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案例考试真题及答案上午卷
单项选择题
1、某公路需填方,要求填土干重度为γd=17.8 kN/m3,需填方量为 40 万 m3,对
采料场勘察结果为:土的比重 Gs=2.7 g/cm3;含水量 W=15.2%;孔隙比
)才能满足要求。(以万 m3 计)
e=0.823。该料场储量至少要达到(
(A) 48
(B) 72
(C) 96
(D) 144
2、某场地地下水位如图,已知黏土层饱和重度γs=19.2 kN/m3,砂层中承压水
头 hw=15 m,(由砂层顶面起算),h1=4 m,h2=8 m,砂层顶面有效应力及黏土层
中的单位渗流力最接近(
)。
(A) 43.6 kPa;3.75 kN/m3
(B) 88.2 kPa:7.6 kN/m3
(C) 150 kPa;10.1 kN/m3
(D) 193.6 kPa;15.5 kN/m3
3、对于饱和软黏土进行开口钢环十字板剪切试验,十字板常数为 129.41 m-2,
钢环系数为 0.00386 kN/0.01mm,某一试验点的测试钢环读数记录如下表,该
试验点处土的灵敏度最接近(
)。
原状土读数
0.01mm
重塑土读数
0.01mm
轴杆计数
0.01mm
2.5 7.6 12.6 17.8 23.0 27.6 31.2 32.5 35.4 36.5 34.0 30.8 30.0
1.0 3.6 6.2 8.7 11.2 13.5 14.5 14.8 14.6 13.8 13.2 13.0 —
0.2 0.8 1.3 1.8 2.3 2.6 2.8 2.6 2.5 2.5 2.5 — —
(A) 2.5
(B) 2.8
(C) 3.3
(D) 3.8
4、用内径为 79.8 mm,高为 20 mm 的环刀切取未扰动黏性土试样,比重
Gs=2.70,含水量 W=40.3%,湿土质量 154 g,现做侧限压缩试验,在压力 100
kPa 和 200 kPa 作用下,试样总压缩量分别为 S1=1.4 mm 和 S2=2.0 mm,其压
缩系数 a1-2 最接近(
(A) 0.4 MPa-1
)。
(B) 0.5 MPa-1
(C) 0.6 MPa-1
(D) 0.7
MPa-1
5、箱涵的外部尺寸为宽 6 m,高 8 m,四周壁厚均为 0.4 m,顶面距原地面
1.0 m,抗浮设计地下水位埋深 1.0 m,混凝土重度 25 kN/m3,地基土及填土
的重度均为 18 kN/m3,若要满足抗浮安全系数 1.05 的要求,地面以上覆土的
最小厚度应接近(
)。
1
(A) 1.2 m
(C) 1.6 m
(B) 1.4 m
(D) 1.8 m
6、某建筑筏形基础,宽度 15 m,埋深 10 m,基底压力 4.0 kPa,地基土层
性质见下表,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的规定,该建
筑地基的压缩模量当量值最接近(
)。
(A) 15 MPa
(C) 17.5 MPa
(B) 16.6 MPa
(D) 20 MPa
7、建筑物长度 50 m,宽 10 m,比较筏板基础和 15 m 的条形基础两种方案,
已分别求得筏板基础和条形基础中轴线上、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为简化计
算,假定两种基础的变形计算深度相同)的附加应力,随深度分布的曲线(近
似为折线)如图所示,已知持力层的压缩模量 Es=4 MPa,下卧层的压缩模量
Es=2 MPa,这两层土的压缩变形引起的筏板基础沉降 Sf 与条形基础沉降 St 之
比最接近(
)。
(A) 1.23
(B) 1.44
(C) 1.65
(D) 1.86
8、均匀土层上有一直径为 10 m 的油罐,其基底平均附加压力为 100 kPa,
已知油罐中心轴线上在油罐基础底面中心以下 10 m 处的附加应力系数为
0.285,通过沉降观测得到油罐中心的底板沉降为 200 mm,深度 10 m 处的深
层沉降为 40 mm,则 10 m 范围内土层用近似方法估算的反算模量最接近
(
)。
(A) 2.5 MPa
(B) 4.0 MPa
(C) 3.5 MPa
(D) 5.0 Mpa
9、条形基础宽度为 3 m,基础埋深 2.0 m,基础底面作用有偏心荷载,偏心
距 0.6 m,已知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200 kPa,传至基础底面的
最大允许总竖向压力最接近(
)。
(A) 200 kN/m
(B) 270 kN/m
(C) 324 kN/m
(D) 600
kN/m
10、某工程采用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经 1200 mm,桩端进入中等风化岩
