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3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3 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60 分) 1.在市场经济中,为什么一些磨擦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答:(1)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摩擦性失业产生的 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如工作岗位、工作单位、家庭地址等等的不断变化) 及信息不完备性(一些工作岗位需要人,一些人要寻求工作,但互相不通信息),在这两个 条件约束下,劳动力流动需要一个过程,因而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 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由于在动态经济中,劳动力的流动 是正常的,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2)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摩擦失业率偏高对于经济增长会产生一些负 面影响:①摩擦性失业率偏高会破坏就业工资的“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指的是:一旦工资 涨上去便很难再降下来,就像“棘轮”一样,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在西方国家,它是一 种可以被检验的、普遍存在的经验事实。但是,在摩擦性失业率偏高,且社会保障体系尚 不健全的情况下,较大的生存压力所导致的劳动者与劳动者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会使工资 水平下降。而工资水平下降会使本来就偏小的总消费水平进一步降低,从而使经济形势进 一步恶化,而经济形势的恶化会使失业率进一步上升,这就进入了就业和经济形势的恶性 循环。②当摩擦失业率偏高,且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时,会增加失业者本身的不安全感。 因此,失业者会进一步调整他的消费预算,使他的消费结构进一步趋于保守,并且,失业 者本身的不安全感将会向在职群体产生一个传导的扩散效应,也会同时增加在职群体的不 安全感(这对于尚未进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在职群体表现尤为明显),进而增加社会整体的不 安全感。社会整体的不安全感增加将会进一步使消费倾向下降,并且降低投资风险的承受 能力,因此,这也会将经济形势引入恶性循环。 2.请列出举 5 种通货膨胀的成本。 答:完全预期的通货膨胀条件下,通货膨胀不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即没有实际成 本,除了以下两个因素: (1)“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上升,名义利率上升,从而持有现金的利息损失增加, 现今持有成本乃上升。相应的,对现金的需求下降,个人手持现金将减少,从而出门到银 行去把现金换成生息资产的次数增加。去银行的次数多了,鞋底也就磨得更勤,有此带来 的成本被称为“皮鞋成本”。 (2)“菜单成本”。由于通货膨胀与价格稳定正相反,人们不得不投入时间、精力、实 际资源于产品加价和改变对电话、自动售货机和收银机的付款这样的事实,由此带来的成 本成为“菜单成本”。 不完全预期的通货膨胀对实际经济及产生影响:
(3)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①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 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例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 级。税率的上升也会使工人的部分收入丧失。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 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③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 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只要通货膨胀率 大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就为负值。 (4)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①在短期,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②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是清 楚的,它会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③超 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但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 (5)恶性通货膨胀与经济社会危机。恶性通货膨胀会使正常的生产经营难以进行。在 物价飞涨时,产品销售收入往往不足以补进必要的原材料;同时,地区之间上涨幅度极不 均衡也是必然现象,这就会造成原有商路的破坏,流通秩序的紊乱;迅速上涨的物价,使 债务的实际价值下降,如果利息率的调整难以弥补由物价上涨所造成的货币债权损失,正 常信用关系也会极度萎缩。恶性通货膨胀只是投机盛行的温床,而投机则是经济的严重腐 蚀剂。最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危及货币流通本身:纸币流通制度不能维持;金银贵金属会重 新成为流通、支付的手段;经济不发达地区则会迅速向经济的实物化倒退。 