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课程设计报告
学
部:
计算机学部
专业名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
级:
设计题目:
员工考勤信息管理系统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时
分
间:
数:
2011-12-21
员工考勤信息管理系统
摘要
摘 要
随着 Internet 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支持企事业高效率完成人
事管理的日常事务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动企业人事管理走向
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
本文采用自上而下地总体规划,自下而上地应用开发的策略开发
一个考勤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通过分析企业考勤管理的不足,创建
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计算机管理的方案。文章介绍了考勤信息系统的系
统分析部分,包括可行性分析、业务流程分析等。系统设计部分主要
介绍了系统功能设计和数据库设计。
系统实现用户权限的管理,排班管理,请假管理。考勤情况的统
计、考勤报表的查询,统计与输出。系统的优点:检索迅速、查找方
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
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事考勤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
理,实现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关键字:考勤;数据库;数据流图;数据字典
目 录
第一章 可行性分析..................................................................................................... 1
1.1 引言................................................................................................................ 1
1.1.1 编写目的............................................................................................. 1
1.1.2 项目背景............................................................................................. 1
1.2 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2
1.2.1 要求及目标......................................................................................... 2
1.2.2 条件假定和限制................................................................................. 3
1.3 技术可行性分析............................................................................................ 3
1.3.1 技术的支持能力................................................................................. 3
1.3.2 技术的优势......................................................................................... 3
1.3.3 技术的难点......................................................................................... 4
1.4 经济可行性分析............................................................................................ 4
1.4.1 投资..................................................................................................... 4
1.4.2 效益..................................................................................................... 4
1.5 社会可行性分析............................................................................................ 5
1.5.1 法律因素............................................................................................. 5
1.5.2 用户可行性......................................................................................... 5
1.6 结论意见........................................................................................................ 5
第二章 需求分析......................................................................................................... 6
2.1 系统需求........................................................................................................ 6
2.2 功能需求........................................................................................................ 6
2.3 数据流图........................................................................................................ 7
2.3.1 系统顶层图......................................................................................... 7
2.3.2 数据流程图一层分解图..................................................................... 8
2.3.3 数据流程图二层分解图................................................................... 10
2.4 数据字典...................................................................................................... 14
2.4.1 数据流条目....................................................................................... 14
2.4.2 数据项............................................................................................... 16
2.4.2 加工条目........................................................................................... 18
第三章 概念设计....................................................................................................... 22
3.1 实体之间的联系.......................................................................................... 22
3.2 E-R 图........................................................................................................... 22
3.2.1 局部 E-R 图....................................................................................... 22
3.2.2 整体 E-R 图....................................................................................... 25
第四章 逻辑设计....................................................................................................... 26
4.1 概念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26
4.1.1 1:N 联系的转化的关系模式............................................................ 26
4.1.2 M:N 联系的转化的关系模式............................................................ 26
4.2 关系模式的优化.......................................................................................... 27
