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
电子科技
采用单片机的太阳能电池
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器
合肥工业大学能源研究所 (合肥 230009) 欧阳名三 余世杰 沈玉
摘 要 文章介绍了一种采用 Motorola 单片机实现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 (MPP T) 控制
的精简设计 。在这个设计中提出了采用“电压扰动法”来实现 MPP T 控制 ,并给出了实验方法 。实
验结果表明 ,控制器达到了 MPP T 的目的 。
关键词 单片机 MPP T 控制 太阳能电池
1 概述
太阳能的光伏利用日益被人们重视 ,世界各国
都投入大量的人力 、物力 、财力争相发展 。在光伏控
制技术上 ,由于 CV T (恒定电压跟踪器) 的制造相对
简单 ,许多产品仍然采用这种跟踪方式以代替相对
复杂一些的 MPP T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最大功率点跟踪) ,但这种方式所带来的功率损失随
着近代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微电子器件的价格
大幅度降低 ,已经显得很不经济[ 1 ] 。
因此具有太阳能 MPP T 功能的控制器是光伏
利用技术上的提高 ,采用高性能价格比的单片机来
实现 MPP T 的控制将会比 CV T 控制带来更大的效
益 。
2 太阳能电池的光伏特性
光伏电池由于其受外界影响因素 (温度 、光照
等) 很多 ,且它的输出具有非线性特性 ,如图 1 的伏
安(电压
功率) 特
性 。
电流) 特性和图 2 的伏瓦 (电压
从图可以看到 ,在常温下 ,200W/ m2 日照时 ,最
大功率点发生在电压为 380V ;而 1 000W/ m2 日照
时 ,最大功率点发生在电压为 430V ,如图 1 (a) 和图
2 (a) 中的虚线所示 。
上式中 R x 中包括 R 18以及线路上所有纯阻阻抗 ,虽
然这两种电阻的值都未知 ,但从上式中可以看到 , X
是阻抗减去 R x 后的值 ,因此可以先在专用标准电
容仪上标定 C 的值 ,求得 R x 之后 ,在实际测试系统
中将求得的 R x 剔除 ,从而测出电容 C 的值 。可见
这种测试方法的前提是 : (1) 整批产品的离散性比
较小 ; (2) R 18的阻值与容抗相比小得多 ,这样 ,即便
R x 在生产时有一定的波动 ,也不至于对 C 的测试
影响太大 。
本系统采用上述阻抗测量法后 ,经实际测试 ,它
的正确度与原系统中专用电容测试仪在同一级别
上 。
5 结束语
的 ,正确 、高效 、经济是系统追求的目标 ,这套系统的
性价比之高 ,是传统仪器无法相比的 ,从中也折射出
虚拟仪器的生命力 ; 由于使用 LabV IEW 作软件平
台 ,程序编写十分容易 ,系统中的测试报告 ,直接传
送到 Excel ,编写一个规范的报告易如反掌 ,而且用
LabV IEW 设计的界面十分友好 ;虚拟仪器的使用也
提高了测试效率 。如果采用双工位结构 ,当一个工
位工作时 ,另一工位可更换被测产品 ,这样测试效率
将更高 。
参 考 文 献
1 N I. Function and V I Reference Manual [ R ] , National In
strument ,1998
2 N I. Data Acquisition Basics Manual [ R ] , National Instru
ment ,1998
本系统是为厚膜集成电路大批量生产测试设计
3 汪敏生等. LabV IEW 基础教程.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电子技术》2002 年第 12 期
中国传感器 http :/ / www. sensor. com. cn
(753)
49
(a) 常温不同日照
(b) 相同日照不同温度
图 1 太阳能电池的伏安特性
(a) 常温不同日照
图 2 太阳能电池的伏瓦特性
(b) 相同日照不同温度
在同一日照下 ,温度为 50 °C时 ,最大功率点发
生在电压为 380V ;温度为 0 °C时 ,最大功率点发生
在电压为 520V ,如图 1 (b) 和图 2 (b) 中的虚线所示 。
可知 ,CV T 技术是不能满足太阳能电池在各种
日照和温度下的最大功率输出要求的 。
3 MPPT 控制的实现
3. 1 控制方法
为了实现 MPP T 功能 ,这里采用输出功率比较
法 (电压扰动法) ,原则是电压的变化始终是让太阳
能输出功率朝大的方向改变 。即首先让太阳能电
图 3 MPPT 控制流程图
池以某个电压输出 ,测得它的输出功率 ,然后在这个
电压基础上增加或者减少一定的幅值 ,再测量输出
功率 ,比较测得的两个功率值 ,按照以上原则决定下
次输出电压增加或者减少 。MPP T 控制流程框图如
图 3 所示 。
3. 2 单片机实现
3. 2. 1 硬件
Motorola 68HC908 单片机具有功能强大 、体积
小 、价格低 、功耗低等优点 。它的内部有 4 K 字节的
Flash 程序存贮单元以及 128 字节的 RAM 空间 。
同时还有 5 路与 I/ O 口复用的 A/ D 转换和 2 路与