3.请举例解释(合理虚拟即可):在“囚徒困境”下,寡头维持垄断利润是困难的。 答:(1)“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例证,经常用来阐明寡头垄断厂商所面临 的问题。 可以举出如下的例子来进行阐述:两囚徒被指控是一桩罪案的同案犯。他们被分关在 不同的牢房且无法互通信息。各囚徒都被要求坦白罪行。如果两囚徒都坦白,各将被判入 狱 5 年;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则很难对他们提起刑事诉讼,因而两囚徒可以期望被从轻发 落为入狱 2 年;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囚徒坦白而另一个囚徒不坦白,坦白的囚徒就只需入 狱 1 年,而另一个将被判入狱 10 年。那么囚徒将会怎么选择呢?下表归纳了各种可能的结 果。(其中“得益”是负的,表格右下角单元格意思是两个囚徒各 2 年徒刑。) 该表说明,这两个囚徒面临着一种困境。如果他们都不坦白(以一种会遵守的方法),那 么两人只需入狱仅仅 2 年。但他们不能相互讲话,如果囚徒 A 不坦白,他就冒着被 B 利用 的危险。因为不管囚徒 A 怎么选择,囚徒 B 坦白总是最优方案。同样,囚徒 A 坦白也总是
最优方案,所以囚徒 B 必须担心要是自己不坦白,就会被利用。因此,两囚徒大概都会坦 白并入狱 5 年。 (2)用囚徒困境来解释寡头厂商所面临的问题 假定有一家寡头企业,原本没有竞争对手的时候,其利润为 10,现在该行业又进入了 另外一家寡头企业,此时,这家寡头企业将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自己的定价决策不发生 改变,另一种是将自己的产品降价。此时面临两种可能,一种是如果对方不降价,自己降 价,此时垄断厂商的利润将是 10,而对方的利润将变为 0,如果此寡头企业不降价,对方 降价,自己的利润将为 0,而对方的利润就为 10 了。如果双方都不降价,此时双方的利润 就都为 5,如果双方都降价,此时各自的利润将变为 4。如下图所示: 根据囚徒困境的道理,两大寡头企业在都不知对方的行为之前,其最优的决策步骤都 是降价,因为降价以后还存在获得超额利润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不降价,其利润可能变为 0。 所以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寡头垄断厂商在非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很难获得超额利润。 4.生产率指什么?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答:(1)生产率的定义 生产率指产出量与全部投入之比,表明产出量的变动与全部投入量变动的关系,以衡 量生产率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生产率一般是指生产系统的总要素生产率,生产率又 可分解为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规模效率的变化是指投入增长对总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影响。 技术效率是指在稳定使用过程中技术的生产潜力得以发挥的程度。技术效率的水平折射出 生产领域中技术更新速度的快慢和技术推广的有效程度。 (2)影响生产率的因素 根据生产率的定义可以看出,影响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素投入绝对量 根据上面的定义,生产率包括规模效率,而规模效率的发挥必须保证有足够多的生产 要素,只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了一定规模后,规模才能发挥作用,生产率才能得到提 高。
②要素投入结构 应该说要素量的增加,必须保证要素结构的协调,拿劳动与资本来说,如果劳动增加 的幅度远远的大于资本,将导致人浮于事的局面,仍然达不到规模经济的效果,生产率的 提高也就不太可能。所以必须保证要素投入结构的平衡。 ③加速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根据上面的定义,技术效率也是生产率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提高技术水平,例如 制作工艺、科技水平、机器设备等等,在相同的原材料的投入的情况下,将会产生更多的 产出,生产率也就相应的得到了提高。 ④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运作效率 应该说现代化的生产是一种分工非常明确的过程,如果没有强大的内部管理体制,也 就不可能提高自身的运作效率,在现有的技术水平和要素投入的情况下,尽量提高资源的 利用率,减少浪费,因此,必须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5.根据排他性和竞争性,物品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1)私人物品。例如,用于吃的水果、用于穿的衣服、以及火车上的座位等等。 私人物品是那种数量将随任何人对它的消费增加而减少的物品。它在消费上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是竞争性:如果某人已消费了某个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费该商品了;第二是排 他性: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消费商品。实际上,市场机制只有在具备上述两个特点的 私人物品的场合才真正起作用,才有效率。 (2)公共物品。指不具备竞争性或排他性特点的商品。例如,国防、道路和电视广播 等等。任何人增加对这些商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新生人口 一样享受国防提供的安全服务,但原有人口对国防的“消费”水平不会因此而降低;在达 到一定点之前,道路上多一辆汽车不会妨碍原有汽车的行驶;某个人打开电视广播同样不 会影响其他人收听。公共物品还可以进一步分类。如果某公共物品同时还不具备排他性, 即无法排除一些人“不支付便消费”,则称之为纯公共物品。否则称为非纯公共物品。上面 所举例子中的国防是纯公共物品。一个人即使拒绝为国防支付,也可以享受国防的好处; 而道路和电视广播则是非纯公共物品,原则上可以对使用道路和电视广播者收费,尽管这 样做有时成本很大。 6.请举例说明(合理虚拟即可)需求变动(供给不变)对均衡产量的影响。 答:(1)凯恩斯情形 在图 1 中,将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结合起来。