4.2.1 确定范式级别................................................................................... 27
4.2.2 实施规范化处理............................................................................... 27
第五章 物理设计....................................................................................................... 29
5.1 数据库的存储结构...................................................................................... 29
5.1.1 数据库............................................................................................... 29
5.1.2 数据库表结构................................................................................... 29
5.1.3 数据的存放位置设计....................................................................... 32
5.1.4 系统配置........................................................................................... 32
5.2 关系模式的存取方法.................................................................................. 33
第六章 实现运行与维护........................................................................................... 34
6.1 数据库的建立.............................................................................................. 34
6.2 表的创建...................................................................................................... 34
6.3 视图的设计.................................................................................................. 37
6.4 存储过程的设计.......................................................................................... 38
6.5 触发器的设计.............................................................................................. 40
6.6 运行与维护.................................................................................................................. 41
总结............................................................................................................................. 42
参考文献..................................................................................................................... 43
员工考勤信息管理系统
第一章 可行性分析
第一章 可行性分析
1.1 引言
1.1.1 编写目的
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该数据库系统
是否可能开发,是否值得开发,是否可以开发。
经过对此项目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初拟系统现实报告,对软件开发只不过
将要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初步设计及合理安排。明确开发风险及其所带
来的经济效益。
1.1.2 项目背景
1.现行业务简介
企业员工考勤管理经过如下的业务流程:
(1)企业人事部门定期制定班次,指定各个班次的考勤标准、考勤方式和考
勤时间。
(2)根据不同的岗位,由人事部门进行员工的排班工作,形成排班表下发给
每个员工。
(3)员工根据自己的班次在上下班时分别进行出勤操作,由人事部门专门的
人员管理出勤和退勤信息。
(4)员工加班或请假要填写申请表,有所在部门领导进行审批。
(5)一般在每个月月初进行考勤汇总,汇总信息包括工作日的出勤情况、请
假天数、出差天数、休假天数和不同性质的加班记录等。
(6)将汇总信息交给人事部门最高管理者,作为年终考核职员的依据。
2.系统开发背景
随着企业人事管理的日趋复杂和企业员工的增多,企业的考勤管理变得越来
越复杂。规范的考勤管理是现代企业提高管理效益的重要保证,而传统的人工管
理存在着效率低、不易统计、成本高和易出错等弊端,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
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传统的人工考勤管理计算机化,
1
员工考勤信息管理系统
第一章 可行性分析
建立一个高效率的、无差错的考勤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实现“公正考
勤,搞笑薪资”,是企业的管理水平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1.2 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1.2.1 要求及目标
1.要求
待开发的系统的名称为员工考勤信息管理系统。
以考勤管理业务为依托,结合科学管理的理论,设计并开发一个信息考勤管
理系统,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考勤管理解决方案,彻底实现无纸化作业。根据管
理权限的不同,将界面分为一般职员、部门经理、系统管理员和最高管理者四个
层次。
(1)性能要求:
员工考勤的信息,请假信息等,必须及时的反映在本系统上,且无差错。
(2)输入要求:
具有很好的容错性和兼容性。
(3)输出要求:
应迅速、准确、实时。
完成期限: 2012 年 1 月 1 日。
2.目标
系统目标如下:
(1)提供简单、方便的操作。
(2)根据企业原来的考勤管理制度,为企业不同管理层次提供相应的功能。
(3)通过考勤管理无纸化的实现,使企业的考勤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4)节省考勤管理的成本。
(5)提高企业考勤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防止“虚假出勤“的现象。
(6)对系统提供必要的权限管理。
(7)为企业实现整体信息化的其他相关系统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2
员工考勤信息管理系统
第一章 可行性分析
1.2.2 条件假定和限制
建议软件寿命:10 年。
经费来源:销售软件。
硬件条件:Intel Pentium 4、2G 内存同等性能及以上的硬件条件。
运行环境:Window 2003/XP。
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2005。
投入运行最迟时间:2012 年 1 月 2 日。
1.3 技术可行性分析
1.3.1 技术的支持能力
采用基于 B/S 结构的网络考勤系统,实现网上考勤任务,以减轻考勤人员
的工作量。通过系统完成员工基本信息维护、企业的部门信息维护、企业基本考
勤类型的维护、员工考勤的管理、员工考勤的查 询与分析、员工奖惩的查询。
平台使用 Myeclipse8.5 作为开发工具, SQL
Server2005 为数据库。
此前,我们已使用相同技术开发过类似软件系统,具有一定开发经验。此
外,从开发人员的水平考虑,本系统的 1 名开发人员,具有较强软件开发能力,
且之前开发参加过类似软件系统的开发,经验丰富。
1.3.2 技术的优势
1.B/S 结构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
的软件。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使用,客户端零维护。系统的扩展非常容
易,只要能上网,再由系统管理员分配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使用了。
2.J2EE 体系结构提供中间层集成框架用来满足无需太多费用而又需要高可
用性、高可靠性以及可扩展性的应用的需求。
3.开发效率、代码重用率高。
4.跨平台,编写一次,随处运行。
3
员工考勤信息管理系统
第一章 可行性分析
1.3.3 技术的难点
1.考勤逻辑的处理。
2.系统安全性问题。
1.4 经济可行性分析
1.4.1 投资
1.基础投资
计算机 10 台总记 8 万,服务器 4 台 总记 20 万,数据通讯设备 5 万元,安
全与保密设备 1 万元,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管理软件 0.4 万元。所以总
基建投资需要 34.4 万元。
2.经常性支出
对服务器定期更新和维护,1000 元一个月,宽带网络 1 万元一年, 2 个管
理员每月 2000 元/个,公司人员如果需要进行自己维护,员工维护培训费用。
1.4.2 效益
1.一次性收益
公司假设有 10 个值班经理在处理考勤,每个月 2000 元算,一年可以减少
24 万。而且这 10 人解放出来可以处理别的事情,提高了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公
司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开销。
2.经常性收益
(1)减少的考勤员工其他工作岗位的收入创造。
(2)提高考勤效率的时间收益。
(3)因考勤方式改变增加的考勤准确率,而减少的经费损失 5 万/年。
3.总结:收益/投资比:按 5 年算,140 万/64.4 万,收益远远大于投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