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北京交通大学模电教学大纲.doc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料共3页,全文预览结束
(Analogue Electronic Circuits (B))
课程编号:1000761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二、课程教学内容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五、本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六、教材及参考材料
《模拟电子电路(B)》课程教学大纲 (Analogue Electronic Circuits (B)) 课程编号:1000761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本科) 学 时 数:64(理论 48 + 实验 16) 执 笔 人:张晓冬 学 分 数:4 编写时间:2002.5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应 用技能,使学生能够对各种由集成电路或/和分立元件构成的基本电路单元进行分析和设 计,并初步具备根据实际要求应用这些单元电路构成简单模拟电子系统的能力,为后续专业 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0 电子学与模拟电子技术概述 (1 学时) 1 半导体和基本半导体器件 (4 学时) 本章是本课程,也是整个电子学的基础。内容包括本征和杂质半导体、PN 结、各种二 极管、双极型三极管、场效应管、运算放大器模型。 重点:PN 结、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 习题: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 2 基本小信号放大器 (6 学时) 本章解决采用分立元件进行小信号放大的问题。内容包括由双极型三极管和 FET 组成的 单元放大器、图解法与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工作点及其稳定、电流源、多级放大器。 重点:工作点及其稳定、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CE 电路、CC 电路、CS 电路。 习题:工作点计算、微变等效电路分析、CE 电路、CC 电路、CS 电路的计算。 3 低频功率放大器 (3 学时) 本章解决低频功率放大的问题。内容包括功放的分类与各类功放的效率、电路及特点; 集成功率放大器。 重点:低频功放的效率、最大输出功率的计算;器件的选择;互补对称功放;集成功 放。 习题:互补对称功放。 4 负反馈放大器 (6 学时) 本章不但涉及提高放大器性能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引入了普遍适用的重要概念—— 反馈。本章内容包括反馈的分类、反馈放大器的模型、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负反馈 放大器的方框图分析法和近似计算。 重点:反馈的概念及分类、开/闭环的概念、反馈类型的快速判别、负反馈对放大器性 能的影响、负反馈放大器的计算。 习题:反馈类型的判别、负反馈放大器的计算。 5 模拟集成电路及其应用 (7 学时) 本章是现代模拟电子电路的基础。内容包括差动式放大器、各类运算放大器、基本模拟 运算电路、模拟乘法器、有源滤波器、开关电容滤波器。 1
重点:运算放大器的结构特点和性能指标、运算电路和模拟乘法器的应用、有源滤波器 的工作原理。 习题:差动式放大器的计算、运算电路和模拟乘法器的应用、有源滤波器的判别。 6 频率响应与电路的稳定性 (4 学时) 本章扼要介绍放大器频率响应和电路的稳定性。内容包括频率响应、高频截止与低频截 止频率以及带宽的概念;影响放大器频响的因素、展宽频带的方法;负反馈放大器的稳定; 放大器中的噪声与干扰。 重点:频响的分析方法、负反馈放大器的稳定。 习题:频响的分析、负反馈放大器的稳定性分析。 7 信号发生器 (6 学时) 本章是电信号产生的基础,主要讨论正弦信号的产生。内容包括振荡条件、RC 振荡 器、LC 振荡器、压控振荡器、非正弦信号发生器。 重点:振荡的判断;文氏电桥 RC 振荡器、三点式振荡器、石英晶体振荡器。 习题:振荡的判断、振荡器的分析、振荡频率的计算。 8 直流稳定电源 (4 学时) 本章是各类直流稳定电源的基础。内容包括各种整流与滤波电路、串联稳压电路、稳流 方法、晶闸管可控整流电路。 重点:整流管与滤波电容的计算、稳压与稳流的分析、集成稳压器的应用。 习题:稳压电源的整体分析。 9 电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3 学时) 本章是电子电路的现代化设计所必需的。内容包括 PSPICE 通用模拟程序、各种器件的 模型。本章以上机实验为主。 重点:PSPICE 的使用。 习题:PSPICE 的使用。 10 模拟电路的读图(4 学时) 本章是本课程各个章节的综合。内容包括 2 个典型的、完整的模拟系统。通过分析与综 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由于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所以应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手段提高 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上机操作、课后自学、课堂讨论等形式。 1 课堂讲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加强基础,对各种基本单元电路的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 进行适当详细的讲解,并指出每章的重点和难点。讲授中应尽量结合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成 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电子课件、上机实验等多种形式展示、讨论,启迪学生的思 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内容和方法的理解,使学生掌握简单电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 法。 2 特殊教学方法 制作电子教案,在适当章节使用。 组织学生参观大型的电子科技展览和电子技术成果,使学生了解模拟电子技术的最新发 展成果,拓宽他们的知识领域。 3 上机操作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尽量安排上机实验,学生既可以做章后附加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习 题,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选一些本教材以外的题目进行分析或设计。 4 课堂讨论和课后自学 2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对部分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 课堂讨论的形式,加深理解。 5 考试 考试可灵活采用闭卷、平时作业、上机相结合的形式。闭卷部分的考试题包括基本概 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等,题型可采用填空题、简答题、选择题、分析计算题等多种 形式。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10%)、期中测验占(20%)、机辅分析占 10%,期末闭卷考试 占 60%。 四、实验 本课程的实验非常重要,实验内容应紧靠理论大纲。每个实验 2 学时,共 16 学时。实 验应以设计型和综合型为主,以验证型为辅。由于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实验应 能以最大限度动态地跟踪新技术。实验的考试单独进行,并以 25%的比例计入本课程总成 绩。 实验一 各种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的认知、测量及使用。 实验二 双极型三极管和场效应管放大器的设计与测试(包括频响测量)。 实验三 OTL 或 OCL 或 BTL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调试。 实验四 负反馈放大器的调试、测量和性能变化验证。 实验五 运算放大器、模拟乘法器和有源滤波器的应用。 实验六 LC 和 RC 振荡器的设计与调试。 实验七 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与调试。 实验八 计算机辅助设计。 五、本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电路。 六、教材及参考材料 [1]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冯民昌,《模拟集成电路基础》,(第二版)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 [3] 张凤言,《模拟电子电路基础》,高教出版社 3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