1.0 m,岩体较完整,岩块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41.5 MPa,桩顶以下土
层参数依次列表如下,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估算,单桩
极限承载力最接近(
)。(取桩嵌岩段侧阻和端阻力综合系数为 0.76)
岩土层编
号
1
岩土层名称 桩顶以下岩土层厚度/m qsik/kPa qsik/kPa
黏土
13.7
32
—
2
2
3
4
5
粉质黏土
粗砂
强风化岩
中等风化岩
2.3
2.00
8.85
8.00
(A) 32200 kN
(B) 36800 kN
(C) 40800 kN
(D) 44200 kN
40
75
180
—
—
2500
—
—
11、某地下车库作用有 141MN 的浮力,基础上部结构和土重为 108 MN,
拟设置直径 600 mm,长 10 m 的抗浮桩,桩身重度为 25 kN/m3,水重度为
10 kN/m3,基础底面以下
10 m 内为粉质黏土,其桩侧极限摩阻力为 36 kPa,车库结构侧面与土的
摩擦力忽略不计,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按群桩呈非
整体破坏估算,需要设置抗拔桩的数量至少应大于(
)。
(A) 83 根
(B) 89 根
(C) 108 根
(D) 118 根
12、某柱下桩基采用等边三角形承台,承台等厚,三向均匀,在荷载效应
基本组合下,作用于基桩顶面的轴心竖向力为 2100 kN,承台及其上土重
标准值为 300 kN,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计算,该承
台正截面最大弯矩接近(
)。
(A) 531 kN·m
(B) 670 kN·m
(C) 743 kN·m
(D) 814 kN·m
13、某高层住宅筏形基础,基底埋深 7 m,基底以上土的天然重度 20
kN/m3,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80 kPa,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复
合地基,现场试验侧得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 600 kN,正方形布桩,桩径
400 mm,桩间距为 1.5 m×1.5 m,桩问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口取 0.95,该
建筑物基底压力不应超过(
)。
(A) 428 kPa
(B) 558 kPa
(C) 623 kPa
(D) 641
kPa
14、某重要工程采用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桩径 400 mm,等边三角形布
桩,中心距 1.0 m,桩间土在地基处理前的平均干密度为 1.38 t/m3,据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在正常施工条件下,挤密深度
内,桩间土的平均干密度预计可达到(
)。
(A) 1.48 t/m3
(B) 1.54 t/m3
(C) 1.61 t/m3
(D)
1.68 t/m3
15、某工程采用旋喷桩复合地基,桩长 10 m,桩径 600 mm,桩身 28 天强
度为 3 MPa,桩身强度折减系数为 0.33,基底以下相关地层埋深及桩侧阻
力特征值,桩端阻力特征值如图,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与(
)接
3
近。
(A) 210 kN
(B) 280 kN
(C) 378 kN
(D) 520 kN
16、有一码头的挡土墙,墙高 5 m,墙背垂直光滑,墙后为冲填的砂
(e=0.9),填土表面水平,地下水与填土表面平齐,已知砂的饱和重度
γ=18.7 kN/m3,内摩擦角ψ=30°,当发生强烈地震时,饱和的松砂完全
液化,如不计地震贯性力,液化时每延米墙后总水平力是(
)。
(A) 78 kN
(B) 161 kN
(C) 203 kN
(D) 234 kN
17、有一码头的挡土墙,墙高 5 m,墙背垂直光滑,墙后为冲填的松砂,
填土表面水平,地下水位与墙顶齐平,已知:砂的孔隙比为 0.9,饱和重
度γsat=18.7 kN/m3,内摩擦角ψ=30°,强震使饱和松砂完全液化,震后
松砂沉积变密实,孔隙比 e=0.65,内摩擦角ψ=35°,震后墙后水位不
变,墙后每延米上的主动土压力和水压力之和是(
)。
(A) 68 kN
(B) 120 kN
(C) 150 kN
(D) 160 kN
18、用简单圆弧法作黏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滑弧的半径 R=30 m,第 i 土