设经济初始均衡位于 E 点,在此点 AS 和 AD 相交。假定政府进行一次财政扩张,如所 知的,这样使 AD 曲线向右移动,且从 AD 移动至。这时经济的新均衡在点。这时产量增加。 由于厂商在价格水平 P0 下愿意供给任意数量的产品,因而不存在对价格的影响。根据上图, 政府财政扩张效果只是提高产量和就业。 (2)古典情形 在古典情形下,总供给曲线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上是垂直的。不论价格水平如何, 经济中的全体厂商的供给量为。在这样的供给假定之下,可以得出与上述凯恩斯模型完全 不同的结果。 图 2 考察了在古典供给假定下一次财政扩张的效果,图中,总供给曲线为 AS,经济初 始均衡为 E 点。政府的财政扩张使总需求曲线从 AD 移动到。在初始价格水平,经济的支出 升至点。在价格水平,产品需求上升了。但厂商不可能获得劳动力来生产更多的产量,产 品供给对新增的需求无法作出反应。由于厂商试图雇用更多的工人,他们抬高了工资和生 产成本,因而必须为他们的产品索取更高的价格。于是,产品需求的增加只会导致更高的 价格,而不能提高产量。 价格的上涨降低了实际货币存量并导致了利率的上涨和支出的减少。经济沿曲线不断 向上移动,直至价格的上升和货币实际余额的下降是以将利率提高和支出降低到与充分就 业相一致的水平。这就是在价格的情形。在点,总需求在更高的价格水平上再次与总供给 相等。
(3)常规总供给曲线情形下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不同效应 下面考察在常规的总供给曲线情况下,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不同效应。 如图 3,在总供给曲线的平坦(有弹性的)部分,经济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这时,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比如(a)图中从移动到,这时产量较大的增加只伴随着价格以较小的 幅度上升。另一方面,在总供给曲线的陡峭(弹性较小)的部分,经济接近于其生产能力。 这时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比如在(b)图中从,移动到,产量增加很少,而价格却显著上升。 二、论述题(每题 30 分,共 90 分) 1.在物价与产量的几何平面中,分析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 答案一: 凯恩斯模型中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两个假设为:①货币工资刚性,工人们会对货币工资 的下降进行抵抗,但却欢迎货币工资的上升,因此,货币工资只能上升,不能下降。②人 们有“货币幻觉”,即:只看到货币的票面值而不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所以他们会抵抗 价格水平在不变的情况下的货币工资的下降,但却不会抵抗货币工资不变下的价格水平的 提高。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实际工资的下降。 图 4 中的 NS 和 Nd 顺次代表劳动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两条曲线相交于均衡点 E0。 在该点,充分就业的实际工资和就业量顺次为和 N0。 现在,假设货币工资不变仍然为原有的 w 的数值,然而价格水平却提高到 P1。因此, 实际工资下降到,譬如说,的位置。处于的际工资的水平,对劳动的需求量大于劳动的供 给量,其差额为图 1 的 E1F1。这时,由于对劳动的需求大于供给,所以厂商会提高工资来 争购更多的劳动,从而,货币工资上升。 根据前面的假设条件,劳动者决不会阻挠货币工资上升,因此,货币工资会迅速上升 到使实际工资在上涨的价格(P1)的情况下等于原有的均衡实际工资()时为止。此时,由于劳
动的供求相等,所以货币工资不再上升,就业量为 N0。这一过程不但适用于 P1,也适用于 任何大于 P0 的 P。这就是说:在货币工资(w)变动的情况下,价格水平(P)的任何大于 P0 的 变动都不会影响就业量,就业量总是为 N0。 把 N0 的数值代入生产函数中,会得到相应的国民收入(y)的数值 y0。这也就是说,在 货币工资(w)变动的情况下,价格水平(户)的任何大于 P0 的变动都不会影响国民收入(y)的数 值,y 的数值总是等于 y0。 用纵轴代表 P 的数值,横轴代表 y 的数值,上述的 P 与 y 之间的关系即为图 2 的垂直 线段,即 E 点以上的线段。该线段表示:在货币工资(W)可上升的情况下,相对于任何大于 P0 的价格水平(如 P1),国民收入的数值均为 y0。 再考察图 4。假设货币工资的数值仍然为原有的 W,然而,价格水平(P)的数值却下降 到 P0 以下,譬如说下降到图中的 P2。由于 W 不变和 P 的下降,所以实际工资必然上升到 图中的的数值。此时,要想维持原有的充分就业的实际工资(),货币工资(w)势必要降低。 但是,根据前面的假设条件,由于工人们的抵抗,货币工资(W)的下降具有“刚性”,即不 能下降,所以实际工资不得不升到。在图 1 中,当实际工资为时,劳动的供给大于对劳动 的需求,其差额为 E2F2;该差额代表失业的数量。此时,虽然存在着大量的劳动供给,但 由于实际工资太高,企业只能雇用 N2 数量的劳动,N2 代表就业量。把 N2 代入生产函数中, 可以得到相应的 y2 的数值。由于 N2 小于 No,所以 y2 也小于 y0。 当 p 逐渐上升时,在货币工资不变的条件下,实际工资不断下降。这时,就业量也会 和上述 P2 的情况一样沿着劳动的需求曲线(Nd)而增加,一直增加到 N0 时为止,此时的价 格等于 P0。