I/ O 口复用的 PWM 口 ,因而不需要对存贮空间 、A/
D 转换与 D/ A 转换扩展 ,能够实现真正的单片机功
能 。
采用其中两路 A/ D 转换输入通道作为太阳能
电池的输出电压和电流的采集通路 ,为了降低设计
的费用 ,电流的传感器采用分流器 ,电压采用电阻分
压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分流器和分压电阻要共地 ,
最好它们的地就是太阳能电池的负极 。电压 、电流
传感器的接线如图 4 所示 ,其中的两个稳压管用来
保护单片机 ,稳压值为 5. 1V 。R3 与 C1 、R5 与 C2
作为抗干扰用 。
由于要控制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 ,同时又因
为被控制器件或者物理量不同 ,单片机根据功率的
50
(754) 中国自动化 http :/ / www. automation. com. cn 《电子技术》2002 年第 12 期
2
2
实验中通过改变负载电阻 、电源串联电阻和电源电
压来观察 MPP T 的跟踪效果 。测得实验数据如表 1
所列 。初始状态是电源电压 Vs 为 60V ,电源串联电
阻 W1 为 72Ω ,负载电阻 W2 为 36Ω。
图 6 实验原理图
从表可知 ,测得负载电压基本在电源电压的一
半 ,这正好是 MPP T 作用的结果 。因为 DC/ DC 转
换器可以看成是一个阻抗变换器 ,它与 W2 可以看
成为一个电阻 ,只要这个电阻等于 W1 ,即可取得最
大功率 。这时 b 点的电压正好等于 a 点的一半 。实
验结 果 中 b 点 的 电 压 在 一 定 范 围 变 化 , 是 因 为
MPP T 控制器利用扰动法在不停地搜寻 。
5 结论
采用 MPP T 控制技术 ,特别是在温差变化较大
场合 ,能有效提升太阳能电池的输出 。实验证明由
68HC908J K3 单片机构成的 MPP T 控制器能实现太
阳能电池的最大功率输出 ,并具有体积小 、价格低和
接线简单等优点 ,因而具有实用价值 ,已在充电器上
得到应用 。
参 考 文 献
1 余世杰 ,何慧若 ,曹仁贤. 光伏水泵系统中 CV T 及 MPPT
的控制比较[J ]. 太阳能学报 ,1998. 19 (4) :94~98
2 京特. 莱纳 ,汉斯. 卡尔著. 余世杰 ,何慧若译. 太阳能的光
伏利用[ M ].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 ,1991. 9
3 刘慧银等编著. Motolora 微控制器 MC68HC08 原理及其
嵌入式应用[ M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8
4 C Hua , J Lin , C Shen. Implementation of a DSP
photovoltaic system with peak power tracking [ J ].
Trans.
Ind. Electron , Feb. 1998 ,Vol. 45 :99
controlled
IEEE
107.
5 Eftichios Koutroulisal. Development of a Microcontroller
Based Photovoltaic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ng Control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1. 16 (1) :
System[J ].
46~54.
图 4 电压 、电流传感接线图
变化从它的 PWM 口输出一个 1kHz 的 PWM 波 。
这个 PWM 波可以直接用于控制开关器件 ,也可以
经低通滤波得到一个直流电压 ,用于作为控制信号
的给定 。
3. 2. 2 软件
MPP T 的控制流程如图 3 所示 。数据采集采用
定时中断下的查询方式 , PWM 波输出是以溢出中
断方式改变 。为防止 PWM 输出改变时产生的不稳
定 ,采用带缓冲的 PWM 输出方式 ,因而在输出时通
过判断交替送出脉宽至通道 0 和 1 。
在主程序中主要是完成对 I/ O 、定时器以及
PWM 的初始化 。在定时中断程序中完成对数据采
集 、处理和输出 ,它是程序的关键部分 ,它的流程图
如图 5 所示 。
图 5 定时中断流程框图
4 模拟实验及分析
实验采用一直流电源加滑线电阻模拟太阳能电
池 ,一个可控的 DC/ DC 转换器 (Buck 电路) 作为被
控器件 ,一个可变电阻做负载 。实验电路框图如图
6 所示 。
MPP T控制器输出给DC/ DC转换器的控制端 。
检测点
状态
电源电压 (V) (a 点)
负载电压 (V) (b 点)
表 1 实验数据
W1 = 42Ω
W2 = 36Ω
60
W1 = 72Ω
W2 = 24Ω
60
初始
60
W1 = 36Ω
W2 = 24Ω
60
29. 5~31. 3
30. 2~31. 6
29. 2~31. 2
28. 8~30. 4
W1 = 72Ω ,W2 = 36Ω
改变 a 点电压为 72V
72
35~36. 4
《电子技术》2002 年第 12 期
中国传感器 http :/ / www. sensor. com. cn
(755)
51