念。(6 分) 在外交关系中,如何运用这些原则和理念?(3 分) 44.改革是历史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 分) 材料一 1862 年 5 月 20 日,林肯签署了法案,规定:年满 21 岁的合众国公民,未曾持械 反抗合众国政府者,自 1863 年 1 月 1 日起,只需交纳 10 美元登记费,即可领得 160 英亩土 地;在此土地上耕种 5 年后即可领取土地执照而成为所有者。 一一摘编自《美国通史》 列宁 1921 年采取这一政策:农民在向国家缴纳均占其产量的 12%的实物税之后,准许 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摘编自《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肯和列宁采取的政策。(6 分)并分别说明其实 施目的。(6 分) 材料二 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实施的政策。 政策 作用 打土豪、分天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一五计划;国企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为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制度创新”的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通畅。18 分) 2.B 12.A 3.A 13.C 4.C 14.A 参考答案 6.C 16.B 10.B 20.B 7.D 17.D 8.C 18.D 9.A 19.B 5.A 15.D 1.A 11.C 43.(1)事件: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 意义:①促进各国的和平友好交流与共同发展; ②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观念从此逐步确立,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 (2)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果:积极: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 界的野心;②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消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运用:(1)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 经济合作。 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 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 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44.(1)措施:林肯颁布实施《宅地法》;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 目的:林肯实施《宅地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垦殖农民的土地要求,确立了小农土地 所有制,从而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它的实施也鼓舞了西部农民反对 南部奴隶主的斗争,遏制了奴隶制种植园向西扩展,促进了西部的开发。 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巩固政权。 主题: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1980 年,我国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 展;1984 年,国家开放天津等 14 个沿海城市,扩大这些城市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权限,以 促进经济发展;1990 年,国家建立浦东新区,浦东新区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令世人瞩目的 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并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1992 年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的开放格局改革开放激发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蓬勃朝气和强大动力,大大加速了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 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