如果价格水平(P)还要上升,那么,实际工资会下降到均衡水平()以下,劳动市 场会进入刚才已经说过的总供给曲线为垂直线段的情况。 总之,当 P 逐渐上升时,就业量会随之而增加到 N0 数值。把这些不同数值的 N 分别 代入生产函数,可以得到相应的许多 y 的数值。由于 N 逐渐增加到 N0,所以 y 也逐渐增加 到 y0。P 和 y 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用图 5 图中 E 点以下向左下方倾斜的线段表示出来。 答案二: 在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中,货币市场是如何实现均衡的? 答:(1)凯恩斯认为,储蓄不仅决定于利率,更重要的是受收入水平的影响;收入是消 费和储蓄的源泉,只有收入增加了,消费和储蓄才会增加;收入不增加,即使利率提高, 储蓄也无从增加。凯恩斯认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决定的,而是由货币的供给量和对 货币的需求量所决定的。货币的实际供给量(用表示)一般由国家加以控制,是一个外生变量, 因此,需要分析的主要是货币的需求。 (2)货币需求动机货币的需求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 币的需要。凯恩斯认为,人们需要货币是出于以下三类不同的动机。 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由于收入和支
出在时间上不是同步的,因而个人和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货币资金来支付日常需要的开支。 个人或企业出于这种交易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量,决定于收入水平以及惯例和商业制度,而 惯例和商业制度在短期内一般可假定为固定不变,于是,按凯恩斯的说法,出于交易动机 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人。收人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交易数量越大,所交换的商品 和劳务的价格越高,从而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 第二,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 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因此,如果 说货币的交易需求产生于收入和支出间缺乏同步性,则货币的预防性需要产生于未来收入 和支出的不确定性。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个人对货币的预防需求量主要决定于他对意外事 件的看法,但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收人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 第三,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 机。假定人们一时不用的财富只能用货币形式或债券形式来保存,债券能带来收益,而闲 置货币则没有收益。利率越高,即有价证券价格越低,人们若认为这一价格已降低到正常 水平以下,预计很快会回升,就会抓住机会及时买进有价证券,于是,人们手中出于投机 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就会减少。相反,利率越低,即有价证券价格越高,人们若认为这一 价格已涨到正常水平以上,预计就要回跌,于是,他们就会抓住时机卖出有价证券。这样, 人们手中出于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就会增加。 (3)货币需求函数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 总和,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决定于收入,而货币的投机需求决定于利率,因此,对 货币的总需求函数可描述为: 在(1)式中的 L、L 和 L 都是代表对货币的实际需求,即具有不变购买力的实际货币需 求量。名义货币需求函数还应是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乘以价格指数 式中和是常数,衡量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增加多少,这是货币需求关于收入变动的系 数,衡量利率提高时货币需求增加多少,这是货币需求关于利率变动的系数,如果知道了 y、 r 和 P 之值,就不难求得货币需求量。 (4)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它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政府和银行所有 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给量是由国家用货币政策来 调节的,因而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率高低无关,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 横轴的直线,这条货币供给曲线和货币需求曲线(L)相交的点(E)决定了利率的均衡水平,它 表示,只有当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货币市场才达到均衡状态。 3.你认为政府应该努力稳定经济吗? 答:一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 均衡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在这四个目标中都没有直接涉及到经济稳定,但是却都与经 济稳定有关,可以说没有经济稳定也就没有上述四个目标的实现。因此政府应该努力稳定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