条的宽度为 2 m,过滑弧的中心点切线渗流水面和土条顶部与水平线的夹
角均为 30°,土条的水下高度为 7 m,水上高度为 3.0 m,已知黏土在水
位上,下的天然重度均为γ=20 kN/m3,黏聚力 c=22 kPa,内摩擦角
ψ=25°,该土条的抗滑力矩是(
)。
(A) 3000 kN·m
(C) 4680 kN·m
(B) 4110 kN·m
(D) 6360 kN·m
19、某填方高度为 8 m 的公路路基重直通过一作废的砼预制场,在地面高
程原建有 30 个钢筋砼梁,梁下有 53 m 深灌注桩,为了避免路面不均匀沉
降,在地梁上铺设聚苯乙烯(泡沫)板块(EPS),路基填土重度 18.4
kN/m3,据计算,在地基土 8 m 填方的荷载下,沉降量为 15 cm,忽略地梁
本身的沉降,EPS 的平均压缩模量为 Es=500 kPa,为消除地基不均匀沉
降,在地梁上铺设聚苯乙烯的厚度为(
)。
(A) 150 mm
(B) 350 mm
(C) 550 mm
(D) 750 mm
20、均匀砂土地基基坑,地下水位与地面齐平,开挖深度 12 m,采用坑
内排水,渗流流网如下图,各相临等势线之间的水头损失 Ah 相等,基坑
底处之最大平均水力梯度最接近(
)。
(A) 0.44
(B) 0.55
(C) 0.80
(D) 1.00
21、如图,基坑深度 5 m,插入深度 5 m,地层为砂土,参数为γ=20
4
kN/m3,c=0,ψ=30°,地下水位埋深 6 m,采用排桩支护型式,桩长 10
m,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 一 1999)作用在每延米支护
体系上的总水平荷载标准值的合力是(
)。
(A) 210 kN
(B) 280 kN
(C) 307 kN
(D) 330 kN
22、陇西地区某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地层情况为:0~12.5 m 为湿陷性黄
土,12.5 m 以下为非湿陷性土。探井资料如表,假设场地地层水平,均
匀,地面标高与±0.000 标高相同,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的
规定,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为(
)。
取样深度/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 Ⅰ类
(B) Ⅱ类
δs
0.076
0.070
0.065
0.055
0.050
0.045
0.043
0.037
0.011
0.036
0.018
0.014
0.006
0.002
(C) Ⅲ类
δzs
0.011
0.013
0.016
0.017
0.018
0.019
0.020
0.022
0.010
0.025
0.027
0.016
0.010
0.005
(D) Ⅳ类
23、某季节性冻土地基实测冻土厚度为 2.0 m,冻前原地面标高为:186.128
m,冻后实测地面标高 186.288,该土层平均冻胀率接近(
)。
(A) 7.1%
(B) 8.0%
(C) 8.7%
(D) 8.5%
24、某一滑动面为折线的均质滑坡,其计算参数如表:取滑坡推力安全系数为
1.05,滑坡③条块的剩余下滑力是(
)。
滑块编号
下滑力
/(kN/m)
抗滑力
/(kN/m)
传递系数
①
②
③
(A) 2140 kN/m
3790 kN/m
3600
8700
1500
1100
7000
2600
0.6
0.90
—
(B) 2730 kN/m
(C) 3220 kN/m
(D)
5
25、某混凝土水工重力坝场地的设计地震烈度为 8 度,在初步设计的建基面标
高以下深度 15 m 范围内地层和剪切波速如表:已知该重力坝的基本自震周期为
0.9 s,在考虑设计反映谱时,下列特征周期 Tg 和设计反映谱最大值的代表值
βmax 的不同组合中正确的是(
)。
层序
1
2
3
4
地层
中砂
圆砾
卵石
基岩
层底深度/m
剪切波速
/(m/s)
6
9
12
>15
235
336
495
720
(A) Tg=0.20 s;βmax=2.50
(B) Tg=0.20 s;βmax=2.00
(C) Tg=0.30 s;βmax=2.50
(D) Tg=0.30 s;βmax=2.00
26、在地震烈度为 8 度的场地修建采用天然地基的住宅楼,设计时需要对埋藏
于非液化土层之下的厚层砂土进行液化判别,(
)的组合条件可以初判别
为不考虑液化影响。
(A) 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 5 m,地下水深 3 m,基础埋深 2 m
