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4年广东高考理科数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资料共8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4 年广东高考理科数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满分 4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 M   { 1,0,1} , N  {0,1,2} ,则 M N  A.{0,1} B.{ 1,0,2}  C.{ 1,0,1,2}  D.{ 1,0,1}  2.已知复数 z 满足 (3 4 ) i z   ,则 z  25 A. 3 4i   B. 3 4i   C.3 4i D.3 4i y    x  y  x ≤ y ≤ 1  ≥ 1 , 且 2  z x 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m 和 n ,则 m n  y 3.若变量 ,x y 满足约束条件 A.5 B.6 4.若实数 k 满足 0 k  , 则曲线 9 C.7 2 x 25 9  2 y  k D.8  1 与曲线 2 x 25  k  2 y 9  1 的 5.已知向量 (1,0, 1) A.焦距相等 a = A. ( 1,1,0)  B.实半轴长相等 C.虚半轴长相等 ,则下列向量中与 a 成 60 夹角的是  C.(0, 1,1) B.(1, 1,0) D.离心率相等 D.( 1,0,1)  6.已知某地区中小学生人数和近视情况分别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为了解该地区中小学生的近视形成原因, 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 2 %的学生进行调查,则样本容量和抽取的高中生近视人数分别为 近视率/ % 小学生 3500 名 高中生 2000 名 初中生 4500 名 图 1 50 30 10 O 小学 初中 高中 年级 图 2 A.200,20 B.100,20 C.200,10 D.100,10 l 7.若空间中四条两两不同的直线 1 , l 2 , l 3 , l ,满足 1 l 4 l , 2 l 2 l , 3 l 3 l ,则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4 l A. 1 l 4 l B. 1 // l 4 C. 1l 与 4l 既不垂直也不平行 D. 1l 与 4l 的位置关系不确定 8.设集合 A    , x x x x x 1 5 , , 2 , 3 4  | x   i     1,0,1 , i   1, 2,3, 4,5 ,那么集合 A 中满足条件 “ 1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的元素个数为 3 A.60 B.90 C.120 D.130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7 小题,考生作答 6 小题,每小题 5 分,满分 30 分.
(一)必做题(9 ~ 13 题) 9.不等式 1 x    ≥ 的解集为 x 2 5 . 10.曲线 y   xe 5  2 在点 )3,0( 处的切线方程为 . 11.从 0,1,2,3,4,5,6,7,8,9 中任取七个不同的数,则这七个数的中位数是 6 的概率为 . 12.在 ABC 中,角 CBA , , 所对应的边分别为 cba , , . 已知 b cos cC  cos B  2 b ,则  13.若等比数列 na 的各项均为正数,且 aa 11 10  aa 9 12  5 2e a ,则 1 ln  ln a 2    ln  20 a b a . . (二)选做题(14 ~ 15 题,考生只能从中选做一题) 1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在极坐标系中,曲线 1C 和 2C 的方程分别为   sin 2  cos 和 sin 1   . 以极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极轴为 x 轴的正半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曲线 1C 和 2C 交点的直 角坐标为 . 15.(几何证明选讲选做题)如图 3,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点 E 在 AB 上且 EB  2 AE , AC 与 DE 交于点 F ,则 CDF  AEF  的面积 的面积 = . D F C A E B 图 3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满分 80 分.解答须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和演算步骤. 16.(本小题满分 12 分) 已知函数 ( ) f x  A sin( x (1)求 A 的值;  , x R ,且  ) 4 5( f 12 ) 3 2 . (2)若 f )(  f )    (  3 2 ,  ,0(  ) 2 ,求 f 3( 4 )  . 17.(本小题满分 12 分)