(B) 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 5 m,地下深 5 m,基础埋深 1.0 m
(C) 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 7 m,地下水深 3 m,基础埋深 1.5 m
(D) 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 7 m,地下水深 5 m,基础埋深 1.5 m
27、某水利工程位于 8 度地震区,抗震设计按近震考虑,勘察时地下水位在当
时地面以下的深度为 2.0 m,标准贯入点在当时地面以下的深度为 6 m,实测砂
土(黏粒含量ρc<3%)标准贯入锤击数为 20 击,工程正常运行后,下列四种情
况下,(
)在地震液化复判中应将该砂土判为液化土。
(A) 场地普遍填方 3.0 m
(C) 地下水位普遍上升 3.0 m
(B) 场地普遍挖方 3.0 m
(D) 地下水位普遍下降 3.0 m
28、某场地钻孔灌注桩桩身平均波速为 3555.6 m/s,其中某根桩低应变反射波
动力测试曲线如下图,对应图中的时间 t1、t2 和 ts 的数值分别为 60、66 和
73.5 ms,在混凝土土强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该桩长最接近(
)。
(A) 10.7 m
(B) 21.3 m
(C) 24 m
(D) 48 m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 据《面授班辅导讲义》第二讲。
(1) 填土的干重量 Wd 为:
6
Wd=γd·V=17.8×40×104=712 kN
(2) 料场中天然土料的干重度γd 天然为:
(3) 天然土料的体积 V 为:
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第 5.5.1 条第 4 款,储量不得小于 2 倍,答
案为(C)。
2、A
[解析] 据《面授班辅导讲义》第十七讲。
(1) 砂层顶面有效自重应力σ'c 的计算,由于砂层中为承压水,黏土层顶
面为潜水,则:
σc=γsh2+γwh1=19.2×8+10×4=193.6(kN/m2)
u=hwγw=15×10=150(kPa)
σ'c=193.6-150=43.6(kPa)
(2) 渗透力 F 为:
答案为(A)。
3、B
[解析] 据《面授班辅导讲义》第六讲。
(1)原状土的抗剪强度
Cu=KC(Ry-Rg)
(2) 重塑土的抗剪强度
Cu'=KC(Rc-Rg)
其中,Ry=36.5,Rc=14.8,Rg=2.8。
(3) 灵敏度 St 为:
答案为(B)。
4、D
[解析] 据:① 《面授班辅导讲义》第二讲、第三讲。
②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第 14.1 节。
解:(1) 土的天然重度)γ为:
(2) 土地的天然孔隙比 e0 为:
(3) 各级压力作用下土的孔隙比
100 kPa 压力下:
200 kPa 压力下:
(4)压缩系数 a1-2 为:
答案为(D)。
5、A
[解析] 取单位长度箱涵进行验算(如下图所示)。
7
(1) 箱涵自重 W1 为:
W1=(6×8×1-5.2×7.2×1)×25=264(kN)
(2) 箱涵以上天然土层土重 W2 为:
W2=6×1×1×18=108(kN)
(3) 浮力 F 为:
F=6×8×1×10=480(kN)
(4)上覆土层重 W3
得出:W3=132kN。
(5)上覆土层的厚度 h
6×h×1×18=132,得出 h=1.22 m。
答案为(A)。
6、B
[解析] 据:① 《面授班辅导讲义》第十八讲。
② 《建筑地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 5.3.5 条。
(1)计算 A1、A2:
(2) 求变形模量的当量值
答案为(B)。
7、A
[解析] 据《面授班辅导讲义》第十八讲。
(1) 条形基础沉降 S1 为
(2) 筏形基础沉降为 S2:
(3) 二者之比为:
答案为(A)。
8、B
[解析] 据《面授班辅导讲义》第十七讲、第十八讲。
假设应力为线性分布:如图所示。
(1) 求基础底面 10 m 以下的附加应力为:
σ1=P0α=100×0.285=28.5(kPa)
(2) 求平均反算模量 Es1:由
得
得出 Es1=4015.6 kPa=4.0156 MPa
答案为(B)。
9、C
[解析] 据:① 《面授班讲义》第十七讲、第七十七讲。
②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 5.2.2 条。
取单位长度条形基础进行计算。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