随机观测生产某种零件的某工厂 25 名工人的日加工零件数(单位:件),获得数据如下: 30,42,41,36,44,40,37,37,25,45,29,43,31,36,49,34,33,43,38,42,32,34,46,39,36. 根据上述数据得到样本的频率分布表如下: 分组 频数 频率 0.12 0.20 0.32 1f 2f 3 5 [25,30] (30,35] (35,40] (40,45] (45,50] 8 1n 2n n n f 和 2f 的值; , 1 (1)确定样本频率分布表中 1 , 2 (2)根据上述频率分布表,画出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 (3)根据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求在该厂任取 4 人,至少有 1 人的日加工零件数落在区间 (30,35] 的 概率. 18.(本小题满分 14 分) 如图 4,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 PD  平面 ABCD , A DPC  30  , AF PC 于点 F , FE ∥CD ,交 PD 于点 E . (1)证明:CF  平面 ADF ; (2)求二面角 D AF E   的余弦值. D E F P 图 4 B C 19.(本小题满分 14 分)
设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 nS 满足 (1)求 1 (2)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a a a 的值; , , 2 3 S n  2 na n 1  2  3 n  , 4 n n N ,且 3 15 S  . * 2 已知椭圆 20.(本小题满分 14 分) 2 y b a (1)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 (2)若动点 0  ( 1 x a C  : 2 2 0 b  的一个焦点为 ( 5,0) ,离心率为 0) 5 3 . ( P x y 为椭圆C 外一点,且点 P 到椭圆C 的两条切线相互垂直,求点 P 的轨迹方程. ) , 21.(本小题满分 14 分) 设函数 ( ) f x  ,其中 k   . 2 1 2(  2 2 x  k f x 的定义域 D (用区间表示);    x k x 2 ) 2 2 ) 3  ( x (1)求函数 ( ) (2)讨论 ( ) 6 (3)若 f x 在区间 D 上的单调性; k   ,求 D 上满足条件 ( ) f x f (1) 的 x 的集合(用区间表示).
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数 学(理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满分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题号 答案 1 C 2 D 3 B 4 A 5 B 6 A 7 D 8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7 小题,考生作答 6 小题,每小题 5 分,满分 30 分. (一)必做题(9 ~ 13 题) 9. (   , 3]  [2,  ) 10. 5 x y   3 0 (二)选做题(14 ~ 15 题,考生只能从中选做一题) 11. 1 6 12. 2 13.50 14. (1,1) 15.9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满分 80 分.解答须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和演算步骤. 16.(本小题满分 12 分)  A sin 2  3  3 2 A  ,解得 3 2 A  3 . f 16. 解:(1) 5  ) 12 (2)由(1)得 ( ) f x (  A  所以 ( )  f  f ( )    3 sin(  3( 2 2 所以 cos  6 4 ,又因为 所以 f ( 3 4 )     3 sin( 3 4 17.(本小题满分 12 分)  sin( 5   ) 4 12  ) 3 sin( x 4  )   4   ,   cos ,0(  ) 2  ) 4     3 sin(  4 )   2 2 sin )   3( 2 2 cos   2 2 sin )   6 cos   3 2  ,所以 sin   1 cos  2   10 4 ,  3 sin( )     3 sin   3  10 4  30 4 . 17. 解:(1) 1 n  , 2 n  , 1 f  7 2 7 25  0.28 , 2 f  2 25  0.08 . (2)所求的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 频率 组距 0.064 0.056 0.040 x 0.024 0.016 0 25 30 35 40 45 50 日加工零件数 (3)设“该厂任取 4 人,至少有 1 人的日加工零件数落在区间 (30,35] ”为事件 A , ( P A    ,即至少有 1 人的日加工零件数落在区间 (30,35] 概率为 0.5904 . ) 1 (1 0.2) 0.5904  4
18.(本小题满分 14 分) 18.(1)证明:因为 PD  平面 ABCD , AD  平面 ABCD ,所以 PD AD . 因为在正方形 ABCD 中CD AD ,所以 AD  平面 PCD . 因为 CF  平面 PCD ,所以 AD CF 因为 AF CF , AF AD A (2)方法一:以 D 为坐标原点, DP 、 DC 、 DA 分别为 x 、 y 、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1, ,所以CF  平面 ADF . ,又 CD PD D   . z C (0,1,0), P ( 3,0,0), E ( 3 4 ,0,0), F ( 3 3 , 4 4 ,0) . A 是平面 BCDE 的一个法向量. B 则 D (0,0,0), (0,0,1), A  CP   ( 3, 1,0) n 由(1)得 设平面 AEF 的法向量为 ( ,  EF   ( EA   ,0) , , ) x y z , 3 4 ,0,1) D E C y F , P x A G E H D F B C 在 Rt △ ADF 中, AD  , 1 DF  在 Rt △ ADE 中,因为 FC  所以 GH  2 DH  DG 2  CD 1 2 6 133 133 ,所以 DH  21 7 . P PC ,所以 DE  1 4 PD  3 4 ,所以 DG  57 19 . 3 2 1 4  , 所以 cos  DHG  GH DH  2 57 19 , 所以二面角 D AF E 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 2 57 19 . 3(0, 4    n EF     n  令 4  EA 所以   3 4 x  ,则 0 y  ,  3 4 y  0 设二面角 D AF E  所以 cos    CP  CP   n n . x   z 0 3 n z  ,所以 (4,0, 3)  ) 2  的平面角为,且 (0,   4 3 19  2  2 57 19 , 所以二面角 D AF E 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  方法二:过点 D 作 DG AE 因为 CD PD ,CD ED 因为 FE ∥CD ,所以 FE  平面 ADE . 因为 DG  平面 ADE ,所以 FE DG . 因为 AE FE E 根据三垂线定理,有GH AF 所以 DHG 设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1, , 为二面角 D AF E  的平面角. ,所以 DG  平面 AEF .   是平面 AEF 的一个法向量. 2 57 19 . 于G ,过点 D 作 DH AF , ED AD D ,所以CD  平面 ADE . 于 H ,连接GH .
7 a  . 5 23, a  . n 1  ,即 1 n a  2 n 2  n 1 a  n 1 6 n 2  n . 1)   1 6 k 2  k  2 4 k k  1 1 6   2 k  2 k   3 2( k 1) 1   ,    a 1 19.(本小题满分 14 分) 19. 解:(1)当 2 34 n  时, 2 S a a a   1 2 20 15 4 a S a a a    ,所以 3  又 3 3 2 3 当 1n  时, 1 22 S a a a a a   ,解得 1  ,又 1  1 7 5, 3, a a a  .  所以 1 2 3 2 4 2 3 S na n n    (2) 1 n n  1) 2( 2 a n S n ≥ 时,     当 1 n n 2) (2 2 n na a  ①  ②得   ① 1) 3( n   1 6 n  .  20  , 15  ,解得 3 8 4( 1) ② 7   n a 2 2 n na 1  n (2 n n * n a 6 2 1)    na 整理得 n 2 n   1 n N . 以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  , 猜想 3 当 1n  时, 1 a  ,猜想成立; 1 ka 假设当 n  , 1  k 2 k 2 k 2 a k  时, k k 时,  k  k k 2 k 2 (2 a k 当 2 1 6 1 1    n k 1  猜想也成立, 所以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为 na 2 n 1  , n N . * 20.(本小题满分 14 分) 20. 解:(1)依题意得 c  , 5 e  c a  5 3 , 2 2 c a   a  , 2 b 所以 3 4  , 2 2 x y 所以椭圆 C 的标准方程为 9 4 2,l (2)当过点 P 的两条切线 1 l 的斜率均存在时, l  ,则 2 l 设 1 ( k x   x 0 1      x y y y y ) ( : : 0 0 1 k x 0 )  1 得 , 所以 联立  2 2 y x   4 9    ( ) y k x x y    0 0 2 2 18 ( (4 9 ) k k y x    0 2 (18 ) ( ) k y kx    0 0 2 ) 4 9 ( kx y k   整理得 0 0 2 即 2 2 9) y x y k x    0 0 0 0 2 y 0 2 x 0 l ,所以 l 因为 1  2 k k k 1 2  ( 2 0 0 2  y k 9(   ) ) kx kx x 0 0 2 4(4 9 )[9( y  2 , 4 0   , 4  9    , 1 2 36 0  kx    , 2 ) 0 36] 0  , 2 0 13 y 整理得 2 x  ; 0 当过点 P 的两条切线 1 P 为 (3, 2) 或 ( 3, 2) 综上所述,点 P 的轨迹方程为 2 x   ,均满足 2 x 0 y 2,l 2 y 0 2  .  13 13 . l 一条斜率不存在,一条斜率为 0 时,
21.(本小题满分 14 分) 21. 解:(1) ( ) f x  1 3)( 2 , 2 2 x x ( ( k x x  (  ( x   2 2 2 x      ,得 2 由 2 2 2 x k x x x k x    2 2 1) 1) k x    ,     或  即 1 所以 1 x k x x      或           或 所以函数 ( ) k k D f x 的定义域            ( ) 2 ( ) g x f x k   1) 0 2 k 2 k , 1 2 2( 1 2) ) 3  ,则 1)    或 2 k x 3)( 2 2 (2)令 ( 2 3 2       k x x k x x ( ) 2  2 x   , 1 k 2,  . )  2 k k 2 2) k ( 1 2 1 k   .      ,其中 2, 1 ( 1 k          1 ( ) g x 1)( 1)     ,其中 1 2 k   . k      , , x D x 1 k 2 2 x 2 3 1 0 ( 1, 1      k  ↘ 2) ( 1 )      2, k  ↗ 4( 2)  k 2) 2(2 )(2 x x x   ,   x   , 3 k x     , 2 2 1              x  1 1  1 1 2  k 2 x  2  2( ( ) k x g x   g x 令 ( ) 0 x  ,解得 1 1 x k      因为 1  ( ) 所以 ( ), g x g x ( , 1      x g x ( ) ( )g x k 2 随 x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k  ↗  ↘ 2) k ( 1      2, 1) 极大值 在区间 D 上的单调性相反, f k y k  2 1 f 1 2 k 2) )  y 因为函数 所以 ( )  f x 在 ( k ,则 ( 1 ) ) x x x   对称,             .      上是增函数,      上是减函数. ( 1   , ( ) ( ) f x g x 与 , 1      和 ( 1, 1 2) k k 2, 2, 1) 在 ( 1      和( 1 k k ( 1 (3)因为 ( 1 )   ,所以 ( 1 ) g x g x      ( ) ( ) f x y y g x   所以函数 的图象关于直线 与 ( 3) 所以 (1) f f  . 6 k   ,所以 1 3 1 因为 ①当 ( 1 2) 2, 1 x          时, 2, 3) (1, 1 (1) 要使 ( ) k x f x f      , 1 ②当 ( 2, 2) ( 1 ) x k k             时, , 2 2 (1) ,即 ( ) (1) 令 ( ) 2 2 ( 3)( g x f f x g x k x x x     2 2) 1) 6)( t  ,则 (  ( 1) 3)( ( 2 k k t t k x x t      ,   令 2 整理得 2 5)] 0  ,即[ ( ( 3)][ 15) 0 2 ( 8 t k k t t t k k            ,即 2 5) ( 2 6 因为 1t  且 k t k k x x k   ,所以     ,  所以 2 5 0 2 ( , 1 1 2 4 x x x k   ,解得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 ) ( 1 2 4) f f x f k       . 2 ,则 ( 1 要使 ( ) k x f f x      综上所述, 当 ( 1 2    2 k (1) (1) k k   时,在 D 上满足条件 ( ) f f x 2, 3) 4, 1 k          的 x 的集合为 2)       ; 2) (1) (1, 1  , 5        , 4, 1 2, 1 ( 1 ( 1 6)( 2) 2) 2) 1) 2 6   k k k k k k k k ( 2,  , ) 4)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 ( 1 ( 1 2) k k k k k  4)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